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个性;
兴趣;个体差异;教学情境;开放题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4—0066—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新课标也指出,通过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很少有自己对知识独到的见解,更谈不上创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要培养学生的个性,首先就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做学生的朋友。其次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并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最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自己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二、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支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学生“渴求解决他们未知又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作基础。在教学中提出切合学生实际、难易适中的问题,并且问题的结果又是学生极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便会吸引学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求同存异,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逐渐失去信心。因此,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學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和教师指导质量的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表现出显著差异。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有层次的教学目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同时,还要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最后,还要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有较多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教学,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能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轻松愉悦地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技能。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长4m、宽3m的矩形园地,现要在园地上修一个花坛,使花坛的面积是园地面积的一半,请设计出图案并说明有关数据”。这个问题难度不大,但却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按照各自确立的设计原则设计出图案,并通过列方程求出设计图中的相关数据。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利用数学开放题——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数学开放题体现了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它既展示了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又反映了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的体现。数学开放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时设计开放题,让学生通过解答开放题,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敏捷性,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编辑:谢颖丽
兴趣;个体差异;教学情境;开放题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4—0066—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新课标也指出,通过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很少有自己对知识独到的见解,更谈不上创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要培养学生的个性,首先就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做学生的朋友。其次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并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最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自己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二、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支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学生“渴求解决他们未知又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作基础。在教学中提出切合学生实际、难易适中的问题,并且问题的结果又是学生极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便会吸引学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求同存异,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逐渐失去信心。因此,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學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和教师指导质量的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表现出显著差异。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有层次的教学目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同时,还要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最后,还要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有较多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教学,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能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轻松愉悦地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技能。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长4m、宽3m的矩形园地,现要在园地上修一个花坛,使花坛的面积是园地面积的一半,请设计出图案并说明有关数据”。这个问题难度不大,但却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按照各自确立的设计原则设计出图案,并通过列方程求出设计图中的相关数据。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利用数学开放题——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数学开放题体现了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它既展示了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又反映了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的体现。数学开放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时设计开放题,让学生通过解答开放题,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敏捷性,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