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坚定“理论自信”的路径选择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rry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承接起这份时代赋予的使命,坚定“三个自信”,并将这份自信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阵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的优良渠道。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教育在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能否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是提高大学生对“理论自信”的认知,从而加深大学生对“理论自信”认同,最后坚定大学生“理论自信”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大学生;理论认同;理论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51-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充分肯定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绩,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高等院校是讲授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阵地。在新时期新阶段,用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培育大学生“理论自信”的新方法,对于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储备着最新的理论知识,思想观念正趋于成熟,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就现实情况而言,如何引导在校大学生理解、接受和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高校大多数停留于单纯地讲授思想政治理論课知识,对于这一理论体系的接纳与吸收并自觉转化为实际应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要达到坚定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必须从对“理论自信”的认知开始,逐步到对“理论自信”的认同,最后升华到将“理论自信”转化为自觉行动。
  首先,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提高大学生对“理论自信”的认知水平。
  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基础就是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认知。大学生对“理论自信”的认知是学生对这一科学理论的最基本的学习与了解的过程,强调的是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课堂教学是传播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阵地,高校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与核心思想,增强对这一科学理论的认知水平。在当今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高校要用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来引导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课堂教学是培育大学生“理论自信”的主要渠道,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用生动而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注重发挥学科专业课对提升大学生理论认知的教育功能。这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大学生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且不是很受同学们的重视,教学的实效性不理想。而他们对自己专业课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高,充分利用大学生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注重发挥专业课在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知教育,广大专业课教师着力探索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将这一科学理论与各专业教学实现有效对接,将发挥其他渠道不可替代的优势。
  其次,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教学理念相结合,加深大学生对“理论自信”的认同。
  理论认同是坚定大学生“理论自信”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对“理论自信”的认同,是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受和认可,在正确理解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能够认同这一理论体系并肯定其科学性。高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使学生将课堂内对理论的认知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感。高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迹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扬红色文化,在社会实践中进科学理论教育。在新的教学改革浪潮中,学校鼓励大学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校方在教学方面的财政规划中适当为社会活动教学内容给予财政补贴,安排专门人员与院校周围教育实践基地人员进行沟通与协调,建立合作机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机会和条件。在每个学期或学年,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院校周边的革命历史博物馆与革命旧址等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对历史场景的多角度再现,引导回顾坚苦卓绝、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在穿越时空的历史回顾中总结多年奋斗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其震撼性和感召力是传统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学校也可以利用寒暑假期,有序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到基层、企业、街道等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讲活动,这种形式不仅使大学生自身对这一科学理论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一次“理论自信”大众化的教育。学校也可通过组织学生到城市、农村、厂矿企业参观,亲身体验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大学生对基本国情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爱国热情。同时,学校应充分运用便捷的学术资源,将校外资源请进门,定期邀请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研究者到学校开展学术报告与座谈演讲,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心得体会。用正统的学术思想,发挥学者应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层次,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所学理论。高校的党(团)委组织、学生会等也可通过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会、举办学者课堂和学生论坛等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座谈会,搭建大学生理论学习与思想交流的平台,使大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内容与实质。总之,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将大大加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的认同感和践行力。   最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实践中坚定大学生的“理论自信”。
  坚定大学生“理论自信”的最终目标在于鼓励学生自觉将“理论自信”投入应用与实践,做到主动传播与弘扬“理论自信”。大学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各种文娱演出活动也此起彼伏。各个高校的党委团委和学生会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们对文化娱乐活动的兴趣爱好,组织开展以宣扬大学生理论自信为主题的文化演出,用歌曲舞蹈、相声小品、诗歌朗诵等表演形式,在娱乐互动中发挥思想教育作用,让学生们在受到感官冲击的情景中理解理论自信的中心内容,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对大学生“理论自信”的理解,使演出更加难忘而有意义。在全校或者以院系为单位组织开展以大学生“理论自信”为主题的知识竞赛类活动,在知识的推广和竞技中让更多的同学加深了解理论自信的具体内容,奖励优胜学生的同时也是对学生们主动学习与践行大学生“理论自信”的支持与鼓励,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关于增强大学生“理論自信”的选修课程,学生们自愿主动参与学习,让非思想政治类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国情党情,选修课程计入学分以考察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开展组织中国共产党历史专题的观影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观看党政题材的教育影片,观影后可以自由讨论,抒发感想,寓教于乐,既丰富校园生活,又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增强对大学生理论自信的了解和认同,从而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树立和传播大学生“理论自信”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好的形象和较高的威望,他们的言行在学生中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在学习方面,作为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首先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和较好的学习成绩,因此在平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中他们也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可以发挥榜样作用。在生活方面,他们更加关心国家的大政方针,能够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跟随党的政策理论指引前进,将大学生“理论自信”融入校园生活的点滴。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坚持树立大学生“理论自信”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并在实践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将理论自信贯穿于生活,对于周围学生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坚定大学生“理论自信”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艰巨工程,任重道远。在综合运用各种对策建议时,应统筹兼顾,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以达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进书本、进课堂、进头脑的目的,使大学生理论自信真真正正地内化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中,外化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最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洪波,田鹏颖.论理论他信向理论自信的转变[J].理论视野,2013(8).
  [2]谷军,曾敏.用理论自信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马克思主义学刊,2014(1).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现代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高职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机遇。首先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给环境下的用户产生了一个媒介进行内容和价值的传播,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用自身的时代特征冲击了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同时,因为信息的透明性、多样性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情怀产生影响。中国梦的提出,在我们很多中国人中都有了共鸣,他是一个民族梦的象征,是每个民族和每
期刊
摘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我们党和人民始终追求的奋斗目标,但要最终实现这一奋斗目标,还需要更好地实现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我们党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但是,也必须清醒看到,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在人民群众
期刊
摘 要:尽管行业协会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大量的“服务、组织、协调、管理”作用,但不健全的管理体制,不到位的管理措施,政社不分开、服务不到位、收费不规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因此,探讨政府构建合适并有利于行业协会健康发展的治理结构,提出科学、有效的治理机制是一个迫切并紧要的问题。  关键词:行业协会;规范治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D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
期刊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对公民的日常行为做出规范。文章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儒家思想对当下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启示意义。儒家思想以“仁爱”作为本源,试图构建一个超越差等之爱,实现一体之仁的社会,并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基本理论架构。文章还借用“中国正义论”的观念来说明社会主义核心观在社会层面的规定正是对传统“正义论”的复归。此外,儒家的修身、诚
期刊
摘 要:入赘婚作为婚姻形式的一种存在形态,有其产生和维持的社会文化因素。本文以云南省新平县波村的田野調查为例,阐述并分析了滇西南入赘婚盛行的原因及盛行原因的背后的力量:与人和谐、与物和谐、与自然和谐的道德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今社会存在的婚姻问题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一定的启示性思考。  关键词:入赘婚;滇西南;和谐观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
期刊
摘 要:古老的土家族与全中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紧密结合在一起,延续多年的土家习俗与现代化的元素碰撞在了一起,在整个民族日趋汉化、现代化的路途中,探寻民族背后的传统习俗,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婚俗为例,还原出最古老的土家交亲仪式,挖掘民族背后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土家族;婚俗;交亲;仪式;恩施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09
期刊
摘 要:信息时代下高职图书馆的功能得到了扩展。文章从高职图书馆基本特征、新时代下高职图书馆新特征、高职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三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时代下高职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通过信息时代下高职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提升高职图书馆在高职教学科研方面的服务功能,使高职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建立信息时代下高职图书馆管理新模式,从而提高高职教学科研水平。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信息时代;
期刊
摘 要:结合念斌案件中无罪判决后再次确定犯罪嫌疑人的条件、发回重审次数以及终审判决效力的法律思考,以该案件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双重危险原则的诉讼价值以及引入我国刑事诉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阐述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构建。  关键词:禁止双重危险;人权保障;刑事诉讼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068-02  念斌經历了十次开庭
期刊
摘 要:高校学风是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反映学生总体质量和学习面貌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学风总体较好,但与此同时,浮躁治学、抄袭剽窃、考试舞弊等不良現象时有发生,学习风气亟待优化。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认为学风的重要性在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并以“学风贵导,育才于微”为核心理念,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654321”学生工作模式,促进学风、
期刊
摘 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课程进行思考与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资本”“场域”与“惯习”是贯穿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整個社会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从这三个概念出发对课程进行社会学审视,能用另一种视角洞察和分析课程的各种现象与问题。  关键词:布迪厄;资本;场域;惯习;课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63-02  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课程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