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智力活动。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特别是现代生活对语言文字交际适应能力的需要中越来越显现其重要地位。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方法
阅读,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看书,它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智力活动。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特别是现代生活对语言文字交际适应能力的需要中越来越显现其重要地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当作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环,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下面本人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训练语感,以培养其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我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浆,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这时我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我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语气)。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二、多钻研问题,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课后问题是解决教路和学路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钥匙,因此教学生认真钻研课后问题是掌握学法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在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时,根据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即:课文先讲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后讲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这样学生基本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在掌握了阅读方法之后,阅读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抓住课题进行审题指导,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课题是文章表情达意的眼睛,教会学生理解题意,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有很大帮助。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一文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审题的:①你是怎样理解课题的?②课题中的重点词是什么?(可爱)。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能紧紧围绕重点词“可爱”,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很快理解和掌握了。在教学中,通过反复训练学生辨析课题,抓住重点,使学生既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和中心,又学到了一种基本的读书方法,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四、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读书时,要抓住重点词、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寫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连……都……”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风光,同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草原优美的风光所陶醉。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也很注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比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觉得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这样极其简单的摆设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进行对比,来说明周总理的生活极其简朴;把工作任务繁重与办公用品简单对比;把工作非常劳苦与食物非常简单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周总理的伟大。
五、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抓住作者思路,引导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①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②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我”对哪几件事印象较深刻?为什么?③读了课文,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后,教师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清楚,课文主要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更要做到循序渐进的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2]张国芳,《教育科研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浙江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方法
阅读,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看书,它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智力活动。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特别是现代生活对语言文字交际适应能力的需要中越来越显现其重要地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当作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环,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下面本人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训练语感,以培养其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我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浆,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这时我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我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语气)。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二、多钻研问题,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课后问题是解决教路和学路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钥匙,因此教学生认真钻研课后问题是掌握学法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在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时,根据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即:课文先讲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后讲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这样学生基本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在掌握了阅读方法之后,阅读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抓住课题进行审题指导,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课题是文章表情达意的眼睛,教会学生理解题意,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有很大帮助。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一文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审题的:①你是怎样理解课题的?②课题中的重点词是什么?(可爱)。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能紧紧围绕重点词“可爱”,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很快理解和掌握了。在教学中,通过反复训练学生辨析课题,抓住重点,使学生既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和中心,又学到了一种基本的读书方法,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四、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读书时,要抓住重点词、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寫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连……都……”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风光,同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草原优美的风光所陶醉。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也很注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比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觉得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这样极其简单的摆设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进行对比,来说明周总理的生活极其简朴;把工作任务繁重与办公用品简单对比;把工作非常劳苦与食物非常简单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周总理的伟大。
五、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抓住作者思路,引导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①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②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我”对哪几件事印象较深刻?为什么?③读了课文,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后,教师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清楚,课文主要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更要做到循序渐进的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2]张国芳,《教育科研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