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地区“九狮拜象”民俗文化研究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a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九狮拜象”发源于清朝康熙三年 (1664年),是江西省赣南地区世代劳动人民综合中原龙文化和闽粤麒麟狮象文化,创造出的极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融合多种文化艺术形式,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但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青年人逐渐外出,“九狮拜象”民俗文化的传承面临“断代”的困境。通过对文化传承人的立法保护和对民俗文化的宣传以及政府资金的投入,可对解决“九狮拜象”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起到助力作用。
  [关键词]赣南;九狮拜象;民俗文化
  “九狮拜象”是江西省赣南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分布于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平富、营前、东山、油石等乡镇。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九狮拜象”习俗文化不但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重要的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它不仅是赣南地区民俗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俗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员。
  一、“九狮拜象”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内容
  赣南地区“九狮拜象”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浓厚的文化价值,是赣南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经验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践行的重要体现。
  (一)“九狮拜象”的历史渊源
  “九狮拜象”起源营前上、下湾的黄姓人家,他们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春从广东兴宁迁于此地,嘉庆末年第七代嗣孙考取功名者51人,其中1人考上进士,他们仗着文化上的优势,又凭借本姓人黄庭坚在宋朝任过丞相的史实,创新发展了一種叫“九仕拜相”的民间灯彩,以炫耀宗族强势,后演变为“九狮拜象”。如今淡化了姓氏色彩,融入了祈福、驱邪、歌功颂德、展示威武强盛、喜庆娱乐等丰富内涵,体现了客家人对和谐、文明、进步的追求和向往。
  (二)“九狮拜象”的主要内容
  “九狮拜象”发源于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是当地客家人综合中原龙文化和闽粤麒麟狮象文化,创造了“九狮拜象”这一造型式民间艺术。
  “九狮拜象”由9狮、1龙、1象、1麒麟、1牌灯和1座锣鼓彩亭组成,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和其它重要节庆日进行表演。“九狮拜象”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融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于一体,表演的队伍由数十人乃至百余人组成,主要道具有龙、狮、麒麟、大象等。龙是中华民族所崇拜的“兴云雨、利万物”的神物;狮是百兽之王,是威武、雄壮、强盛的象征,九狮寓于九州;麒麟是传说的仁德之兽,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象,谐音“祥”,能预兆灵瑞,是兽中的“德高望重”者,象又可指天象,古代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说,因而象又象征上天,象征大自然;象与佛教相关联,佛教又称象教,拜象即是拜天、拜佛;牌灯是前导灯;彩亭是乐队依附的“亭子”。乐器有沙喇子、唢呐、锣鼓等组成,常用的唢呐曲牌有“三子对”、“将军令”、“满堂红”、“得胜歌”、“状元游街”等,旋律奔放优美,明快欢乐,乡韵浓烈,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体现了客家人对和谐、文明、进步的追求和向往。
  “九狮拜象”其表演程式有:开厅、暖厅、缠柱、赠须、团龙、参圩等;表演手法有:“小狮戏龙”、“金龙穿花”、“龙狮相耍”、“群狮相戏”、“麒麟逗狮”、“九狮拜象”、“麒麟狮象团龙”等,这些艺术造型如真的动物一般大小,栩栩如生的狮、象、麒麟和龙在整个表演过程中,翻头转颈、舔嘴咋舌,尤其是眨眼摇耳的狮子千姿百态,表现出或温和或凶悍或憨态可鞠或活泼调皮的各种态势。将这些灯彩融为一体,规模恢宏、气势磅礴,蕴涵太平盛世,迎春接福、九州同庆、万象更新之意。
  二、“九狮拜象”民俗文化的特征及价值意义
  (一)特征
  “九狮拜象” 融合了中原龙文化和闽粤麒麟狮象文化,由9狮、1龙、1象、1麒麟、1牌灯和1座锣鼓彩亭组成,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融音乐、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体,表演的队伍一般由几十人乃至百余人组成。曲调音乐与这些艺术造型如真的动物一般大小,栩栩如生的狮、象、麒麟和龙在整个表演过程中,翻头转颈、舔嘴咋舌,尤其是眨眼摇耳的狮子千姿百态,表现出或温和或凶悍或憨态可鞠或活泼调皮的各种态势。
  (二)价值意义
  上犹县乃千年古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十分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九狮拜象”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优秀客家文化遗产,是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展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是客家传统的春节及重要节日灯彩节目,是汉民族古老灯节风俗在上犹县客家地区的衍续和发展,同中原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它以精美的狮、象、麒麟艺术造型、雄浑恢宏的磅礴气势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上犹县客家地区民俗史、文化史的一个缩影,对补充和丰富客家文化,了解上犹客家文化的历史,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九狮拜象”纯属俚俗民舞,其磅礴气势的主要特色一直保留着,颇具汉唐风范,贯穿着一种图强的民族心理,这与当今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恢宏的时代气息、开朗的人本精神是相契合的。
  (三)存续情况
  1.“九狮拜象”文化传承情况
  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九狮拜象”传承人黄仕迪所编扎的狮象麒麟雄健威猛、栩栩如生,被世人传颂。到八十年代,传承到黄标才一代,“九狮拜象”的编扎开始设置内部机关,狮象可以裂齿眨眼、摇头晃恼。到二十一世纪后,编扎工艺技术现已传承到陈德春一代。如今在上犹县的东山镇、油石乡分布的“九狮拜象”,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单是扎制工艺传承,其表演程式与手法的传承谱系也不是单一的,而是群体性的文化传承谱系,但因“九狮拜象”最早为“姓氏龙灯”通常都是在本村落为本姓氏传承,现传承下来的有黄氏、刘氏、陈氏、温氏等。
  2.“九狮拜象”文化演出情况。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非常盛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生存环境发生急剧的变化,随着民间艺人年龄老化和相继去世,传承人后继乏人,传统的表演程式与手法正在不断的受到冲击,年轻人外出打工增多,九狮拜象表演队伍逐年缩小,这种人走艺绝的现象使“九狮拜象”处于日渐濒危的状态。   三、“九狮拜象”民俗文化保护开发的对策建议
  当前,如何传承和发展“九狮拜象”是研究这一民俗文化的关键,也是保护这一文化的基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九狮拜象”文化是当地民俗习惯“活”的显现,不能脱离当地人民特殊生活生产方式。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传承的基础,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这一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应当在立法中确立传承人的法定地位和责任。其中,需要对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做出详细的规范,建立责任机制。“九狮拜象”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集合了剪、刻、画、扎、雕、绣、缝、粘等多种工艺技术,对于龙身的长短、粗细比例都有明确的要求,在狮、象造型编扎方面,更要求美观大方,古今相合,色彩艳丽、明快。这样繁重复杂的工序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沉淀才能掌握其精髓要义,然而随着老艺人的逐渐年迈,青年艺人的缺失,使“九狮拜象”民俗文化在传承中出现了严重的“断代”,这种“断代现象”流失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與“九狮拜象”表演相关联的较多民俗文化活动现已呈逐渐消亡趋势。所以,培育更多的传承人对这一文化的传承是最重要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本地中小学开设“九狮拜象”民俗文化课,让这一文化走进校园,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当中培育表演人才。第二,在各村建立“九狮拜象”业余表演团,政府在经济上给予适当投入,鼓励和引导热情活跃、活动能力强的青年领头,在空余时间训练和表演。第三,继续发挥老一辈艺人在“九狮拜象”民俗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现在,除已谢世者外,有的年事已高者对民俗文化的态度比较淡漠。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不管是在文化遗产保护,还是经济发展步伐推进、社会发展秩序协调等方面,政府都完全有义务和职责发挥其主导功能。[1]从经济上补助,在精神上给予关爱与温暖,争取让他们在有生之年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再放余热。
  其次,大力宣传这一文化。把这一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研究。普通群众对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具有分散性和自发性的特点,而紧迫性和系统性是专业的文化学者对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特点,专业的学者对于非遗的传承特点和作用是普通人民群众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无法比拟和实现的。[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事“九狮拜象”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创作、研究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少,“九狮拜象”民俗文化的发展、弘扬面临很多困难。所以,只有走出去才能为更多人所了解。对这方面的建议是,第一,成立“九狮拜象”专业剧团,定编制、定金额、定责任。第三,将前几年摸底、普查所获的“九狮拜象”资料归类、存档。第三,采用改编、征稿、创作等手段挖掘优秀的“九狮拜象”表演形式,使得表演兼具传统与当下的双重魅力,让专业演出与各村业余演出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发展势态。
  再次,建立本地大学生“九狮拜象”文化宣传工作机制。政府每年可以组织本地大学生(包括在外地在读学生)进行“九狮拜象”习俗的宣讲和普及,有兴趣的也可以参加表演培养,让他们对家乡文化得以了解和宣传。当然也能培育更多这方面的人才来。文化的传承也靠人才,培养当地人才必须从了解这一文化开始。
  结语
  “九狮拜象”民俗文化面临着消失境况,申遗的成功说明对这一民俗文化保护的紧迫性,研究这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保护的措施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本文在对“九狮拜象”文化历史渊源、主要内容与特征、价值意义、保护与传承对策等方面进行的初步探讨,旨在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文化,希望更多的人能投入到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开发、保护的队伍中来。
  基金项目: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赣南客家生态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5YJC850011)
  参考文献:
  [1]缑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及对策分析[J].智库时代,2018(27):245-250;
  [2]田永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传承与保护[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5):37-39。
  作者简介:李祖儿(1996—),女,甘肃玉门人,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历史文化。
其他文献
音乐随处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音乐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音乐作为艺术作品,它也有高低良莠之分,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他们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肤浅,常常受社会环境所左右。在当今通俗歌曲,摇滚乐的冲击下,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中学生心目中就是古董,因而加强引导,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以造就全面发展的合格新人势在必行。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
期刊
可浏览网页的眼镜、能收发信息的手表、携GPS定位系统的鞋子……这些莫不是科幻电影中让当代人惊叹的可穿戴设备,让人忍不住神游一番,若是自己也可购买到这样的设备,生活该多了多少便捷。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在用户无意识之下,完成数据收集、分析与交互。这个数据既可以是健康监
期刊
当一切家电都变得有智能时,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  清晨一阵悦耳的铃声把你从睡梦中唤醒,墙壁上的“画”一下子变成了活动的画面,报告着当天的天气和最新的新闻资讯;当你洗漱完毕之后,马上就可以喝到已加热的鲜牛奶和烤好的面包……  下班前,你可以通过电话或者网络开启家中空调,调节合适的温度;你还可以联络冰箱筹备晚餐,查询冰箱中有什么好吃的,食品过期没有,是否要通过网络订购明天的食物……  休息时,你
期刊
市场在哪里  智能家居经历了不愠不火的十年,概念炒糊了,市场做烂了,企业倒了一大半,一群人聚在一起就开始抱怨行业没有标准。QQ有标准吗?QQ跟SKYPE需要互联互通吗?没有把企业做起来,没有把产业做起来,不能责怪没有标准,那是找借口,那是因为不了解用户的需求在哪里,所以没有为用户的需求做产品。  目前国内不少智能家居企业并没有真正关注用户的切实需求,一上来就把整套系统展现给客户,把智能家居说得神乎
期刊
2012年4月,Google Glass的问世,引燃了大家对于可穿戴设备的畅想,可穿戴式设备更是被视为是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之后移动互联网的又一热点。随后,包括苹果、三星等移动互联时代的主导者纷纷涉足,众多投资者也将目光聚焦于可穿戴式设备。有人将2013年称为“穿戴式设备元年”,大多数人更是认定可穿戴电子设备是未来智能设备的主流趋势。  关于这场可穿戴“革命”的威力,市场研究机构Juniper R
期刊
从健身跟踪器到Bluetooth Smart跑鞋,可穿戴技术有着显著的增长,在消费市场方面也极具需求。举凡日常生活用品如手表、手镯、手套,甚至帽子,都可以应用蓝牙无线技术,通过这些蓝牙设备采集活动数据,并将采集来的数据发送到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应用软件上。受到蓝牙可穿戴运动与健身跟踪器在市场上迅速增长,Bluetooth Smart技术很快成为可穿戴技术约定俗成的连接解决方案,单就201
期刊
自2005年起,平安城市建设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展开,东部发达地区开展较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起步较晚。目前,东部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已经基本结束大规模集中建设,开始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智慧型平安城市成为建设重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以及东部发达地区的二、三线城市的建设开始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  作为全球领先的安防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康威视也一直致力于平安城市建设,努力为国
期刊
今年的春雷,居然走在了惊蛰之前。按时令节气来说,春雷只有过了惊蛰这个节气,才敢在天空上放胆,恣意地隆隆激荡。因而武夷山广袤茶园里上展现的“枪旗争战”,提早拉开了序幕。  在隆隆作响的春雷声中,“枪旗争战”的蓬勃情景,在潇潇春雨织就的朦胧中上场了。只见无数茶丛间,枝端无数新的生命在跃动着,争先恐后的新芽嫩叶,都在展示自己的生机。你看,“枪”丝毫没有柔嫩的怯懦,那粒新芽的尖锐,耸立在茶丛最顶端——它就
期刊
[摘 要]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瑶绣图案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瑶族的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印记,因此瑶绣又有瑶族活文字一说。本文就此浅析瑶绣服饰图案的文化功能。  [关键词]瑶绣;刺绣元素;服饰类别;文化功能  乳源瑶族属瑶族四大支系之一盘瑶支系的一个分支。在历史长河中,或因战乱、或因豪强压迫,或因自然灾害,过着“今年耕此山,明年又别岭”的游耕生活,被称为过山瑶。传承久远的祖先崇拜文
期刊
[摘 要]当前非遗保护工作是“起步晚,速度快,成效大,问题多。”基层非遗工作存在三个主要问题:机构与人才队伍薄弱;重申报、轻保护;重经济开发、轻文化内涵传承。市级或以上行政部门对基层非遗工作要加强领导,从机构建设、经费保障、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强对基层非遗工作的具体指导与评估激励;宣传文化与教育部门要牵头加强宣传教育,教育部门要让非遗教育走向系统化,相关文化部门必须坚守非遗传统技艺和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