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模型思想的渗透

来源 :天府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53647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低段的学生能力和心智都处于发展初期,主要通过直接经验和直观认知获取知识,教学中主要采取简单、直观的教学方式,在低段教学可通过感知、操作、画图、联想等方式,在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构建数学思维课堂。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模型思想;加法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是教学中必须渗透的思想方法之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新课改明确提出:数学建模过程必须有学生的主体参与,也就是说它是在学生自主理解、建构基础上的模型,不再是生硬地塞给学生的公式、法则等。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情况。小学低段的学生,他们的年龄大约是6~10岁,能力和心智都处于发展初期,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主要通过直接经验和直观认知获取知识,因此,低段教学主要采取简单、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切身体会,慢慢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如何在低段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呢?下面以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加与减(一)》的第一课《一共有多少》为例,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情境演示,提出问题,感知模型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能力较差,他们能观察具体形象的事物,而不善于观察抽象、概括的材料;能集中注意力于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不善于专注于事物的本质联系。在低段学生的学习中,教师创设充满童趣而又有数学含量的动态化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用数学思维理解情境,进而利用感知初步体验模型的意义。例如,在 “一共有多少”一课中以教师演示、学生感知开展学习。
  师(示范):老师今天带来一些铅笔。仔细观察,说说老师是怎么做的。
  生1:老师一只手拿了3只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只铅笔,然后把两只手里的铅笔合在了一起。
  师:根据刚才的动作,你们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一只手拿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2支铅笔,合起来有5支铅笔。
  师:你用“合起来”来描述,很清楚,但提问题是不能把答案提前告诉大家的哦。谁再来试试?
  生2:一只手拿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2支铅笔,合起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你能正确提出数学问题了 !你们都说到这个词,合起来是什么意思?
  生1:“把它们加在一块儿。”
  生2:“把所有的放在一起数。”
  生3:用手比划,合在一起。
  师:用动作表示真形象,在数学中更规范的数学语言是“一共”,我们一起来用“一共”这个词再把这个数学问题说一说。
  “有多少支铅笔”这个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加法原型支撑,情境的动态呈现为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搭建桥梁,把抽象的加法问题具体化,丰富了學生对加法模型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用简洁、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来理解具体情境的加法原型。通过语言表征、动作表征,学生更具体地感知加法的含义,为构建加法模型奠定了基础。
  二、直观操作,探究算法,形成表象
  操作是学生智力的源泉和思维的起点,有效操作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数学模型思想的感悟更形象、更深刻。例如,在 “一共有多少”的教学中开展“数一数”的活动。学生对数的认识是在数数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数数是学生学习加减法运算的基础,也是探索计算方法的起始。
  师:老师一只手拿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2支铅笔,一共有多少支铅笔?数一数。
  生:5支。
  师:大家怎么数出来的?拿出你的小棒或者小圆片,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1:一支一支地数出来的。
  师:有不一样的数法吗?
  生2:我是从3开始数的。(一只手指着教师手中 的3支铅笔,数出3,接着数另一支手中的4、5)
  师:你为什么要从3数起呢?
  生2:因为我已经知道这边有3支,我就接着从3 数起。
  师:和前面那位同学从1数到5相比,大家喜欢 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生:喜欢第2种数法,从3往后数更快些。
  这个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数数的经验将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有机结合,学生充分经历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数的过程中体会计算方法,体验加法运算的意义,形成加法模型的表象。
  三、画图表征,揭示本质,内化模型
  低年级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文字,符号的理解可能有一些困难,教师给学生讲解题目时,常常发现千言万语都抵不上一个图示。画图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利用“图”的直观来对问题中的关系和结构进行表达,可以使复杂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促使学生直接地理解数学,从而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课堂适时地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可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说,图形在学生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一共有多少”中,学生通过“画一画”,更深刻地理解加法合并的意义,从而抽象出加法模型。
  师:“如果不用学具,你能在纸上画一画表示一共有多少铅笔吗?”
  学生做法如下:
  尝试读懂的过程中,先出示第一层的方法。读懂每种方法后,进行探讨。
  师: 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都有3、2两部分,都画了一个大圈
  师:大圈表示什么意思?
  生:大圈表示两部分合起来五支铅笔
  师出示第二层:这些方法与刚才的三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生:之前的方法有个大圈圈,这几个没有。
  师:你认为要不要画个圈呢?
  生:需要,这样就把这两边的放一块了,不然是两块儿(两个独立部分)。
  写一写、画一画的过程就是一个“去情境化”的过程,它能够帮学生把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提炼,并且进行直观表达。学生借助图形表示“合起来”、理解画图中 “合起来”的表示方法,思维过程由具体到逐步抽象,从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学生利用符号去思考,积累了活动经验,培养了初步的符号意识,促进他们的数学思考,对于接下来引入数学加号、建立加法模型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四、联想应用,抽取共性,建立模型
  小学生形成数学概念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一建立表象一揭示本质属性”三个阶段。直观感知和建立表象是建立概念的基础,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是概念教学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引岀模型概念,联想应用到生活中,建构模型就可以水到渠成。例如,在 “一共有多少”一课中
  师:一共有多少只铅笔,是把3和2合起来得到5,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生(齐):3+2 = 5。
  师(板书):谁能说一说,这里的3、2、5分别表示什么?
  生,:3表示一只手里有3支铅笔,2表示另一只手里有2支铅笔,合起来一共有5支铅笔。
  师: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就要用加法。你还能找到一些用“3+2 = 5”來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生1:桌子上有3块橡皮,又拿来2块橡皮,一共有多少块橡皮?
  生2:停车场里有3辆汽车,又开来2辆汽车,一共有多少辆汽车?
  生3:教室左边墙上有3幅画,右边有2幅画,一共有多少幅画?
  生4:我有2本课外书,妈妈又买回来3本,一共有多少本课外书?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有的是求一共拿了几块橡皮,有的是问一共来了几辆汽车,有的是问一共有多少幅画,还有的是说一共有几本课外书, 为什么它们都可以用“3+2”来解决?
  生5:虽然说的事情不一样,但都是把3个和2个合起来,所以都可以用“3+2 = 5”来表示。
  “一共有多少块橡皮”“一共有多少辆车”“一共 有多少本课外书”等,学生寻找到这些生活原型,说明他们已经将身边的事物与加法概念联系在一起, 意识到了“3+2 = 5”是对许多生活事例的提炼。此时,教师的有效追问:“为什么它们都可以用3+2来解决?”促进学生提升了思维,内化了合并的含义,建构了加法模型。
  对于模型的构建,引导学生经历对直观模型操作的动作表征、语言表征、画图表征和符号表征的全过程,发展符号意识,学生经历模型的产生与提炼的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模型蕴含知识的意义,同时也为学生模型思想的建立奠定基础。总之,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需要认真发掘教材内容中隐含的数学模型思想,把它渗透到备课中,渗透到学生思维过程中,渗透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渗透到课堂小结中,渗透到学生作业中,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模型思想,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去感知了解、操作体验、画图分析、联想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海娟.聚焦活动体验 提炼模型思想[J].小学教学参考: 数学版,2014( 1) : 62.
  [2]张晓玲.浅谈小学低段数学教学[J].俪人: 教师,2015( 20) : 26.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科育人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使命,也是学科教学的价值体现。数学学科育人主要是通过数学课堂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掌握数学本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学生在小学阶段思维发展迅速,是培养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的我们理应去思考,当前的课堂是否能满足学生思维的发展。本文主要从数学问题为着入点,结合“倍的认识”单元整体教学思考,从学生日常错例反思教学,创设思维环境,激发思维需求,培养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努力让
期刊
摘 要: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时期,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在该阶段全面了解学生,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而计算能力在学生整个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中都有着重要作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提高计算正确率是低年级教学的首要任务。本文围绕提高农村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策略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计算正确率;有效策略  在如今的农村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计算时使
期刊
1 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落实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与深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已经成为了教学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过去教学环节中,通常老师都只在意学生对教材知识和内容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数学学科的总体实际价值和作用。因此,为了实现小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对他们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促进意义。数学新课标重点表明:“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基本的数学素养。”可见,
期刊
摘 要: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来说,此阶段的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形成优秀品质的阶段。但是,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比较传统,所使用的固定化手段,这样会导致枯燥成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感受。因此,为了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本文通过分析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课教学;研究策略  微课是新时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相互作用下而产生的新型教学。并且初中阶段的学生
期刊
摘 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上我们要引领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低年级学生;积累  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习者在参与数学活动的
期刊
摘 要:数学这个科目是很重要的,在学生了解其他知识、学生人生后期以及形成自己的思想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能力。因此,教师应运用先进的教研方式,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想法。来提高他们的能力,老师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创新教研方式,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运用一定的方法去处理数学问题,并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能力,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创新
期刊
1 数形结合思想概述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两方面特征。一方面,直观性特征主要展现在图形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处理具有难度的数学问题方面,可以采取绘出对应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数字与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并把数学难题转变为直观的图形,有利于小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理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有限,老师可以在图形的辅助下,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大大的帮助。数
期刊
摘 要:小学低段的学生由于刚刚步入学校不久,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在课堂学习中容易出现懈怠的现象。针对这一教学普遍现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有效运用游戏教学,将教材内容融入游戏之中,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性转移到课堂游戏活动中,调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完成课堂知识的学习。基于此,本文将对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展开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游戏教学;小学数学
期刊
摘 要:在世界历史发展和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中,数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数学学习的内容难度大,知识面较广,很多数学概念成为了教师重点解析的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中重要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概念的解读,可以让学生从根本上把握知识点,看到学习内容的本质,学会在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剖析题目,进而提升个人数学能
期刊
摘 要:在数学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改变各项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趣味性的微课引起学生自主学习与感知的兴趣,使他们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理论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以情境辅助学生感知理论或者进行实际体验。在习题训练与课堂总结阶段,教师还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开展竞赛游戏,将枯燥的数学教学活动以竞赛的形式开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教学实践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