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
华之外观者,博浮誉于一时;质之中藏者,得赏音于千古。
打开精美的画册《林蘭子中国画作品集》,首页是站在黄河岸边的林蘭子先生,他身着黑色风衣,极目远眺凝思,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烟雨苍茫中,高瞻远瞩……
林蘭子先生是当代著名画家。早年从事连环画创作,后攻中国画,对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翎毛走兽等均擅长。其作品受吴道子、任颐、范宽、八大山人等诸家影响,工写皆善。出版了多种版本的个人专辑和艺术论述。
中国绘画较之西方绘画而言是以内在的精神为主旨,讲究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注重画风画理;画家们只有深究自然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理想的画作,用林蘭子先生的话说,“一个画家绘画风格的成立,是画家成熟的标志。”
林蘭子先生经过几十年的精钻细研,不懈实践,终于走出一条与古人不同、与今人也不同的绘画艺术道路。“用笔不单纯是技法,是一个画家的艺术思想表述,亦是画家的操守和精神体现。”——蘭子先生此言,实大彻大悟之心得也。窃以为,一概的艺术家,比到最后,比的是精神体现。斯时艺术真正与人合而为一,遂成古往今来之个性,之气质。
以焦墨山水画而言,蘭子先生突破了此前焦墨山水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与尝试,创作出了一批古朴典雅,涵深境邃的焦墨山水画。这些画用笔意气纵横,率意中显出从容与自信,深沉与洒脱;淋漓多变的墨色使画面的层次分明典雅,苍苍茫茫,大气磅礴,并将山的气势、树的魅力、云的飘渺、水的流动刻画得美仑美奂,而画中那些或斟、或吟、或歌、或对的人物表现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
这些绘画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基础到作品实践都为中国画的创新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为中国画的多元化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时,也以自己的艺术跋涉进一步证明山水画不应永远停留在旧有的单一样式上,中国画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当代艺术家与时俱进地去开拓和创新。简言之,林蘭子先生就是从传统山水画难以表现或技法相对薄弱的环节入手,将以往山水画中以留出空白或淡化处理的大自然云彩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元素,通过这一新的审美思维和创作方式,提炼出自己的多种不同的表现技法,提升强化云彩的灵动美感和时空神韵,赋予其更强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并以此构成画面的主旋律,创作出具有新的内容意境和笔墨语言的上乘之作,真正做到了“笔墨当随时代”。
李可染先生曾如此总结自己的绘画经验:“新的创造是作者在大自然中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通过思维实践发展,而产生新的艺术境界和表现形式。离开了大自然和传统,就不可能有任何创造。”因之,林蘭子先生认为,既然一切艺术都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人生的体验,那么创新的唯一道路就只有重新回到大自然,回到艺术创作的源头去寻找突破口。在前人忽视淡化或没有探索到位的课题上做文章,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诚然,构成大自然的主要物体是天空和大地。大地上的山川、大海;天宇中的星辰、云彩。它们在相互影响的演化中传递出了“云与山共舞,山与海同韵”之内涵丰富的美的信息。而这些则需要画家用灵慧的眼光,才能发现,才能领悟。而大自然中变幻莫测,天造地设之万象,只有通过画家的天赋与敏感,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好作品。
林蘭子先生做到了。所谓“咬定青山不放松”也;所谓“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所谓功到自然成也。
观赏他创作的花鸟草虫、翎毛走兽,好像进入到一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从古至今,画花鸟草虫者比比皆是,而表现出像林蘭子在《舞》、《艳秋》和《草虫系列》中把蜻蜓、蜂蝶和蝉等昆虫画得如此栩栩如生者,却屈指可数。欣赏林蘭子先生的画,好像置身于丛林和百花园中,与蜻蜓蜂蝶共舞,与蝈蝈知了同鸣,与狸猫丛中寻觅,与松鼠林中迷藏——气势磅礴中见微妙,所谓“知趣”也。
林蘭子的画,注重放眼天地万物,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全方位地进行驾驭和把握。他的画追求和表现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和宇宙人生和谐的生命力量。特别是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精装画册《煤矿工人之歌·林蘭子煤矿工人组画选集》中,那百余幅栩栩如生的煤矿工人肖像,令人心生感动。林蘭子先生笔下的煤矿工人,有的顾视晴空,英姿飒爽;有的静立神思,目光如炬;有的俯首沉思,情系煤海。这些画作凝注了艺术家激越与跌宕的丰富情感,画得形态各异,筋骨矫健,赋予了煤矿工人勃勃的生机与充沛的精神活力,实现了他所强调的“艺术创作要把对象与客观现实相统一”的理论。他笔下的人物气势潇洒,俊逸处用笔活脱;安详处用笔厚重;激扬处不惜泼墨。这批煤矿工人系列作品的尺幅与真人大小近乎相同,用焦墨、白描、设色等形式表现。而用焦墨画肖像,没有扎实的笔墨功底是难以将煤矿工人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的。墨是中国画的大色,林蘭子的焦墨人物把墨色发挥到了极至,他用单一的墨色塑造出了人物的神态、并描绘出了人物的性格,充分地展现了当代中国煤矿工人的形象。在这些肖像画中,《希望》、《我的青春》、《矿山男子汉》等几幅两米多高的巨幅肖像画尤其显著,将矿工粗犷、朴实的精神面貌和善良坚毅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整个画面雄浑、大气、凝重,令人肃然。而白描作品中的组画《矿工老耿》,则把矿工老耿的乐观而豁达、激扬而诙谐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将煤矿工人描绘得鲜活、明亮,讴歌了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这些作品不只是显示了林蘭子扎实的笔墨功夫,同时,流露出作者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深切的现实主义精神。
在作品《希望》中,林蘭子先用粗线条勾勒出矿工的形象,再用细致的笔墨刻画出矿工那张被煤粉遮盖的脸,将这个中年矿工活生生地展示在我们面前。矿工那张黝黑的脸上绽放出的笑容是那样的明媚、单纯,目光是那样的纯净。从画家的笔触中,我们似乎读懂了这个经常在矿井下工作的工人内心的阳光。在他的微笑里,我们能读出他对妻子的爱、对孩子的期盼、对未来的希望,这平和的幸福都洋溢在他的脸上。画家捕捉到了他瞬间最美好的微笑,并将微笑定格在画面上。这种微笑轻易地牵动了我们内心温柔的一隅,拨动着我们心灵的琴弦。 此一组画,具有史诗性,发射出现实主义画风的炽热光芒。
如果说矿工是光明的创造者、温暖的采撷者,那么,林蘭子就是这些黑色矿工的咏唱者。对于他,仿佛矿工们是圣父,自己是圣徒,所画的是圣像。他为“普罗米修斯”们用绘画竖丰碑。
十年前,林蘭子先生所画的《三晋历史名人图》和《古河东100名人图》(均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多表现的是帝王将相、先贤哲师、才子佳人,和在历史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人物。当时为了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他通宵达旦地博览史籍,找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自己置身于历史的时空感觉中进行创作,历时数月方才完成。我们今天细品其《三晋历史名人图》依然能感觉到历史的厚重。画中的尧、舜、禹,仁慈笃厚,德昭古今;关羽、薛仁贵,刚毅矜持,威武雄迈;王勃、柳宗元,睿智细腻,才华横溢;杨玉环、卫夫人,沉静靓丽,婀娜妩媚……每一幅作品都是林蘭子学养功力与灵慧悟性之展示。
如果说历史名人是形象档案,那么,林蘭子就是形象历史的绘制者。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林蘭子先生连续观看了几天的电视新闻报道后,深受震撼和感动,连夜挥毫泼墨,用时三天三夜,创作出450cm×300cm的《大爱中华》作品。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宏伟场面,以写实手法展现出来,把这幅巨作献给了党和全国各族人民。
书画之道,贵能从传统中博览、于继承中发展、在习摩中约取、于领悟中创造。林蘭子驰骋画苑,深得其中三昧。他习古而不泥古,善摄诸家之长。他学吴道子之吴带当风,学任颐之鲜活飘逸,学范宽之风骨雄迈,学八大山人之简括凝练。
林蘭子先生发奋拼搏,博闻强识,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他那种“敢为天下是”的胆识和气派、那种源于成器的竞争意识和唯先是夺的精神、那种超越自身的济世胸怀和苦旅学海的宽阔视野、以及上下求索的忧患意识,催人奋进,促人向上。
世间万事万物,大至宇宙,细至微尘,皆有本有末,有源有流。寻其本源,讨其流末,察其衍变,是为学之道也。
林蘭子先生喜画树,对树的根部刻画得尤为细腻。他认为,根最美。根乃本为之藏、水为之储、养为之蓄,芽苗由之萌、枝条由之抽、茁壮由之助、繁茂由之成。处下而不卑、居功而不骄。不媚不俗、非同非凡。追本溯源、孰可或忘?厚德载物,其根大美。
他善画根,他的画也有根。
真正的艺术创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林蘭子先生在弘扬大善大美的艺术生涯跋涉中,殚精竭虑,苦苦求索,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汗水。他高效做事,低调做人;见高不低,见低不高;见智不愚,见愚不智;见富不穷,见穷不富;见老不轻,见轻不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勤勤恳恳作画,潇潇洒洒生活,实属难得。
大美——林蘭子。
林兰子简介
林兰子,北京人,当代著名书画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主要作品:《晚秋》、《秋系列》、《煤矿工人系列》、《焦墨山水系列》等。
出版个人专集有:《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经典作品——林兰子》、《古河东一百名人图》、《三晋历史名人图》、《当代著名画家作品精选——林兰子》、《林兰子中国画作品选集》、《林兰子煤矿工人之歌》、《中国经典——中国国画家林兰子卷》;作品入编《当代画坛○九之约》、《学院派书系》、《当代人物画大家》等;荣获“中国实力派书画家百杰”和“中国书画事业成就贡献奖”等殊荣,作品被中外收藏家和学术公益机构收藏。
林兰子作品欣赏
绘画艺术是由每个国家不同的文化积淀与运用而形成的;经由单一的个体审美到文化积累的后审美这样一个过程。比如,红色代表吉祥、正义,黑色代表不吉利、邪恶。于是,审美的情趣也就因为后文化的培养与实践而区分开来;而文化告诉我们,不同的色彩变化、不同的颜色组成,使人们心里产生了适应或反感,于是,大的审美便形成了。这种审美观点的形成后,人们以线、块这种“技术”来表现物体,再施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色彩或按各国不同的文化、民俗以及传统思想形成的理念去表现、制作,一件我们认为美的艺术作品便产生了,我们称之为美术。——摘选《马灯下的心语·林蘭子感悟集》
华之外观者,博浮誉于一时;质之中藏者,得赏音于千古。
打开精美的画册《林蘭子中国画作品集》,首页是站在黄河岸边的林蘭子先生,他身着黑色风衣,极目远眺凝思,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烟雨苍茫中,高瞻远瞩……
林蘭子先生是当代著名画家。早年从事连环画创作,后攻中国画,对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翎毛走兽等均擅长。其作品受吴道子、任颐、范宽、八大山人等诸家影响,工写皆善。出版了多种版本的个人专辑和艺术论述。
中国绘画较之西方绘画而言是以内在的精神为主旨,讲究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注重画风画理;画家们只有深究自然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理想的画作,用林蘭子先生的话说,“一个画家绘画风格的成立,是画家成熟的标志。”
林蘭子先生经过几十年的精钻细研,不懈实践,终于走出一条与古人不同、与今人也不同的绘画艺术道路。“用笔不单纯是技法,是一个画家的艺术思想表述,亦是画家的操守和精神体现。”——蘭子先生此言,实大彻大悟之心得也。窃以为,一概的艺术家,比到最后,比的是精神体现。斯时艺术真正与人合而为一,遂成古往今来之个性,之气质。
以焦墨山水画而言,蘭子先生突破了此前焦墨山水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与尝试,创作出了一批古朴典雅,涵深境邃的焦墨山水画。这些画用笔意气纵横,率意中显出从容与自信,深沉与洒脱;淋漓多变的墨色使画面的层次分明典雅,苍苍茫茫,大气磅礴,并将山的气势、树的魅力、云的飘渺、水的流动刻画得美仑美奂,而画中那些或斟、或吟、或歌、或对的人物表现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
这些绘画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基础到作品实践都为中国画的创新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为中国画的多元化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时,也以自己的艺术跋涉进一步证明山水画不应永远停留在旧有的单一样式上,中国画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当代艺术家与时俱进地去开拓和创新。简言之,林蘭子先生就是从传统山水画难以表现或技法相对薄弱的环节入手,将以往山水画中以留出空白或淡化处理的大自然云彩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元素,通过这一新的审美思维和创作方式,提炼出自己的多种不同的表现技法,提升强化云彩的灵动美感和时空神韵,赋予其更强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并以此构成画面的主旋律,创作出具有新的内容意境和笔墨语言的上乘之作,真正做到了“笔墨当随时代”。
李可染先生曾如此总结自己的绘画经验:“新的创造是作者在大自然中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通过思维实践发展,而产生新的艺术境界和表现形式。离开了大自然和传统,就不可能有任何创造。”因之,林蘭子先生认为,既然一切艺术都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人生的体验,那么创新的唯一道路就只有重新回到大自然,回到艺术创作的源头去寻找突破口。在前人忽视淡化或没有探索到位的课题上做文章,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诚然,构成大自然的主要物体是天空和大地。大地上的山川、大海;天宇中的星辰、云彩。它们在相互影响的演化中传递出了“云与山共舞,山与海同韵”之内涵丰富的美的信息。而这些则需要画家用灵慧的眼光,才能发现,才能领悟。而大自然中变幻莫测,天造地设之万象,只有通过画家的天赋与敏感,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好作品。
林蘭子先生做到了。所谓“咬定青山不放松”也;所谓“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所谓功到自然成也。
观赏他创作的花鸟草虫、翎毛走兽,好像进入到一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从古至今,画花鸟草虫者比比皆是,而表现出像林蘭子在《舞》、《艳秋》和《草虫系列》中把蜻蜓、蜂蝶和蝉等昆虫画得如此栩栩如生者,却屈指可数。欣赏林蘭子先生的画,好像置身于丛林和百花园中,与蜻蜓蜂蝶共舞,与蝈蝈知了同鸣,与狸猫丛中寻觅,与松鼠林中迷藏——气势磅礴中见微妙,所谓“知趣”也。
林蘭子的画,注重放眼天地万物,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全方位地进行驾驭和把握。他的画追求和表现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和宇宙人生和谐的生命力量。特别是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精装画册《煤矿工人之歌·林蘭子煤矿工人组画选集》中,那百余幅栩栩如生的煤矿工人肖像,令人心生感动。林蘭子先生笔下的煤矿工人,有的顾视晴空,英姿飒爽;有的静立神思,目光如炬;有的俯首沉思,情系煤海。这些画作凝注了艺术家激越与跌宕的丰富情感,画得形态各异,筋骨矫健,赋予了煤矿工人勃勃的生机与充沛的精神活力,实现了他所强调的“艺术创作要把对象与客观现实相统一”的理论。他笔下的人物气势潇洒,俊逸处用笔活脱;安详处用笔厚重;激扬处不惜泼墨。这批煤矿工人系列作品的尺幅与真人大小近乎相同,用焦墨、白描、设色等形式表现。而用焦墨画肖像,没有扎实的笔墨功底是难以将煤矿工人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的。墨是中国画的大色,林蘭子的焦墨人物把墨色发挥到了极至,他用单一的墨色塑造出了人物的神态、并描绘出了人物的性格,充分地展现了当代中国煤矿工人的形象。在这些肖像画中,《希望》、《我的青春》、《矿山男子汉》等几幅两米多高的巨幅肖像画尤其显著,将矿工粗犷、朴实的精神面貌和善良坚毅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整个画面雄浑、大气、凝重,令人肃然。而白描作品中的组画《矿工老耿》,则把矿工老耿的乐观而豁达、激扬而诙谐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将煤矿工人描绘得鲜活、明亮,讴歌了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这些作品不只是显示了林蘭子扎实的笔墨功夫,同时,流露出作者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深切的现实主义精神。
在作品《希望》中,林蘭子先用粗线条勾勒出矿工的形象,再用细致的笔墨刻画出矿工那张被煤粉遮盖的脸,将这个中年矿工活生生地展示在我们面前。矿工那张黝黑的脸上绽放出的笑容是那样的明媚、单纯,目光是那样的纯净。从画家的笔触中,我们似乎读懂了这个经常在矿井下工作的工人内心的阳光。在他的微笑里,我们能读出他对妻子的爱、对孩子的期盼、对未来的希望,这平和的幸福都洋溢在他的脸上。画家捕捉到了他瞬间最美好的微笑,并将微笑定格在画面上。这种微笑轻易地牵动了我们内心温柔的一隅,拨动着我们心灵的琴弦。 此一组画,具有史诗性,发射出现实主义画风的炽热光芒。
如果说矿工是光明的创造者、温暖的采撷者,那么,林蘭子就是这些黑色矿工的咏唱者。对于他,仿佛矿工们是圣父,自己是圣徒,所画的是圣像。他为“普罗米修斯”们用绘画竖丰碑。
十年前,林蘭子先生所画的《三晋历史名人图》和《古河东100名人图》(均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多表现的是帝王将相、先贤哲师、才子佳人,和在历史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人物。当时为了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他通宵达旦地博览史籍,找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自己置身于历史的时空感觉中进行创作,历时数月方才完成。我们今天细品其《三晋历史名人图》依然能感觉到历史的厚重。画中的尧、舜、禹,仁慈笃厚,德昭古今;关羽、薛仁贵,刚毅矜持,威武雄迈;王勃、柳宗元,睿智细腻,才华横溢;杨玉环、卫夫人,沉静靓丽,婀娜妩媚……每一幅作品都是林蘭子学养功力与灵慧悟性之展示。
如果说历史名人是形象档案,那么,林蘭子就是形象历史的绘制者。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林蘭子先生连续观看了几天的电视新闻报道后,深受震撼和感动,连夜挥毫泼墨,用时三天三夜,创作出450cm×300cm的《大爱中华》作品。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宏伟场面,以写实手法展现出来,把这幅巨作献给了党和全国各族人民。
书画之道,贵能从传统中博览、于继承中发展、在习摩中约取、于领悟中创造。林蘭子驰骋画苑,深得其中三昧。他习古而不泥古,善摄诸家之长。他学吴道子之吴带当风,学任颐之鲜活飘逸,学范宽之风骨雄迈,学八大山人之简括凝练。
林蘭子先生发奋拼搏,博闻强识,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他那种“敢为天下是”的胆识和气派、那种源于成器的竞争意识和唯先是夺的精神、那种超越自身的济世胸怀和苦旅学海的宽阔视野、以及上下求索的忧患意识,催人奋进,促人向上。
世间万事万物,大至宇宙,细至微尘,皆有本有末,有源有流。寻其本源,讨其流末,察其衍变,是为学之道也。
林蘭子先生喜画树,对树的根部刻画得尤为细腻。他认为,根最美。根乃本为之藏、水为之储、养为之蓄,芽苗由之萌、枝条由之抽、茁壮由之助、繁茂由之成。处下而不卑、居功而不骄。不媚不俗、非同非凡。追本溯源、孰可或忘?厚德载物,其根大美。
他善画根,他的画也有根。
真正的艺术创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林蘭子先生在弘扬大善大美的艺术生涯跋涉中,殚精竭虑,苦苦求索,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汗水。他高效做事,低调做人;见高不低,见低不高;见智不愚,见愚不智;见富不穷,见穷不富;见老不轻,见轻不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勤勤恳恳作画,潇潇洒洒生活,实属难得。
大美——林蘭子。
林兰子简介
林兰子,北京人,当代著名书画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主要作品:《晚秋》、《秋系列》、《煤矿工人系列》、《焦墨山水系列》等。
出版个人专集有:《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经典作品——林兰子》、《古河东一百名人图》、《三晋历史名人图》、《当代著名画家作品精选——林兰子》、《林兰子中国画作品选集》、《林兰子煤矿工人之歌》、《中国经典——中国国画家林兰子卷》;作品入编《当代画坛○九之约》、《学院派书系》、《当代人物画大家》等;荣获“中国实力派书画家百杰”和“中国书画事业成就贡献奖”等殊荣,作品被中外收藏家和学术公益机构收藏。
林兰子作品欣赏
绘画艺术是由每个国家不同的文化积淀与运用而形成的;经由单一的个体审美到文化积累的后审美这样一个过程。比如,红色代表吉祥、正义,黑色代表不吉利、邪恶。于是,审美的情趣也就因为后文化的培养与实践而区分开来;而文化告诉我们,不同的色彩变化、不同的颜色组成,使人们心里产生了适应或反感,于是,大的审美便形成了。这种审美观点的形成后,人们以线、块这种“技术”来表现物体,再施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色彩或按各国不同的文化、民俗以及传统思想形成的理念去表现、制作,一件我们认为美的艺术作品便产生了,我们称之为美术。——摘选《马灯下的心语·林蘭子感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