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下一个风口,在现代农业的建设中,为形成和释放新的生产力,必须培养一批理念新、技术硬、管理强的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海南通过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成功培育了一批青年农场主、致富带头人,但也存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差、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狭窄、师资力量分散的问题,本文针对我省信息化培训存在的问题,给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行 “三个结合”的培训方式、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构筑师资“金字塔“等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
“互联网 ”冲击着各行各业,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变革正逐渐拉开序幕。农业是海南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加速培育一批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劳动生产技能、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海南实现科学发展和绿色崛起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开展好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工作,关系到新时期农民能否适应网络化生存环境,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重构升级。
一、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指以农业服务、农业经营、农业生产为主要职业,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科学文化素质达标的一种职业 。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渗透性覆盖社会全行业,不会计算机、不懂互联网无异于生活在真空世界,消亡是迟早的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借助信息化培训才能发挥实效,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分为三个层次:
1.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是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新一代农民,知识储备、专业技能水平、情操品性、人生追求等多方面都需要提升。通过信息化培训把新技术、新思想、新信息等资源送到农民手中,提升农民整体信息素质水平。
2.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即让农民意识到信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力,培养农民检索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对信息社会的敏感性与主动性。如培养农民互联网思维,植入农产品电商、网络化营销等新理念,真正做到培育一批适应互联网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农民。
3.提升农民的信息能力。提升信息能力是信息化培训的核心内容,包含对日常信息的检索、筛选、分析、处理、评价、学习、敏感性等多方面,需要在信息开发、信息分析、信息获取上提升相关技能水平 。比如提高农民运用网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会农民上网查找信息,随时掌握政策变化和市场需求等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我省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现状
1.培训方式
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主体,通过系统的信息化培训是促进其快速发展壮大的必要途径。2014年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全面展开,对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采用了“培训机构(农广校、职校) 农技推广机构,培训机构 农技推广机构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培训机构 龙头企业”等多种培育形式,确定了以“农广校为主体,涉农院校、企业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培训体系,按照“理论授课 观摩交流 实践操作”模式,分段与集中相结合,进行全程培育,提高职业农民队伍整体信息素质水平、强化信息意识、提升信息能力。 信息化培训开展的方式大体分为传统集中定向培训和远程教育培训。
2.培训成效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3年来,财政累计投入6164万元,培训总人数近3万人。通过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主要取得三大成效:
(1)推广普及了实用农技,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农民通过信息化培训学习不仅掌握了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药施用技术等专业农技,还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手机技能、农产品网络销售等“时髦”课程,培育了一批科技素质过硬的实用人才,成为农村青年骨干、致富带头人、种养能手的后备军。
(2)增强了农民的脱贫致富能力。通过信息化培训将农民迫切需要技术送到他们手中,增强农民致富能力。三年共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如种养能手10040人,专业服务型人才如农机手、沼气工等3755人,以省农广校为主体举办三期全省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继续教育培训班,培训学员351人,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农技指导员培训,6个市县449人。通过后续跟踪回访,农民普遍表示种植方法得到改善,缩减了种植成本,提高了单位亩产,收入得到提高。
(3)促进农业产业调整转型。建立一批实训教学基地,以教学实训基地为中心,不断提升和扩大示范基地的产业水平和展示功能,辐射带动地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例如位于海口永兴的星荣养殖专业合作社,是海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支持建设的教学实训基地,以养殖保健食用蛇为主,面向酒店、宾馆、农家乐等中高档场所。该实训基地不仅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短期培训学习、开拓视野的好平台,还成为蛇类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带动当地食用蛇保健蛇特色产业发展,同时促进当地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形成以实训教学示范基地为核心的多產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 海南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百年机遇——互联网农业小镇
自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 ”理念以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将“互联网 ”作为科学发展和绿色崛起的重要战略。相关数据显示,海南“互联网 ”相对发展速度超GDP相对发展速度2.4倍,在全国排名第三 。
农业是海南的支柱产业,热带农业更是海南独特的宣传名片,如何让海南农业在“互联网 ”的风口上实现腾飞,我省根据自身实际,量身打造“互联网农业小镇”工程,将互联网 思维和理念贯穿农业全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使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智慧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利、实惠的生活信息服务。目前,已有10个互联网农业小镇启动建设,据悉,到2020年我省将建成覆盖全省共60个互联网农业小镇的试点。2015年12月7日,在陵水举办海南农民创业创新“互联网 ”大会,会上来自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的火山荔枝首度亮相电商平台“优电联盟”就创下三分钟拍出10万斤,总销售额150万元的奇迹,标价近400元每斤的火山石斛期货在短短数分钟拍下15万件,总拍价近6000萬元,陵水圣女果2分钟不到售出500万斤,总销售额3300万元……据悉,大会结束后的平台总成交额29.98亿。此外,2015年海南冬交会农产品线上交易额为76亿元,占总成交额19.29%,2016年海南冬交会农产品线上交易额达254.96亿元,占总成交额的48.91%。在这组令人欣喜的数据背后,是给力的网络信息时代,更是给力的新生代农民,他们是一批拥有互联网思维、更高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农业从业者。随着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步伐的推进,对于这批未来农业精英的需求将更加迫切。 2.新形势下我省信息化培训面临的挑战
(1)农村信息化基础差。集中体现在农村地区网络设施落后、人员信息素质差两个方面。截至2016年底我省常住人口达917.13万人 ,宽带接入端口达499.83万个,互联网普及率为54.50%,同比提高不到3个百分点。2016年,通过对海南省电信、联通、移动(含铁通)三家运营企业测速数据统计,2016年海南省家庭固定宽带接入速率达到46.49Mbps,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 Mbps,且仅有海口、儋州、三亚和临高四市县的宽带接入速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乡镇的宽带接入速率普遍较低 。此外,我省农村“386199(妇女儿童老人)”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些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有限,成为推广信息化培训的掣肘因素。
(2)培训方式单一。农民培训工作的难点在于农民学员个体差异明显,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收入状况、不同的文化水平等会造成学习观念、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各方面的不同,开展信息化培训要结合农民自身的特殊性合理安排,力戒形式主义,注重实效性,使农民在培训中能真正受益。
(3)培训内容狭窄。目前我们信息化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应用、电子表格制作、互联网 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作物栽培、畜禽养殖技术等方面,对一些从事农业生产服务业如农机手、沼气工以及休闲农庄经营者、青年农场主的培训不够,缺乏相应的专业课程引导。
(4)师资力量分散。全省形成以农广校为主体,科研院校、企业、民办培训机构多方协作的办学格局,但师资资源较为分散,信息共享渠道不够畅通,各个培训机构缺乏沟通交流,各自为营,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四、思路与建议
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信息化培训渠道
借助海南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的东风,我省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步伐不断加快,落后的农村信息化现状得到明显改善。下一步,应重点针对我省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网络等重点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打通农村的断头路,形成衔接顺畅、经济安全、方便快速的交通网络,建成信号全覆盖、速度更快捷、资费更节约的通讯网络 ,为信息化培训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
2.推行 “三个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信息化培训效果
(1)理论教学与参观学习相结合。传统的理论教学多以组织学员到村委会或者省校教学点集中授课的方式开展,学员学习热情特别是一些90后的新生代农民的学习热情不高,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可通过到示范基地参观,让学员“百闻不如一见”,激发学习兴趣,找准学习榜样和范本。通过传统教学与实训基地参观学习,既夯实了理论基础,又开拓了眼界。
(2)pc端学习与移动端学习相结合。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离不开信息化媒介的支持。大力发展pc端远程教育的优势,同时要综合考虑网络化时代“碎片化”“实时性”的特点,即网络化社会中人们学习更趋向于使用“碎片化时间”,坐车、等车、吃饭、睡前等等细碎的时间都可被用来学习或者接收信息。正是基于这种体验,信息化培训要更加注重移动端教学的开发,如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微信群、直播平台等,通过提供“碎片化”学习的机会,扩大培训受众,同时通过群众反馈“点赞””涨粉”等直观评价指标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信息化教学质量。此外,继续发挥广播、电视等传统信息传播媒介的优势,为不善于使用手机移动端的农民学员提供最直接最便利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
(3)当地方言教学与普通话教学相结合。我省是以黎族为主,苗族、回族等多民族聚集的省份,语言种类多,主要使用的方言有海南话、黎话、临高话、儋州话、军话、村话、回辉话、迈话、疍家话10种。其中海南话使用最广泛、使用人数最多,全省有500多万居民通用,主要分布在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定安、屯昌、澄迈等市县的大部分地区和陵水、乐东、东方、昌江、三亚等市县的沿海一带地区 。在部分乡镇开展信息化培训往往会遇到语言不通的问题,如白沙、陵水、文昌、保亭、昌江等地,当地农民较少讲普通话,开展普通话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实效不大。建议组建一批当地土专家队伍,专门针对有特殊语言需要的地区开展培训工作,或者提高教师队伍的语言水平,对教师进行海南话定期培训,将双语教学用于我省信息化农民培训中,为农民学习知识创造条件。
3.按照“基础性”“实用性”“个性化”的原则设置信息化培训内容,增强农民信息素质、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基础性”培训指针对农民生产种植、养殖过程中接触最多的问题开展的培训,突出广而全的特点,重点提高农民的信息综合素质。课程设置包括广义上的技术类课程如露地蔬菜标准化种植、常見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耕地保护、畜禽养殖概述等,还包括一些政策性课程如新型职业农民政策解读、涉农中央一号文件解读等,更有文化素质提升课程如农村应用文写作、现代农民素养、农村法律法规。
“实用性”培训突出农民用得上、用得好、用的及时的特点,结合信息时代特点培养农民的互联网思维,强化信息意识。比如通过充分调研,根据农民想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的迫切需求设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网络营销课程,结合农村当地情况开展智慧农业实用课程,如利用手机APP实现大棚温湿度智能化管控,手機“二维码”农产品质量全追溯,“田间稻草人”实时监控田间病虫害。
“个性化”培训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农业从业者开展的技能培训,突出“专而精”的特点,提升农民综合信息能力。如休闲农庄、农场主、民宿经营者需学习经营管理类课程,培训机构要么搭建平台引进管理类教学资源或建立教学资源库收录相关课程,设立开放权限为有需要的学员点播学习,要么引导学员查找相关教学资源的方法,更鼓励学员主动分享学习成果、学习经验,成为农技推广的网络博主、直播平台主持人等农民培训一线“网红”。开办微课堂针对返乡创业农民设立创意开发培训并请专家学者为学员提供可行性分析和创业指导,以及依据专业合作社开展具体针对某种作物、畜禽品种的技术指导,如辣椒种植技术、豇豆高产技术、文昌鸡养殖方法等。
4.构筑 “金字塔型”师资队伍,整合信息化培训资源
为形成合力,提高培训实效,应尽快建立“金字塔型“师资队伍。扩大”师“的定义范围,专家学者是”师“,农民亦可为”师“。所谓师资”金字塔“,即指由一名专家学者对接10个骨干教师,10个骨干教师中的每一人又分别跟踪指导10个骨干农民,每位骨干农民又负责指导10户普通农户。通过”金字塔“结构,将有限的、优质的教学资源从上而下传递到农民手中,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佩昌.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 [J].现代农业,2016,(1).
[2]姜安心,周桃英,查红.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问题探究 [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5).
[3]吴易雄.农业信息化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以湖南省的实践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15(22) : 49-54.
[4]邵长春,王胜伟.我省互联网 相对发展速度全国排名第三[N].海南日报.2017-05-17.
[5]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概览 [EB/OL].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
“互联网 ”冲击着各行各业,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变革正逐渐拉开序幕。农业是海南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加速培育一批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劳动生产技能、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海南实现科学发展和绿色崛起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开展好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工作,关系到新时期农民能否适应网络化生存环境,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重构升级。
一、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指以农业服务、农业经营、农业生产为主要职业,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科学文化素质达标的一种职业 。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渗透性覆盖社会全行业,不会计算机、不懂互联网无异于生活在真空世界,消亡是迟早的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借助信息化培训才能发挥实效,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分为三个层次:
1.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是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新一代农民,知识储备、专业技能水平、情操品性、人生追求等多方面都需要提升。通过信息化培训把新技术、新思想、新信息等资源送到农民手中,提升农民整体信息素质水平。
2.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即让农民意识到信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力,培养农民检索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对信息社会的敏感性与主动性。如培养农民互联网思维,植入农产品电商、网络化营销等新理念,真正做到培育一批适应互联网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农民。
3.提升农民的信息能力。提升信息能力是信息化培训的核心内容,包含对日常信息的检索、筛选、分析、处理、评价、学习、敏感性等多方面,需要在信息开发、信息分析、信息获取上提升相关技能水平 。比如提高农民运用网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会农民上网查找信息,随时掌握政策变化和市场需求等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我省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现状
1.培训方式
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主体,通过系统的信息化培训是促进其快速发展壮大的必要途径。2014年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全面展开,对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采用了“培训机构(农广校、职校) 农技推广机构,培训机构 农技推广机构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培训机构 龙头企业”等多种培育形式,确定了以“农广校为主体,涉农院校、企业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培训体系,按照“理论授课 观摩交流 实践操作”模式,分段与集中相结合,进行全程培育,提高职业农民队伍整体信息素质水平、强化信息意识、提升信息能力。 信息化培训开展的方式大体分为传统集中定向培训和远程教育培训。
2.培训成效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3年来,财政累计投入6164万元,培训总人数近3万人。通过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主要取得三大成效:
(1)推广普及了实用农技,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农民通过信息化培训学习不仅掌握了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药施用技术等专业农技,还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手机技能、农产品网络销售等“时髦”课程,培育了一批科技素质过硬的实用人才,成为农村青年骨干、致富带头人、种养能手的后备军。
(2)增强了农民的脱贫致富能力。通过信息化培训将农民迫切需要技术送到他们手中,增强农民致富能力。三年共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如种养能手10040人,专业服务型人才如农机手、沼气工等3755人,以省农广校为主体举办三期全省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继续教育培训班,培训学员351人,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农技指导员培训,6个市县449人。通过后续跟踪回访,农民普遍表示种植方法得到改善,缩减了种植成本,提高了单位亩产,收入得到提高。
(3)促进农业产业调整转型。建立一批实训教学基地,以教学实训基地为中心,不断提升和扩大示范基地的产业水平和展示功能,辐射带动地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例如位于海口永兴的星荣养殖专业合作社,是海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支持建设的教学实训基地,以养殖保健食用蛇为主,面向酒店、宾馆、农家乐等中高档场所。该实训基地不仅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短期培训学习、开拓视野的好平台,还成为蛇类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带动当地食用蛇保健蛇特色产业发展,同时促进当地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形成以实训教学示范基地为核心的多產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 海南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百年机遇——互联网农业小镇
自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 ”理念以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将“互联网 ”作为科学发展和绿色崛起的重要战略。相关数据显示,海南“互联网 ”相对发展速度超GDP相对发展速度2.4倍,在全国排名第三 。
农业是海南的支柱产业,热带农业更是海南独特的宣传名片,如何让海南农业在“互联网 ”的风口上实现腾飞,我省根据自身实际,量身打造“互联网农业小镇”工程,将互联网 思维和理念贯穿农业全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使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智慧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利、实惠的生活信息服务。目前,已有10个互联网农业小镇启动建设,据悉,到2020年我省将建成覆盖全省共60个互联网农业小镇的试点。2015年12月7日,在陵水举办海南农民创业创新“互联网 ”大会,会上来自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的火山荔枝首度亮相电商平台“优电联盟”就创下三分钟拍出10万斤,总销售额150万元的奇迹,标价近400元每斤的火山石斛期货在短短数分钟拍下15万件,总拍价近6000萬元,陵水圣女果2分钟不到售出500万斤,总销售额3300万元……据悉,大会结束后的平台总成交额29.98亿。此外,2015年海南冬交会农产品线上交易额为76亿元,占总成交额19.29%,2016年海南冬交会农产品线上交易额达254.96亿元,占总成交额的48.91%。在这组令人欣喜的数据背后,是给力的网络信息时代,更是给力的新生代农民,他们是一批拥有互联网思维、更高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农业从业者。随着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步伐的推进,对于这批未来农业精英的需求将更加迫切。 2.新形势下我省信息化培训面临的挑战
(1)农村信息化基础差。集中体现在农村地区网络设施落后、人员信息素质差两个方面。截至2016年底我省常住人口达917.13万人 ,宽带接入端口达499.83万个,互联网普及率为54.50%,同比提高不到3个百分点。2016年,通过对海南省电信、联通、移动(含铁通)三家运营企业测速数据统计,2016年海南省家庭固定宽带接入速率达到46.49Mbps,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 Mbps,且仅有海口、儋州、三亚和临高四市县的宽带接入速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乡镇的宽带接入速率普遍较低 。此外,我省农村“386199(妇女儿童老人)”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些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有限,成为推广信息化培训的掣肘因素。
(2)培训方式单一。农民培训工作的难点在于农民学员个体差异明显,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收入状况、不同的文化水平等会造成学习观念、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各方面的不同,开展信息化培训要结合农民自身的特殊性合理安排,力戒形式主义,注重实效性,使农民在培训中能真正受益。
(3)培训内容狭窄。目前我们信息化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应用、电子表格制作、互联网 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作物栽培、畜禽养殖技术等方面,对一些从事农业生产服务业如农机手、沼气工以及休闲农庄经营者、青年农场主的培训不够,缺乏相应的专业课程引导。
(4)师资力量分散。全省形成以农广校为主体,科研院校、企业、民办培训机构多方协作的办学格局,但师资资源较为分散,信息共享渠道不够畅通,各个培训机构缺乏沟通交流,各自为营,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四、思路与建议
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信息化培训渠道
借助海南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的东风,我省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步伐不断加快,落后的农村信息化现状得到明显改善。下一步,应重点针对我省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网络等重点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打通农村的断头路,形成衔接顺畅、经济安全、方便快速的交通网络,建成信号全覆盖、速度更快捷、资费更节约的通讯网络 ,为信息化培训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
2.推行 “三个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信息化培训效果
(1)理论教学与参观学习相结合。传统的理论教学多以组织学员到村委会或者省校教学点集中授课的方式开展,学员学习热情特别是一些90后的新生代农民的学习热情不高,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可通过到示范基地参观,让学员“百闻不如一见”,激发学习兴趣,找准学习榜样和范本。通过传统教学与实训基地参观学习,既夯实了理论基础,又开拓了眼界。
(2)pc端学习与移动端学习相结合。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离不开信息化媒介的支持。大力发展pc端远程教育的优势,同时要综合考虑网络化时代“碎片化”“实时性”的特点,即网络化社会中人们学习更趋向于使用“碎片化时间”,坐车、等车、吃饭、睡前等等细碎的时间都可被用来学习或者接收信息。正是基于这种体验,信息化培训要更加注重移动端教学的开发,如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微信群、直播平台等,通过提供“碎片化”学习的机会,扩大培训受众,同时通过群众反馈“点赞””涨粉”等直观评价指标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信息化教学质量。此外,继续发挥广播、电视等传统信息传播媒介的优势,为不善于使用手机移动端的农民学员提供最直接最便利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
(3)当地方言教学与普通话教学相结合。我省是以黎族为主,苗族、回族等多民族聚集的省份,语言种类多,主要使用的方言有海南话、黎话、临高话、儋州话、军话、村话、回辉话、迈话、疍家话10种。其中海南话使用最广泛、使用人数最多,全省有500多万居民通用,主要分布在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定安、屯昌、澄迈等市县的大部分地区和陵水、乐东、东方、昌江、三亚等市县的沿海一带地区 。在部分乡镇开展信息化培训往往会遇到语言不通的问题,如白沙、陵水、文昌、保亭、昌江等地,当地农民较少讲普通话,开展普通话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实效不大。建议组建一批当地土专家队伍,专门针对有特殊语言需要的地区开展培训工作,或者提高教师队伍的语言水平,对教师进行海南话定期培训,将双语教学用于我省信息化农民培训中,为农民学习知识创造条件。
3.按照“基础性”“实用性”“个性化”的原则设置信息化培训内容,增强农民信息素质、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基础性”培训指针对农民生产种植、养殖过程中接触最多的问题开展的培训,突出广而全的特点,重点提高农民的信息综合素质。课程设置包括广义上的技术类课程如露地蔬菜标准化种植、常見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耕地保护、畜禽养殖概述等,还包括一些政策性课程如新型职业农民政策解读、涉农中央一号文件解读等,更有文化素质提升课程如农村应用文写作、现代农民素养、农村法律法规。
“实用性”培训突出农民用得上、用得好、用的及时的特点,结合信息时代特点培养农民的互联网思维,强化信息意识。比如通过充分调研,根据农民想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的迫切需求设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网络营销课程,结合农村当地情况开展智慧农业实用课程,如利用手机APP实现大棚温湿度智能化管控,手機“二维码”农产品质量全追溯,“田间稻草人”实时监控田间病虫害。
“个性化”培训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农业从业者开展的技能培训,突出“专而精”的特点,提升农民综合信息能力。如休闲农庄、农场主、民宿经营者需学习经营管理类课程,培训机构要么搭建平台引进管理类教学资源或建立教学资源库收录相关课程,设立开放权限为有需要的学员点播学习,要么引导学员查找相关教学资源的方法,更鼓励学员主动分享学习成果、学习经验,成为农技推广的网络博主、直播平台主持人等农民培训一线“网红”。开办微课堂针对返乡创业农民设立创意开发培训并请专家学者为学员提供可行性分析和创业指导,以及依据专业合作社开展具体针对某种作物、畜禽品种的技术指导,如辣椒种植技术、豇豆高产技术、文昌鸡养殖方法等。
4.构筑 “金字塔型”师资队伍,整合信息化培训资源
为形成合力,提高培训实效,应尽快建立“金字塔型“师资队伍。扩大”师“的定义范围,专家学者是”师“,农民亦可为”师“。所谓师资”金字塔“,即指由一名专家学者对接10个骨干教师,10个骨干教师中的每一人又分别跟踪指导10个骨干农民,每位骨干农民又负责指导10户普通农户。通过”金字塔“结构,将有限的、优质的教学资源从上而下传递到农民手中,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佩昌.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 [J].现代农业,2016,(1).
[2]姜安心,周桃英,查红.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问题探究 [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5).
[3]吴易雄.农业信息化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以湖南省的实践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15(22) : 49-54.
[4]邵长春,王胜伟.我省互联网 相对发展速度全国排名第三[N].海南日报.2017-05-17.
[5]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概览 [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