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全球高等教育财政紧缩的情况下,各国纷纷采取以贷款为主的学生资助制度,以解决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助学贷款是国家利用金融手段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帮助高校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自1999年试行以来,己逐步成为高等教育资助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种资助方式,在缓解贫困大学生的就学资金压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过去10年国家助学贷款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贷款学生拖欠贷款、银行因大学生违约问题而“惜”贷和“拒”贷、许多真正贫困的学生没有得到助学贷款等。在国家助学贷款的操作中,高校是连接银行和学生的中介,应该从多方面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工作。本文在回顾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变迁的基础上,以四川省五所大学为例,研究并探讨国家助学贷款在高校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发展与调整(2004~2006年)
2004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四部门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财政贴息方式、延长还贷年限、改用招投标的方式确定经办银行和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学生在校期间贷款由财政全额贴息。还款方式调整为可以在学生毕业以后一到两年内开始还款,还款期限从原来的4年延长到6年。[5] 200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就进一步加强助学贷款工作提出了四方面要求:(1)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助学贷款工作摆在改进金融服务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2)认真做好新一轮国家助学贷款招投标工作,保证符合条件的国家助学贷款及时发放;(3)进一步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积极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4)加强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和正确运用助学贷款政策。
1. 高校对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作的重视不足
虽然全国各高校都制定了有关助学贷款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按规定办事的高校并不多。不少高校都认为助学贷款只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忽略了其特殊性与重要意义。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57.7%的学生认为学校助学贷款管理机构不太完善,55.6%的学生对学校助学贷款管理工作不够满意(见表1、表2)。国家助学贷款的操作手续比较复杂,一些学校怕麻烦,工作态度比较消极。同时,调查还发现,目前部分高校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重视不够。部分教师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就应该承担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成本,学校的责任在于办教育,助学贷款是国家和社会的事。另外,一些高校的领导认为,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很大,学校没有能力进行追踪,银行应该自己主动和学生联系,不应该找学校。
2. 高校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贫困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相对落后的地区,相对闭塞,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缺乏足够的了解。高校在学生取得入学资格之前,很少采取相应的措施向他们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有的做了宣传却也难以到位。生源地信用贷款试行后,部分高校认为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不只是高校的事情,也是高中生源学校的事,在宣传工作中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笔者从调查中发现,虽然近年来教育部为贫困生贷款开辟了“绿色通道”,但由于宣传不到位,高中生对高校的助学贷款政策不了解,部分贫困生无奈放弃大学入学机会的现象屡见不鲜。即使是高校贷款的学生,他们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具体政策十分了解的也只是少数。问卷调查显示,58.2%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听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而在高中就了解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仅占14.2%(见表3)。同时,调查也显示,有49.7%的贷款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是很了解(见表4)。
由于高校宣传力度不够,部分贷款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缺乏认识。另外,许多在校大学生宁愿拖欠学费,也不敢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助学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既不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也不利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高校中正常运转。
3.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实施中缺乏诚信教育
随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逐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以高校为中介,以学生个人信用为担保,免除了学生难以寻找担保人的后顾之忧。然而,在贷款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已毕业大学生信用等问题而导致银行产生“惧贷”心理,从而对在校贫困学生“拒贷”。2007年,四川省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期限己到的两批受助学生中分别有约20%、30%的学生未如期还贷。
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诚信教育流于形式,造成了学生信用观念不够强,金融、法制意识较淡薄。笔者通过调查贷款学生对偿还贷款的信心发现,仅有45.3%的学生有信心毕业后偿还银行贷款,而54.7%的学生缺乏或没有信心归还贷款(见表5)。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信用教育和宣传力度还不够,学校在进行常规教学以外,忽视了信用教育及金融、法制相关教育。据调查,目前各高校除了金融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都还没有开设过有关信用教育的课程。
4. 高校在学生贷款资格审批过程中存在漏洞
国家助学贷款的目标是让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学生是否贫困,是否有资格申请贷款要看能否通过学校的初审,那么学校判断学生贫困的依据是什么?贫困学生是否实际取得了助学贷款资格?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的过程中,高校负责贷款学生的资格审查。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高校助学贷款的资格审查是公平的,但也有大约26.1%的学生认为不够公平(见表6)。一方面,学校对学生贷款资格的规定很多,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却不多,这种错位将部分贷款机会给了那些实际上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在调查中,有些学生表示,他们身边有贫困同学与国家助学贷款失之交臂的现象。银行对学生贷款资格的复查建立在高校初次审查的基础之上,因此,学生能否获得贷款基本取决于高校。
三、结语
虽然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从出台到实施都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国家助学贷款在帮助更多人完成学业上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只有政府、银行和高校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完善对策,才能把国家助学贷款这一利国利民的事情办好,保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健康、持续地开展,进一步健全我国教育“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要形式,勤工俭学、奖学金为重要手段,学费减免、困难补助为辅助办法”的多元化资助体系,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濮岚澜.我国学生贷款政策变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5):9-16.
[2]徐东华,沈红.学生贷款偿还制度研究[J].教育经济,2000(2):44-47.
[3]沈红.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实践中的既成矛盾[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 (1):7-9.
[4]王晓红.国家助学贷款新旧政策的比较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5(1):19-21.
[5]申卫东.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367-370.
[6]王娟.审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J].高校教育管理,2007(2):40-43.
[7]郭红霞.国家助学贷款校级管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邓明茜
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发展与调整(2004~2006年)
2004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四部门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财政贴息方式、延长还贷年限、改用招投标的方式确定经办银行和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学生在校期间贷款由财政全额贴息。还款方式调整为可以在学生毕业以后一到两年内开始还款,还款期限从原来的4年延长到6年。[5] 200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就进一步加强助学贷款工作提出了四方面要求:(1)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助学贷款工作摆在改进金融服务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2)认真做好新一轮国家助学贷款招投标工作,保证符合条件的国家助学贷款及时发放;(3)进一步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积极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4)加强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和正确运用助学贷款政策。
1. 高校对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作的重视不足
虽然全国各高校都制定了有关助学贷款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按规定办事的高校并不多。不少高校都认为助学贷款只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忽略了其特殊性与重要意义。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57.7%的学生认为学校助学贷款管理机构不太完善,55.6%的学生对学校助学贷款管理工作不够满意(见表1、表2)。国家助学贷款的操作手续比较复杂,一些学校怕麻烦,工作态度比较消极。同时,调查还发现,目前部分高校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重视不够。部分教师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就应该承担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成本,学校的责任在于办教育,助学贷款是国家和社会的事。另外,一些高校的领导认为,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很大,学校没有能力进行追踪,银行应该自己主动和学生联系,不应该找学校。
2. 高校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贫困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相对落后的地区,相对闭塞,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缺乏足够的了解。高校在学生取得入学资格之前,很少采取相应的措施向他们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有的做了宣传却也难以到位。生源地信用贷款试行后,部分高校认为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不只是高校的事情,也是高中生源学校的事,在宣传工作中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笔者从调查中发现,虽然近年来教育部为贫困生贷款开辟了“绿色通道”,但由于宣传不到位,高中生对高校的助学贷款政策不了解,部分贫困生无奈放弃大学入学机会的现象屡见不鲜。即使是高校贷款的学生,他们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具体政策十分了解的也只是少数。问卷调查显示,58.2%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听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而在高中就了解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仅占14.2%(见表3)。同时,调查也显示,有49.7%的贷款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是很了解(见表4)。
由于高校宣传力度不够,部分贷款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缺乏认识。另外,许多在校大学生宁愿拖欠学费,也不敢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助学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既不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也不利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高校中正常运转。
3.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实施中缺乏诚信教育
随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逐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以高校为中介,以学生个人信用为担保,免除了学生难以寻找担保人的后顾之忧。然而,在贷款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已毕业大学生信用等问题而导致银行产生“惧贷”心理,从而对在校贫困学生“拒贷”。2007年,四川省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期限己到的两批受助学生中分别有约20%、30%的学生未如期还贷。
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诚信教育流于形式,造成了学生信用观念不够强,金融、法制意识较淡薄。笔者通过调查贷款学生对偿还贷款的信心发现,仅有45.3%的学生有信心毕业后偿还银行贷款,而54.7%的学生缺乏或没有信心归还贷款(见表5)。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信用教育和宣传力度还不够,学校在进行常规教学以外,忽视了信用教育及金融、法制相关教育。据调查,目前各高校除了金融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都还没有开设过有关信用教育的课程。
4. 高校在学生贷款资格审批过程中存在漏洞
国家助学贷款的目标是让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学生是否贫困,是否有资格申请贷款要看能否通过学校的初审,那么学校判断学生贫困的依据是什么?贫困学生是否实际取得了助学贷款资格?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的过程中,高校负责贷款学生的资格审查。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高校助学贷款的资格审查是公平的,但也有大约26.1%的学生认为不够公平(见表6)。一方面,学校对学生贷款资格的规定很多,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却不多,这种错位将部分贷款机会给了那些实际上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在调查中,有些学生表示,他们身边有贫困同学与国家助学贷款失之交臂的现象。银行对学生贷款资格的复查建立在高校初次审查的基础之上,因此,学生能否获得贷款基本取决于高校。
三、结语
虽然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从出台到实施都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国家助学贷款在帮助更多人完成学业上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只有政府、银行和高校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完善对策,才能把国家助学贷款这一利国利民的事情办好,保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健康、持续地开展,进一步健全我国教育“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要形式,勤工俭学、奖学金为重要手段,学费减免、困难补助为辅助办法”的多元化资助体系,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濮岚澜.我国学生贷款政策变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5):9-16.
[2]徐东华,沈红.学生贷款偿还制度研究[J].教育经济,2000(2):44-47.
[3]沈红.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实践中的既成矛盾[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 (1):7-9.
[4]王晓红.国家助学贷款新旧政策的比较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5(1):19-21.
[5]申卫东.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367-370.
[6]王娟.审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J].高校教育管理,2007(2):40-43.
[7]郭红霞.国家助学贷款校级管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邓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