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现代父母难。因为这一代父母受教育程度提高,当然也希望给孩子好的教育,期望他们将来有更好的表现,这种期待往往使父母感觉不安。
对于孩童教育,每个学者有不同的意见和方法。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常常选择了一个教育模式,就往孩子身上套,如果理想与现实有了差距,就想:是自己的孩子太差了,还是这个教育方法有问题?其实,真正的答案在于现代社会的信息渠道太多,而信息的内容又复杂,父母识别信息所费的时间,多于了解自己孩子所用的时间。
孩子和我们不一样
儿童和父母都有各自年龄发展阶段的特性,因此很容易造成误解和挫折。依我个人经验,很多人对我说:“武老师,做你的孩子很幸运,因为你懂得很多教育知识。”其实不见得,知识懂太多,内心跟不上,也是徒然。有时正在气头上,孩子又不乖,一个巴掌就打了下去,打完又懊悔。这时的反应是纯以发泄为主,不是为管教。
很多做父母的人,不是不想做好父母的角色,但却往往由于自己年龄特性的限制,总是摆脱不开。有一次,我们全家去打球,打得正尽兴,突然雷声大作,雨水倾盆而下。当时我直接的反应,是马上喊他们进来躲雨,可是三个孩子,一个都不听。我再喊:“赶快进来,不然会生病!”还是没人听,气得我半死,继而一想:是谁会生病?其实只有我。孩子们的体力正是最强、最好的年龄,淋一场雨,又算得了什么?只有自己已经年老力衰,才容易生病。这就是我们容易以自己的情形去衡量,而不能从他们的角度看事情的一个原因吧。
因为父母的这种特性,往往使孩子失去许多快乐的时光,因为我们希望他和我们一样成熟。有位教育学家说:“如果父母在三四十岁的年龄,而孩子正处于十多岁,这是一个家庭中最危机、最不得安宁的时候。”因为人生有两个最需要适应和调整的阶段,就是中年和青少年。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不同特性,要有不同的管教法,所以认识孩子的特性很重要,但不是在管教上,而是在心态上。
在管教问题中,最容易使父母出问题的是道德的发展。因为孩子在小学三年级以前是“道德结果论”,他的道德评价是以行为结果来认知的,结果好,他就认为是对的;结果不好,他就认为不对。
在这种道德结果论之下,我们会误解孩子。比如:如果家里有朋友带了孩子来,我们会告诉孩子:“将你的玩具借他玩。”“不要!”“反正你平常也不玩这个玩具,借他玩嘛!”“不要,这是我的。”这时,我们可能以为自己的孩子很自私,其实不是。因为这个时期中孩子的世界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别人,所以不是他不博爱,而是他无法博爱。有人给他冰激凌,给他无敌铁金刚,他就认为对方是好人;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孩子会以结果决定道德行为,这也与父母管教方法有关。
因为常常我们在无形中,就鼓励了他们做出不好的行为。比如孩子不吃饭时,你哄他:“吃啦!吃啦!”“不要!”“妈妈喂好吗?”“不要!”“乖乖吃,吃完给你吃冰激凌。”“好,要巧克力的喔!”于是当他吃完饭,我们给他巧克力冰激凌。这个行为的后果是“巧克力冰激凌”,而行为就是“不吃饭”。以后他还会吃饭吗?当然不会,不吃饭有巧克力冰激凌,乖乖吃饭什么都没有,因此孩子捣蛋的行为,或是不乖,有时是因为父母的方法不当而养成的。
小心成为高声喊叫的父母
在行为学中有一个研究,就是:孩子会训练我们成为高声叫喊的父母。尤其晚上6点,是家庭“叫喊文化”产生的时候,这时妈妈通常会不断喊着:“做功课啦!”“洗澡啦!”“吃饭啦!”叫一遍、两遍、三遍,要喊到妈妈拿着锅铲出来了才会有行动。因为孩子早已知道,前面两声对他没有任何威胁,只要在他还可以忍受的范围,他就可以不去理会,这就是孩子已经控制了你,你被他训练得必须高声叫喊,并且愈叫声音愈高,心里愈火大。
另外,父母也经常以自己的眼光来看孩子,而不能体会他们的世界。有一次学校美术课的家庭作业是“我的妈妈”,一个孩子画他的妈妈好像猫一样,爪子长长的。他妈妈很不解,问他:“为什么妈妈像猫咪?”孩子说:“因为妈妈的指甲好长喔!抓背抓得好舒服。”另一个孩子画他的妈妈像凤梨,他的妈妈好伤心,为什么苹果、水蜜桃不画,偏偏画凤梨?孩子理直气壮地说:“你看嘛!妈妈的头发像不像凤梨!”
孩子的世界是我们不能体会的,有一次我的女儿对我说:“妈妈,星星好可怜,他们好冷喔!”我问她:“为什么星星好冷呢?”她说:“因为它们都是晚上才出来,晚上好冷喔!”
幼儿园的孩子还有一个特性,就是他们生长过程的目标,就是要博得父母的宠爱,而且是惟一的宠爱。如果你夸奖一个,没有夸奖另一个,他的心里会很不舒服,以为他做错了什么,或者你不喜欢他了。因此他要他所得的爱比别人更多,他需要强烈的安全感,如果他得不到,他便会使用争宠或捣蛋的方式来博取你的注意力。
如果你的家里不止一个孩子,你会发现,老大和老二有极大的不同。如果老大乖,老二一定比较皮,或者反之,这是他们博取注意的方式,也是他们在求生存中的自然表现。因此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行为不尽如人意时,你该好好检讨,真正原因在哪里。■
对于孩童教育,每个学者有不同的意见和方法。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常常选择了一个教育模式,就往孩子身上套,如果理想与现实有了差距,就想:是自己的孩子太差了,还是这个教育方法有问题?其实,真正的答案在于现代社会的信息渠道太多,而信息的内容又复杂,父母识别信息所费的时间,多于了解自己孩子所用的时间。
孩子和我们不一样
儿童和父母都有各自年龄发展阶段的特性,因此很容易造成误解和挫折。依我个人经验,很多人对我说:“武老师,做你的孩子很幸运,因为你懂得很多教育知识。”其实不见得,知识懂太多,内心跟不上,也是徒然。有时正在气头上,孩子又不乖,一个巴掌就打了下去,打完又懊悔。这时的反应是纯以发泄为主,不是为管教。
很多做父母的人,不是不想做好父母的角色,但却往往由于自己年龄特性的限制,总是摆脱不开。有一次,我们全家去打球,打得正尽兴,突然雷声大作,雨水倾盆而下。当时我直接的反应,是马上喊他们进来躲雨,可是三个孩子,一个都不听。我再喊:“赶快进来,不然会生病!”还是没人听,气得我半死,继而一想:是谁会生病?其实只有我。孩子们的体力正是最强、最好的年龄,淋一场雨,又算得了什么?只有自己已经年老力衰,才容易生病。这就是我们容易以自己的情形去衡量,而不能从他们的角度看事情的一个原因吧。
因为父母的这种特性,往往使孩子失去许多快乐的时光,因为我们希望他和我们一样成熟。有位教育学家说:“如果父母在三四十岁的年龄,而孩子正处于十多岁,这是一个家庭中最危机、最不得安宁的时候。”因为人生有两个最需要适应和调整的阶段,就是中年和青少年。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不同特性,要有不同的管教法,所以认识孩子的特性很重要,但不是在管教上,而是在心态上。
在管教问题中,最容易使父母出问题的是道德的发展。因为孩子在小学三年级以前是“道德结果论”,他的道德评价是以行为结果来认知的,结果好,他就认为是对的;结果不好,他就认为不对。
在这种道德结果论之下,我们会误解孩子。比如:如果家里有朋友带了孩子来,我们会告诉孩子:“将你的玩具借他玩。”“不要!”“反正你平常也不玩这个玩具,借他玩嘛!”“不要,这是我的。”这时,我们可能以为自己的孩子很自私,其实不是。因为这个时期中孩子的世界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别人,所以不是他不博爱,而是他无法博爱。有人给他冰激凌,给他无敌铁金刚,他就认为对方是好人;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孩子会以结果决定道德行为,这也与父母管教方法有关。
因为常常我们在无形中,就鼓励了他们做出不好的行为。比如孩子不吃饭时,你哄他:“吃啦!吃啦!”“不要!”“妈妈喂好吗?”“不要!”“乖乖吃,吃完给你吃冰激凌。”“好,要巧克力的喔!”于是当他吃完饭,我们给他巧克力冰激凌。这个行为的后果是“巧克力冰激凌”,而行为就是“不吃饭”。以后他还会吃饭吗?当然不会,不吃饭有巧克力冰激凌,乖乖吃饭什么都没有,因此孩子捣蛋的行为,或是不乖,有时是因为父母的方法不当而养成的。
小心成为高声喊叫的父母
在行为学中有一个研究,就是:孩子会训练我们成为高声叫喊的父母。尤其晚上6点,是家庭“叫喊文化”产生的时候,这时妈妈通常会不断喊着:“做功课啦!”“洗澡啦!”“吃饭啦!”叫一遍、两遍、三遍,要喊到妈妈拿着锅铲出来了才会有行动。因为孩子早已知道,前面两声对他没有任何威胁,只要在他还可以忍受的范围,他就可以不去理会,这就是孩子已经控制了你,你被他训练得必须高声叫喊,并且愈叫声音愈高,心里愈火大。
另外,父母也经常以自己的眼光来看孩子,而不能体会他们的世界。有一次学校美术课的家庭作业是“我的妈妈”,一个孩子画他的妈妈好像猫一样,爪子长长的。他妈妈很不解,问他:“为什么妈妈像猫咪?”孩子说:“因为妈妈的指甲好长喔!抓背抓得好舒服。”另一个孩子画他的妈妈像凤梨,他的妈妈好伤心,为什么苹果、水蜜桃不画,偏偏画凤梨?孩子理直气壮地说:“你看嘛!妈妈的头发像不像凤梨!”
孩子的世界是我们不能体会的,有一次我的女儿对我说:“妈妈,星星好可怜,他们好冷喔!”我问她:“为什么星星好冷呢?”她说:“因为它们都是晚上才出来,晚上好冷喔!”
幼儿园的孩子还有一个特性,就是他们生长过程的目标,就是要博得父母的宠爱,而且是惟一的宠爱。如果你夸奖一个,没有夸奖另一个,他的心里会很不舒服,以为他做错了什么,或者你不喜欢他了。因此他要他所得的爱比别人更多,他需要强烈的安全感,如果他得不到,他便会使用争宠或捣蛋的方式来博取你的注意力。
如果你的家里不止一个孩子,你会发现,老大和老二有极大的不同。如果老大乖,老二一定比较皮,或者反之,这是他们博取注意的方式,也是他们在求生存中的自然表现。因此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行为不尽如人意时,你该好好检讨,真正原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