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在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它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素质教育呼声下的产物。然而,我们作为教师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好它,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参与意识差,依赖心理强, 跟随老师惯性运转的被动学习方式。下面就《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
一、主动贯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一个新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基础题加以落实,巩固成果。其中包括:
1.课堂内让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有所应用而高兴,同时也让学生尽量熟悉内容。比如在“一次函数及图象”时,可以做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家庭出去旅游,甲旅行社说:如果父亲买一张全票,其余人可享受半票优惠,乙旅行社说,家庭旅行算集体票,按原票价的2/3的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票价是一样的试就家庭不同的孩子数,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的收费(建立表达式),并讨论两家旅行社哪家更优惠,请用坐标图表示.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学生会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生就会更要学。
2.课堂外,作业就是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作业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角,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及时反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也是对演员的尊重。好的作业就是一部作品让学生有满足感。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其自己反复叮咛“这里要注意”“那里不要出错”,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数学概念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的学生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忽视概念,偏重多做题,这是一种本末倒置,许多学生在题海中迷失方向,不断在各种题中反复出现类似错误,究其原因,就是对概念、定理的一知半解。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编题.加强概念教学,对待学生易忽视的地方,我平时就让他们自己编题,交换互做,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态会促使他们注意,加强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后,做这样的课外作业:请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给数学式子:(+2)+(-3),赋予不同的意义,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并解之。
4.让学生做好知识的梳理,认真及时做好小结工作,这在学生自主性中尤为重要.这个工作教师不要因为不放心而代劳,更不能仅仅走过场.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尤其是章节的小结体现出对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的理解程度.是否真正把知识消化,吸收,化成适合自己的记忆模式.小结形式可多样,框图结构,列表结构,因人而异,自由选择,甚至可以写一些体会.教师在学生的小结中,亦可加强对学生指导修改,学生的思维要比我们想象中成熟。
二、激发学生兴趣,鼓励探究与思考
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自主性在于对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进入欲罢不能的心里状态,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或在问题中溶入一些趣味,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征服问题的欲望.教师只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有旧知引新知,有浅入深,层层铺垫,为学生创设迁移情境,并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的去探究。其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学生就会自主的进行探究与思考,作为这一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能过多的干涉学生的活动。例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师设计情景问题:“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写出一道一元二次方程并解出两个根,把两根告诉老师,让老师猜出你们的方程。老师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很快说出原方程”。学生因此会感到惊讶,就想弄清楚老师的秘密在哪里,从而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兴趣。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学生就要根据游戏中透出的信息:已知两根就能确定原方程,故会猜想:两个根确定方程的三个系数,从而在情景中发现了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找出确定的规律,就会对两根作加、减、乘、除等运算,把运算结果与系数对照,发现出一些规律,再根据这些规律猜想一个结论即根与系数的理论,再运用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定理。
三、锻炼思维,活跃思维使自主学习不断升华
活化课堂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达到课堂上“思维活跃流畅,创造性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就是要追求数学的抽象性、完美性和唯一正确性,但是现代信息社会更需要的有探索能力的,有创新精神的人,因而数学课要有探索活动,教师要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搭起讨论的舞台。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的解题表中的四个步骤(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来进行。例题教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
如:在初三的一次数学习题课上,有一例题: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A=108o,BC=a,AB=b BD平分∠B交AC于D.则AD= (这道题没有给出图形) 。
课堂上,学生A、B分别给出了解法一:在BC上截取BE=BA,连结DE 运用三角形的全等可得;解法二:延长BA到F,使BF=BE,连结DF。则ΔBDF≌ΔBDC。可得答案。
两种证法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由于本人常想:“课堂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C:过点A作AE∥BC,交BD的延长线于E点。然后利用比例式可求出。
学生D举起了手:在BC上截取BE=BA,连结AE。然后运用ΔABC∽ΔEAC,即得答案。
学生E:我还有另一种证法,是延长CA,截取CF=BC。连结BF,可证∠F=∠FBC=72o,从而得ΔFAB∽ΔFBC。解之即得.
虽然学生获得上述结果要花许多时间,但做这样的一题的价值要比做五题强,同时学生活动自由了,参与意识增强了,思维更活跃了。因此花点时间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可见,将学生规定在某种思路里,即没有真正给予学生参与权和自主权,从而学生思维不活跃、不宽阔。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习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场所。在课堂上应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呼起学生对数学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把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在各自所处的数学学习环境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改变以往的认知方式的单一性。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达到数学课程目标的要求。
一、主动贯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一个新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基础题加以落实,巩固成果。其中包括:
1.课堂内让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有所应用而高兴,同时也让学生尽量熟悉内容。比如在“一次函数及图象”时,可以做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家庭出去旅游,甲旅行社说:如果父亲买一张全票,其余人可享受半票优惠,乙旅行社说,家庭旅行算集体票,按原票价的2/3的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票价是一样的试就家庭不同的孩子数,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的收费(建立表达式),并讨论两家旅行社哪家更优惠,请用坐标图表示.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学生会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生就会更要学。
2.课堂外,作业就是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作业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角,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及时反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也是对演员的尊重。好的作业就是一部作品让学生有满足感。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其自己反复叮咛“这里要注意”“那里不要出错”,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数学概念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的学生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忽视概念,偏重多做题,这是一种本末倒置,许多学生在题海中迷失方向,不断在各种题中反复出现类似错误,究其原因,就是对概念、定理的一知半解。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编题.加强概念教学,对待学生易忽视的地方,我平时就让他们自己编题,交换互做,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态会促使他们注意,加强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后,做这样的课外作业:请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给数学式子:(+2)+(-3),赋予不同的意义,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并解之。
4.让学生做好知识的梳理,认真及时做好小结工作,这在学生自主性中尤为重要.这个工作教师不要因为不放心而代劳,更不能仅仅走过场.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尤其是章节的小结体现出对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的理解程度.是否真正把知识消化,吸收,化成适合自己的记忆模式.小结形式可多样,框图结构,列表结构,因人而异,自由选择,甚至可以写一些体会.教师在学生的小结中,亦可加强对学生指导修改,学生的思维要比我们想象中成熟。
二、激发学生兴趣,鼓励探究与思考
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自主性在于对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进入欲罢不能的心里状态,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或在问题中溶入一些趣味,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征服问题的欲望.教师只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有旧知引新知,有浅入深,层层铺垫,为学生创设迁移情境,并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的去探究。其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学生就会自主的进行探究与思考,作为这一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能过多的干涉学生的活动。例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师设计情景问题:“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写出一道一元二次方程并解出两个根,把两根告诉老师,让老师猜出你们的方程。老师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很快说出原方程”。学生因此会感到惊讶,就想弄清楚老师的秘密在哪里,从而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兴趣。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学生就要根据游戏中透出的信息:已知两根就能确定原方程,故会猜想:两个根确定方程的三个系数,从而在情景中发现了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找出确定的规律,就会对两根作加、减、乘、除等运算,把运算结果与系数对照,发现出一些规律,再根据这些规律猜想一个结论即根与系数的理论,再运用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定理。
三、锻炼思维,活跃思维使自主学习不断升华
活化课堂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达到课堂上“思维活跃流畅,创造性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就是要追求数学的抽象性、完美性和唯一正确性,但是现代信息社会更需要的有探索能力的,有创新精神的人,因而数学课要有探索活动,教师要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搭起讨论的舞台。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的解题表中的四个步骤(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来进行。例题教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
如:在初三的一次数学习题课上,有一例题: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A=108o,BC=a,AB=b BD平分∠B交AC于D.则AD= (这道题没有给出图形) 。
课堂上,学生A、B分别给出了解法一:在BC上截取BE=BA,连结DE 运用三角形的全等可得;解法二:延长BA到F,使BF=BE,连结DF。则ΔBDF≌ΔBDC。可得答案。
两种证法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由于本人常想:“课堂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C:过点A作AE∥BC,交BD的延长线于E点。然后利用比例式可求出。
学生D举起了手:在BC上截取BE=BA,连结AE。然后运用ΔABC∽ΔEAC,即得答案。
学生E:我还有另一种证法,是延长CA,截取CF=BC。连结BF,可证∠F=∠FBC=72o,从而得ΔFAB∽ΔFBC。解之即得.
虽然学生获得上述结果要花许多时间,但做这样的一题的价值要比做五题强,同时学生活动自由了,参与意识增强了,思维更活跃了。因此花点时间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可见,将学生规定在某种思路里,即没有真正给予学生参与权和自主权,从而学生思维不活跃、不宽阔。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习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场所。在课堂上应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呼起学生对数学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把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在各自所处的数学学习环境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改变以往的认知方式的单一性。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达到数学课程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