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一个边远的山区学校工作,这里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90%,“九山半水半分田”“多见树木少见人”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全乡15个教学点星罗棋布于各瑶寨之间。80%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了,山里的这些“空巢孩子”与大山外的农村留守儿童相比,更多了一份孤寂、无助:生病的时候,没有妈妈和爸爸的爱抚!烦心时没有爸爸妈妈来倾诉!节假日里,别人都可以团团圆圆,他们却只有在心里期盼!在他们记忆里,爸爸妈妈就是遥远的电话(部分瑶寨甚至连电话信号都没有),和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家的温暖,离他们太远!所有这些,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一层层浓浓的阴影,成为影响这些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因些,作为教师,研究和解决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既是我们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必须高度关注。
一、 边远山区留守学生的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住在深山里的人家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靠打猎、砍树为生,加之无田可种,家长们唯一的出路是外出打工。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一大难点,因此,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加强和改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山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想尽办法,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认真彻底分析留守学生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
二、对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必须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解决对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农村留守学生一般表现为思想品德不良,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自己,往往以怀疑、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别人,但他们的自尊心并没有泯灭,他们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种既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理状态,导致他们的情绪多变。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主动改善与留守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积极而深厚的情绪体验,把老师当作可以信赖的知心人。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教育学生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困难等,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消除与同学、与集体的对立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这样他们就会感受到在集体中享有一定的位置,也就会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也才会遵规守纪,接受学校、老师的教育和引导,才会逐步向一个人格健全、思想品德好的学生转化。
2.创设情境,感化引导“留守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如果孩子们生活在敌视、冷眼和讥讽中,他会“破罐子破摔”,净做些违纪捣蛋的事,只有让他们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才会关爱他人、积极向上。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给留守学生一些赞扬、鼓励和温馨,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优点、长处和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表扬、鼓励是学生进步的推动力和催化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老师一句赞扬的话、一个眼神、一点微笑,那怕是一个鼓励的小小动作,都会在留守学生心理播下一颗良好的种子,对他们的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些是有例可循的:我校五年级有一位来自边远瑶寨的孩子叫龙宇良,其父母早在他五岁时就外出打工了,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他,成了满山蹿的“猴子”。2011年秋季学期到我校寄读。刚到学校的几个月中,同学们戏称他为“老鼠屎”,是每一位教师都感到头痛的“问题学生”,全校扬名的典型后进生,任何违纪现象都有可能在他身上发生——骂人、打架、偷东西,简直成了学校的安全隐患,同学们见了他总是“敬而远之”。但老师发现,他有一个闪光点:好表现。因此,班主任韦老师特地安排他在年元旦文艺晚会上当主角演了一个小品《一份九十六分的试卷》。他在表演中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小品演得非常精彩,赢得了会场阵阵掌声,在同学们欣赏、羡慕的憾慨声中,他以从未有过的自豪、骄傲之情上台领回了文艺晚会节目一等奖。这一次,让他第一次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从那以后他判若两人,变得懂事多了,违纪现象全没了,经常在集队集会上、在公共场合中、在班级里得到了学校领导、班主任及老师们的表扬,思想转变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就是老师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深处,用阳光般的爱心、用宽容的甘露去温暖、滋润以至于转化一个缺少亲情的后进生活生生的例子。类似这样转化后进留守学生工作在我校不胜枚举,正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所以几年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成绩稳步上升,在2007——2012年县局举行的小学毕业会考中成绩显著,位居全县乡镇排名前列。
3. 转变观念,用真正的师爱守护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能力]。作为老师,必须认真领会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不折不扣、毫不走形地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去开展,以确保达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的目的。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认真贯彻落实,真正使班级成为留守儿童学文化、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发挥主角作用。班级里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除此,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做到早发现、早沟通、早解决,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母亲一样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摸摸头,展展衣角,一个微笑……孩子们都会高兴的。有一次,我班的莎莎穿了一身漂亮的新衣服,我问她:“谁给你买的衣服啊?真漂亮”,“妈妈”,叫得多甜,要是妈妈在身边她一定会更幸福的。有一次,一个孩子用“像”说话,他是这样说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好。可见,他们的心目中有多依赖老师。
总之,关心、爱护每一个“留守儿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用用真挚的爱,為边远山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一、 边远山区留守学生的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住在深山里的人家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靠打猎、砍树为生,加之无田可种,家长们唯一的出路是外出打工。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一大难点,因此,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加强和改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山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想尽办法,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认真彻底分析留守学生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
二、对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必须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解决对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农村留守学生一般表现为思想品德不良,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自己,往往以怀疑、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别人,但他们的自尊心并没有泯灭,他们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种既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理状态,导致他们的情绪多变。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主动改善与留守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积极而深厚的情绪体验,把老师当作可以信赖的知心人。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教育学生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困难等,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消除与同学、与集体的对立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这样他们就会感受到在集体中享有一定的位置,也就会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也才会遵规守纪,接受学校、老师的教育和引导,才会逐步向一个人格健全、思想品德好的学生转化。
2.创设情境,感化引导“留守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如果孩子们生活在敌视、冷眼和讥讽中,他会“破罐子破摔”,净做些违纪捣蛋的事,只有让他们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才会关爱他人、积极向上。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给留守学生一些赞扬、鼓励和温馨,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优点、长处和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表扬、鼓励是学生进步的推动力和催化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老师一句赞扬的话、一个眼神、一点微笑,那怕是一个鼓励的小小动作,都会在留守学生心理播下一颗良好的种子,对他们的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些是有例可循的:我校五年级有一位来自边远瑶寨的孩子叫龙宇良,其父母早在他五岁时就外出打工了,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他,成了满山蹿的“猴子”。2011年秋季学期到我校寄读。刚到学校的几个月中,同学们戏称他为“老鼠屎”,是每一位教师都感到头痛的“问题学生”,全校扬名的典型后进生,任何违纪现象都有可能在他身上发生——骂人、打架、偷东西,简直成了学校的安全隐患,同学们见了他总是“敬而远之”。但老师发现,他有一个闪光点:好表现。因此,班主任韦老师特地安排他在年元旦文艺晚会上当主角演了一个小品《一份九十六分的试卷》。他在表演中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小品演得非常精彩,赢得了会场阵阵掌声,在同学们欣赏、羡慕的憾慨声中,他以从未有过的自豪、骄傲之情上台领回了文艺晚会节目一等奖。这一次,让他第一次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从那以后他判若两人,变得懂事多了,违纪现象全没了,经常在集队集会上、在公共场合中、在班级里得到了学校领导、班主任及老师们的表扬,思想转变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就是老师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深处,用阳光般的爱心、用宽容的甘露去温暖、滋润以至于转化一个缺少亲情的后进生活生生的例子。类似这样转化后进留守学生工作在我校不胜枚举,正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所以几年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成绩稳步上升,在2007——2012年县局举行的小学毕业会考中成绩显著,位居全县乡镇排名前列。
3. 转变观念,用真正的师爱守护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能力]。作为老师,必须认真领会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不折不扣、毫不走形地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去开展,以确保达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的目的。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认真贯彻落实,真正使班级成为留守儿童学文化、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发挥主角作用。班级里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除此,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做到早发现、早沟通、早解决,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母亲一样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摸摸头,展展衣角,一个微笑……孩子们都会高兴的。有一次,我班的莎莎穿了一身漂亮的新衣服,我问她:“谁给你买的衣服啊?真漂亮”,“妈妈”,叫得多甜,要是妈妈在身边她一定会更幸福的。有一次,一个孩子用“像”说话,他是这样说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好。可见,他们的心目中有多依赖老师。
总之,关心、爱护每一个“留守儿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用用真挚的爱,為边远山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