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当借助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基于此,教师可以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并将任务驱动贯穿于课前、课中以及课后,打造优质数学高效课堂。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小学数学;中高段
引言
在小学数学中高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格外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鼓励学生能够独立将所学的数学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开展自主探究。教师可以借助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日常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有趣、具有启发意义的任务之下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在任务启迪下提升自主探究能力,拓展数学逻辑思维。
一、课前:借助预习驱动性任务 激發学生数学求知热情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注重用特定主题的教学内容来驱动学习自主探究的热情,逐步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寻数学知识”。因而,教师在布置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量体裁衣”,选取难度适中且逐层深入的“任务”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预习环节设置问题引导式任务,使学生在相关问题的引导下主动地探寻所要学习的任务,并借助新奇、有趣的问题明确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例如:教师在讲授《圆形的面积》时,为使学生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圆面积的实际问题,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可布置这样的课前预习任务,即“让学生在课前借助分成十六等分的硬纸圆片来进行图形拼接”。在学生预习之前,教师还可以借助问题引导来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已经对圆有初步的认识了,下一节课前你们动手剪一下,看看那些小圆片可以组成什么图形?”通过这样形式,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课前的动手操作任务中,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求知热情。
二、课中:依托小组合作式任务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多是占据主导地位,而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当下,教师应当注重以生为本,可以借助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并为小组布置探究性、有价值的任务,让其在教师的讲授以及小组成员的探索活动中克服数学难题,使学生发现探究数学的乐趣。除此之外,教师依托小组合作式的任务布置,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宽松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最终,在合作式任务的驱动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教师在讲授《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节课的内容时,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讲授时教师可布置这样一系列小组合作式教学任务——“四人为一组,借助长方体纸盒来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当任务一经布置,学生便投入到紧张的小组探究中,有的小组通过将纸盒平铺,分别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最后相加;还有的小组通过讨论发现每个长方体上下、前后、左右的面积是相等的,只需测量并计算3个面的面积最后乘以2即可;还有的小组将每个面剪下来,重新拼接成一个大的长方形……通过小组谈论在让各小组积极发言,让学生更好的认识“上”、“下”、“左”等面积,也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培养了探究意识,让学生知晓的更多、更便捷的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三、课后:通过生活化学习任务 综合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除了将任务教学法应用于数学教学的课前、课中环节,教师也不能忽视课后借助任务教学法开展教学。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生活类学习任务,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拓展,深化其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通过课后生活类学习任务的布置,能够有效驱动学生参与到任务完成中,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乐学探究数学,并加深对生活中数学知识点的认识。
例如,教师在讲授《百分数的认识》相关内容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学会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灵活性、生活化的任务,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调查任务,“同学们,你们在看课外书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过总页码,又有没有注意过今天看到了多少页呢?假如你今天要看四页的话,回家计算一下你今天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化作百分数又该怎么表示?”通过这种与生活十分贴近的小任务,更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中高段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课堂授课效果最大化、实现学生综合数学学习能力的稳步提升,就需要教师时刻反思教学方法,选取更符合课程讲授的方式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用“任务”来驱动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最终,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拓展思维,促进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学荣.任务驱动学习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9(32):90.
[2]高一刚.任务驱动学习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7(21):92.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小学数学;中高段
引言
在小学数学中高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格外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鼓励学生能够独立将所学的数学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开展自主探究。教师可以借助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日常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有趣、具有启发意义的任务之下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在任务启迪下提升自主探究能力,拓展数学逻辑思维。
一、课前:借助预习驱动性任务 激發学生数学求知热情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注重用特定主题的教学内容来驱动学习自主探究的热情,逐步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寻数学知识”。因而,教师在布置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量体裁衣”,选取难度适中且逐层深入的“任务”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预习环节设置问题引导式任务,使学生在相关问题的引导下主动地探寻所要学习的任务,并借助新奇、有趣的问题明确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例如:教师在讲授《圆形的面积》时,为使学生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圆面积的实际问题,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可布置这样的课前预习任务,即“让学生在课前借助分成十六等分的硬纸圆片来进行图形拼接”。在学生预习之前,教师还可以借助问题引导来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已经对圆有初步的认识了,下一节课前你们动手剪一下,看看那些小圆片可以组成什么图形?”通过这样形式,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课前的动手操作任务中,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求知热情。
二、课中:依托小组合作式任务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多是占据主导地位,而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当下,教师应当注重以生为本,可以借助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并为小组布置探究性、有价值的任务,让其在教师的讲授以及小组成员的探索活动中克服数学难题,使学生发现探究数学的乐趣。除此之外,教师依托小组合作式的任务布置,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宽松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最终,在合作式任务的驱动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教师在讲授《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节课的内容时,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讲授时教师可布置这样一系列小组合作式教学任务——“四人为一组,借助长方体纸盒来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当任务一经布置,学生便投入到紧张的小组探究中,有的小组通过将纸盒平铺,分别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最后相加;还有的小组通过讨论发现每个长方体上下、前后、左右的面积是相等的,只需测量并计算3个面的面积最后乘以2即可;还有的小组将每个面剪下来,重新拼接成一个大的长方形……通过小组谈论在让各小组积极发言,让学生更好的认识“上”、“下”、“左”等面积,也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培养了探究意识,让学生知晓的更多、更便捷的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三、课后:通过生活化学习任务 综合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除了将任务教学法应用于数学教学的课前、课中环节,教师也不能忽视课后借助任务教学法开展教学。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生活类学习任务,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拓展,深化其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通过课后生活类学习任务的布置,能够有效驱动学生参与到任务完成中,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乐学探究数学,并加深对生活中数学知识点的认识。
例如,教师在讲授《百分数的认识》相关内容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学会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灵活性、生活化的任务,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调查任务,“同学们,你们在看课外书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过总页码,又有没有注意过今天看到了多少页呢?假如你今天要看四页的话,回家计算一下你今天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化作百分数又该怎么表示?”通过这种与生活十分贴近的小任务,更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中高段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课堂授课效果最大化、实现学生综合数学学习能力的稳步提升,就需要教师时刻反思教学方法,选取更符合课程讲授的方式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用“任务”来驱动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最终,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拓展思维,促进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学荣.任务驱动学习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9(32):90.
[2]高一刚.任务驱动学习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7(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