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福州方言诗、中国百年新诗的一些常识及学习福州方言字的必备工具书、基础知识等,并介绍福州方言书写字的概念及其当下意义和现实价值。扼要阐释《福道·福州地名诗选》的创新实践,如何将方言、民俗等地方文化与悠久的中国诗文化,洎《诗经》以来古老而优秀的中国诗歌传统相结合,使得福州方言在过去的基础上走向雅化的“第三条道路”(闽方言泰斗、厦门大学李如龙教授评语),以期“大福州、大历史、大文化、大时代”的环境中,新时代的氛围中,优秀的福州文化、新颖的福州方言新诗在众贤仁的共同推力下,继续前进,共襄盛世新篇。
关键词:福州方言诗 福州方言新诗 福州方言书写字 中国后后现代诗歌
今天我们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福州的“三山”之一乌山一起分享《福道·福州地名诗选》这本书,特别有意义。大家是否注意到,在乌山上,有一座很特别的亭子,是浅蓝色的,名叫“先薯亭”。这是福州唯一的一座浅蓝色的亭子。修建这座亭是为了纪念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一个书生陈振龙,他在科举失败后到吕宋(即后来的菲律宾)经商,冒着生命危险把甘薯引入福州、福建种植,拯救了当时灾年饥荒的全省难民;随后陈振龙父子等又把甘薯种植在我国南北各地推广(北方把甘薯叫做地瓜),以解决灾年饥民的粮食储备问题。陈振龙因而被称为“中国甘薯之父”。
2015年10月,我创作了福州方言新诗《致“中国甘薯之父”陈振龙》(福道·福州地名诗选,第31页)。下面我用福州方言朗读一遍这首诗。
致“中国甘薯之父”陈振龙
青青其桥,真生分
乌乌其山,真熟悉
绿绿其藤
牵
缠
着
蓝蓝其血
远远其海,似无心
浅浅其蓝,似多情
深深其痕
海
连
江
悠悠其记
湲湲其溪,若雅颂
远远其洲,若伬唱
赤赤其心
穧
甜
沙
长长其乐
方言注解:
(1)生分:本字,陌生、疏远。古汉语遗存的典型现象,首见于唐五代民间词曲总集《敦煌曲子词》“莫将生分向耶娘”,后多见于元曲、明清白话小说。
(2)其:福州方言结构助词,与普通话“的”相当。
(3)穧:本字,多。亦写为“齐、剂”。
感谢文艺批评者林而也老师在《榕城方言诗创作特点兼略谈荆溪关于中国后后现代诗歌的思考》(福道·福州地名诗选,第8页)一文中对这首诗进行的赏析:
《致“中国甘薯之父”陈振龙》,向明代救民于大饥荒的陈振龙致敬,为纪念始于榕城的第二十九世祖陈振龙的几代先人致力于传播甘薯种植法而作。全诗三章整饬而自然,《诗经》风致,雅颂古意,四言三言两行有如叠韵,一言一行而衔联,蓊蓊郁郁,徐徐铺面,春风习习,秋光昂昂,一气呵成一气读诵来,真就是听到看到闻到“长长其乐”一样!
中国新诗从1917年《新青年》杂志刊出胡适的8首白话诗算起已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我们的同乡,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教授认为,新诗适应了新的社会发展,适应100年中国实际,开拓思维空间,而中国古典诗歌做不到;以新的诗歌形式体现新的时代,是诗的解放、人的解放。谢冕教授的意见,我虽不是全然认同(比如,百年来中国古典诗歌与新诗其实都在发展,古诗词不仅受众面大大于新诗,所取得的成就实际也大于新诗,至少出现了一个超越性的大诗人毛泽东;而新诗历程则曲折,民族文化自信、艺术自信方面并走了不少弯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甚至出现思想混乱或诗坛浮躁等现象),但对中国新诗能够拓阔思维时空,是赞赏的。总体而言百年新诗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特别赞赏谢冕教授在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提到他的上述意见的同时指出的诗写要旨:“新诗的特质必须有自己的语言、独特的意象。要写诗,记住,我的诗要跟别人不一样。”谢冕教授讲的是新诗创作、诗歌艺术的问题,而同样适用于任何类型的诗歌、任何种类的文艺创作。这也使得我同时想起我的良师益友荆溪的口头禅“诗歌艺术,创新突破,永无止境”。这是十多年前已闻名中国诗界的诗人荆溪的典型的艺术个性,她一直走在这条“创新突破、永无止境”的诗歌道路上。《福道·福州地名诗选》这本书的基本创作思路、创新突破的方向,当初也是荆溪提议、跟我一起探讨,而后围绕福州地名而共同采风,荆溪使用汉语普通话创作,我使用福州方言创作。
据前述林而也老师的评论文考察而知,不仅100年前,迄今以福州方言入诗、写诗的人还是屈指可数,仅见四例,均为旧体诗,数量也很少,越早则方言质量越发不高,甚至低劣。如《闽都别记》书后附录的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福州侯官副榜举人林光天的榕腔白字旧体诗,仅26首,方言用字却很不规范,无根据的借音替代字就有近半数之多;清末民国初年福州人陈海梅以民谚元素入(旧体)诗34首,只是诗题采用了方言民谚,诗的内容上却都是以古汉语写作、没用到方言字或方言元素,而诗题中的方言用字错谬竟也达到半数以上。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情况(括弧里为本人修正的福州方言字)。
一.七律·新人/林光天
知礁礁知知礁帮,(嘀嗒嗒嘀嘀嗒乓)
红红花轿七处扛。
扛梨扛去扛卖尽,(来、勿会)
也该扛教我厅当。(遘、中)
诗的第一句是旧时办喜事吹喇叭和放鞭炮的拟声词。原诗中使用的是福州方言的谐音字,这些字的字义与诗句所要表達的意思风马牛不相及,若是不懂福州方言的读者读后恐怕是一头雾水。括弧里我修正的字,考虑到与福州方言音合且字义相近两个方面,所以即便读者不懂福州方言,仅从字义方面也能基本理解这个诗句。第三句的“梨”与“卖”,第四句的“教”与“当”,也都是福州方言的谐音字,有的字如今语言学者已考证出本字,即“梨”的本字是“来”,“教”的本字是“遘”。第三句表达“不”字义的“卖”,则多使用“勿会”这个会意俗字,让人一目了然。第四句“厅当”意思是“厅堂中”,“中”在福州方言中恰恰有个白读音
关键词:福州方言诗 福州方言新诗 福州方言书写字 中国后后现代诗歌
今天我们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福州的“三山”之一乌山一起分享《福道·福州地名诗选》这本书,特别有意义。大家是否注意到,在乌山上,有一座很特别的亭子,是浅蓝色的,名叫“先薯亭”。这是福州唯一的一座浅蓝色的亭子。修建这座亭是为了纪念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一个书生陈振龙,他在科举失败后到吕宋(即后来的菲律宾)经商,冒着生命危险把甘薯引入福州、福建种植,拯救了当时灾年饥荒的全省难民;随后陈振龙父子等又把甘薯种植在我国南北各地推广(北方把甘薯叫做地瓜),以解决灾年饥民的粮食储备问题。陈振龙因而被称为“中国甘薯之父”。
2015年10月,我创作了福州方言新诗《致“中国甘薯之父”陈振龙》(福道·福州地名诗选,第31页)。下面我用福州方言朗读一遍这首诗。
致“中国甘薯之父”陈振龙
青青其桥,真生分
乌乌其山,真熟悉
绿绿其藤
牵
缠
着
蓝蓝其血
远远其海,似无心
浅浅其蓝,似多情
深深其痕
海
连
江
悠悠其记
湲湲其溪,若雅颂
远远其洲,若伬唱
赤赤其心
穧
甜
沙
长长其乐
方言注解:
(1)生分:本字,陌生、疏远。古汉语遗存的典型现象,首见于唐五代民间词曲总集《敦煌曲子词》“莫将生分向耶娘”,后多见于元曲、明清白话小说。
(2)其:福州方言结构助词,与普通话“的”相当。
(3)穧:本字,多。亦写为“齐、剂”。
感谢文艺批评者林而也老师在《榕城方言诗创作特点兼略谈荆溪关于中国后后现代诗歌的思考》(福道·福州地名诗选,第8页)一文中对这首诗进行的赏析:
《致“中国甘薯之父”陈振龙》,向明代救民于大饥荒的陈振龙致敬,为纪念始于榕城的第二十九世祖陈振龙的几代先人致力于传播甘薯种植法而作。全诗三章整饬而自然,《诗经》风致,雅颂古意,四言三言两行有如叠韵,一言一行而衔联,蓊蓊郁郁,徐徐铺面,春风习习,秋光昂昂,一气呵成一气读诵来,真就是听到看到闻到“长长其乐”一样!
中国新诗从1917年《新青年》杂志刊出胡适的8首白话诗算起已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我们的同乡,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教授认为,新诗适应了新的社会发展,适应100年中国实际,开拓思维空间,而中国古典诗歌做不到;以新的诗歌形式体现新的时代,是诗的解放、人的解放。谢冕教授的意见,我虽不是全然认同(比如,百年来中国古典诗歌与新诗其实都在发展,古诗词不仅受众面大大于新诗,所取得的成就实际也大于新诗,至少出现了一个超越性的大诗人毛泽东;而新诗历程则曲折,民族文化自信、艺术自信方面并走了不少弯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甚至出现思想混乱或诗坛浮躁等现象),但对中国新诗能够拓阔思维时空,是赞赏的。总体而言百年新诗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特别赞赏谢冕教授在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提到他的上述意见的同时指出的诗写要旨:“新诗的特质必须有自己的语言、独特的意象。要写诗,记住,我的诗要跟别人不一样。”谢冕教授讲的是新诗创作、诗歌艺术的问题,而同样适用于任何类型的诗歌、任何种类的文艺创作。这也使得我同时想起我的良师益友荆溪的口头禅“诗歌艺术,创新突破,永无止境”。这是十多年前已闻名中国诗界的诗人荆溪的典型的艺术个性,她一直走在这条“创新突破、永无止境”的诗歌道路上。《福道·福州地名诗选》这本书的基本创作思路、创新突破的方向,当初也是荆溪提议、跟我一起探讨,而后围绕福州地名而共同采风,荆溪使用汉语普通话创作,我使用福州方言创作。
据前述林而也老师的评论文考察而知,不仅100年前,迄今以福州方言入诗、写诗的人还是屈指可数,仅见四例,均为旧体诗,数量也很少,越早则方言质量越发不高,甚至低劣。如《闽都别记》书后附录的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福州侯官副榜举人林光天的榕腔白字旧体诗,仅26首,方言用字却很不规范,无根据的借音替代字就有近半数之多;清末民国初年福州人陈海梅以民谚元素入(旧体)诗34首,只是诗题采用了方言民谚,诗的内容上却都是以古汉语写作、没用到方言字或方言元素,而诗题中的方言用字错谬竟也达到半数以上。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情况(括弧里为本人修正的福州方言字)。
一.七律·新人/林光天
知礁礁知知礁帮,(嘀嗒嗒嘀嘀嗒乓)
红红花轿七处扛。
扛梨扛去扛卖尽,(来、勿会)
也该扛教我厅当。(遘、中)
诗的第一句是旧时办喜事吹喇叭和放鞭炮的拟声词。原诗中使用的是福州方言的谐音字,这些字的字义与诗句所要表達的意思风马牛不相及,若是不懂福州方言的读者读后恐怕是一头雾水。括弧里我修正的字,考虑到与福州方言音合且字义相近两个方面,所以即便读者不懂福州方言,仅从字义方面也能基本理解这个诗句。第三句的“梨”与“卖”,第四句的“教”与“当”,也都是福州方言的谐音字,有的字如今语言学者已考证出本字,即“梨”的本字是“来”,“教”的本字是“遘”。第三句表达“不”字义的“卖”,则多使用“勿会”这个会意俗字,让人一目了然。第四句“厅当”意思是“厅堂中”,“中”在福州方言中恰恰有个白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