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浅谈如何提高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se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实施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资源增长迅速,但由于项目管理和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导致投入效益低下。为了实现专项资金的高效利用,获得良好的投资效益,必须进行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探索。本文分析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加强实验室管理和提高实验室建设投入效益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实验室建设;管理;投入效益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5-0280-03
  2010年4月,财政部制定并下发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0]21号文件),中央财政决定在原“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设立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地方高校的重点发展和特色办学[1]。主要支持重点学科建设、教学实验平台建设、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等[1],成为高等学校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自设立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以来,我校已连续五年获得国家财政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实验室建设和科研平台的建立,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活力,推动了我校进一步走向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飞跃。无疑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就是雪中送炭,但是要把中央支持的专项资金用好并产生应有的效益,还需要加强项目的科学论证和管理。因此,我们应当看到,中央支持地方专项资金的投入,既是实验室建设实现水平跨越的契机,也是能否实现跨越的挑战,如不能积极调整传统实验室建设中普遍存在的投入与效益之间不平衡的发展状况,高投入必将带来大浪费,对地方高校发展形成障碍,不利于实现高校自身发展目标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本文将结合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推动中出现的问题,对加强实验室管理和提高实验室建设投入效益,提出看法和设想。
  一、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存在的问题
  在实现高素质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背景下,高校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实践教学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2],集中体现了高等学校整体综合办学实力和教学水平。而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验室建设(包括基础和临床技能实验室)是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等问题。虽然多数高校在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中均进行过分析论证,但在实际执行和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实验仪器设备的申报和论据缺乏准确的依据。在以往的实验仪器设备申报中,需求部门往往仅根据想要实现的功能条件进行申报,而对需购买的仪器设备整体了解不足,不能提供清晰明确的参数,导致论据不充分,最终难以购买到符合条件的产品。或者在缺乏重要依据的情况下盲目强调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和高档性,使得仪器设备申报总额超出预算。在论证过程中,参与论证的专家组是由各专业领域的人员组成,由于仪器设备涉及的部门和专业领域较多,且各专业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虽然是某个专业或方向的专家,但对其他专业却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很难提出有说服力的依据和意见。再者多数专家来自学校各部门,相互交叉关联,即使对有些仪器设备采购计划有意见,也常常是碍于情面,不能畅所欲言,因而不能确保申报论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借教学“东风”购买科研设备。仪器设备申报的责任人一般都是各院(部)的领导,有的领导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在申报项目计划的时候,为了搞科研建设,往往借教学设备的“东风”购买科研课题所需的仪器设备。而这些设备绝大部分在实际教学中用不上,这样不但没有改善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还导致仪器设备整体利用率低下。
  3.市场调查不充分,设备资源浪费较大。高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是实现实验室功能、完成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近年来各高校的仪器设备台套数和仪器设备总值迅猛上升,但是由于申报随意性较大,没有进行细致的市场调查等原因,造成申报仪器设备的数据不准确或不完整,因而购置回来的设备往往配置落后或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全,不能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甚至有些设备买回来后就成了摆设,资源被极大浪费。
  4.实验室重“硬件”配置,轻“软件”建设。大部分院(部)在申报购买仪器设备时,积极性很高,但不过问是否是实验课程建设所需,是否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仪器设备更新了,实验内容并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只能仍然使用原来的实验教材,继续做原来的实验项目。致使仪器设备不能有效利用,甚至只能摆放起来“等待”适合的实验项目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5.实验室投入效益低下。高校实验室受建设资金来源复杂性、高校自身发展水平的影响,绩效评价标准难以统一,也很难非常客观地对专项资金发挥的社会效益和长远影响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3]。这些既大大制约了监督机制的有效发挥,又限制了专项资金的规范化使用。多数高校在获得中央财政更多资金的支持后,在缺乏整体规划的情况下,开始盲目扩大上报项目、大量扩充仪器设备的储备数量,忽略了学校现有的规模难以支撑其发展,难以突出项目产生的绩效。导致重复购置增加、资源利用率低、共享性差、效益低下等问题。
  二、实验室建设投入效益相对低下的原因
  1.分工合作不足,重复建设严重。实验室建设中缺乏总体规划,没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设备使用和管理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责任制度,也不重视仪器设备使用管理人才的培养。导致许多仪器设备的使用不当和损坏,实验室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高等教育在专业学科的发展和教学过程中,出现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教学内容和环节的彼此渗透,是有利于教学开展的,对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也起到了助推作用。但在各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各部门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我為中心,片面追求“小而全、大而优、自有自用”的模式,不考虑成本和效率的问题,必然导致任务重叠、重复投入、重复建设。   2.建设投入过于分散,效益不显著。高校实验室建设所涵盖的内容丰富,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建设任务。建设需求涉及到公共教学基础设施、实验用房改造、设备购置、设备维修改造等多个方面,可谓名目繁多,每一块似乎都难以割舍,不可偏废。职能部门为了平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在经费使用上往往采取分散化投入的做法,使有限的资金被化整为零。表面看是兼顾了各方需求,实际上每个方面都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建设效果跟不上,难以体现投资效益。
  3.重申报不重建设,重投入不重效益。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学发展需求和资金投入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增长的财政需求必然导致部门间的资源争夺。项目申报、列入预算和获批金额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对建设过程和后期的效益产出不关心、不过问,甚至不制定建设目标,不跟踪建设进展,对建设细节也没有明确的管理体制,只停留在“有项目就报、有资金就争”的状况,造成后期的建设和维护严重滞后,效益低下。
  4.专项资金效益评估体系不健全,建设质量难以控制。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非经营化特点,客观上造成项目建设的好坏与其利害关系难以联系,投入效益难以核算,在一定程度上,项目建设是靠建设主体部门自己把握进程和质量,学校并不在宏观层面上提出激励和约束机制。财务、审计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审查监督主要以形式审查为主,针对性不强,对效益评估也大多点到为止,流于形式。同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职能部门和建设主体之间的职责关系界定不清晰,相互之间有错位现象,其结果必然导致项目建设进度、建设质量难以控制,效益难以体现。
  三、提高实验室建设投入效益的工作思路
  从管理学角度上来讲,效益是指项目运转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利益,它反映了投入与所带来的利益之间的关系。投入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投入,也包括管理投入,良好的管理投入是获得高效益的基础,管理必须放眼全局,贯穿到投资的整个过程。因此,在实验室建设工作中要强化管理影响效益提高的各个环节,在根本上提高实验室建设项目的投入效益。
  1.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对于高校来说,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是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地。搞好实验室建设是根基,是使其功能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科学的实验室建设规划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符合本校办学实际,并与学校学科发展规划相适应,切忌盲目建设和超强建设。高校应当结合政府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角度,制定完善实验室的建设规划。规划时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做好实验室建设的近期、中期和远期建设规划。建设规划方案务必做到专业、严谨,要经过严密的科学调查和论证,并充分考虑学校的教学、科研实际,同时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来制定。规划一经制定即为学校的刚性措施,实验室的一切建设都要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从房屋建筑、立项采购,到资金的落实、项目追踪,再从实验室的使用规范,人员配套,到信息管理、安全卫生管理等等方面都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实验室建设不拘于形式,更加切合实际。
  2.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以分散型管理为主,这种管理模式功能单一,专业学科自成体系,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转变实验室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为统一管理。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成立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根据各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实现综合管理、优化配置、资源共享。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科学管理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经费,实现合理充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率。改革实验室管理的另一方面,是推动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按不同岗位要求对实验技术队伍进行明确定位,健全与落实培养、培训制度,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设备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学生实践指导和科研工作,不断提升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带动高校实验实践基地的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3.提高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4],是提高实验室投入效益的有效手段。通過项目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和调控,限期实现特定的目标,以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其基本要素包括立项管理、过程管理、验收总结和绩效评估等四方面。运用项目管理的系统性、全局性理念来指导实验室建设,发挥其在立项论证、资金管理、进度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对提高实验室建设效益具有现实意义。具体来说,项目管理就是要细化建设任务或目标、合理利用资金及其他资源、规定时间节点、明确负责人的责任权限等。职能部门要通过制定项目负责人制度、签定建设任务书、定期检查与沟通、效益考核与个人年终绩效考核挂钩等形式,强化约束与激励,保证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4.推动信息化管理建设。随着实验室管理范围不断扩大,实验室事务更趋于繁杂和琐碎。优化实验室管理,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学校可利用校园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在最新的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建立本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数据高度共享、网上办公,高效率地组织管理实验室内各种资源,包括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实验耗材、人员等,实现整个实验室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快速化,从而取得最佳管理效率。
  5.建立绩效考核的长效机制。从长远看,政府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进行绩效考评是必然要求,而且考评范围会越来越宽,越来越规范具体。这既是上级部门的要求,也符合高校自身工作的需要。学校应当主动以考评为抓手,提出绩效考核的实施意见,并且要建立长效的考评体制,把项目验收后的项目运行和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才培养效益都纳入考评范围,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滚动投入。具体的绩效考评工作由学校实验室管理职能部门牵头组织,重点关注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完成效果,并对目标的实现程度、影响力及可持续性做出明确的结论性意见。考评结果要与部门工作、个人绩效,以及下一轮经费投入挂钩,避免考评工作流于形式。绩效考评不是目的,关键是以考评促建设,切实提高实验室建设项目的投入效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Z].财教[2010]21号.
  [2]马黎黎.实践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当代医学,2009,15(31):98-99.
  [3]李真.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绩效研究——基于简政放权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4,(22),2-6.
  [4]袁合.项目管理是搞好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保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5(9):92-93.
其他文献
2012年5月5日晚的北京音乐厅,由掌声、欢呼声掀起的一阵阵激动人心的浪潮,全都泼洒在一位儒雅  的老人身上。这位老人就是我国作曲家、指挥家刘文金先生。所有观众的热情汇成一句祝福的话语——祝您生日快乐!这一天正是刘文金七十五岁生日,为此,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民族乐团等单位成功举办了这场“华乐世界——献给刘文金先生七十五华诞作品音乐会”。  一、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创作的拓荒者  敢于走前
摘要: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全面发展,提高学习成绩,采取运用引人入胜的导言、培养幽默轻松的课堂氛围、分配合理的教学时间等方法,对高中生物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成绩的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证明采用以上方法能使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提高,能极大地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
摘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接受新事物、新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的过程。随着教育改革十年的推进,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改革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不断拓展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从而达到专业成熟长足发展的境界。  关键词:新课改;专业发展;角色转化;途径
摘要:以广西高等学校工业工程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为背景,分析了工业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背景、专业定位,以及《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建设目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内容和采取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特色专业;基础工业工程;工业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65-03  
摘要:工科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毕业生具有“综合、实践”能力,能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这对农业院校原有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农业院校水利类专业存在着教师工程背景知识不足、课程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不达预期目标等问题,因此,本文对农业院校的工科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索,包括对人才培养的结构进行优化、对专业课程要创新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坚持课程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等
点击触屏挪动实验材料,便能将孔明灯燃烧放飞;在显示屏上,把石灰水倒入装有无色无味气体的瓶子,用它分辨氧气和二氧化碳……10月28日,在武汉市汉阳区楚才中学,一堂别开生面的化学课拉开了中央电教馆中小学虚拟实验教学区域培训会暨武汉市实验区启动仪式的序幕。“5G 虚拟现实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通过化学、生物、物理、科学4堂公开课,活动首次展示了5G 3D/VR虚拟实验教学应用。  今年7月,武汉市汉阳
摘要: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作为理论基础,以鲁迅文学作品中的话语标记语“我想”为例,基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美国翻译家威廉莱尔的翻译作品,对话语标记语的翻译策略进行考察研究,分析比较两者翻译的异同,从而得出影响异同的因素。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言;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  话语标记语是在口语或会话交谈中最常见的话语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界开始对话语标记语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内外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的设计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本文以《绿色食品检测技术》课程为例,从课程的性质、设计思路、目标、内容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教学,对职业院校课程标准构建的思路和内容进行探索。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标准;绿色食品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76-02  《绿色食品检测技
2012年4月,我的恩师温可铮先生辞世五周年。腊春多雨的三月,天气阴霾,唇齿孤寒,沉闷寒冷的天气里,听着恩师演唱的CD专集,悠缓的音乐里,跟随先生学习的场景历历在目,使我想起了恩师的音容笑貌、亲切的话语,厚重的艺术修养与学识,富于独特思想情感的艺术表演,以及独立见解教学方法,令学生油然敬佩,久久难以释怀!  在先生逝去五周年的日子里,我时常想起并梦到先生神采奕奕的容颜,对声乐的学术观点的讲解口若悬
摘要:学校结合乡土文化资源的优势,促进校本课程开发,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以增进学生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了解,能够真正激发和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关注社会的热情。本文着重就乡土校本课程建设的定位、乡土文化的特点及资源选择、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00-02  乡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