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所有教育的根和源,是一种“底色教育”。新的时期,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有的作用,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家庭教育的“重”与“轻”
重“物质给予”,轻“精神陪伴”。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金钱的给予者,是身体的保护者,还是精神的守护者?作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又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有报道曾对“对于孩子的成长,您认为父母重点努力应该是哪个方面”这一问题进行调研,最后的答案有3个:一是做足够的经济投资,尽量不让自家孩子的条件比同龄人差;二是尽力找社会上最好的资源、最好的辅导方式,尽量让孩子多才多艺、优秀出众;三是陪伴孩子成长,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引导其健康成长。
重“学业要求”,轻“情感培育”。现在,中学生、大学生甚至硕博研究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有的源于学业与工作的压力,有的源于人际交往的失败,有的甚至源于恋爱与婚姻中的挫折。许多家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将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和智力的培养当成是教育的全部,让自己的孩子过早地“输”在了起跑线上,弱化了“人生长跑”的重要资本。
重“迁就溺爱”,轻“原则底线”。目前我国的家庭构成和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独生子女家长”的家长尽管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更为充足的经济保障,但同时也给孩子生理、心理上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不可否认,每一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不一定都“会爱”孩子。“不会爱”具体体现在:代替孩子做本该让孩子承担的事情,包办孩子的一切,缺少“做自己该做的事”“承担应有家庭责任”的底线;面对孩子崇尚名牌、追求“高大上”的心理,倾其所有满足孩子,“溺爱无底线”;对待孩子行为不管对错或听之任之,或一味迁就,“道德无底线”。优秀家长营造优秀家庭,问题家长促成问题孩子。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有问题的家长。欲造伟大之国民,必自家庭教育始。要改变中国教育,必须着力改变中国的家庭教育。
积极优化家庭教育的内容
建设良好家风,传递家庭正能量。家风即“门风”,家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要确立家庭的价值观。古代家训谈读书识字的很少,都是教人如何居家处事为人,有很多值得传承和借鉴之处。一是立德修身。先秦时期孔子提出“仁”的思想,指出“为仁由己而不由人”;二是劝学勉学。如被后世尊为家训鼻祖的《颜氏家训》中讲“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仪,导习之矣……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三是正确看待富贵与道德的关系。《庭炜杂录》中指出“志于道德者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强调要正确看待富贵与道德之间关系,无疑是对家庭成员道德人格形成起积极作用。
确立行为规范,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党组书记、秘书长张良驯认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规矩意识。家庭教育,应确立“家规”,为孩子确立明确的“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的行为准则,规范孩子的言行举止,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让孩子学会做人的规矩、生活的规矩、学习的规矩。
规矩原则的确立与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即:行为约束、目标期待、有效沟通、适度关爱。“行为约束”,就是家长要为孩子立下合理、可行、针对性强的规矩,以此来约束独生子女的任性,培养其自律性。“目标期待”,就是要根据“规矩”,针对孩子不同时期发展实际提出阶段性的期望,用“阶段目标”引领孩子成长。“有效沟通”,就是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家长要和孩子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建立和谐、信任的亲子关系。
夯实生存教育,教会孩子生活。家庭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引导孩子学会生存、学会感受生存的乐趣是。
从关注孩子学业能力提高转向生存能力培养。家庭在生存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生存教育意识越来越淡化,常常转移到学校教育中,出现“家庭教育责任外包”的现象。最基础的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父母对孩子日常生活知识传递和技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最初的教育,不能忽视和怠慢。
从关注孩子的吃穿住行转向孩子良好个性形成。父母应多陪伴孩子,带孩子亲近自然,开展亲子游戏;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引导孩子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强自信心,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
从关注孩子艺术能力培养转向孩子兴趣扶持。很多家长自己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登上“艺术”这趟“高大上”的列车,就不顾孩子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逼着孩子学习钢琴、绘画、声乐等等。孩子苦不堪言,家长也深受其累。作为家长,要有清醒的头脑,要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才能事半功倍。
努力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
推进家庭教育,是家长的责任,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
家庭层面:提高素质,以身垂范。朱熹曾说:“上行下效,捷于影响。”家长要深刻认识“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曾子杀猪”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它给家庭教育以启示:家长要以身作则,言行和思想都要为孩子起到表率作用。
切实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家长自身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基本素质和自身具备的教育观念、教育基本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方法等教育素质。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及时了解孩子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主动加强教育知识的学习,参加教育技能的培训。二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三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文化知识学习,还是家庭事务,或是生活习惯,都要结合孩子自身特点,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能事与愿违。
学校层面:搭建平台,高效互动。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正规场所,学校应搭建多种平台,让家长全面了解学校教育的本真,认同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学校进行高效互动、广泛交流,形成合力,从而建立教育的长效机制,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广开渠道,保证家校联系的多样化。通过建立“家校联系手册”、建立班级QQ群、主办“家长开放日”、年级“家长会”、年级家长委员会、办好“家庭学校”等途径和渠道,加强与家庭教育的沟通,加强对家长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指导。招募“家长志愿者”,引导教育思想新、文化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家长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形成制度,保证家校联系的常态化。家校联系与沟通要做到“五个一”:每学年一次年级家长开放日,班级科任教师执教公开课,组织与家长的座谈会;每学期一次班级家长会,科任教师要宣讲本学科教学工作计划和相关要求;每学期开办一期校级“家长学校”,针对孩子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或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举办专题讲座;每月一次“家长志愿者”服务,每次请10名以上家长参与班级教育活动,实现亲子互动;每周往返一次“家校联系手册”,填写每个孩子一周以来在学校的主要成绩和需要完善之处,让家长协助督促落实。利用班级QQ与班级微信圈保持及时、经常性的交流。
社会层面:政府统筹,多方参与。建立全社会共同育人的“大教育”体系,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区都应发挥各自的作用。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级政府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家庭教育,积极推进家庭教育,加大对正确家庭教育观的宣传与引导,促使全社会形成重视家庭教育、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家长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加强指导,落实考核。为推进“家长学校”科学化、制度化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学校“家长学校”与社区“家长学校”的指导,引导“家长学校”朝正确、科学的方向发展。政府教育督导室应协同教育行政部门及“关工委”加大对各类“家长学校”的考核与评估力度,要求年初有计划、过程有落实、年终有表彰和总结,以此推进各类“家长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然而每个雕塑家都有自己的性格、风格和长处短处,有时一个雕塑家对另一个雕塑家的技术和创造持批评态度,不仅力图用刀子在未加工的大理石上精心雕刻,而且总想对另一个巧匠刚刚做好了的地方乱加修补……”这足以说明:成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一致的教育,密切学校和家庭、社会的联系,互相交流教育信息,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综合作用,是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周小益)
家庭教育的“重”与“轻”
重“物质给予”,轻“精神陪伴”。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金钱的给予者,是身体的保护者,还是精神的守护者?作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又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有报道曾对“对于孩子的成长,您认为父母重点努力应该是哪个方面”这一问题进行调研,最后的答案有3个:一是做足够的经济投资,尽量不让自家孩子的条件比同龄人差;二是尽力找社会上最好的资源、最好的辅导方式,尽量让孩子多才多艺、优秀出众;三是陪伴孩子成长,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引导其健康成长。
重“学业要求”,轻“情感培育”。现在,中学生、大学生甚至硕博研究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有的源于学业与工作的压力,有的源于人际交往的失败,有的甚至源于恋爱与婚姻中的挫折。许多家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将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和智力的培养当成是教育的全部,让自己的孩子过早地“输”在了起跑线上,弱化了“人生长跑”的重要资本。
重“迁就溺爱”,轻“原则底线”。目前我国的家庭构成和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独生子女家长”的家长尽管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更为充足的经济保障,但同时也给孩子生理、心理上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不可否认,每一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不一定都“会爱”孩子。“不会爱”具体体现在:代替孩子做本该让孩子承担的事情,包办孩子的一切,缺少“做自己该做的事”“承担应有家庭责任”的底线;面对孩子崇尚名牌、追求“高大上”的心理,倾其所有满足孩子,“溺爱无底线”;对待孩子行为不管对错或听之任之,或一味迁就,“道德无底线”。优秀家长营造优秀家庭,问题家长促成问题孩子。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有问题的家长。欲造伟大之国民,必自家庭教育始。要改变中国教育,必须着力改变中国的家庭教育。
积极优化家庭教育的内容
建设良好家风,传递家庭正能量。家风即“门风”,家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要确立家庭的价值观。古代家训谈读书识字的很少,都是教人如何居家处事为人,有很多值得传承和借鉴之处。一是立德修身。先秦时期孔子提出“仁”的思想,指出“为仁由己而不由人”;二是劝学勉学。如被后世尊为家训鼻祖的《颜氏家训》中讲“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仪,导习之矣……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三是正确看待富贵与道德的关系。《庭炜杂录》中指出“志于道德者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强调要正确看待富贵与道德之间关系,无疑是对家庭成员道德人格形成起积极作用。
确立行为规范,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党组书记、秘书长张良驯认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规矩意识。家庭教育,应确立“家规”,为孩子确立明确的“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的行为准则,规范孩子的言行举止,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让孩子学会做人的规矩、生活的规矩、学习的规矩。
规矩原则的确立与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即:行为约束、目标期待、有效沟通、适度关爱。“行为约束”,就是家长要为孩子立下合理、可行、针对性强的规矩,以此来约束独生子女的任性,培养其自律性。“目标期待”,就是要根据“规矩”,针对孩子不同时期发展实际提出阶段性的期望,用“阶段目标”引领孩子成长。“有效沟通”,就是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家长要和孩子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建立和谐、信任的亲子关系。
夯实生存教育,教会孩子生活。家庭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引导孩子学会生存、学会感受生存的乐趣是。
从关注孩子学业能力提高转向生存能力培养。家庭在生存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生存教育意识越来越淡化,常常转移到学校教育中,出现“家庭教育责任外包”的现象。最基础的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父母对孩子日常生活知识传递和技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最初的教育,不能忽视和怠慢。
从关注孩子的吃穿住行转向孩子良好个性形成。父母应多陪伴孩子,带孩子亲近自然,开展亲子游戏;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引导孩子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强自信心,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
从关注孩子艺术能力培养转向孩子兴趣扶持。很多家长自己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登上“艺术”这趟“高大上”的列车,就不顾孩子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逼着孩子学习钢琴、绘画、声乐等等。孩子苦不堪言,家长也深受其累。作为家长,要有清醒的头脑,要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才能事半功倍。
努力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
推进家庭教育,是家长的责任,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
家庭层面:提高素质,以身垂范。朱熹曾说:“上行下效,捷于影响。”家长要深刻认识“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曾子杀猪”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它给家庭教育以启示:家长要以身作则,言行和思想都要为孩子起到表率作用。
切实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家长自身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基本素质和自身具备的教育观念、教育基本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方法等教育素质。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及时了解孩子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主动加强教育知识的学习,参加教育技能的培训。二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三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文化知识学习,还是家庭事务,或是生活习惯,都要结合孩子自身特点,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能事与愿违。
学校层面:搭建平台,高效互动。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正规场所,学校应搭建多种平台,让家长全面了解学校教育的本真,认同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学校进行高效互动、广泛交流,形成合力,从而建立教育的长效机制,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广开渠道,保证家校联系的多样化。通过建立“家校联系手册”、建立班级QQ群、主办“家长开放日”、年级“家长会”、年级家长委员会、办好“家庭学校”等途径和渠道,加强与家庭教育的沟通,加强对家长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指导。招募“家长志愿者”,引导教育思想新、文化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家长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形成制度,保证家校联系的常态化。家校联系与沟通要做到“五个一”:每学年一次年级家长开放日,班级科任教师执教公开课,组织与家长的座谈会;每学期一次班级家长会,科任教师要宣讲本学科教学工作计划和相关要求;每学期开办一期校级“家长学校”,针对孩子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或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举办专题讲座;每月一次“家长志愿者”服务,每次请10名以上家长参与班级教育活动,实现亲子互动;每周往返一次“家校联系手册”,填写每个孩子一周以来在学校的主要成绩和需要完善之处,让家长协助督促落实。利用班级QQ与班级微信圈保持及时、经常性的交流。
社会层面:政府统筹,多方参与。建立全社会共同育人的“大教育”体系,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区都应发挥各自的作用。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级政府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家庭教育,积极推进家庭教育,加大对正确家庭教育观的宣传与引导,促使全社会形成重视家庭教育、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家长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加强指导,落实考核。为推进“家长学校”科学化、制度化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学校“家长学校”与社区“家长学校”的指导,引导“家长学校”朝正确、科学的方向发展。政府教育督导室应协同教育行政部门及“关工委”加大对各类“家长学校”的考核与评估力度,要求年初有计划、过程有落实、年终有表彰和总结,以此推进各类“家长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然而每个雕塑家都有自己的性格、风格和长处短处,有时一个雕塑家对另一个雕塑家的技术和创造持批评态度,不仅力图用刀子在未加工的大理石上精心雕刻,而且总想对另一个巧匠刚刚做好了的地方乱加修补……”这足以说明:成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一致的教育,密切学校和家庭、社会的联系,互相交流教育信息,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综合作用,是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