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从本课开始,教材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了地球,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及其关系。因此,本节课是地球运动的开篇内容。只有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才能了解其运动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意义。由此可见,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特别是启下的作用。
2.主要教学内容
本节课首先从定义、旋转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和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阐述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然后来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即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而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思路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移动。
③理解地球公转轨道形状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
①能正确运用地球仪、三球仪或自制教具来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建立地球自转、公转、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空间模式。
②解释地球处于远日点和近日点的不同公转速度,用公转速度解释冬夏半年的长短。
③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德育目标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的一切物质(天体)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志趣,用科学知识批判伪科学、反科学的观点。
2.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教学难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形成以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4.教学方法:①教师问题引领、学生自主看书、自主运用地球仪演示、小组讨论互助,并分析、归纳、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规律和特点。②认真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或借助自制教具),紧密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重难点知识。③运用自绘板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5.教具准备:地球仪、三球仪、经纬模型仪、代表太阳的红色球体或红色灯泡、自制“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空白比较表、自制挂图(包括地球公转轨道图、黄赤交角图、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经图图转换的板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
6.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简单地介绍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了解到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星球一样,也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本节内容,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前初中地理课中作过简单的介绍,知晓的不太多,对地球的两种运动,下面将做进一步的探究学习。
板书:1•3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二)讲述新课
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球仪、三球仪或自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课件边演示,边讲解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同步学案中的问题。
出示:教师准备好的学生自主看书后填写的空白表格——“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比较表即学案第一部分:
启发提问、提示答问、点评答案及难点讲解过程是:
①为什么在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北逆南顺”(因为观察位置不同,所以地球旋转方向也不同。)
②地球自转时,南北极点的线速度、角速度为何都为0 º?(因为地球自转时南北极点作为一点相对位置没有发生移动。)
③除南北极点外,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处处相等。推导并板书:
360 º/天(24小时)→15 º/小时→1 º/4分→15′/分→1′/4秒
④除南北极点外,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线速度递减。推导并板书:
赤道上的线速度(记为V0°)=4万km÷24小时≈1670km/小时
任意纬度的线速度(记为V )为:V =V0°×cos ( 表示纬度)
如北纬60°处的线速度(记为V60°)为:V60°=V0°×cos60°=1670km/小时×
⑤地球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和远日点为什么不同?图图转换突破此难点:看教材P15上图1•18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可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略微偏离轨道的中心,所以一年中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而发生细微变化,大约每年1月初,地球此时在公转轨道上距太阳最近,处在一个近日点上,此时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大一点;在远日点情况刚好相反(参看教材P15上图1•18两侧方框内容,如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日地距离、角速度、线速度数据)。(板书:角速度:近日点>远日点;线速度:近日点>远日点)图A
图图转换出右上侧图示(即图A)并讲解:根据物理学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物体,其向径(物体与椭圆焦点连线,如图中OA、OB为向径)单位时间里扫过的面积应相等,(如图中各阴影部分面积相等)。由于日地距离OA>OB(O点为太阳,A、B均为地球)因此,单位时间里扫过的角度和角度对应的弧长各不相同。因此可知,角速度:近日点>远日点,线速度:近日点>远日点。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
承转:由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是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各自形成了一个轨道平面,即赤道平面、黄道平面(见黄赤交角示意图)。板书
边演示边用比喻讲解:由于这两个平面不重合,两个平面之间有一个夹角[教师用讲桌中间的粉笔盒(放上红色灯泡或红色气球)当作太阳,用水平状的讲桌面代表黄道平面(即公转轨道平面),用倾斜着的地球仪边自传边绕日(讲桌)转动,可发现地球仪中间的平面是赤道平面,它与黄道平面之间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在天文上称为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在括号内相应的位置作填空板书:“黄赤交角”和“关系”)黄赤交角图
递进承转: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的空间指向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所以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
出示: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图示。对照两图上相应字母ABCD代表地球的位置讲解难点内容,并在上面“” 的适当位置板书:“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对照两图讲解:
①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从A向B运行时,太阳的视运动(地球在公转轨道面上自西向东运行,太阳在黄道面上也自西向东作相应运动称为视运动)路线也从C运行到D,太阳直射点也从23°26′N向南移到赤道。②当地球从B移到C时,太阳的视运动从D运行到A,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移至23°26′S。③当地球从C公转到D时,太阳的视运动从A移到B,太阳直射点从23°26′S向北移到赤道。④当地球从D移到A时,太阳视运动从B移到C,太阳直射点也从赤道向北移到23°26′N。
师生双动总结:先要求学生默画两图,复述两图上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然后要求学生概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何规律呢?(提示学生看教材P19上图1.24黄赤交角与两分两至日地球的位置图,P20上图1.25两分两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三图思考回答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规律)我们把教材上的图1•25转换成黑板上更直观的图示(甲、乙两图)就更好理解,出示板图并讲解这一规律: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南纬23°26′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北纬23°26′;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北纬23°26′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南纬23°26′。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地在南、北纬23°26′纬线上及其之间做周期性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天5时48分46秒,叫一个回归年。我们所用的公历(阳历)一年365天就是由此而来。公历中规定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在2月份加一天),而在400年中又减少3天(凡是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不是闰年)是根据其尾数得来的。
在太阳直射点上,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最多。由于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三)师生合作小结新课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地球两种运动的关系,重点掌握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绘图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四)课堂巩固(拓展提问,学生相互讨论作答)夏至日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冬至日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但为什么夏至日时我们感到气温比冬至日时还高呢?(学生回答)地表气温的高低,不是取决于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附近还是近日点附近,而是取决于太阳是否直射该地区即取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夏至日时,虽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但是此刻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因此,我们感到气温很高。
(五)布置作业(设计习题,调动学生迁移能力,考察学生掌握程度)
1.春分日和秋分日把一年分为冬、夏两个半年,哪个半年长,为什么?(提示:从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变化方面来思考:夏半年比冬半年长)
2.绘图或演示黄赤交角的形成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同步学案上第二部分的选择题和读图题(略)
附:板书设计(设计中表格为同步学案的第一部分)
1•3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特点:(1)创新尝试,灵活处理施教内容。对教材上原三个框题内容重新整合,即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联系对比教学,而将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放置后面与地球自传和公转地理意义的适当地方去讲述。(2)设计“两案双动”的教学方法。教案和同步学案体现了“问题引领、自主探究、讨论互助,小结提升”的教学理念,教法上采用了模图转换、图图转换、图文对照的变无形为有形,化难为易循序渐进的方式。这样,整个课堂教学的师生合作过程创建出主导引领与主体激活的互动情景。(3)创设情景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板画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运动概念,及时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基本突破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这两个难点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建议:(1)了解学情因生施教。对于空间运动感、数理推导能力欠佳的学生,在讲述从地球公转图到黄赤交角图,再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图图拓展,图文转换时,应耐心仔细地重复讲解,以达到学生理解的教学目标。(2)链接高考考点,加强针对性训练。精选包含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速度变化及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内容的高考原题或改编题进行剖析,并对学生展开有效性训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1.地位和作用
从本课开始,教材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了地球,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及其关系。因此,本节课是地球运动的开篇内容。只有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才能了解其运动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意义。由此可见,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特别是启下的作用。
2.主要教学内容
本节课首先从定义、旋转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和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阐述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然后来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即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而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思路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移动。
③理解地球公转轨道形状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
①能正确运用地球仪、三球仪或自制教具来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建立地球自转、公转、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空间模式。
②解释地球处于远日点和近日点的不同公转速度,用公转速度解释冬夏半年的长短。
③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德育目标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的一切物质(天体)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志趣,用科学知识批判伪科学、反科学的观点。
2.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教学难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形成以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4.教学方法:①教师问题引领、学生自主看书、自主运用地球仪演示、小组讨论互助,并分析、归纳、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规律和特点。②认真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或借助自制教具),紧密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重难点知识。③运用自绘板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5.教具准备:地球仪、三球仪、经纬模型仪、代表太阳的红色球体或红色灯泡、自制“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空白比较表、自制挂图(包括地球公转轨道图、黄赤交角图、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经图图转换的板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
6.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简单地介绍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了解到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星球一样,也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本节内容,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前初中地理课中作过简单的介绍,知晓的不太多,对地球的两种运动,下面将做进一步的探究学习。
板书:1•3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二)讲述新课
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球仪、三球仪或自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课件边演示,边讲解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同步学案中的问题。
出示:教师准备好的学生自主看书后填写的空白表格——“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比较表即学案第一部分:
启发提问、提示答问、点评答案及难点讲解过程是:
①为什么在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北逆南顺”(因为观察位置不同,所以地球旋转方向也不同。)
②地球自转时,南北极点的线速度、角速度为何都为0 º?(因为地球自转时南北极点作为一点相对位置没有发生移动。)
③除南北极点外,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处处相等。推导并板书:
360 º/天(24小时)→15 º/小时→1 º/4分→15′/分→1′/4秒
④除南北极点外,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线速度递减。推导并板书:
赤道上的线速度(记为V0°)=4万km÷24小时≈1670km/小时
任意纬度的线速度(记为V )为:V =V0°×cos ( 表示纬度)
如北纬60°处的线速度(记为V60°)为:V60°=V0°×cos60°=1670km/小时×
⑤地球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和远日点为什么不同?图图转换突破此难点:看教材P15上图1•18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可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略微偏离轨道的中心,所以一年中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而发生细微变化,大约每年1月初,地球此时在公转轨道上距太阳最近,处在一个近日点上,此时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大一点;在远日点情况刚好相反(参看教材P15上图1•18两侧方框内容,如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日地距离、角速度、线速度数据)。(板书:角速度:近日点>远日点;线速度:近日点>远日点)图A
图图转换出右上侧图示(即图A)并讲解:根据物理学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物体,其向径(物体与椭圆焦点连线,如图中OA、OB为向径)单位时间里扫过的面积应相等,(如图中各阴影部分面积相等)。由于日地距离OA>OB(O点为太阳,A、B均为地球)因此,单位时间里扫过的角度和角度对应的弧长各不相同。因此可知,角速度:近日点>远日点,线速度:近日点>远日点。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
承转:由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是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各自形成了一个轨道平面,即赤道平面、黄道平面(见黄赤交角示意图)。板书
边演示边用比喻讲解:由于这两个平面不重合,两个平面之间有一个夹角[教师用讲桌中间的粉笔盒(放上红色灯泡或红色气球)当作太阳,用水平状的讲桌面代表黄道平面(即公转轨道平面),用倾斜着的地球仪边自传边绕日(讲桌)转动,可发现地球仪中间的平面是赤道平面,它与黄道平面之间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在天文上称为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在括号内相应的位置作填空板书:“黄赤交角”和“关系”)黄赤交角图
递进承转: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的空间指向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所以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
出示: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图示。对照两图上相应字母ABCD代表地球的位置讲解难点内容,并在上面“” 的适当位置板书:“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对照两图讲解:
①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从A向B运行时,太阳的视运动(地球在公转轨道面上自西向东运行,太阳在黄道面上也自西向东作相应运动称为视运动)路线也从C运行到D,太阳直射点也从23°26′N向南移到赤道。②当地球从B移到C时,太阳的视运动从D运行到A,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移至23°26′S。③当地球从C公转到D时,太阳的视运动从A移到B,太阳直射点从23°26′S向北移到赤道。④当地球从D移到A时,太阳视运动从B移到C,太阳直射点也从赤道向北移到23°26′N。
师生双动总结:先要求学生默画两图,复述两图上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然后要求学生概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何规律呢?(提示学生看教材P19上图1.24黄赤交角与两分两至日地球的位置图,P20上图1.25两分两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三图思考回答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规律)我们把教材上的图1•25转换成黑板上更直观的图示(甲、乙两图)就更好理解,出示板图并讲解这一规律: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南纬23°26′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北纬23°26′;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北纬23°26′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南纬23°26′。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地在南、北纬23°26′纬线上及其之间做周期性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天5时48分46秒,叫一个回归年。我们所用的公历(阳历)一年365天就是由此而来。公历中规定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在2月份加一天),而在400年中又减少3天(凡是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不是闰年)是根据其尾数得来的。
在太阳直射点上,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最多。由于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三)师生合作小结新课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地球两种运动的关系,重点掌握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绘图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四)课堂巩固(拓展提问,学生相互讨论作答)夏至日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冬至日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但为什么夏至日时我们感到气温比冬至日时还高呢?(学生回答)地表气温的高低,不是取决于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附近还是近日点附近,而是取决于太阳是否直射该地区即取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夏至日时,虽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但是此刻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因此,我们感到气温很高。
(五)布置作业(设计习题,调动学生迁移能力,考察学生掌握程度)
1.春分日和秋分日把一年分为冬、夏两个半年,哪个半年长,为什么?(提示:从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变化方面来思考:夏半年比冬半年长)
2.绘图或演示黄赤交角的形成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同步学案上第二部分的选择题和读图题(略)
附:板书设计(设计中表格为同步学案的第一部分)
1•3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特点:(1)创新尝试,灵活处理施教内容。对教材上原三个框题内容重新整合,即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联系对比教学,而将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放置后面与地球自传和公转地理意义的适当地方去讲述。(2)设计“两案双动”的教学方法。教案和同步学案体现了“问题引领、自主探究、讨论互助,小结提升”的教学理念,教法上采用了模图转换、图图转换、图文对照的变无形为有形,化难为易循序渐进的方式。这样,整个课堂教学的师生合作过程创建出主导引领与主体激活的互动情景。(3)创设情景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板画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运动概念,及时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基本突破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这两个难点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建议:(1)了解学情因生施教。对于空间运动感、数理推导能力欠佳的学生,在讲述从地球公转图到黄赤交角图,再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图图拓展,图文转换时,应耐心仔细地重复讲解,以达到学生理解的教学目标。(2)链接高考考点,加强针对性训练。精选包含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速度变化及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内容的高考原题或改编题进行剖析,并对学生展开有效性训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