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做野外观测系统设计时,传统习惯性考虑面元尺寸和覆盖次数存在的盲区,进行分析,并提出新的计算公式,使得计算公式更加客观,具有更广的使用范围。根据新的计算公式,解决在设计纵向观测系统时的局限,使得在某些复杂地区观测系统设计时更为自由,在地震勘探野外采集设计中,发挥灵活设计的优势。
[关键词]地震采集 观测系统 面元 覆盖次数
中图分类号:TQ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810004-01
一、问题的提出
在通常的规则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中,三维面元的大小由习惯上考虑用半检波点距决定纵向,横向用半炮点距决定,即:
式中:RI为接收道间距;SI为炮点距。式(1)可用于确定和划分工区的CMP面元,以及后续的处理工作。而纵向覆盖次数fi和横向覆盖次数fx分别定义为:
式中:NR为排列中的接收道数;SLI为炮线距;NRL为接收线数。总的面元覆盖次数定义为纵、横向覆盖次数的乘积,即:
F=fi×fx (3)
如果根据上述概念,则会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习惯性的误区。
二、面元和观测系统的分析及结论
1.首先是面元的确定,存在着盲点,实际上,不论横向还是纵向的面元,都是由间距小的一方的一半确定的,式中:NI为排列中的接收线间距;MIN(….)为取最小值函数,即选取这一组数值中的最小值。如图1:
道距为40m,炮点距为20m形成的纵向CMP面元网格为10m。横向同理可证。这样在地形极其复杂,放线困难而放炮容易的地区,可以极大的提高效率。有一定的实用性。并使得观测系统更为灵活自由。
2.其次在覆盖次数方面:式(2)中关于覆盖次数的定义只试用于,纵向:炮线距大于道距且为道距的整数倍,并连续布设;横向:线距大于炮点距,并连续布设。实际上,不论纵向还是横向,间距大的一方的个数的一半,决定了覆盖次数的最大值。比如:式(2)中,fx=NRL/2,决定的是横向覆盖次数的最大值,并非横向覆盖次数就一定等于接受线数的一半。如下图2:
式中:NR为排列中的接收道数;RI为接收道间距;SLI为炮线距;XR为一个排列的炮排数;NRL为接收线数。RLI为接收线距;XI为一个排列的炮点数;SI为炮点距。
横向在不连续布设时(接收线距RLI大于炮点距SI),束与束之间,每组炮点间隔Sx表示为:
纵向在不连续布设时(接收道间距RI大于炮线距SLI),炮线组与组之间,间隔Si表示为:
在三维地震勘探施工中,一般选取接收线距(RLl)为炮点距(S1)的整数倍,且连续布设(XI=NRL),炮线距(SLl)为道间距(R1)的整数倍,且连续布设(不涉及炮点数XR),对于单束排列,其纵、横向面元覆盖次数分别为:
三、结论
由式(8)可以看出式(2)是式(5)的特例,因此文中所给出的纵、横向面元覆盖次数的计算方法具有更广的使用范围。也使得设计观测系统时更加灵活。
以上分析仅适用于线束状规则观测系统。对于其它观测系统而言,要根据观测系统的具体特征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王存山(1974-),男,河北玉田人,1997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物探专业,毕业以来,一直在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地质队,从事物探工作,现为物探工程师。
[关键词]地震采集 观测系统 面元 覆盖次数
中图分类号:TQ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810004-01
一、问题的提出
在通常的规则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中,三维面元的大小由习惯上考虑用半检波点距决定纵向,横向用半炮点距决定,即:
式中:RI为接收道间距;SI为炮点距。式(1)可用于确定和划分工区的CMP面元,以及后续的处理工作。而纵向覆盖次数fi和横向覆盖次数fx分别定义为:
式中:NR为排列中的接收道数;SLI为炮线距;NRL为接收线数。总的面元覆盖次数定义为纵、横向覆盖次数的乘积,即:
F=fi×fx (3)
如果根据上述概念,则会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习惯性的误区。
二、面元和观测系统的分析及结论
1.首先是面元的确定,存在着盲点,实际上,不论横向还是纵向的面元,都是由间距小的一方的一半确定的,式中:NI为排列中的接收线间距;MIN(….)为取最小值函数,即选取这一组数值中的最小值。如图1:
道距为40m,炮点距为20m形成的纵向CMP面元网格为10m。横向同理可证。这样在地形极其复杂,放线困难而放炮容易的地区,可以极大的提高效率。有一定的实用性。并使得观测系统更为灵活自由。
2.其次在覆盖次数方面:式(2)中关于覆盖次数的定义只试用于,纵向:炮线距大于道距且为道距的整数倍,并连续布设;横向:线距大于炮点距,并连续布设。实际上,不论纵向还是横向,间距大的一方的个数的一半,决定了覆盖次数的最大值。比如:式(2)中,fx=NRL/2,决定的是横向覆盖次数的最大值,并非横向覆盖次数就一定等于接受线数的一半。如下图2:
式中:NR为排列中的接收道数;RI为接收道间距;SLI为炮线距;XR为一个排列的炮排数;NRL为接收线数。RLI为接收线距;XI为一个排列的炮点数;SI为炮点距。
横向在不连续布设时(接收线距RLI大于炮点距SI),束与束之间,每组炮点间隔Sx表示为:
纵向在不连续布设时(接收道间距RI大于炮线距SLI),炮线组与组之间,间隔Si表示为:
在三维地震勘探施工中,一般选取接收线距(RLl)为炮点距(S1)的整数倍,且连续布设(XI=NRL),炮线距(SLl)为道间距(R1)的整数倍,且连续布设(不涉及炮点数XR),对于单束排列,其纵、横向面元覆盖次数分别为:
三、结论
由式(8)可以看出式(2)是式(5)的特例,因此文中所给出的纵、横向面元覆盖次数的计算方法具有更广的使用范围。也使得设计观测系统时更加灵活。
以上分析仅适用于线束状规则观测系统。对于其它观测系统而言,要根据观测系统的具体特征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王存山(1974-),男,河北玉田人,1997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物探专业,毕业以来,一直在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地质队,从事物探工作,现为物探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