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宁市白沙路学校成立于1998年,学校的前身分别为南宁麻纺织厂、建材厂、造船厂下属的子弟学校。在经济体制改革大潮推动之下,1996年12月,3所子弟学校转为国办学校,1998年12月,3所学校合并为南宁市白沙路学校。2004年9月,学校迁入由市政府投资3500万元兴建的新校园。校园总建筑面积14341平方米。新校园设施一流,教学大楼高六层,电脑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形体室、学术报告厅等功能室一应俱全。此外,还有300米塑胶跑道田径场、室内塑胶地板篮球场各一个。新校园为全体师生提供了崭新的起飞平台。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2005年1月1日,学校由南宁市教育局移交江南区教育局管辖。
由于工作需要,2007年8月,我调任南宁市白沙路学校校长。自从担任白沙路学校的校长后,我一直在思考:设备相对完善、管理相对稳定的南宁市白沙路学校该建立什么样的文化?
前些时候从江浙名校考察回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这些名校取得的成绩,也不是他们获得的许许多多的光环,而是他们学校里处处显露出来的、充满韵味的校园文化。我们在参观时,无不对这些学校精巧的文化布局和管理文化赞不绝口。由此,我愈发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育人的突出作用,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以文化立校的决心和文化兴校的信心。
文化包含于两个载体当中,一种是物质(硬件)的,建造富有文化气息的硬件设施,如校园环境建设;另一种是精神的,那就是学校里教育管理落实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环境育人不能等同于硬件育人,而应指硬件的文化内涵育人。精心设计的校园环境不仅是为了赏心悦目,更是为了用文化去培育文化,强调的是“熏陶”。依照学校现有条件,我提出三年建设计划,将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重新规划,重点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大门处设置了大型文化石,上面镌刻了著名书画家黄格胜先生题写的“天道酬勤”四个大字。学校大门两旁建立由宣传栏组成的文化宣传通道。文化广场则建设了假山喷泉。我们将假山三块巨石堆砌成三个扬起的风帆,上书“海纳百川”的字句,预示着学校发展一帆风顺。另外,三块巨石还包含着天地人和的传统文化内涵,以此激励全校师生。学校生态庭院内,我们栽种了两排罗汉竹。这是因为我们考虑到竹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竹子是“岁寒三友”之一,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罗汉竹的栽种为校园增添了清雅之气。此外,在学校通透式围栏旁,我们栽种了一百多棵三角梅。原因就在于三角梅适应性、可塑性、观赏性较强,时时处处体现出一种蓬勃向上、团结包容的风范,是“坚韧拼搏、团结和谐”的精神最好的代表。未来几年,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香化,陆续建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与内涵的凉亭、名人雕塑等设施,建立具有文化背景的微缩景观,等等。
学校的本真特性之一就是传承文化。我校坚持以人文素养为内核,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以创建文体之品牌为先导,建设多元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美育、体育特色品牌项目,积极探索德育、心育新的有效途径,为学生天赋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搭建广阔的平台。
广西壮民族文化中有很多凸显勤劳勇敢、坚忍团结等民族精神的内容,这些都值得我们继承与弘扬。我校从2003年起,组建了广西第一支校园少儿马骨胡民乐演奏队,以极富广西民族特色的拉弦乐器——马骨胡为载体,让学生在悠扬的琴声中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感念前辈的勤劳与奉献。目前,马骨胡民乐队已成为我校艺术教育的一张金色名片。为使马骨胡民乐队进一步壮大,让更多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我们本学期加大投入,添置50把二胡,并将二胡教学引入课堂,为马骨胡梯队建设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此外,我们还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抛绣球、板鞋、滚铁环等与体育课堂教学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强身健体之时,充分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我校还成立了广西第一支校园醒狮队。醒狮队成员由学生自愿报名组成,在体育教师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训练。自醒狮队成立以来,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扶持,上学期还受到南宁电视台特别邀请参加迎奥运专题节目的录制。民族音乐、传统体育项目在我校的深入开展,为学校营造了浓郁的和谐、宁静的民族文化氛围。在民族文化的内核——民族精神的激励下,学校班风、学风有了很大转变,这也使教育教学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其实也是传播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小学生中推广中华经典诗文的学习、诵读,还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毛笔书法教学。我们的根本目标是建设书香校园、诗意校园,让学生从中领略我们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璀璨的文化,让民族自豪感陪伴他们成长。
多年的教育管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学校应该成为老师和学生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缩影。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导下,我校班级文化多姿多彩:班级大门旁是体现班级精神的名片——班牌,主要内容有班主任简介、班训、班规、班干等;教室后墙,贴满学生特色作业和各项评比;许多班级还在教室里种花养草,有阳台的班级将阳台打造成班级的后花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班级文化使原先单调、封闭的教室成为学生们学习的乐园,成为他们梦开始的地方。
教师文化是文化立校的价值内核。如何形成“爱校爱生、敬业精业、求道求真、创新创优”的教风,实现教学相长?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弘扬高尚师德,树立师表形象。培养教师由职业型向事业型转轨。同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师业务竞赛,鼓励教师刻苦钻研,拼搏进取,争创一流的教学质量。(2)细化管理,落实培养目标,做到以全面发展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部学科。对于老教师,我们提倡充分学习他们坚定的政治信念、丰富的智慧经验、崇高的精神风范、优良的传统作风;对于中青年教师,要求他们根据学校发展方向和个人实际,对自我发展目标进行描述,并制订专业化发展计划,学校对他们进行阶段性的检查与指导;对于退休老教师,除了举办隆重热烈的欢送仪式,每逢他们生日,学校领导都亲自前往探望与祝贺。良性的竞争氛围,细致的人文关怀,给老师们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人际氛围。
我十分欣赏诗仙李白所说的“天生我才必有用”。事实上,这句话也从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里得到印证。二十多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上,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鉴于此,在三年计划里,我提出了“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的育人目标。在管理工作中,我坚持将这个理念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渗透到日常教学,渗透到教学的活动中去。我强调“教学为主,全面发展”,就是鼓励让学生全方位发展,鼓励教师指导学生成立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各种兴趣。目前,我们已经在文化广场两旁摆放了十二张乒乓球桌,供学生们开展体育锻炼;已初步建成英语角、棋艺长廊,短期内我们还打算建成音乐长廊和美术长廊,让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活动成为我校又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校园文化不是一个静态概念,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一个由传统到传承,由传承到创新的过程。有创新才有发展!我们将一如既往的高举文化立校的大旗。通过加强管理,逐步形成包括教学传统、学生管理传统、教研传统、体育传统、艺术传统、活动传统等等一系列充满学校特色的软性文化传统。我坚信,在不远的将来,白沙路学校的教师,人人都会具备高雅的文化内涵,从白沙路学校走出的学生,身上会焕发出文化的神采。这样,白沙路学校才能真正成为文化的摇篮!
责编 覃敏
由于工作需要,2007年8月,我调任南宁市白沙路学校校长。自从担任白沙路学校的校长后,我一直在思考:设备相对完善、管理相对稳定的南宁市白沙路学校该建立什么样的文化?
前些时候从江浙名校考察回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这些名校取得的成绩,也不是他们获得的许许多多的光环,而是他们学校里处处显露出来的、充满韵味的校园文化。我们在参观时,无不对这些学校精巧的文化布局和管理文化赞不绝口。由此,我愈发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育人的突出作用,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以文化立校的决心和文化兴校的信心。
文化包含于两个载体当中,一种是物质(硬件)的,建造富有文化气息的硬件设施,如校园环境建设;另一种是精神的,那就是学校里教育管理落实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环境育人不能等同于硬件育人,而应指硬件的文化内涵育人。精心设计的校园环境不仅是为了赏心悦目,更是为了用文化去培育文化,强调的是“熏陶”。依照学校现有条件,我提出三年建设计划,将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重新规划,重点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大门处设置了大型文化石,上面镌刻了著名书画家黄格胜先生题写的“天道酬勤”四个大字。学校大门两旁建立由宣传栏组成的文化宣传通道。文化广场则建设了假山喷泉。我们将假山三块巨石堆砌成三个扬起的风帆,上书“海纳百川”的字句,预示着学校发展一帆风顺。另外,三块巨石还包含着天地人和的传统文化内涵,以此激励全校师生。学校生态庭院内,我们栽种了两排罗汉竹。这是因为我们考虑到竹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竹子是“岁寒三友”之一,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罗汉竹的栽种为校园增添了清雅之气。此外,在学校通透式围栏旁,我们栽种了一百多棵三角梅。原因就在于三角梅适应性、可塑性、观赏性较强,时时处处体现出一种蓬勃向上、团结包容的风范,是“坚韧拼搏、团结和谐”的精神最好的代表。未来几年,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香化,陆续建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与内涵的凉亭、名人雕塑等设施,建立具有文化背景的微缩景观,等等。
学校的本真特性之一就是传承文化。我校坚持以人文素养为内核,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以创建文体之品牌为先导,建设多元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美育、体育特色品牌项目,积极探索德育、心育新的有效途径,为学生天赋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搭建广阔的平台。
广西壮民族文化中有很多凸显勤劳勇敢、坚忍团结等民族精神的内容,这些都值得我们继承与弘扬。我校从2003年起,组建了广西第一支校园少儿马骨胡民乐演奏队,以极富广西民族特色的拉弦乐器——马骨胡为载体,让学生在悠扬的琴声中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感念前辈的勤劳与奉献。目前,马骨胡民乐队已成为我校艺术教育的一张金色名片。为使马骨胡民乐队进一步壮大,让更多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我们本学期加大投入,添置50把二胡,并将二胡教学引入课堂,为马骨胡梯队建设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此外,我们还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抛绣球、板鞋、滚铁环等与体育课堂教学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强身健体之时,充分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我校还成立了广西第一支校园醒狮队。醒狮队成员由学生自愿报名组成,在体育教师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训练。自醒狮队成立以来,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扶持,上学期还受到南宁电视台特别邀请参加迎奥运专题节目的录制。民族音乐、传统体育项目在我校的深入开展,为学校营造了浓郁的和谐、宁静的民族文化氛围。在民族文化的内核——民族精神的激励下,学校班风、学风有了很大转变,这也使教育教学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其实也是传播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小学生中推广中华经典诗文的学习、诵读,还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毛笔书法教学。我们的根本目标是建设书香校园、诗意校园,让学生从中领略我们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璀璨的文化,让民族自豪感陪伴他们成长。
多年的教育管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学校应该成为老师和学生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缩影。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导下,我校班级文化多姿多彩:班级大门旁是体现班级精神的名片——班牌,主要内容有班主任简介、班训、班规、班干等;教室后墙,贴满学生特色作业和各项评比;许多班级还在教室里种花养草,有阳台的班级将阳台打造成班级的后花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班级文化使原先单调、封闭的教室成为学生们学习的乐园,成为他们梦开始的地方。
教师文化是文化立校的价值内核。如何形成“爱校爱生、敬业精业、求道求真、创新创优”的教风,实现教学相长?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弘扬高尚师德,树立师表形象。培养教师由职业型向事业型转轨。同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师业务竞赛,鼓励教师刻苦钻研,拼搏进取,争创一流的教学质量。(2)细化管理,落实培养目标,做到以全面发展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部学科。对于老教师,我们提倡充分学习他们坚定的政治信念、丰富的智慧经验、崇高的精神风范、优良的传统作风;对于中青年教师,要求他们根据学校发展方向和个人实际,对自我发展目标进行描述,并制订专业化发展计划,学校对他们进行阶段性的检查与指导;对于退休老教师,除了举办隆重热烈的欢送仪式,每逢他们生日,学校领导都亲自前往探望与祝贺。良性的竞争氛围,细致的人文关怀,给老师们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人际氛围。
我十分欣赏诗仙李白所说的“天生我才必有用”。事实上,这句话也从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里得到印证。二十多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上,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鉴于此,在三年计划里,我提出了“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的育人目标。在管理工作中,我坚持将这个理念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渗透到日常教学,渗透到教学的活动中去。我强调“教学为主,全面发展”,就是鼓励让学生全方位发展,鼓励教师指导学生成立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各种兴趣。目前,我们已经在文化广场两旁摆放了十二张乒乓球桌,供学生们开展体育锻炼;已初步建成英语角、棋艺长廊,短期内我们还打算建成音乐长廊和美术长廊,让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活动成为我校又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校园文化不是一个静态概念,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一个由传统到传承,由传承到创新的过程。有创新才有发展!我们将一如既往的高举文化立校的大旗。通过加强管理,逐步形成包括教学传统、学生管理传统、教研传统、体育传统、艺术传统、活动传统等等一系列充满学校特色的软性文化传统。我坚信,在不远的将来,白沙路学校的教师,人人都会具备高雅的文化内涵,从白沙路学校走出的学生,身上会焕发出文化的神采。这样,白沙路学校才能真正成为文化的摇篮!
责编 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