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1996-2000年环境放射性污染水平

来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by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将福建省福州市1996年至2000年环境放射性污染监测结果做一总结,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续)  三、放射医学临床诊治领域的展望  1.神经血管、造血、皮肤和胃肠四系统的分级评估与综合评估: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基本病理改变,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3种类型.近年欧盟学者Gourmelon P(法)、Fliedner TM(德)、Hopewell JW(英)和GrifiqthNM(法)等多人,分别根据各系统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预后,提出神经血管(N1-4)、造血(H1-4)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和图像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双能量减影(dual-energy subtraction radiography,DESR)技术的优越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均有所报道,但使用该技术下辐射剂量的问题少有探讨。
辐射损伤后准确的生物剂量估算与重建是进行科学、快速医学诊断和救治的关键,也是目前放射防护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分析是辐射损伤特异性的指标,在大剂量照射时可作为"生物剂量计"。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80%~85%.随着新的药物不断出现、各种综合治疗的广泛开展,全身及局部控制率明显提高.然而,这些治疗上的进步却增加了总的脑转移发生率,脑作为首发转移部位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最早提出预防性全脑照射(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PCI)是因为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脑转移多见.为了解决脑转移
管电流(毫安值)是影响CT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主要扫描参数.自动毫安技术利用定位扫描所获得的X射线衰减信息,在扫描过程中自动调整不同部位和层面的管电流值,既保证了系列CT图像的质量及其一致性,又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辐射剂量.是常用的CT剂量与质量自动优化技术.它一般设置了几种不同的剂量模式,以供不同需要时选择使用.笔者尝试对自动毫安技术不同剂量模式进行比较,以探讨其在常规CT检查中的合理应用。
研究中子对机体的损伤情况,对于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笔者利用中子对BALB/c小鼠进行了不同剂量的照射,并于照射后不同时间进行了血细胞分析.现报道如下.
目的 探讨实验用鼠暴露于3 GHz微波时,其体重与全身平均比吸收率以及电磁能量吸收之间的关系.方法 首先基于鼠核磁共振三维解剖图像,建立了包含45种生物组织的鼠电磁模型,再通过改变模型的单元尺寸来改变模型的大小与体重,得到长度9~24 cm,相应体重16~334 g共16个鼠电磁模型;然后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3 GHz微波照射下各个鼠模型体内的感生电场分布,进而得到鼠模型吸收的电磁能量与比吸收率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辐射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途径.方法以60Co γ射线照射建立原代分离培养的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凋亡模型,以流式
在临床实践中,颅面部的器官如鼻窦、眼眶和颞骨等部位的CT扫描日趋广泛.随着多排CT的迅速发展,探测器宽度加大、层厚变薄,与传统CT相比,影响辐射剂量的因素发生了变化.在鼻窦、眼眶和颞骨的扫描中,头部是对射线最敏感的器官,眼晶状体均会接受辐射,尤其是鼻窦和颞骨的扫描,眼晶状体会直接接受额外的辐射,而没有任何的诊断需要。
为了解河南省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认知水平,探讨提高防护知识水平、增强防护意识的方法,笔者对参加2007年省直医疗卫生机构放射防护知识培训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