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理论构建研究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a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首先对我国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中问题的引发进行了论述;其次从公共产品 理论、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理论、成本交易理论、产权理论分析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 享中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在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对分别可以解决的问题进行阐述,最 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的理论架构。
  关键词:学校体育设施;社区体育设施;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理论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4-0083-06
  
  A Study of Theory Construction of Sport Facility Share of Schooland Urban Community in China
  LI Xiaotian1, WANG Kaizhen2,LI Jingyuan3
  (1.Graduate School,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 084, China;2.Capital Institu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088,China;
  3.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Cnter of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China,Beijing 100763,China)
  Abstract: Firstly the origin of China's share of sport facilities between urbancommunity and school is discussed; then from the theory of public product, insti tutional change and innovation theory, the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and the prop erty right theoretical analysis are absorbed a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is sue; based on the theory the issues solvable are presented, and at the end the t 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port facility share of school and urban community is co nstructed.
  Key words: school sport facilities; community sport facilities; theory c onstruction of sport facility share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过程中,社区体育设施场地建设落后、设施场地紧缺制约着社 区体育的发展,而学校教学安排的特点使学校体育设施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大部分时间 后属于闲置状态,在我国其他地区学校体育设施受到城市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造成体育设施 建设落后,与之相比之下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人口增长较快,其体育设施场地建设都相对于 学校建设滞后。对于这两者体育设施的紧缺与闲置并存的现状来说,通过加快它们的体育设 施的建设都不是解决他们体育设施紧缺的权宜之计,也不符合我国的当前国情。从国外社区 体育、学校体育的成功经验来看,实现社区、学校体育设施共享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解决社区 体育、学校体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发展社区体育、学校体育的长久之计,还可以给今后 我国城市社区、学校体育的体育设施布局、类型的发展提供诸多宝贵的建议。我国城市社区 、学校体育设施场地共享还处于萌芽状态,虽然有些地区已逐步实施学校向社区共享体育设 施,但毕竟是少数,且他们尚处于试点,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社区向学校共享体育设施处 于理论研究阶段。实施相互共享体育设施存在着众多困难,困难有从宏观层面上的,例如: 观念制度层面的、管理体制方面的等等;从微观方面来看,有管理方法的、安全的、资金的 、物耗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的共享。
  本研究共享理论的问题,研究共享的基础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因此本文引入 制度变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作为本文立论基础,并在这个理论 基础之上建构一个体育公共服务理论体系解决城市社区、学校体育设施共享中出现的问题。 选择制度变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作为体育设施共享的理论基础其主要原因 在于: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这一制度的变革基本影响了社会资源 的配置方式,因此在研究社区、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问题中必须考虑制度因素的影响;2 )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与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资源的性质决定了其应该由谁来配置,这决定了体 育设施共享服务的主体,而公共产品理论为其性质提供了分析的路径和必要的技术;3) 体 育设施共享服务由谁提供主要取决于“交易成本”的大小,如果组织内部提供服务的交易成 本太高,那么就需要转到其外部提供,引入了交易成本理论是为了分析服务提供的内外部效 率;4) 长时间以来学校、社区体育设施资源产权不清,致使体育设施资源富集与贫瘠共 存,产权理论对于人们明晰学校、城市体育设施的产权性质提供了分析路径,为社区、学校 体育设施共享提供理论依据。
  
  1 影响我国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的几个关键问题
  
  1.1 社区与学校共享体育设施资源的性质问题在学校与社区体育设施共享过程中,对于学校与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属于什么产品, 目前研究很少涉及到。这对于学校与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与特点,它属于公 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成为公共产品或者私人产品的理由是什么,在使用过程如何体现排 他性及竞争性。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对于学校与社区共享体育设施的帮助意义是什么,学校 与社区体育发展的现实要求两者共享体育设施,那么共享体育设施由谁来
  投稿日期:2008-07-03
  作者简介:李骁天,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体育。 埋单,埋单的原因 是什么,由谁来推动共享,由谁来提供共享。此外,站在资源论的角度来看体育设施是资源 ,那么这种资源的性质是什么、它有那些特点等这些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上述这些围绕着 学校与社区体育设施的产品性质的问题对于解决共享中的理论问题以及理论架构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因此选择一个适合的理论视角去探索这些问题对共享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学校与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制度变迁的问题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改变了资源配置的方式:由单位配置资源转 向由社会配置资源。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导致体育设施资源紧缺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尤其 在社区。社区资源配置由先前的单位配置改为市场、社会配置,社区体育设施资源配置已成 为由政府主管小区开发商建设的形式,尤其在城市社区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建设形式保 障不了社区体育设施资源有效配给,社区体育设施用地与建设只是一个美丽的“设想”。在 此种建设模式下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受到了限制,需求限制不会造成无需求,居民的体育锻 炼需求会寻找解决的办法去满足需求。从最早报道学校与社区共享体育设施可以发现,共享 是社区为了满足居民需求而与学校协商共享体育设施。这时的共享在学校与使用者之间的目 的是什么,从宏观角度意味着制度的改变,它对于学校与学校外部使用者之间意味着什么 。现今这种从局部制度改变逐步向全国扩展,政府部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什么以及在这个 过程中扩展的动力是什么,政府在宏观与微观之间需要做什么,微观与宏观之间有什么区别 ,这些都需要解释,站在什么理论、什么角度去解释,需要一个理论去研究上述问题。
  1.3 学校与社区共享体育设施的可行性问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衡量共享能否可行的一个标准。毫无疑问,共享体育设施的社会 效益是无可厚非的,那么经济效益如何评价,这是需要从理论上探寻解决。学校体育与社区 体育发展都遇到了关于设施紧缺的问题,尤其是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设施紧缺已经成为制约 其发展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开放的可行性,在这里引入组织内部与外部的概念 ,学校依靠修建设施来缓解设施紧缺,缓解学校与社区使用设施的压力来说不具可行性,这 种方式属于组织内部解决。因为一是要花费巨大的资金去购买体育设施;二是在短时间内不 可行;三是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来说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社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要耗费大 量的土地资源不可行。学校相对于社区来说是组织外部,假如从组织外部以经济效益来衡量 共享,那么学校与社区共享体育设施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两个组织之间的体育设施资源有 什么样的差异与共性,假如它们实施共享对于这两个组织的经济效益如何。
  1.4 学校、社区体育设施的来源与归属问题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属于教育资源,由政府教育部门来配置,学校行使体育设施的管理权与使 用权。社区体育设施资源一般属于社区居民、开发商、政府体育部门所有,例如小区中的全 民健身路径就是由政府体育部门来配置,小区中的体育场地就属于小区全体业主所有,小区 中的健身会馆属于开发商。这些设施都属于体育设施,它们性质不同,属于不同部门不同系 统所有。城市社区与学校共享体育设施资源,必须了解这些分属不同部门、系统的体育设施 资源的性质。这些体育设施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系统为不同的人群服务,它们共享的基础 是什么,换句话说“凭什么共享、共享的依据是什么”。学校体育设施由政府教育部门配置 ,它来源于政府,使用范围却仅限于学校,同样社区体育设施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辨别设 施资源的来源与归属变得异常重要,这是双方共享资源之前必须明确的问题。资源归属、来 源与前面资源性质问题的分析角度不同,前者是说明体育设施为什么共享,是从资源本身产 品特点角度说明共享的可能性,而后者是解释资源从何而来,明晰资源使用不应局限在学校 或者社区这样的小范围。一个是分析资源的来源及归属,一个是分析资源特点性质,使用什 么样的理论分析这些问题对于城市社区、学校共享体育设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实施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的理论基础
  
  2.1 共享理论之一——公共产品理论中的公共产品学说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是: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它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产 品的消费量的产品。[1]界定一种产品或服务是否为公共产品,要看其是否具备两 个特征: 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不论其意愿如何 都不能排除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若想排除其他人从公共产品的提供中受益,或者在技术 上是不可行或极其困难的,或者排除的成本过于昂贵而缺乏可行性。所谓消费的非竞争性是 指某物品在增加一个消费者时,边际成本为零,即在公共产品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将其多分 配给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2]但这并不意味着多提供一单位公共产品的边 际成本也 为零,因为公共产品的提供同样耗费了有限的资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多提供一单位的公 共产品的边际成本同其他产品一样是正的。非竞争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 边际生产成本 为零。这里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2) 边际拥挤成本为 零。 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消费数量和质量,这种产品不但是共同消费的,也不 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从严格意义上说,上述两个特征都不是绝对的,它们有赖于技术条 件和具体环境。在确定一种物品是否为公共产品时,还必须考虑受益者人数及能否将这些受 益者排除在该物品的享用之外,当受益者人数众多且排除任何一个受益者在技术上不可行时 ,该物品就可视为公共产品。在公共产品的两种特征中,非竞争性是其基本特征,由公共产 品的自身特点决定,而非排他性则由产品以外的因素决定,如对公路是否收费。广义的准公 共产品是指由政府提供的仅具有公共产品部分特征的产品,又称混合产品;狭义的准公共产 品是指具有利益外溢性特征的产品。有些产品所提供的利益的一部分由其所有者享有,是可 分的,从而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但其利益的另一部分可由所有者以外的人享有,是不可分 的,所以又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公共资源作为准公共品的一种,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3]公共资源是一 个资源系 统,公共资源的两个特征即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可以这样描述:一是资源使用不受限制;二是 这种资源是稀缺的。为了理解体育设施的公共资源性质,需要认识资源系统和由该系统产生 的资源单位,同时对两者加以区别。资源系统可以看作是一种储存变量,在有利的条件下能 使流量最大化而又不损害储存变量或资源系统本身。资源单位是个人从资源系统占用或使用 ,它通常包括个人在体育设施中使用的时间次数。公共资源的特征决定了资源系统是共同使 用的,而资源单位却不是共同使用的,而是有一定竞争性。公共资源三个主要的特征;一是 共享性,这一点在很多时候被当作既定的前提而忽略不提;二是非排他性,由于存在非排他 性而产生了搭便车问题;三是竞争性,因此而在使用中产生拥挤和过度使用等问题。
  2.2 共享理论之二——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理论制度(institution)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 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该表述是制度的广义概念,包含了根本 制度、体制制度和具体制度三个方面。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 交易过程,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制度变迁有两种含义 :一是制度创新问题,即新的制度安排如何产生的问题;二是如何从旧制度安排过渡到新的 制度安排,即新旧制度如何转轨的问题。[4]制度创新被视为制度变迁、制度发展 的同义语 ,用以表达“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的动态过程。制度创新可定义为:制度创新主体 为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而进行合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完善现有制度或制定新制度的创造性活 动。
  关于制度变迁比较著名的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5]诱致 性制度变 迁也称为需求型变迁,它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 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这种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制度 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个人或一群(个)人或一个团体。 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点可概括为:1) 盈利性。即只有当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 时,有关群体才会推进制度变迁;2) 自发性。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有关群体对制度不均衡的 一种自发性的反应,自发性反应的诱因就是外在利润的存在;3) 渐进性。诱致性制度变迁 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的制度变迁过程。强制性制度变迁也称为供给主导型变迁, 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是指由政府借助行政、经济、法律手段自上而下组织实施的 制度创新,它以非排他性的产权结构和集权型决策体制为制度条件。[6]强制性制 度变迁的 主体是国家,国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并保护产权以换取税收。这两类制度变迁 的优势不同,诱致性制度变迁主要是依据一致性同意原则和经济原则,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 优势在于,它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它能以自己的强制力和“暴力潜 能”等方面的优势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两类制度变迁面临的问题不同,如诱致性制度变迁 作为一种自发性制度变迁过程,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而强制性 变迁却面临着统治者的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集团利益冲突和社会科学知识 局限等问题的困扰。制度变迁的核心原因在于经济主体希望获取最大的潜在收益。从结果上 看,则是非均衡的制度安排必然导致制度变迁,而制度安排从非均衡到均衡的演变过程也就 是制度变迁的过程。
  制度创新主要包括对现存的制度理论的更新、制度规则的变革、制度组织的调整、制度设备 的改进或对全新的制度的科学合理构建。制度创新与社会进步相一致,是社会规范的前进 运动、优胜劣汰和积极发展,是一种价值判断,在国家基本制度不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 对某些具体制度安排的改进、完善、健全,它的进行一般是渐进式的、程序化的和经常化的 。
  2.3 共享理论之三——交易成本理论
  科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提出交易成本概念,这标志着“交易费用”范畴的创 立和交易成本理论的初步形成。交易是对人的时间、精力、空闲的配置和耗费。交易成本一 般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除直接生产成本以外的所有其他费用,或者说是企业在企业之外 即市场交易中必须面对的成本。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决定交易在组织内部进行还是在组织之 间进行主要取决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一项交易要选择可供选择的交 易成本最小的“治理结构”来完成,要把属性各不相同的交易与成本和效能各不相同的治理 结构“匹配”起来,经济组织的核心问题在于节省成本。企业和市场都是治理结构,这一结 构主要起源于节省交易成本,自动适应和合作适应的效果随治理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1) 当资产专用性的最佳水平极低时,无论从规模经济还是从治理成 本上看,都是市场采购更为有利;2) 当资产专用性的最佳水平极高时,则内部组织更为有 利;3) 对于中间状态的资产专用性来说,这两种成本只有很小的差别,这时很容易出现混 合治理,即可以看到,某些企业将从市场上采购,其它企业将自行制造,而两者对当前的对 策都会表示出不满意。
  交易成本经济学为了描述或刻画交易的目的而倚重的主要维度是:1) 交易重复发生的频率 ;2) 它们受影响的不确定性程度与种类;3) 资产专用性条件。其中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许多 可辩驳的含义取决于最后一个维度(资产专用性),可以说资产专用性是最重要的标志。资产 专用性是指资产能够被重新配置于其它用途,并由其使用者重新配置而不牺牲其生产性价值 的程度。资产专用性可分为六类:1) 场地专用性;2) 实物资产专用性;3) 人力资产专用 性;4) 品牌资本;5) 奉献性专用资产(专向资产);6) 暂时性专用资产。
  2.4 共享理论之四——产权理论产权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形式,而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产权理论要 研究的就是如何通过界定,安排产权结构,降低或消除市场机制运行的社会费用,提高运行 效率,改善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何谓产权?德姆塞茨注重从产权在社会体制中的功能和作用来阐释产权。他说:“产权包括 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损,因而谁必须向谁 提供补偿以使他修正人们所采取的行动。”现在一个基本被认可的定义是:产权是指由物的 存在及关系他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的本质:1) 产权 是与某一物品或财产有关,具有排他性的权利。产权的排他性意味两个人不能同时拥有控制 同一事物某种相同的权利,特定的产权只能有一个主体。产权虽然与排他性有关,但并非涉 及产权就必然是排他性产权,产权可以分为排他性与非排他性产权,下文提到的体育设施的 公共产权即是一种非排他性的产权,主体具有多元性;2) 产权是一种行为权利,因而是 界定人们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这是产权的基本属性。产权的所有者以社会的法律、习俗和 道德所表达的特定方式行使权利,作为一种社会工具,产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规则明确了 交易主体的权利、责任和收益关系;3) 产权是一束权利的集合,产权的分解是社会分工 发展在产权权能逐渐完善的重要体现,如现代企业制度的出资权与经营权的分离;4) 产 权是可以交易的权利,作为行为权,产权具有现实的与潜在的经济价值,因而具有可交易性 ,但这不是充分条件,关键还在于该产权排他界线是否真正明晰性。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 出产权概念具有独立意义,考察学校、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时,引入产权能够较为直观地 揭示它的表层权利结构。
  
  3 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理论分别治理的问题
  
  3.1 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公共产品性质选择公共产品理论目的分析是阐明其共享的必要性。学校、社区体育公共设施是公共资源, 公共资源是在准公共物品的范畴中来阐述。具有非排除性和一定程度的竞争性的物品就是准 公共产品,学校、社区体育设施属于准公共产品。就非排除性来看,理论上一个学生对学校 体育设施的使用并不影响在学校节假日中或者非教学时间社区市民或者学生的使用。所谓有 竞争性是因为体育设施供给随着使用体育设施人数的增加,一方面边际成本并不一定为零 ,因为人数增加可能会迫使学校增加设施,在维修体育设施资源、管理体育设施等方面花费 相当一部分资金,使得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假设边际成本为零,还可能出现拥挤成本。虽 然一所学校同时容纳许多人,但体育设施能量或容量的限制而出现拥挤现象,所以拥挤成本 不为零。从这两方面来看,体育设施资源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属于准公共产品。学校、社区体 育资源属于准公共产品,由政府或市场提供,但是费用由政府来补偿,也就是政府为共享体 育设施资源的费用“埋单”,对学校、社区而言,政府要补偿体育设施资源消耗时发生的费 用,但是资源的提供者可以是非政府的机构——学校、社区。这样非政府机构提供的体育设 施资源就可以按照市场的价格进行“交易”,为不同的主体所共享,而共享资源发生的使用 费,可以由政府直接拨付给资源提供机构,也可以先拨付给学校,然后向资源提供者支付。
  为了理解体育设施资源的公共资源性质,需要认识资源系统和由该系统产生的资源单位,同 时对两者加以区别。资源系统可以看作是一种储存变量,在有利的条件下能使流量最大化而 又不损害储存变量或资源系统本身。资源单位是个人从资源系统占用或使用,它通常包括个 人在体育设施中使用的时间次数。公共资源的特征决定了资源系统是共同使用的,而资源单 位却不是共同使用有一定竞争性。学校、社区体育设施具有非排他性,不能阻止他人的使用 ,但在同时间段多人使用会造成拥挤效应,所以学校、社区体育设施是一种共同使用整个资 源系统但分别享用资源单位的资源。
  学校、社区体育设施资源是公共资源,由于我国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的原因,造成体育设施 资源在横向管理中的不能合理流动,形成拥有资源的“贫富悬殊”,这些体育设施资源所有 权属于国家,由于隶属管理边界的不同,出现使用权替代所有权行驶管理。以学校体育设施 为例来说,学校称之为资源占用者,由于体育设施资源单位存在可分,进而造成学校这个资 源的占用者不愿承担体育设施资源提供活动,这里的提供活动表现在具体方面就是体育设施 不供公众使用。忽略了体育设施属于公共资源的这个既定事实,使用公共产品理论为学校、 社区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到共享提供了切实的理论基础。
  3.2 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学校向学生提供体育教育中所需的体育设施,社区也向社区居民提供体育设施,但是体育设 施供需在学校与社区中是有差异的,学校体育设施供过于求而有的社区则供不应求。对于社 区体育设施需求不能被满足时,这种需求应该由社区内部自行解决还是由外部通过市场来满 足,也就是交易在内部进行还是在外部进行的问题。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决定交易在组织内部 进行还是在组织之间进行主要取决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一项交易要 选择可供选择的交易成本最小的“治理结构”来完成,要把属性各不相同的交易与成本和效 能各不相同的治理结构“匹配”起来,经济组织的核心问题在于节省成本。[7]企 业和市场 都是治理结构,这一结构主要起源于节省交易成本,自动适应和合作适应的效果随治理结构 的不同而不同。对于社区、学校而言,体育设施需求由社区、学校内部满足还是由外部满足 其交易成本是不同的,要选择合理的治理结构,以实现较低的交易成本。如果把学校内部提 供体育设施看作是内部服务,体育设施共享(外部组织向学校提供资源)则可以视为一种外部 服务,至于内部服务的成本与外部服务的成本哪个更低则要视“资产专用性”水平而定。如 前所述如果专用性水平高,采用内部服务有利,如果专用性水平低则应采用外部服务,而当 处于两者之间时应采用混和治理(服务)。由于学校与社区体育设施资源的专用性水平较低。 社区、学校难以满足市民、学生需求而的那部分资源应选择外部服务来提供,即通过社区、 学校体育设施共享服务来完成,其间的交易成本可谓最低。社区与学校共享体育设施具有可 行性。
  3.3 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配置中的制度变迁与创新引入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理论目的在于制度变迁解决共享中的宏观问题,制度创新理论 使宏观中的问题微观化,解决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制度变迁在分析体育设施资源配置制度 的变更,制度创新分析制度变更过程中相对应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 做,其结果应该是什么,而制度变迁理论告诉我们事实是什么,为什么没有这样,所以对制 度变迁理论的研究是对制度创新理论的修正。用制度变迁理论来修正制度创新理论,制度创 新是制度变迁在微观层面的延伸,是制度变迁的微观层面具体化,以及关注未来体育资源配 置制度的形成才是我们最需要的。[8]
  制度变迁对于资源配置方式影响颇深。制度分析表明,资源配置的转换和生成是外部制度环 境与内部制度安排相互作用、相互约束的变迁过程。外部制度环境是新的资源配置方式转换 和生成的必要条件,内部制度安排是新的资源配置方式转换和生成充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经济制度己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我国选择市场经济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本经 济制度,使影响体育设施资源配置转换的制度环境发生了改变。转型期体育设施资源配置在 外生性变量的作用下,正在发生与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不同的改变。90年代后期以来体育资 源配置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本身是依赖于外部制度环境的变化。从变革的 趋势来看,体育制度的变迁将走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的道路。社会经济制度变迁 对体育制度的变迁影响深远,同时也对体育设施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产生了巨大作用。从90 年代后期我国开始短时间内就集中地创造出市场化运作形式,不同程度地把公共体育与市场 结合起来,[8]例如随着单位体制的变革,人们的体育需求逐渐由单位体育向社区 体育转变 ,体育设施的供给由单位向社区转变。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体育制度变迁不是单一强 制性变迁或者诱因性制度变迁,而是走向强制性变迁与诱因制度性变迁相结合的道路。体育 设施供给不断的市场化,资源配置由单一的政府配置资源转向了由政府和市场共同配置。这 表明体育设施资源不仅可以由政府提供,还可以通过市场提供。因此,当社区体育设施不能 满足人们的体育锻炼需求,而又无法从政府手中获得所需的更多资源时,社区就会转向市场 ,从市场中获取体育设施资源,同时支付相应的费用,或者采取互惠互利的办法来取得这些 资源的使用,这是当前体育设施资源共享中最常见共享的雏形。这里的市场以必定存在相符 的资源为前提,那么存在这个适合的体育设施资源的市场即是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以强 制性变迁与诱因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共享。因此在这里对于双方共享必定采用诱 因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相结合的制度变迁道路,另外从目前学校、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也能 昭示出在社区发展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的自发性共享的同时,国家将会强制性推动此措施。
  上文昭示出学校与社区共享体育设施这样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是指宏观方面 制度的演进过程,在微观层面的制度变化与宏观层面不同应是在制度执行层面的创新以解决 制度供给的不足,这种创新是以政府部门为主要动力的资源配置管理方法的创新。在教育部 门、社区之间资源纵向流动的基础上加强横向资源流动的问题,将学校融入社区的大社区管 理理念,这样可以实现,同时在具体方面这些都必须从制度创新的理论角度加以解释。以制 度创新的角度去革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方法,在政府管理的层面上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横 向管理,强调在政府领导下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协作,做到“纵向资源配给,横向流通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4 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归属阻碍学校、社区体育设施共享的问题之一就是公众对学校、社区体育设施的产权归属认识不 清。我国的学校、社区无论是政府拨款设立的还是企业及行业部门投资设立的,本质上都是 纳税人行为的公共体现,纳税人的纳税行为使其有权通过合法形式在其一生中不断获得学校 体育设施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目前除私立学校以外,我国公立学校基本上都是我国公民缴 纳税金,国家进行二次再分配,分别用于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使用[9]。此外社区 体育设施 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体育彩票公益金修建,这个就更是应该对外开放,因此基于这一点学校 、社区体育设施属于国有资产。[10]学校、社区体育设施目前现状应是所有权与管 理使用权 分开了。但是这个既定的国有资产的事实不应忽略,它应该成为共享的一个前提。学校有义 务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同时社区必须向学校开放体育设施资源。通过产权理论确定学校、 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属于国家,学校、社区只负责对其的使用权与管理权,而无所有权,在这 里表现出产权的可分割性。从产权的角度来说学校、社区是没有权利将准备进入的使用者排 除在外,尤其是在学校体育设施处于闲时的时间段内,通过合理、有效地管理方法实现学校 、社区体育设施共享。
  
  4 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理论搭建
  
  对于前面的学校、城市社区共享的理论基础不是单一的理论呈现,而是通过理论融合形成一 种理论架构来整合上述这些理论,解决共享中出现的问题,即构筑资源共享机制,即从制度 变迁的视角借助政府制度创新引领学校、社区这两者内区域资源整合,突破现行的横向流动 的樊篱。
  本文认为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理论应该建构在三门学科的框架下,从四大理论上获得基础性支 撑。三门学科指的是经济学、管理学,四大理论指的是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公共产品理 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制度创新理论。之所以认为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理论应该建构在这样一个 框 架下,是因为该理论至少涉及到社会资源利用效率问题。
  首先,构建教育资源共享理论的目的之一是有效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我国体育设施资源 相对社区体育资源来说非常丰富,因为学校体育设施使用上的特点在学校中却存在着体育设 施资源利用不合理,效率低下,甚至浪费的现象。具体而言,学校由于课时安排的原因造成 体育设施部分时间闲置的,而社区却存在体育设施少及无体育设施的状况。因此体育设施资 源共享理论的构建是为了促进学校与社区在使用体育设施进而上升到使用体育资源合作,实 现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紧张与闲置的现实矛盾。
  其次,构建教育资源共享理论的目标之一促进社区与学校协调均衡发展。在我国社区体育与 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着差异,而且在每一个城市内部也普遍存在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即使是 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差距也非常明显。由于各地经济和社会文 化的差异、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使得本已存在的区域之间、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不均衡现 象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如任其发展,则会延缓社区体育的发展,必然会引发新的体育发展不 均衡,社会发展不均衡,甚至会造成诸多社会隐患和矛盾冲突。因此体育设置资源共享理论 把目标指向体育发展的不均衡乃至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努力促进社区及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 。
  再次,构建体育资源共享理论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人的平等与社会公平。自《体育法》产生以 来,享受体育的平等权利,一直是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在我国,公民的受体育权为《宪法 》所保护,公民平等享受体育的权利则由于《体育法》的颁布和实施而在法律上得到了保障 。事实人们的体育锻炼的权利还有很多掣肘的地方。
  


  
  5 结 语
  
  中国经济社会开始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体育领域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体育资源配置、 开发和利用的旧有体制。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人 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对体育的需求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稀少的体育资源与巨大的社会需 求形成强烈的反差,矛盾加剧,原有的资源配置的种种不合理暴露无遗[11]。我国 城市社区 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是解决目前城市社区体育与学校发展中缺乏体育设施资源的一种有效途 径,学校相对于社区来说拥有较多的体育资源——体育师资资源、体育设施资源等。这种资 源配置的差别造成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发展不均衡。两者对体育设施使用的时间特点发现这 两者之间可以对体育设施进行共享。
  那么社区与学校共享需要学校先行,当前共享中存 在的 问题不得不使人们认识到共享中出现的问题远未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综合、全面、系 统分析出现的这些问题必须揭示这些问题的本质根源是什么,是什么而造成。公共产品理论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理论、成本交易理论、产权理论无疑是洞悉这些问题的最佳理论与最 佳视角。整合这些理论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社区、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理论是解决今后城 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出现的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城市社区与学校共享体育设施目前刚 刚开始,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紧紧围绕着资源共享理论探索共享中宏观与微观管理模式与 方法将会促进共享的发展,沿着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对资源进行配置、共享管理,特别是在和 谐社会下协调发展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推动城市体育的和谐发展将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雷晓康.公共物品提供模式的理论分析[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16.
  [2] 陈聪.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 6:47.
  [3] 熊红芳.公共资源制度变迁研究[D].中南政法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63.
  [4] 许永刚.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中政府与垄断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275.
  [5]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6] 贾英健.社会哲学视野中的制度创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47(2):37-40.
  [7] 袁义才.公共产品的产权经济学分析[J].江汉论坛,2003(6):25-28.
  [8] 袁旦.中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研究[D].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2005:133-15 5.
  [9] 解晓东.试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与可能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 3(6):21-24.
  [10] 陈伟东,李雪萍.社区产品属性与供给机制[J].中国民政, 2003(3):21-23.
  [11] 任海,王凯珍,肖淑红,等.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2( 2):1-5.
其他文献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摘 要: 目前,中国运动康复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德国运动康复体系现状的研究与分 析,发现其在运动康复领域内存在的优势,找出对中国运动康复发展的启示,并为中国运动 康复事业的发展提出建议。研究表明,德国运动康复体系的主要优势在于具有先进的康复理 念;设置健全的运动医疗服务机构;完善的培训体系,严格的岗位证书制度;康复人员的针 对性与专业化;先进的康复
期刊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河南 新乡 453002)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体育投入 理论研究为理论支撑,对21世纪我国高职高专学生体育投入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与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高职高专学生在直接体育行为方面态度积极、参与程度较高、动机明确;在间 接体育行为方面,学生为了体育锻炼饮食消费明显增加、饮食习惯明显改变、家长支付学费 有
期刊
(山东财政学院体育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 通过对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潜动力因子加以分析,认为,正是这些潜动力因子主要 包括社会转型、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 作用,并且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潜动力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
期刊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088)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现场测试等研究方法,对第29届北京奥运会男子、 女子三级跳远决赛中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前后三跳成绩、成功率、速度变化特征等内容进行 研究。结果表明:奥运会三级跳远及格赛中,男女竞技能力表现为个人最好成绩的达到98.1 3%和97.03%;决赛中,男女竞技能力表现为个人最好成绩的达到98.78%和99.80%;第一、二
期刊
摘 要: 2006-2007年间,北京奥组委的工作重心成功完成了从以职能部门为主向以场馆为 主的“场馆化”转变过程。“场馆化”模式是组织区域化和结果目标导向的产物,它使得奥 组委的组织结构更趋扁平化,形成了一种矩阵式的网状结构,从而实现了奥组委职能专业化 与办赛特色化的双重目标。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运行团队的案例表明,“场馆化”模式能够 提高决策效率,适应现实需要;但是,它也存在沟通障碍和双重领导等
期刊
摘 要: 门票市场是职业篮球联赛的重要收益渠道之一,围绕门票收益、门票价格、观众人数 等相关因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CBA与NBA的门票市场进行了对比 分析,研究结果显示:CBA门票收益远远低于NBA;CBA与NBA门票价格都较为合理,但与NBA 门票相比,价格偏低;CBA场馆容量较小,现场观众人数较少,但主场所在城市人口较多。 本文在此研究基础上,相应的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为
期刊
(1.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75;2.北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 ,北京 100050;3.辽宁省航海运动学校,辽宁 大连 116041)    摘 要: 郭佳浩为北京队现役优秀的体操运动员,在2007年的全国体操锦标赛上,郭佳浩凭借 前手翻900、侧手翻后屈体2周两个难度系数均为7.0的动作获得了此项目的铜牌,同年十月 份在全国体操冠军赛两跳落地均失败,被挤倒决赛圈外。经过对比赛录像分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索过度训练对大鼠骨骼肌肌球蛋白重链(MHC)亚型基因表达的影响,为 进一步研究其蛋白水平及基因水平的变化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 :A、安静对照组(Control,n=10),B、过度训练组(Overtraining,OT,n=10)。过 度 训练组:进行持续性大运动量跑台力竭训练8周,两组均于安静状态下宰杀,迅速选取股外 侧肌样本液氮保存。用实时荧光P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分析,针对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决策、问题、策略、 集体与个体、权力、环境、动力和形式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逐一展开分析,指出我国体育课程 改革一直处于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之中,并且认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将会一直在理性与非理 性的相互制衡下发展。  关键词:理性;非理性;博弈;体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
期刊
摘 要: 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录像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参加第29届奥运 会男子自由体操决赛的8名运动员成套动作的“A”分及构成情况、动作的编排情况进行了对 比分析。研究表明:运动员要在“A”分上形成竞争优势,其难度值应在6.5分以上,且要处 理好“A”分和“B”分协调发展的关系;一套男子自由体操动作的数量为13或14个,其中B 组动作占全部动作的13.0%,C组和D组动作占5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