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多高职院校推行,已成为一种新趋势,很多院校都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理念,以便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在校企融合的背景下,探索“3+1”导师制[3名校内导师(其中1名专业教师、1名跨专业导师、1名思政辅导员)+1名企业导师]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校内外导师的集体智慧和校企文化共融的培养理念贯穿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高职;导师制;人才培养;“3+1”;改革
0 引言
随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以及行业对人才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冲击,教与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学生知识技能水平难以满足相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第一,大规模扩招以后生源开始多样化,除了普高生还有中专、中技以及社会人员。其文化知识、美术技能、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等都存在较大差异。第二,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师的工作量增多,在教学中难以做到较好的针对性、个性化指导。第三,专业之间的协作性和校企合作的融合性程度比较低,集体智慧优势和校企合作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鉴于以上客观现实情况,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建立导师制,必须充分发挥专业跨界、教师合力、行业能手参与优势,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理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1 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推行的导师制情况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推行导师制教学改革,并付诸实践的院校数量还并不是很多,甚至对有些设计专业来讲还是比较新鲜的事物,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考。很多高职院校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导师制,如专业导师制、完全导师制、特长生导师制、业余时间导师制,并在所有专业统一实行。由于高职院校在师生比例、地域分布、配套制度诸多方面的影响,导师制在推行实践中就会存在很多问题。如一名导师面对众多学生的情况特别普遍,而教师精力有限。甚至有些综合类高职院校为了推行导师制,完成形式上的分配,出现了跨专业、跨部门的分散情况,其导师活动就往往会限制在思想素质的单一指导上,达不到预期效果。
1.2 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走访和查阅相关企业用人情况得知,新常态下不管是作为乙方艺术设计服务机构,还是甲方设计管理单位,对艺术设计岗位需要的人才首先必须具有专业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责任感;有善于学习的知识结构能力和优秀的团队精神,同时具有较强的设计表达制作能力和交流能力。高职毕业入职的学生常常在这些方面适应能力较差,学习能力和设计理论基础方面较弱。比如一套设计良好的展示空间设计方案在需要多媒体演示文稿编辑和版面制作时,学生常常不能以好的版式进行制作;一套产品包装常常难以抓住产品主题元素进行形态元素的提炼;在室内空间环境导视设计中,也难以做到与空间艺术进行很好的配套设计构想。诸如此类问题说明在职业教学培养期间,缺少了有效的指导。
笔者调查还发现,高职院校多数艺术类专业录取的考生大部分都是美术统考竞争中的较差群体,应试教育模式下艺术学习时间短,专业志愿填报上也普遍缺乏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学生进入高职以后,很快反映出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对待课程和作业训练常常目光比较短浅。另外,导师制目前发展时间较短,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公认的、权威的、可以全国推广的、能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再加上导师制职业定位不够明确,难以有力制定导师评价体系与保障体系,导师制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如何立足学情,创设更加有效的导师制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社会认可的合格人才,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2 “3+1”导师制人才培养的目的与意义
2.1 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重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审美欣赏能力、创意设计能力以及设计制作能力。教师指导学生拓展专业的知识结构,开阔设计文化视野,创新设计理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和专业方向定位,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因此,“3+1”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目的,重点是从学生的身心特点、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等方面出发,构建更为全面、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可以使其道德素养、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把校企导师双方的集体智慧和校企文化共融的培养理念贯穿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够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2.2 校企合作背景下有效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各行各业呼吁重塑工匠精神和推进产教协同育人背景下,针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导师制”人才培养的科学化、理论化和实践探索要求日益迫切。高职院校亟须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内核,充分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跨多门学科、技能要求高、重人文感性、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特点,挖掘利用课程中的职业理念、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资源,营造崇尚素质、知识、技能与岗位衔接融合的教学氛围。“3+1”导师制能有效结合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将校内和校外的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效果;通过资源的共享以及互惠互利,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人才交流互动目标。3名校内导师和1名企业导师进行有机结合,就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对专业人才未来对专业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进行培养,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3 “3+1”导师制在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3.1 前期试点探索
在正式推行之前应该先进行试点,笔者所在院系2016级室内设计专业被设为特色班,这为“3+1”导师制试点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集中了优势师资力量后,教学过程中结合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信息化建设、教材建设、横向课题研究、班级学风建设,在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省级技能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设计比赛、毕业设计培优项目等成果上都体现了“3+1”导师制的优势。新生入学后,就由1名辅导员、1名专业教师、1名跨专业教师加1名企业导师与10人左右的学生组成导师制学习小组,成为特色班的基本单元组合。在这样的一个职业氛围团队中,各个导师分别发挥不同的角色作用,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人才的资源优势,并共同构建了一个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网格架构。学生在课程衔接、知识技能拓展、设计理念教育、校企文化融合、职业规划、考证实习、就业指导、教风学风建设方面得到有力的帮助和指导,缩短了学生对行业岗位技能学习进行摸索和拓展过程,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导师们在课程改革研究、信息化教学比赛、校企合作课程设计等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经验。 3.2 前期调研
笔者通过查阅国内较早实施导师制的高职院校的先进经验,利用省高职院校国家级师资培训等机会进行交流,并实地走访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高职院校,总结了各个学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考虑到艺术设计专业有不同的年级、不同专业方向,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的情况,笔者分别在16级、17级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随机各选择了1个班,共120人。同时对22名专任教师(含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名环艺教师)、8名辅导員、12名企业设计师(来自6家设计机构,含广告设计、展示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岗位)进行调研。根据被调研学生反馈,对“3+1”导师制有无必要问题有90%以上赞同,对该导师制在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有无帮助问题方面,95%以上赞成有;根据对辅导员、专任教师、企业导师的调研反馈,90%赞同有必要推广,80%愿意担任该模式的导师。另外,在试点班级情况分析,95%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效率有所提高,100%的辅导员认为这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3.3 主要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3+1”导师制的实施是在教师和企业优秀技术人员超工作量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教科研工作量比较大,导师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去做,首先在时间上难以得到很好的保证,这就需要确立该导师的工作职责,定期制定指导计划,并对工作任务和考核目标进行考核。其次,目前院校还没有出台相应的保障制度,严重影响教师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因此,要在师资职称职务晋升、教科研申报、奖励措施上给予倾斜和保证。再次,校企合作的深度还不够。由于企业是以经济效益和盈利为中心,对该导师制重视的程度和积极参与的程度还不够高,这就必须找到校企双方最佳的理解方式和利益契合点。这是该导师制改革与实验成功的关键环节。最后,由于扩招的原因,师生比失调问题日益突出,这需要根据学生学业的不同阶段,分不同侧重点去开展工作。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是贯穿各个导师组的,专业教师和跨专业教师可以多分担几个组,企业导师要充分利用好优秀毕业生的资源。通过导师集体交流互助互补的方式,结合专业介绍、跟班听课、知识讲座、大赛训练、毕设指导、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等模式,把分组指导、合组指导、个别指导相结合,发挥各尽其能、联合指导的优势。
4 结语
将“3+1”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科学运用,能有效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3名校内导师和1名企业导师进行有机结合,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教学联动交流和师生的业余交流,在职业意识、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培养上能形成校企双方的合力作用。同时,这也为学生知识拓展和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指导,有助于学生的就业和创业。“3+1”导师制有助于强化校企合作深度,将校内和校外的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在发挥高等职业院校现有师资和教学条件优势下,与企业合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宋萍,陈振岗.“双导师制”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7,29(11):89-90.
[2] 高颖.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艺术设计人才跨界培养模式探索[J].新美术,2013(11):77-82.
[3] 张兵,周利群.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协同创新载体建设的创新与思考——以深职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J].中文信息,2015(2):279-280.
[4] 郑丹,王虹.基于“双导师制”的高职艺术生素质教育[J].总第872期,职业与教育,2016(8):83-84.
作者简介:周卫(1977—),男,江苏灌云人,讲师,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与教育。
关键词:高职;导师制;人才培养;“3+1”;改革
0 引言
随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以及行业对人才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冲击,教与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学生知识技能水平难以满足相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第一,大规模扩招以后生源开始多样化,除了普高生还有中专、中技以及社会人员。其文化知识、美术技能、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等都存在较大差异。第二,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师的工作量增多,在教学中难以做到较好的针对性、个性化指导。第三,专业之间的协作性和校企合作的融合性程度比较低,集体智慧优势和校企合作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鉴于以上客观现实情况,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建立导师制,必须充分发挥专业跨界、教师合力、行业能手参与优势,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理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1 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推行的导师制情况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推行导师制教学改革,并付诸实践的院校数量还并不是很多,甚至对有些设计专业来讲还是比较新鲜的事物,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考。很多高职院校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导师制,如专业导师制、完全导师制、特长生导师制、业余时间导师制,并在所有专业统一实行。由于高职院校在师生比例、地域分布、配套制度诸多方面的影响,导师制在推行实践中就会存在很多问题。如一名导师面对众多学生的情况特别普遍,而教师精力有限。甚至有些综合类高职院校为了推行导师制,完成形式上的分配,出现了跨专业、跨部门的分散情况,其导师活动就往往会限制在思想素质的单一指导上,达不到预期效果。
1.2 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走访和查阅相关企业用人情况得知,新常态下不管是作为乙方艺术设计服务机构,还是甲方设计管理单位,对艺术设计岗位需要的人才首先必须具有专业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责任感;有善于学习的知识结构能力和优秀的团队精神,同时具有较强的设计表达制作能力和交流能力。高职毕业入职的学生常常在这些方面适应能力较差,学习能力和设计理论基础方面较弱。比如一套设计良好的展示空间设计方案在需要多媒体演示文稿编辑和版面制作时,学生常常不能以好的版式进行制作;一套产品包装常常难以抓住产品主题元素进行形态元素的提炼;在室内空间环境导视设计中,也难以做到与空间艺术进行很好的配套设计构想。诸如此类问题说明在职业教学培养期间,缺少了有效的指导。
笔者调查还发现,高职院校多数艺术类专业录取的考生大部分都是美术统考竞争中的较差群体,应试教育模式下艺术学习时间短,专业志愿填报上也普遍缺乏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学生进入高职以后,很快反映出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对待课程和作业训练常常目光比较短浅。另外,导师制目前发展时间较短,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公认的、权威的、可以全国推广的、能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再加上导师制职业定位不够明确,难以有力制定导师评价体系与保障体系,导师制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如何立足学情,创设更加有效的导师制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社会认可的合格人才,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2 “3+1”导师制人才培养的目的与意义
2.1 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重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审美欣赏能力、创意设计能力以及设计制作能力。教师指导学生拓展专业的知识结构,开阔设计文化视野,创新设计理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和专业方向定位,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因此,“3+1”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目的,重点是从学生的身心特点、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等方面出发,构建更为全面、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可以使其道德素养、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把校企导师双方的集体智慧和校企文化共融的培养理念贯穿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够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2.2 校企合作背景下有效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各行各业呼吁重塑工匠精神和推进产教协同育人背景下,针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导师制”人才培养的科学化、理论化和实践探索要求日益迫切。高职院校亟须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内核,充分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跨多门学科、技能要求高、重人文感性、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特点,挖掘利用课程中的职业理念、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资源,营造崇尚素质、知识、技能与岗位衔接融合的教学氛围。“3+1”导师制能有效结合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将校内和校外的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效果;通过资源的共享以及互惠互利,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人才交流互动目标。3名校内导师和1名企业导师进行有机结合,就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对专业人才未来对专业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进行培养,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3 “3+1”导师制在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3.1 前期试点探索
在正式推行之前应该先进行试点,笔者所在院系2016级室内设计专业被设为特色班,这为“3+1”导师制试点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集中了优势师资力量后,教学过程中结合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信息化建设、教材建设、横向课题研究、班级学风建设,在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省级技能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设计比赛、毕业设计培优项目等成果上都体现了“3+1”导师制的优势。新生入学后,就由1名辅导员、1名专业教师、1名跨专业教师加1名企业导师与10人左右的学生组成导师制学习小组,成为特色班的基本单元组合。在这样的一个职业氛围团队中,各个导师分别发挥不同的角色作用,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人才的资源优势,并共同构建了一个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网格架构。学生在课程衔接、知识技能拓展、设计理念教育、校企文化融合、职业规划、考证实习、就业指导、教风学风建设方面得到有力的帮助和指导,缩短了学生对行业岗位技能学习进行摸索和拓展过程,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导师们在课程改革研究、信息化教学比赛、校企合作课程设计等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经验。 3.2 前期调研
笔者通过查阅国内较早实施导师制的高职院校的先进经验,利用省高职院校国家级师资培训等机会进行交流,并实地走访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高职院校,总结了各个学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考虑到艺术设计专业有不同的年级、不同专业方向,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的情况,笔者分别在16级、17级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随机各选择了1个班,共120人。同时对22名专任教师(含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名环艺教师)、8名辅导員、12名企业设计师(来自6家设计机构,含广告设计、展示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岗位)进行调研。根据被调研学生反馈,对“3+1”导师制有无必要问题有90%以上赞同,对该导师制在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有无帮助问题方面,95%以上赞成有;根据对辅导员、专任教师、企业导师的调研反馈,90%赞同有必要推广,80%愿意担任该模式的导师。另外,在试点班级情况分析,95%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效率有所提高,100%的辅导员认为这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3.3 主要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3+1”导师制的实施是在教师和企业优秀技术人员超工作量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教科研工作量比较大,导师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去做,首先在时间上难以得到很好的保证,这就需要确立该导师的工作职责,定期制定指导计划,并对工作任务和考核目标进行考核。其次,目前院校还没有出台相应的保障制度,严重影响教师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因此,要在师资职称职务晋升、教科研申报、奖励措施上给予倾斜和保证。再次,校企合作的深度还不够。由于企业是以经济效益和盈利为中心,对该导师制重视的程度和积极参与的程度还不够高,这就必须找到校企双方最佳的理解方式和利益契合点。这是该导师制改革与实验成功的关键环节。最后,由于扩招的原因,师生比失调问题日益突出,这需要根据学生学业的不同阶段,分不同侧重点去开展工作。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是贯穿各个导师组的,专业教师和跨专业教师可以多分担几个组,企业导师要充分利用好优秀毕业生的资源。通过导师集体交流互助互补的方式,结合专业介绍、跟班听课、知识讲座、大赛训练、毕设指导、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等模式,把分组指导、合组指导、个别指导相结合,发挥各尽其能、联合指导的优势。
4 结语
将“3+1”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科学运用,能有效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3名校内导师和1名企业导师进行有机结合,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教学联动交流和师生的业余交流,在职业意识、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培养上能形成校企双方的合力作用。同时,这也为学生知识拓展和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指导,有助于学生的就业和创业。“3+1”导师制有助于强化校企合作深度,将校内和校外的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在发挥高等职业院校现有师资和教学条件优势下,与企业合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宋萍,陈振岗.“双导师制”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7,29(11):89-90.
[2] 高颖.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艺术设计人才跨界培养模式探索[J].新美术,2013(11):77-82.
[3] 张兵,周利群.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协同创新载体建设的创新与思考——以深职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J].中文信息,2015(2):279-280.
[4] 郑丹,王虹.基于“双导师制”的高职艺术生素质教育[J].总第872期,职业与教育,2016(8):83-84.
作者简介:周卫(1977—),男,江苏灌云人,讲师,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