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改十年反思的有序开展,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在原地打转,原有的热情也正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消减。教研课、公开课,甚至是展示课也不再活力四射,妙趣横生,更像是应付差事。再看教学研讨,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大家只是隔靴搔痒般侃侃而谈。面对现状,学校组织骨干力量进行解剖反思,厘清症结如下:一是课堂教学反思意识淡薄,应有理论建构薄弱;二是课改不断深入过程中的平原效应没能及时化解,教师应有的成就感正在消失;三是学研究习与自我解剖的能力不强,课堂实施似有迷茫之嫌。
【关键词】课堂教学回放;群体反思;促进教师成长
针对校情和教师的基本水准,我们着力从以下两个方面的进行突破。一是采用现代媒体技术,记录下自己最为真实的平常课,再利用年级组或教研组的研究沙龙契机,再现课堂,将自我反思和群体反思,整合在一起;二是整理课堂实录的方式,自主反思教学的历程,从而在每一个环节地追问中领悟设计和施教的根源,促使教师学会追问、学会解剖、学会研究。利用这两个层面的校本研究,让教师学会学习,善于吸纳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思想,丰盈自己的课堂,真正实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变革。
1. 通过教学录像的回放,审视自我
大家知道,认知、学习、实践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需要不断反思、不断调控的鲜活历程。因此,当我们教师再次面对自己的教学录像时,有时会为自己的精彩和睿智而喝彩;有时也会为某个环节的处理,或者是某个节点的邋遢而懊恼不已。我想这些就是我们必需的反思和研究。也许上课后的感觉是很阳光,但我们应该清醒地感悟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哲理。面对教学录像,我们会带着欣赏、挑刺的眼光去审视教学的每一分每一秒,去解剖和研究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是一句过渡语也会斟酌一番。整个过程,我们每一个参与者会忘却自我,更会忘记面子,只想到教学应该达到的理想境界。
教学录像回放的校本研究过程是:第一步,独立设计,群体评议,不断完善预设,对教学的预设进行精雕细琢。第二步,随堂拍制,在没有听课者的状态下,自我边上课边拍录像(采用固定自拍的模式)。第三步,自我观看,进行思考。同时在群体中播放,让大家进行研究分析(这个活动,执教者暂不参与)。第四步,自我解剖,说出这节课的可取之处,说出自我感觉不佳的地方,再组织校本研究活动。每一个看过录像的老师,都精心准备一份书面交流材料,利用投影展示出来,一方面可以克服当场评说所带来的局限,另一方面可以更客观地实现交流的本质意义(这个过程如果时间和条件都允许的状态下,可以制作成课件或者ppt)。因为要有文稿的展示交流,所以每一个参与者都会认真地研究和分析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同时还得学习和借鉴相同课题的资料,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观点,无形之中每一个教师就会与评课真正地融合到一起,不再是应付,更不是糊弄。这个环节促进了教师的阅读和反思,使教师在不自觉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与研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想对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也是经典之语。当我们在每一次的阅读有所悟时,必定会联想起自己或者他人的课堂录像,会不自觉地去比对,也会用所学到理论重新定位自己的设计和每一个教学过程。
持续一阶段的录像回放,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地提升,对课堂的把握更加的精准,对文本地解读更加的细致入微,每一个参与者都感觉到有一股源自灵魂深处的芳香在慢慢地升腾。课堂教学录像是一面镜子,它彰显出了细节,促进了我们对细节的观察与反思,加速了我们教师业务素养的整体的完善与进步,助推了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
2. 课堂教学实录能够找出问题的症结,促进教学的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不断地回头看看自己的备课、自己的上课。只有不断地琢磨,不断地思考,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于自己的教学始终,我们才会在不断积累中丰厚底蕴,走向成功。
实录再现的校本教研的主要过程是:第一步,与录像回放基本一致,主要任务仍然是研读教材,谋划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着眼点仍然以生为轴,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第二步,是留存课堂实录,主要是群体作用,使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得以保存下来,为后续的研究和反思提供最为真实的资料。第三步,是自我阅读,审视每一步教学过程,并完善对应的教学意图撰写,使其在审视中进一步思考设计的根源,并结合教学过程的比照,深思其价值和意义,这样我们就会从有效设计,有效训练等各个环节去解剖教学预设,解析教学生成。促使教师能够自觉地深层次反思教学整个过程的优劣,自我分析、自我解剖,有效地杜绝了泛泛地评课所隐含的虚假和虚伪,能够深入到细节的探究,上升到理念,促进自己业务素养地不断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第四步,是听课者的点述点评,要求参与者人人都要精准解读教学预设和生成的每一个细节,将点评细化到每一句话,甚至斟酌到每一个字眼。同时还要写出不少于500字的总评总析。这样我们教师的参与必定会更加的尽心,更加细致,也逼着每一个教师要收集相关的教学案例,来审视和比对本课的教学研究,学会用理论去分析去思考。长此以往,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教学素养会百尺竿头更进一尺,我们的专业水平会更上一层楼。
课堂再现与群体反思有机融合的校本研究模式,永远的主体都是教师,我们既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也是教学理论的创造者和感悟者。诚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的,“唤醒”这一概念是作为人的本体结构的全面“震颤”。这种模式的校本研究就是典型的唤醒,让其在灵魂震颤的瞬间感受到从未体味过的内在敞亮,使其在主体性空前张扬的刹那间获得心灵的解放。
因此,我们坚信这一模式的校本研究,就是教师主体的生命投入,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积极体验过程。也是一种文本视界和生中心视界的完美融合,一方面教师能够用其来不断的反思,努力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促进自己想更高的层次挺进;另一方面彰显教师的个性,使教学充满睿智和独特的情趣;再则凸显生本思想。这种模式更是一种教师与教师的文化碰撞,也是教师文化与现代教学思想的交融,更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教师智慧的“共享”,造就的是教师群体底蕴的升华。师生现实视界与文本视界不断地碰撞与融合,必定会造就更为科学更具灵性的新视界。
收稿日期:2013-01-09
【关键词】课堂教学回放;群体反思;促进教师成长
针对校情和教师的基本水准,我们着力从以下两个方面的进行突破。一是采用现代媒体技术,记录下自己最为真实的平常课,再利用年级组或教研组的研究沙龙契机,再现课堂,将自我反思和群体反思,整合在一起;二是整理课堂实录的方式,自主反思教学的历程,从而在每一个环节地追问中领悟设计和施教的根源,促使教师学会追问、学会解剖、学会研究。利用这两个层面的校本研究,让教师学会学习,善于吸纳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思想,丰盈自己的课堂,真正实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变革。
1. 通过教学录像的回放,审视自我
大家知道,认知、学习、实践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需要不断反思、不断调控的鲜活历程。因此,当我们教师再次面对自己的教学录像时,有时会为自己的精彩和睿智而喝彩;有时也会为某个环节的处理,或者是某个节点的邋遢而懊恼不已。我想这些就是我们必需的反思和研究。也许上课后的感觉是很阳光,但我们应该清醒地感悟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哲理。面对教学录像,我们会带着欣赏、挑刺的眼光去审视教学的每一分每一秒,去解剖和研究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是一句过渡语也会斟酌一番。整个过程,我们每一个参与者会忘却自我,更会忘记面子,只想到教学应该达到的理想境界。
教学录像回放的校本研究过程是:第一步,独立设计,群体评议,不断完善预设,对教学的预设进行精雕细琢。第二步,随堂拍制,在没有听课者的状态下,自我边上课边拍录像(采用固定自拍的模式)。第三步,自我观看,进行思考。同时在群体中播放,让大家进行研究分析(这个活动,执教者暂不参与)。第四步,自我解剖,说出这节课的可取之处,说出自我感觉不佳的地方,再组织校本研究活动。每一个看过录像的老师,都精心准备一份书面交流材料,利用投影展示出来,一方面可以克服当场评说所带来的局限,另一方面可以更客观地实现交流的本质意义(这个过程如果时间和条件都允许的状态下,可以制作成课件或者ppt)。因为要有文稿的展示交流,所以每一个参与者都会认真地研究和分析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同时还得学习和借鉴相同课题的资料,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观点,无形之中每一个教师就会与评课真正地融合到一起,不再是应付,更不是糊弄。这个环节促进了教师的阅读和反思,使教师在不自觉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与研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想对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也是经典之语。当我们在每一次的阅读有所悟时,必定会联想起自己或者他人的课堂录像,会不自觉地去比对,也会用所学到理论重新定位自己的设计和每一个教学过程。
持续一阶段的录像回放,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地提升,对课堂的把握更加的精准,对文本地解读更加的细致入微,每一个参与者都感觉到有一股源自灵魂深处的芳香在慢慢地升腾。课堂教学录像是一面镜子,它彰显出了细节,促进了我们对细节的观察与反思,加速了我们教师业务素养的整体的完善与进步,助推了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
2. 课堂教学实录能够找出问题的症结,促进教学的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不断地回头看看自己的备课、自己的上课。只有不断地琢磨,不断地思考,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于自己的教学始终,我们才会在不断积累中丰厚底蕴,走向成功。
实录再现的校本教研的主要过程是:第一步,与录像回放基本一致,主要任务仍然是研读教材,谋划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着眼点仍然以生为轴,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第二步,是留存课堂实录,主要是群体作用,使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得以保存下来,为后续的研究和反思提供最为真实的资料。第三步,是自我阅读,审视每一步教学过程,并完善对应的教学意图撰写,使其在审视中进一步思考设计的根源,并结合教学过程的比照,深思其价值和意义,这样我们就会从有效设计,有效训练等各个环节去解剖教学预设,解析教学生成。促使教师能够自觉地深层次反思教学整个过程的优劣,自我分析、自我解剖,有效地杜绝了泛泛地评课所隐含的虚假和虚伪,能够深入到细节的探究,上升到理念,促进自己业务素养地不断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第四步,是听课者的点述点评,要求参与者人人都要精准解读教学预设和生成的每一个细节,将点评细化到每一句话,甚至斟酌到每一个字眼。同时还要写出不少于500字的总评总析。这样我们教师的参与必定会更加的尽心,更加细致,也逼着每一个教师要收集相关的教学案例,来审视和比对本课的教学研究,学会用理论去分析去思考。长此以往,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教学素养会百尺竿头更进一尺,我们的专业水平会更上一层楼。
课堂再现与群体反思有机融合的校本研究模式,永远的主体都是教师,我们既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也是教学理论的创造者和感悟者。诚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的,“唤醒”这一概念是作为人的本体结构的全面“震颤”。这种模式的校本研究就是典型的唤醒,让其在灵魂震颤的瞬间感受到从未体味过的内在敞亮,使其在主体性空前张扬的刹那间获得心灵的解放。
因此,我们坚信这一模式的校本研究,就是教师主体的生命投入,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积极体验过程。也是一种文本视界和生中心视界的完美融合,一方面教师能够用其来不断的反思,努力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促进自己想更高的层次挺进;另一方面彰显教师的个性,使教学充满睿智和独特的情趣;再则凸显生本思想。这种模式更是一种教师与教师的文化碰撞,也是教师文化与现代教学思想的交融,更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教师智慧的“共享”,造就的是教师群体底蕴的升华。师生现实视界与文本视界不断地碰撞与融合,必定会造就更为科学更具灵性的新视界。
收稿日期:201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