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埃及的金字塔》为教学案例,阐述了学生只有亲历了探究的过程,亲身体验了学习中的问题、困惑,才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相应的阅读能力,并从中体会到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重要和快乐。
关键词: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56-01
【教学案例】
课文内容:苏教版五下《埃及的金字塔》四、五自然段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想出了许多聪明的方法。他们把石头放在木撬上,用人或牲畜来拉。载着很重石块的木橇在不平整的路上拉不动,于是他们有专门修了一条石路。
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让金字塔显露出来。
师:请大家结合第三节的内容和四、五两节的内容,再看看这一句,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一句起到了过渡作用。因为前文内容是金字塔“宏伟而精巧”,后文内容是“建造过程”。
师:所以从结构上看,第一句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生:我也发现这一句的确起到了过渡作用,但是好像位置不对,不应该放在第四节中。(多数学生附和,此疑问已被关注)
(我定睛一看,的确是有些问题!既然学生能发现,何不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于是我让学生对比阅读这两节内容,并且参照浏览《秦兵马俑》。)
师:通过对比阅读,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第四自然段后面的内容是讲怎么运石头的,而第一句是概括了四、五两节的意思,建造包括“运”和“砌”。这句过渡句应该单独成段比较合适,《秦兵马俑》课文中的过渡段就是这样的。(其他学生听了直点头)
师:设计后的过渡段和后面两节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
师:可这样一来,原来的“运石头”内容不就孤苦伶仃了吗?怎么办呢?
(生开始在书本上文字添加、符号修改。然后交流修改后的课文片段。)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想出了许多聪明的方法。
开始运石头了。这么巨大的石块是怎么搬运的呢?他们把石头放在木撬上……修了一条石路。
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让金字塔显露出来。
【教学感悟】
一、呵护提问意识,催化课堂生成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虽然安排学生提问,但大多是走过场和形式。尽量避开或者不愿主动地引发学生产生意外疑问。即便出现较有质量的疑问,教师要么冷处理,继续自己的教学流程;要么虚与委蛇,然后想方设法以自己的问题代替学生的疑问,最终还是纳入到教学预定轨道。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并不只是单一学习本课的单纯的知识,他们也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些真实的问题,却往往能反映他的实际认识水平和同龄人的学习兴奋点。虽然有时只是一个细节,但是这些细节问题背后蕴藏的是他们最真实最原始的想法。所以,课堂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往往一下子就会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同与支持,立即变成所有学生的关注点与兴奋点。教师如果能够关注、倾听,并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将一个学生的问题转化为全班同学共同思考的问题,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把握语文规律,明确探究方向
语文课程的特点要求我们既要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要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及其内在规律。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才是语文课程的最核心任务。
本单元都是说明性文章,训练重点是“学习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件事情(或一个地方)的写作方法”。从结构和意思上看,此处的过渡句意义重大——衔接前后并概括文章大意,而古埃及人民的聪明与勤劳已十分明了。从学生当前的需要发展来看,练习说明事物的方法,领略说明文的写作技巧肯定要比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要重要、直接得多。学生无意识地关注此处的语言特色,就可在合作探究中有意识地缜密逻辑思维、锻炼有序表达。
三、师生教学相长,促进能力提升
教者将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向纵深发展,学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的思维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充足的锻炼,自己在课堂上的思维得到了价值尊重,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地独立思考、积极创新。学生的独创见解也可促使教者做出相应的调整修改,教学流程更加优化。
学生比较两篇课文过渡句的位置,区分过渡句与段落总起句,并且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使“金字塔的建造”行文更加严谨,层次也一目了然。学生也在实践中既解决了实际问题,也规范了叙述结构、学会了叙述技巧,实现“写作本位”的最终目标。教者也因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而激活了课堂,提升了对教材的全面认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56-01
【教学案例】
课文内容:苏教版五下《埃及的金字塔》四、五自然段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想出了许多聪明的方法。他们把石头放在木撬上,用人或牲畜来拉。载着很重石块的木橇在不平整的路上拉不动,于是他们有专门修了一条石路。
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让金字塔显露出来。
师:请大家结合第三节的内容和四、五两节的内容,再看看这一句,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一句起到了过渡作用。因为前文内容是金字塔“宏伟而精巧”,后文内容是“建造过程”。
师:所以从结构上看,第一句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生:我也发现这一句的确起到了过渡作用,但是好像位置不对,不应该放在第四节中。(多数学生附和,此疑问已被关注)
(我定睛一看,的确是有些问题!既然学生能发现,何不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于是我让学生对比阅读这两节内容,并且参照浏览《秦兵马俑》。)
师:通过对比阅读,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第四自然段后面的内容是讲怎么运石头的,而第一句是概括了四、五两节的意思,建造包括“运”和“砌”。这句过渡句应该单独成段比较合适,《秦兵马俑》课文中的过渡段就是这样的。(其他学生听了直点头)
师:设计后的过渡段和后面两节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
师:可这样一来,原来的“运石头”内容不就孤苦伶仃了吗?怎么办呢?
(生开始在书本上文字添加、符号修改。然后交流修改后的课文片段。)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想出了许多聪明的方法。
开始运石头了。这么巨大的石块是怎么搬运的呢?他们把石头放在木撬上……修了一条石路。
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让金字塔显露出来。
【教学感悟】
一、呵护提问意识,催化课堂生成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虽然安排学生提问,但大多是走过场和形式。尽量避开或者不愿主动地引发学生产生意外疑问。即便出现较有质量的疑问,教师要么冷处理,继续自己的教学流程;要么虚与委蛇,然后想方设法以自己的问题代替学生的疑问,最终还是纳入到教学预定轨道。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并不只是单一学习本课的单纯的知识,他们也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些真实的问题,却往往能反映他的实际认识水平和同龄人的学习兴奋点。虽然有时只是一个细节,但是这些细节问题背后蕴藏的是他们最真实最原始的想法。所以,课堂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往往一下子就会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同与支持,立即变成所有学生的关注点与兴奋点。教师如果能够关注、倾听,并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将一个学生的问题转化为全班同学共同思考的问题,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把握语文规律,明确探究方向
语文课程的特点要求我们既要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要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及其内在规律。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才是语文课程的最核心任务。
本单元都是说明性文章,训练重点是“学习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件事情(或一个地方)的写作方法”。从结构和意思上看,此处的过渡句意义重大——衔接前后并概括文章大意,而古埃及人民的聪明与勤劳已十分明了。从学生当前的需要发展来看,练习说明事物的方法,领略说明文的写作技巧肯定要比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要重要、直接得多。学生无意识地关注此处的语言特色,就可在合作探究中有意识地缜密逻辑思维、锻炼有序表达。
三、师生教学相长,促进能力提升
教者将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向纵深发展,学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的思维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充足的锻炼,自己在课堂上的思维得到了价值尊重,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地独立思考、积极创新。学生的独创见解也可促使教者做出相应的调整修改,教学流程更加优化。
学生比较两篇课文过渡句的位置,区分过渡句与段落总起句,并且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使“金字塔的建造”行文更加严谨,层次也一目了然。学生也在实践中既解决了实际问题,也规范了叙述结构、学会了叙述技巧,实现“写作本位”的最终目标。教者也因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而激活了课堂,提升了对教材的全面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