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影响了谁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s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现代父母难。因为这一代父母受教育程度提高,当然也希望给孩子好的教育,期望他们将来有更好的表现,这种期待往往使父母感觉不安。
  对于孩童教育,每个学者有不同的意见和方法。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常常选择了一个教育模式,就往孩子身上套,如果理想与现实有了差距,就想:是自己的孩子太差了,还是这个教育方法有问题?其实,真正的答案在于现代社会的信息渠道太多,而信息的内容又复杂,父母识别信息所费的时间,多于了解自己孩子所用的时间。
  
  孩子和我们不一样
  
  儿童和父母都有各自年龄发展阶段的特性,因此很容易造成误解和挫折。依我个人经验,很多人对我说:“武老师,做你的孩子很幸运,因为你懂得很多教育知识。”其实不见得,知识懂太多,内心跟不上,也是徒然。有时正在气头上,孩子又不乖,一个巴掌就打了下去,打完又懊悔。这时的反应是纯以发泄为主,不是为管教。
  很多做父母的人,不是不想做好父母的角色,但却往往由于自己年龄特性的限制,总是摆脱不开。有一次,我们全家去打球,打得正尽兴,突然雷声大作,雨水倾盆而下。当时我直接的反应,是马上喊他们进来躲雨,可是三个孩子,一个都不听。我再喊:“赶快进来,不然会生病!”还是没人听,气得我半死,继而一想:是谁会生病?其实只有我。孩子们的体力正是最强、最好的年龄,淋一场雨,又算得了什么?只有自己已经年老力衰,才容易生病。这就是我们容易以自己的情形去衡量,而不能从他们的角度看事情的一个原因吧。
  因为父母的这种特性,往往使孩子失去许多快乐的时光,因为我们希望他和我们一样成熟。有位教育学家说:“如果父母在三四十岁的年龄,而孩子正处于十多岁,这是一个家庭中最危机、最不得安宁的时候。”因为人生有两个最需要适应和调整的阶段,就是中年和青少年。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不同特性,要有不同的管教法,所以认识孩子的特性很重要,但不是在管教上,而是在心态上。
  在管教问题中,最容易使父母出问题的是道德的发展。因为孩子在小学三年级以前是“道德结果论”,他的道德评价是以行为结果来认知的,结果好,他就认为是对的;结果不好,他就认为不对。
  在这种道德结果论之下,我们会误解孩子。比如:如果家里有朋友带了孩子来,我们会告诉孩子:“将你的玩具借他玩。”“不要!”“反正你平常也不玩这个玩具,借他玩嘛!”“不要,这是我的。”这时,我们可能以为自己的孩子很自私,其实不是。因为这个时期中孩子的世界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别人,所以不是他不博爱,而是他无法博爱。有人给他冰激凌,给他无敌铁金刚,他就认为对方是好人;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孩子会以结果决定道德行为,这也与父母管教方法有关。
  因为常常我们在无形中,就鼓励了他们做出不好的行为。比如孩子不吃饭时,你哄他:“吃啦!吃啦!”“不要!”“妈妈喂好吗?”“不要!”“乖乖吃,吃完给你吃冰激凌。”“好,要巧克力的喔!”于是当他吃完饭,我们给他巧克力冰激凌。这个行为的后果是“巧克力冰激凌”,而行为就是“不吃饭”。以后他还会吃饭吗?当然不会,不吃饭有巧克力冰激凌,乖乖吃饭什么都没有,因此孩子捣蛋的行为,或是不乖,有时是因为父母的方法不当而养成的。
  
  小心成为高声喊叫的父母
  
  在行为学中有一个研究,就是:孩子会训练我们成为高声叫喊的父母。尤其晚上6点,是家庭“叫喊文化”产生的时候,这时妈妈通常会不断喊着:“做功课啦!”“洗澡啦!”“吃饭啦!”叫一遍、两遍、三遍,要喊到妈妈拿着锅铲出来了才会有行动。因为孩子早已知道,前面两声对他没有任何威胁,只要在他还可以忍受的范围,他就可以不去理会,这就是孩子已经控制了你,你被他训练得必须高声叫喊,并且愈叫声音愈高,心里愈火大。
  另外,父母也经常以自己的眼光来看孩子,而不能体会他们的世界。有一次学校美术课的家庭作业是“我的妈妈”,一个孩子画他的妈妈好像猫一样,爪子长长的。他妈妈很不解,问他:“为什么妈妈像猫咪?”孩子说:“因为妈妈的指甲好长喔!抓背抓得好舒服。”另一个孩子画他的妈妈像凤梨,他的妈妈好伤心,为什么苹果、水蜜桃不画,偏偏画凤梨?孩子理直气壮地说:“你看嘛!妈妈的头发像不像凤梨!”
  孩子的世界是我们不能体会的,有一次我的女儿对我说:“妈妈,星星好可怜,他们好冷喔!”我问她:“为什么星星好冷呢?”她说:“因为它们都是晚上才出来,晚上好冷喔!”
  幼儿园的孩子还有一个特性,就是他们生长过程的目标,就是要博得父母的宠爱,而且是惟一的宠爱。如果你夸奖一个,没有夸奖另一个,他的心里会很不舒服,以为他做错了什么,或者你不喜欢他了。因此他要他所得的爱比别人更多,他需要强烈的安全感,如果他得不到,他便会使用争宠或捣蛋的方式来博取你的注意力。
  如果你的家里不止一个孩子,你会发现,老大和老二有极大的不同。如果老大乖,老二一定比较皮,或者反之,这是他们博取注意的方式,也是他们在求生存中的自然表现。因此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行为不尽如人意时,你该好好检讨,真正原因在哪里。■
其他文献
满月儿的体重及身高    体重(千克)  身高(厘米)      男   女   男    女  10%  4.33  4.04  53.50  52.50  50%  5.05  4.64  56.30  55.40  90%  5.75  5.36  58.80  58.30    身心发育    特征  总使人心神不安的婴儿,过了1个月后,长大了不少,身心状态也安定了,妈妈也用不着像对待新生
期刊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在教育方面我认为至关重要的几个问题。这也是许多美国父母在对孩子的未来做决定时所遵循的主要原则。     爱与服从    按照乘客的愿望,每一列火车会抵达不同的目的地。但总有两条铁轨使急驶的列车不会相撞。我想给你们两条“铁轨”,它们可以使你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至于“出轨”。在孩子2岁之内,一定要把这两条信息传达给每个孩子。它们是:  1.我
期刊
如何正确地、科学地抱婴儿?德国医生给妈妈们提供了几种姿势。这些姿势考虑到了婴儿的骨骼肌肉系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心理特征,同时,也考虑到了婴儿的重量不断增加对妈妈的身体支撑器官的负担。    1.悬空  这个姿势适合3个月以前的、还不能支撑头部的婴儿。妈妈一只手托住婴儿的脖子和后脑勺,另一只手托着婴儿的臀部。婴儿的身体微微弯曲,脸朝着妈妈。这个姿势使婴儿同妈妈能自由地进行感情交流。为了避免婴儿头总转
期刊
跟儿子一起“玩书”    我是一个1岁半男孩儿的母亲。几乎每一期《父母必读》杂志都能够从不同角度给我以启发和教益。比如:1999年第8期头一篇的“从玩书到读书”对我的震撼就非常大。以前,我经常在闲暇时讲书上的小故事给儿子听,可是常常讲不了几页,他就开始“捣乱”:不是成心撕破一页,就是把书推到一边又去玩别的玩具。我这个人最没有耐心了,看到他都1岁了还这么不爱学习,觉得他真是不争气,于是免不了打他几下
期刊
今年春节,朋友送给我6岁的儿子一对可爱的小兔子。他喜欢得不得了,可是,家里的地方很小,只好把兔子装在一个笼子里放在阳台上。虽然我每天都清扫几次,但还是引来了不少蚊蝇。我几次想把兔子送人,孩子每次都大哭着不让送。我不知怎样处理才好,大家能不能帮忙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广西 余 娟    和孩子一起饲养    一次,我儿子看到市场上的小白兔也爱不释手,说什么也不肯走了。见他那么喜欢,我只好给他买
期刊
常听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愿多说或不善于表达,其实这不是孩子单方面的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的影响。关于亲子交流方式,最初对孩子早期语言发展与母亲说话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探讨时,国外有一些研究发现,孩子有两种语言获得的风格:客体定向的指物风格和自我定向的表达风格。指物性的孩子词汇发展速度快,词汇增加主要是名词,句子发展较早;而表达性的孩子词汇增加不明显,因为他们的词汇主要是功能词,
期刊
“父亲”在我心目中是威严、不苟言笑的,对孩子的爱不轻易表露出来,是一本难读懂的书。  在我做了母亲之后,不知怎的,忽然特别想做父亲。  我觉得做父亲真好。父亲因与孩子接触时间少,孩子比较喜欢父亲。我的女儿就是如此,只要丈夫下班回家,便扑入怀中,又是“骑大马”,又是“开飞机”,开心极了。丈夫成了女儿的开心果。我与丈夫吵架,女儿总要站在丈夫那边。丈夫很少批评她,而我这个做母亲的遇事总要絮叨着:“小心点
期刊
“没有你地球照样能转”,这句话恐怕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也没有谁会对此提出异议。从客观上来讲,这是真理;从主观上来讲,我们也早已习以为常。有谁敢说,离开我地球就不再转动?  然而一件小事,却使我对这句话不得不“另眼相看”。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中午我和儿子发生了一场争执。起因很简单,儿子有些感冒,我打算下午等儿子上完课后带他去看病。碰巧那天是周五,下课后是学校例行的大扫除。儿子是班里的劳动委员,参加
期刊
研究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已经几年了,这几年中被人们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你有孩子了吗?”当我老实地摇摇头时,千篇一律的问话接踵而来:“为什么还不要孩子?”  是啊,为什么?我与爱人也千百次地问自己。结论是:孩子,请再耐心地等一等吧,不是爸爸妈妈不想要你。他们也与其他年轻夫妇一样,希望和美的爱情之树结出天使之果,渴望着浪漫的两人世界因你的到来更充实;也不是爸爸妈妈不能要你,他们健康而充满生机,热爱生活且衣
期刊
“我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一点一滴地拣拾起来,写成了这本书。这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有苦恼,有欢乐,有失败,有成功。所有的细节,都是原汁原味的生活。”  这是残疾母亲赵定军写在她的《妈妈的心有多高》一书封面上的话,从读第一页开始,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随着作者的笔尖时而潸然泪下,时而莞然一笑。我觉得这是一本能让未婚青年理解育子艰难、父母神圣的好读物,是一本能让有孩子的父母从中反省自己教育方法的好教材,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