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斗争彭德怀历史真相

来源 :华夏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9年的庐山会议,毛泽东错误地发起了对彭德怀的批判,造成了一个历史悲剧。彭德怀平反后,所有关于彭的传记,都把彭塑造为一个刚直不阿的形象,似乎历史已成定论。毛泽东和彭德怀作为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为何最终分手,其中的原因却少有论述——
  ①上海会议上,冲突公开化
  在长达几十年的革命战争中,彭德怀一直是毛泽东最为倚重的战将。新中国成立之初,彭德怀临危受命,指挥抗美援朝作战,打败了现代化的联合国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回国之后,他又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此时,他与毛泽东的关系却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俗话说“功高震主”,毛泽东最重视军队,但彭德怀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对毛请示不够或不及时,使毛感到彭权重位高,越来越难以驾驭。毛后来批彭“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指的就是这一段时期。
  毛与彭的关系骤然紧张,冲突也公开化。就在上海会议上,毛在批评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工作时,突然话题一转,对在场的彭说:“彭德怀同志,你是恨死我了的,因为我批评过你。批评你是为你好,我没有偏心。”还说:“你彭德怀是一贯反对我的。我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年纪大了,要办后事,也是为了挽救你。”
  这种警告在党内高级干部中,是极为少见的。说明毛对彭的成见已经非常严重,彭应该感觉到政治上的危险。但彭却是莫名其妙,还问别人主席为什么敲打他。知情人其实看得很清楚。当时任总参谋长的黄克诚大将回忆:“早有一次,主席对彭开玩笑似地说:‘老总,咱们定个协议,我死以后,你别造反,行不行?’可见主席对彭顾忌之深。而彭并未因此稍增警惕,依然我行我素,想说就说。”事实也是如此。
  彭在几次公众场合,说了针对毛的话。 这些矛盾和成见,两人一直没有机会当面交心,来缓解和消除。到了1959年的庐山会议,终于发展为政治斗争。当然,大前提是毛错批了彭。但从秘书的记载看,这个事件绝非偶然,更不是毛的一时冲动,其中有多种因素的促成。
  ②毛泽东给彭德怀一闷棍
  毛泽东召集庐山会议,初衷是要纠正“大跃进”运动中“左”的做法,使国民经济不致失控。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后,毛就察觉了许多违反科学的做法。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后,毛在11月召开郑州会议,提出纠左。然后,毛又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听取地方干部汇报,批评“大跃进”中产生的浮夸风、瞎指挥等问题,并研究人民公社的分配制度、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等问题。为了把问题搞透,他召集地方领导和中央负责经济的干部上庐山,开个“神仙会”,“压缩空气”。毛亲自定了18个问题,让大家讨论。这说明,毛不是固执己见,要把国民经济搞垮的,而是看到了问题,准备认真解决问题的。
  但是毛有个大前提。“大跃进”是他发动的,全国人民干劲正高,要充分肯定大跃进的成绩,在此基础上纠正偏向。用毛的话说,是“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这也是他给庐山会议定下的基调。
  既然是摆问题的会议,与会者难免要反映地方上的一些真实情况。当时已经出现了饥荒的前兆,情况相当严重。彭回到家乡视察,“大跃进”造成的严重后果令他极为焦虑。他上山就直言“大跃进”的问题很严重,斥责地方干部向中央报假情况。为了引起毛的重视,他在7月14日给毛写了一封长信,反映了他对“大跃进”的意见。
  这封信今天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反映的都是真实情况。只是信中用了“有失有得”和“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说法。毛当时没有表态,只是给信起了个名字:《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印发与会人员。彭看后只说了一句:“怎么给加了这么个名字?”也没往深处想。
  那封信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关键是谁写的。如果是旁人写的,或许毛不会看得多么严重。但彭就不同了,作为军队方面的负责人,却对经济问题发表了这么多意见。毛的阶级斗争意识如此敏感,自然会想到一些严重的问题。彭的信下发后,许多干部表示赞同,一些意见反馈到毛那里,引起他的高度关注。
  有位中央负责同志反映:彭信中批评“大跃进”的话,和苏联赫鲁晓夫批评我们的话差不多。1959年6月,彭率领军事代表团到东欧和苏联访问与赫鲁晓夫会面。但毛却认为彭是去苏联“闻味”,“取经”,怀疑彭是“里通外国”。这个罪名,一直到1962年中央七千人大会上,还在全党宣布不能平反。
  另一位中央负责同志反映:彭在小组会上说:“如果不是中国工人、农民好,可能要请红军来。”彭作为军队的主要负责人说这个话,严重刺激了毛泽东。毛历来最重视军队,所以毛后来批彭的时候讲:“解放军不跟我走,我就找红军去。”
  还有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汇报:“彭在山上拉队伍,人都快被他拉过去了。”这就引起毛的警惕,认为彭是在向他的领导权和权威提出挑战。后来毛批彭的时候说:“写这封信的目的就在于争取群众,组织队伍。”这样,彭的罪名就升级为“篡党夺权”了。
  出于这些考虑,毛认为彭不是简单的提意见了。但毛不打无把握之仗,他还要最后试探一下。于是,他派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去找彭“闲聊”。曾希圣在长征期间是军委2局局长,负责情报和机要工作,是毛最信任的部下。曾向彭提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写这封信?是否有些不服气?彭说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2.是否出国访问受了影响?彭说,在国外没谈总路线、“大跃进”的事情。3.对林彪当中央副主席是否有不满?彭说:从未想过这种事。曾希圣失望地说:“这样我们就没法子谈了。”彭也不客气地说:“那就不谈了吧。”
  曾希圣提的三个问题,绝不是他个人的行为,而是受毛之命来对彭做最后的争取。但是彭丝毫不给面子,对三个问题一概否认,就使毛认为彭是一意孤行了。因此,毛定了决心,在7月23日大会上对彭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庐山会议形势急转直下,由纠“左”变成了反右倾,并将彭德怀、张闻天、黄克诚、周小舟等人打成“反党集团”。但是,彭在庐山会议上并未屈服。毛泽东此后连续召集政治局常委会,对彭进行批判。话题早已超出那封信的内容,而是清算历史老账,表明彭在历史上是一贯反对毛的。彭有口难辩,窝了一肚子火,在笔记中写道:“7月23日,毛主席给我一闷棒。这棒叫做‘打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而且将历史上所有旧账一齐搬出来,再打四十大板,加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四十大板,一共八十大板,打得遍体痕伤,两股无肉,然后立案画押不准翻案,不准辩驳,但免推出午门斩首,保留党籍。抓住你这个自高自大的王八蛋,整整你吧!以观后效。”   ③军委扩大会议专门批判彭德怀
  庐山会议由讨论经济工作的工作会议转为八届八中全会,专门解决彭德怀等人的“反党集团”问题。虽然作出了决议,但彭本人并未认罪。于是中央决定在北京召开军委扩大会议,到会的军队师以上干部1061人,列席干部508人。主要对彭德怀和黄克诚进行批判。
  这次军委扩大会议,始终是秘密进行的。众多高级将领,众口一词地猛批彭德怀。彭既然是坚持真理的人,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从大家的发言来看,大多数都是抓住了彭的工作作风粗暴这个缺点。
  在军队干部中,彭的严厉和喜欢骂人是众所周知的。就是高级将领,也免不了挨训。一次接见志愿军代表团,按规定应穿元帅服。彭觉得穿便衣显得随和,军委办公厅主任肖向荣中将劝他穿军装,被大骂一顿,彭甚至表示不去接见了。肖立正静听,不予表态。彭骂过之后又觉得自己不对,最后还是着军装去接见。这样的例子并非偶然,而是经常。所以彭与同事和下级的关系都很紧张。
  林彪在批判彭的讲话中说:“这个人非常英雄主义,非常骄傲,非常傲慢,瞧不起人,非常目空一切,对人没有平等态度。不但对他的下级像儿子一样随便骂,就是对上级,也很不尊重,可以说是傲上慢下。他野心很大,想大干一番,立大功,成大名,握大权,居大位,声名显赫,死后流芳百世。他非常嚣张,头昂得很高,想当英雄,总想做一个大英雄。毛主席才是真正的大英雄,他觉得他也是个大英雄。自古两雄不能并立,因此就要反毛主席,这是事情的规律。”这些话抓住了彭的致命弱点,也说出了毛内心想说的话。
  所以,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将帅们群起而攻之,彭显得非常孤立。
  ④不忍部下受牵连,彭德怀不服气地作检讨
  眼看着邓华等老部下受他牵连,陆续被打成“军事俱乐部”成员,彭于心不忍,1959年9月4日,他终于给毛写了一封信,作了检讨。信中说:“八届八中全会和军委扩大会议,对我的错误进行了彻底的揭发批判,也给了我改正错误的最后机会。”“请中央考虑,在军委扩大会议以后,允许我学习或离开北京到人民公社去,一边学习一边参加部分劳动。”信送到毛的住处,毛立即给彭打来电话,说已收到他的来信,欢迎彭的态度,年纪大了,不宜参加体力劳动,有时间到工厂、农村调查研究,是很好的。毛兴奋地一口气讲下去,彭始终没有插话的机会。放下电话后,彭沉默半晌,慢慢地说:“不该给他写这封信。”
  彭的心里没有服气,毛又如何呢?9月9日毛在彭的信上批示:“我热烈地欢迎彭德怀同志的这封信,认为他的立场和观点是正确的,态度是诚恳的。倘从此彻底转变,不再有大的动摇(小的动摇是必不可免的),那就是‘立地成佛’,立地变成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建议,全党同志都对彭德怀同志此信所表示的态度,予以欢迎。一面严肃地批判他的错误,一面对他的每一个进步都表示欢迎,用这两种态度去帮助一位同我们有三十一年历史的老同志。”这个批示发到了全党。
  两天之后,毛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上来就说:“同志们,我说居心不良的人,要走到他的反面。彭从来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只是一个同路人。”毛严厉批判彭“搞阴谋分裂活动,违反党的纪律,破坏无产阶级专政”。“切不可以背着祖国,里通外国。自古以来,里通外国的人从来没有好结果。”直到“文革”中,毛还说:“机会主义的头子,要改也难。彭德怀改了没有?没有改。”彭最终被迫害致死,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惨痛的一页。
  (据《文史参考》)
其他文献
与清姐相约,想把一件时髦的背带牛仔裤送给她漂亮的女儿。  那天晚上,清姐早早地站在暮色里,那白皙的脸上略带一点忧伤,红红的眼圈似乎刚刚哭过。当我急匆匆地把袋子递给她时,她却抱住了我,眼泪瞬间流下来。平时说起话来的那股爽朗劲儿,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像一只小猫似地说:“我婆婆去世了。”  看到她悲伤的样子,我简单地劝了两句便离开了。因为清姐早就离婚了,确切地说,她的婆婆应该是她的前婆婆。而且婆婆去世了,
期刊
1949年,杜月笙离开上海到了香港,就是不跟蒋介石去台湾,其中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红帖子”不见了。  杜月笙的长孙杜顺安说,蒋介石早年尚未发迹时,曾经到上海由旁人引荐见过杜月笙,并且递过“红帖子”。“递红帖子”就是投门生帖子,要在帮内施行摆香堂的仪式。蒋介石曾经拜在杜月笙门下,成为其门生。论年纪,蒋介石还大杜月笙一岁,但杜月笙早在二十三岁就已经是青帮重要头领。所谓“红帖子”,就是一张上面
期刊
拼他的车上班已两个多月。  公司离家很远,她又没驾照,只好天天一身臭汗地挤公交。他家离公司更远,好在有驾照,于是咬咬牙,五万块钱买了辆比亚迪,来回上班倒也方便许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认识并开始拼车:他上班不但路过她家,而且路过她公司。  他不爱说话,总是默默开车,目光坦然,神情专注。偶尔说话,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一路下来,总是她说的多,他说的少。  他的沉默与散淡,如白蚁,一点点蛀空她的矜持和骄
期刊
母亲患有时轻时重的老年痴呆症,我和妻子担心她一个人在家出意外,便决定将母亲接到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  当我们将想法告诉母亲后,她坚决不同意,说她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也不想出远门,城里的环境她一点也不熟悉,人也不认识,没有家里的鸡鸭猫狗热闹,她不肯去。想想也是,母亲一生坎坷,一直都是辛苦相伴,父亲早逝,害怕后爸对我不好,一直未再嫁,好不容易将我拉扯大,如今又是多病缠身,我也该让她过几天好日子了。  
期刊
我读大学的第二年,开始半工半读,白天到学校上课,晚上到一家酒吧做服务生。  第一天到酒吧工作,我就遇到了一个奇怪的老人。晚上8点,一个穿着普通的老人走进酒吧,他看上去有60多岁。我迎上去问他想喝点什么。他笑着向我摆摆手,说不是来喝酒的,然后便向那些正在喝酒的人走去,逐一地问是否需要代驾。多数人都不耐烦地向他摆摆手。酒吧老板让我赶紧把那个老人“请”出去。我只好去劝说老人不要影响影响酒吧做生意。老人很
期刊
靖国神社的“说情”与“改制”  早在日本投降前,改造日本就被列入了美国的考虑日程。作为彻底铲除日本军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土壤计划的一部分,靖国神社与明治神宫、伊势神宫将被关闭。  对靖国神社的性质,美国国务院战后计划委员会的报告认为:日本传统神道是宗教,但国家神道则是邪教,靖国神社是国家神道培养军国主义和具有攻击性的国家主义精神的场所,关闭靖国神社,无关乎宗教自由政策。  美军登陆日本不久,一队嚼着
期刊
我和同学大学毕业后,在同一个城市安了家,又同时把乡下的妈妈接到城里。不同的是,他的妈妈在他家住的时间长久,我的妈妈在我家却如坐针毡,没几天就嚷着要回乡下。  怎么回事?我也说不清,便请教同学,想让他帮忙劝劝我妈。  同学到我家坐了会儿,不但没有劝我妈,反而说要好好劝劝我。他说:“今天晚上到我家吃饭吧,让你长长‘见识’。”  我独自前往同学家“取经”。当晚自然也有他的妈妈共进晚餐。可直到晚餐结束,同
期刊
1漂亮妻子让他心烦意乱  2010年10月中旬的一天晚上10点多,在辽宁营口做电器销售生意的刘景全,晚上回家时,见妻子肖艳不在,便打电话,听她说在外面和朋友玩,心里一烦,就命令妻子:你10分钟内给我回来,否则我过来找你!肖艳见丈夫发火了,赶紧往家赶。刘景全之所以发火,主要还是因为妻子太漂亮了。  时年25岁的刘景全,家住河北省景县,父母都在县电器修配厂工作。刘景全还有一个小他6岁的妹妹。2009年
期刊
事出偶然,那日手握遥控器连连换台,换到一档节目便移不开目光:设计师在房屋一角温馨浪漫地插上几枝芒草,绘声绘色地讲述如何将芒草从飞机上弄回家。言外之意,这几枝草便是整幢房子装饰设计技巧的点睛之笔。  当真好看,素雅清新,令人过目不忘。那是大自然的颜色,挺拔在现代家居的格律里,摇曳生姿。修长俏丽,温柔缱绻。当我正在目不转睛地瞄着这几枝芒草,一心沉浸在其构建出的浪漫情怀里漫无边际地幻想着,旁边表妹好奇地
期刊
看电影《非诚勿扰》的时候,对一个桥段的印象极为深刻。梁笑笑与秦奋分开以后,先是每天一个电话,然后是每天一个短信,最后短信的内容变成了两个字,身为乘务人员的梁笑笑发:“起”“落”。秦奋也回两个字:“安”“妥”。  不知怎么的,就想起了欧阳修的那首词:“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渐行渐远渐无书,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病。  闲暇之余,整理旧物,书橱里哗啦啦地落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