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问:近五年中,选择媒介素养课程的人数增加幅度比较大,您能否说说其中的原因?学生那儿的反馈信息如何?目前的反馈信息和以前的有何区别?
【机 构】
:
不详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近五年中,选择媒介素养课程的人数增加幅度比较大,您能否说说其中的原因?学生那儿的反馈信息如何?目前的反馈信息和以前的有何区别?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所属的企业报《中国海洋石油报》为个案,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旨在调查企业员工对典型报道的接触和接受程度;分析新时期企业典型报道的特点和规律:探寻企业报典型报道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促进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渗透,推动企业深入发展。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一。在整合视觉文化研究与传播学的基础上,孟建教授创造性地提出“视觉文化传播”的全新理论构想,从视觉文化传播的语境与表征出发,上升到合理的文化构成,以一种传播形态与文化生产的理论构建,证明了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
西方发达国家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应对策略和几十年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英国是最早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自上个世纪30年代迄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其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教材的研发,以及测验与评估皆有其独到之处,并执全球媒介素养教育之牛耳。毖于多年的研究,笔者认为虽然中国与英国的国情不相同,然而借答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经验,会有助于了解媒介素养之潮流,能有助于我们免走弯路,也会使我们的推动媒介教育之路更为顺畅。
效果主义、义务论和契约论并非伦理学反思所仅有的形式,伦理学反思如果采取其他的形式也许会更有成效。美德伦理学有可能就是这种更有成效的理论形式。美德伦理学可以分为非道德的美德伦理学和道德的美德伦理学。前者以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为代表,其核心的美德概念和道德的规范或法则没有明显的联系。后者以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弗朗西斯·哈奇森的美德伦理学理论为代表,其美德的概念和道德上正确或错误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代美德伦理学家更关注美德和行动正确性的关系,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更强调美德,而不是行动的效果在决定一个行动正确与
2006年8月19日.由中国传媒大学,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暨“第四届亚洲传媒论坛”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来自世界六大洲34个国家和地区的119位大学女校长,94位知名传播专家.传媒界领导汇聚一堂.以“和谐世界.文化多样——大学与媒介的责任”为总主题.共同探讨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大学与媒介的责任。
传播、价值下滑与受众姜平章这里所说的传播是专指当今的大众传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区别,除了方式的不同而外,还有其他显著的区别,它明确的社会价值目标便是区别之一。而大众传播的价值是在与受众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这就带来了一系列值得研究的问题。传播与价值...
关于现代传播中的十个问题朱德生,闵惠泉闵: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传播的作用与日俱增的环境里。在诸多传媒中尤以电视最吸引人,影响力最广泛。看电视几乎占据了人们的“第一业余时间”,而且这已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您是怎样看待电视的这种...
论映像思维盘剑审美心理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诸要素。其中“理解”除了“对不同于‘实用’状态的‘虚幻’状态的理解”和“对于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题材、典故、技法、技巧程式等项目的理解”两层含义外,还有最重要的第三层含义,即“对形式中融合着的意味的直观...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二。面对当今电视界呈现的“秀”浪潮。周星教授从梳理中国“电视秀”的发展脉络出发,围绕着“电视秀”这一媒介景观的文化语境、文化表征、媒介规则的失范与自律、文化自觉等范畴,着重从理论的层面,媒介与文化的双重视角,对“电视秀”展开了深入论述,并对“电视秀”的走向和未来做出了自已的判断和预测。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第22届年会10月17至18日在天津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广播影视局的编委、特约编辑80多人出席了会议。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宣传管理司司长、年鉴编委会副主任金德龙受广电总局副局长、年鉴编委会主任胡占凡同志委托,代表总局和年鉴编委会在会上讲了话。他说,总局一贯重视《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的编辑工作,把年鉴事业作为总局的一项份内工作,尽量给予财力、物力上的支持,总局宣传管理司作为行业主管,对年鉴编纂工作给予了指导。同时,这项工作也是总局和教育部共建中国传媒大学的一部分。这些年来,在所有参与年鉴编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