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的“选点鉴赏”(上)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milk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幻小说是小说中的特殊类别,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事实和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虽然“小说”被视为科幻小说的要素之一,但对于科幻小说作品的阅读鉴赏,如果我们还是按照阅读鉴赏一般小说的套路,仅把注意力放到故事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题的讨论与延伸上,那就大大弱化了小说的阅读价值,陷入得“意”忘“形”、得“意”忘“言”、得“意”忘“法”的偏隘中。采用“选点鉴赏”,则不失为一种较深刻的阅读法。
  下面以日本作家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为例,具体论述“选点鉴赏”的妙处。
  我们将阅读的着力点由认知“写了什么”转向探究“如何写成”上,理解、鉴赏小说想象的奇妙性、视野的广角性、叙描的简洁性和批判的含蓄性。这样非套路化切入,更能贴近科幻小说的特性,凸显创作的意图,领会文本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欣赏能力的提高。
  选点一:想象的奇妙性
  想象是科幻小说的生命,高于现实生活的想象成就了该小说。想象可以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自由伸张、无限延伸,集中体现在“洞”的变化上。
  洞的神秘出现。一场暴风雨后,让人神色慌张,叫人失色惊叫,使人觉得“不得了,闯大祸啦”。
  洞的深不可测。洞口直径一米左右,“洞里黑咕隆咚”,“似乎是一直通向地球中心”,“一位新闻记者拿来一根很长的细绳子,把一只秤砣缚在一端,小心翼翼地往下放,渐渐地,绳子一尺一尺地放了下去。可是,等到绳子全部放完之后却拉不上来了。他叫了两三个人过来帮忙。大家齐心协力地使劲一拉,绳子居然在洞里的什么地方断掉了”。洞,深不可测,神奇玄乎。
  洞的无限容量。洞吞下震耳欲聋的声音,半点回声也没有。洞有使用专利,能成立“填洞公司”。洞能装下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垃圾,永远填不满。
  洞有性格。洞一直默默无闻,不声不响。“不管是扔进去什么东西,这个慷慨大方的洞全部一视同仁,照收不误。这个洞任劳任怨地给整个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
  洞能漂移。这体现在非常经典的结尾突转上。起初在地下,不知怎么化为无形悬到了空中。还能够在不声不响中,把人类扔进它里面的东西又都一样一样地漏出来,倾泻到人类头上。
  对于洞,我们先是俯视,最大化利用,此时人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最后我们得仰视,人类在洞之下,将不可掌控、不可避免地接受自造的灭顶之灾。洞与人类位置的变化,显出力量的高低和故事的结局。
  正是这样充满了神奇性的想象和欧·亨利式的结尾(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提供了无限的表达空间,增强了小说的张力,为利用洞来广泛表现人类行为、人性的劣根性和人类发展中的隐忧创造了前提。
  圍绕洞,作者还想象虚构了一个“人类社会”:村庄、城市、各行业、形形色色的人群、快速的“现代化”。这个想象的世界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是我们“真实世界”的典型化“集聚”,全面映射了现实中的人类社会。
  通观故事,“洞”成为一条线索,“洞”成为一面镜子,“洞”聚焦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这都是想象的功劳。在想象中创造具有表现力的情节、描绘揭示人之本性的形象,讲述引人深思的故事,留下激发读者想象的空间。想象造就神奇,想象扩大张力,想象反映真实,想象促进思考,这正是我们为之惊叹的地方。
  选点二:视野的广角性
  视野的广角性表现为围绕“洞”及“填洞”,多角度地组织了各领域各色人群的表现,立体而丰富地反映了社会形态。
  小说围绕“洞”的出现,写了村民、村长、看热闹的人、新闻记者、学者、投机商人等人物形象;围绕“填洞”,又写了商人及其伙伴、政府官员、原子能发电公司、外交部和国防部、大学实验室、警察、订了婚的姑娘们、犯罪分子们、职位较低的工作人员、城市里的居民们、建筑工人等形象。他们是政界、新闻界、商业界、学术界、军事界、医学界、工业界、科技界的代表,从农村到城市,从村干部到政府高官,从普通民众到绝密机构,从一般垃圾到特殊垃圾,几乎网罗了现实生活的所有领域、各个角落,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类社会”,让我们从故事中的世界看到了全人类生存的真实面貌。
  作者把这些人物的言行合理地布局在了“洞的神秘出现”“洞的使用专利”“填洞公司”“倾倒垃圾”“垃圾重返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人对危机的无知觉”等情节中。一切都在符合逻辑中发生,都在略带夸张里发展,各类人物的出场表现和事件的转换、衔接,自然连贯,了无痕迹。
  事件勾连的多角度,拓宽了小说的内容,丰富了表现的内涵,增强了表现的广泛性、立体性、深刻性,凸显了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人性问题、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等,深刻地反映和揭示了人类觉醒的紧迫性。
其他文献
作为以才子佳人模式构筑的爱情剧,《西厢记》与《牡丹亭》为我们建构了现实与梦幻的两个爱情王国。《西厢记》以“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来表示对男女自由爱情的呼唤,在礼教森严的现实生活中演绎了一出世俗爱情喜剧;而《牡丹亭》则以“因情而生,為情而死”的浪漫笔法,于满园春色中虚构了一个终将破灭却又撼人心魄的爱情寓言。  《西厢记》与《牡丹亭》在文化主题上亦有很大差异。正如有学者指出:“《西厢记》在爱情文学史
期刊
读初一那年的春天,我黄昏到家,父亲正在家里的阳台上摆弄一棵大拇指粗枝丫横生的柿子树苗。父亲说,乡里要推广果树,就去林业站拿了一根来试种,也不知道怎么样,就先種在阳台的花盆里吧!  说是阳台,其实是秋天晒山芋干与玉米,初夏晒菜籽的水泥平台。父亲拔掉几颗大蒜,柿子树就有了容身之所。柿子树鹤立鸡群般地待在破脸盆里,虽然是一个拐角,落脚有泥,倒也算是个安身立命之所。农村生活太忙碌,哪里能顾上它快乐还是忧伤
期刊
梅花不屈服于寒冷,在冰天雪地的季节中吐蕾;昙花不屈服于黑夜,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中绽放;山泉不屈服于危险,在崎岖险峻的石缝中叮咚;青苔不屈服于阴暗,在潮湿凄凉的山林下生长……人生未有坦途,经历过磨难的成功方显韵味十足。  “人命不是撂下,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这是主持人倪萍所写的《姥姥语录》中的一句话。是的,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这些磨难,我们能做的唯有:挺住,直到戰胜它。  战胜磨
期刊
以前听说叶梓写诗喜杂览。这回看他写茶画的文章,觉得传言非虚。文章写得有诗意,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虽比不得“文抄公”知堂先生,但也自有一番风味。四十多篇文章,写到了八十多幅与茶有关的画,一页一页翻过,一幅一幅赏过,不觉品兮赏兮又一年,寒夜客来赏茶画。尤其是昭苏高原的寒夜,零下二三十度,宾客对坐书房,无须烧炉架火,自有暖气如春,煮一壶茶,赏读书中一幅幅画(我辈自是无缘见原迹),不觉夜已深,雪也纷纷扬扬
期刊
【化蝶之作】  雏鹰长出自立的翅膀,才能展翅高飞,翱翔于蔚蓝的天空;李泽钜和李泽楷,大学毕业后长出自立的翅膀,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长出自立的翅膀,能搏击风浪,打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创造人生的辉煌。  长出自立的翅膀,才能长大成熟,才能让成功之花怒放。  从儿时父母的小心呵护,到能够独自处理一些琐事,这是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李泽钜和李泽楷长出自立的翅膀飞离父亲的身旁。当困难来临,他们勇敢
期刊
科举是古代读书人的头等大事,也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一旦考中,那种志得意满的心情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唐代姚合考中进士之后,大喜之下,不敢相信自己已经考中,还怀疑是做梦,最后喜极而狂。他在《及第后夜中书事》一诗中说:“喜过还疑梦,狂来不似儒。”这让我们想起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那种疑惧与惊喜交加的心理,在唐代曹邺的登第诗中也有反映:“对酒时忽惊,犹疑梦中事。”也有大喜之下,不停回味的情态。“好是五更残
期刊
我愿化作舌尖上的味蕾,穿梭于用美食铺成的时间隧道中,尝尽酸甜苦辣。  ——题记  风  风无止无息,四海为家。它捉摸不定,放浪不羁。  穿着拖鞋,呼吸着雨后清新的空气,我随妈妈去院里的一大片绿化带上寻觅那些上天赐予的可爱的生灵——野菜。我很敬佩它们落地生根的极强的适应力,风吹雨打也不怕的超强的生命力。当时那么小的我,就已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可敬,敬畏自然,向往更远的天。我不忍心看它们离开最爱的土地,于
期刊
秋天的心  □林清玄  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
期刊
2016年8月9日,在里约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决赛中,孙杨以1分44秒65的成绩夺冠,斩获里约奥运中国游泳第一金。夺冠之后,看着自己夺冠成绩,孙杨先是紧握左手,之后双手指天,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孙杨连续三声怒吼,这一刻仿佛要将心中所有怒火都发泄出来。  在大家的印象当中,孙杨一直是个爱哭的大男孩。最让人感到伤心的,莫过于他在400米自由泳决赛惜败之后,孙杨在混合采访区抱住记者痛哭的那一幕。 
期刊
读书,时光为界,日夜分野。  蓦然发现,读书这件雅事,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定,大致和人生各阶段相辅相成:幼年的童话,少年的传奇,中年的深邃,老年的闲适。若等不及,偏要看前瞻的风景,多半也是雾里看花;必得等待多年后,才能领略那些难以言表的别有洞天。  即使在一天之内,读书的心境也时有不同。白日里阳光明灿,心朗气清,多艰涩幽深的文字都能读得气定神闲,甚至面对让人缺氧的悲绝沉郁之作,也有勇气撑到结局,因为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