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对IMF总裁一职摆出志在必得之势。
因“桃色事件”而陷于牢狱之灾的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IMF)总裁斯特劳斯?卡恩正在接收司法程序的相关调查。他的离去留下许多争议和遗憾,对于他的是非争论还没有来得及完全展开,就被对IMF总裁一职空缺的争夺所掩盖。
5月20日下午,IMF执行执董会宣布启动总裁遴选程序。声明称,根据程序总裁提名截止至6月10日,然后由该组织的秘书长向执董会公布候选人名单,但若候选人超过三名,执董会将继续对名单保密,直到从中选出三人为止。在选三名候选人的过程中执董会将考虑基金各主管的支持度、权重投票体系,争取在执董会从得到所有候选人名单开始七日内完成,且可能采取集体投票,从中选取得票数多者。
程序特别强调,下任总裁不受“地域因素影响”,新总裁可能于6月30日出炉。目前,据多方预测,法国财长拉加德最有可能出任这一届IMF总裁一职。
铁定原则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由欧洲人担任,世界银行行长由美国人担任”早已成为不成文的“铁定原则”。追溯IMF成立65年的历史,10任总裁均出自欧洲。对此,多年来一直有质疑之声——IMF的平等选举原则已被金钱代替。从根本上讲,IMF的决策权力配置和决策体制是建立在由基金份额量决定的投票权力基础上,因此,它更像一家股份制公司,占股51%的大股东永远拥有支配其他股权的权力。自成立之初,发达国家就占据着IMF绝对多数的投票权,“控股股东”身份一直没有被撼动过。
如果IMF在其形式和实质上是一家名副其实的企业,这一规则是适用的。但纵观IMF的责任与使命,它的全部意义应是在平等、公平原则下,平衡世界各个国家的利益。也就说,IMF在行使手中的权利时,保护的不应仅仅是少数国家的利益,而是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这才是这一机构的“核心原则”。
IMF是二战后的产物,它是1945年12月27日成立的国际性金融机构,与世界银行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成立之时,就将其总部设在华盛顿,并明确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
从成立至今,IMF的决策主体由三个机构或职位构成:基金理事会、基金执行董事会、基金总裁。基金理事会是基金的最高权力机构,其投票权绝大多数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IMF规定:认缴了相应份额的成员国即可获得250个基本投票权。在此基础上,如果成员国每向基金组织认缴10万个特别提款权的基金份额即增加1票,形成加权投票权。一个国家的投票权由基本投票权和加权投票权组成。“特别提款权”是该组织于1969年创设,这一权力成为日后选举的“权重砝码”。
投票权在IMF决策机制中作用巨大,基金组织的主要政策和业务决定都需要多数票通过,有些重大问题还需要达到规定的多数票方可通过,比如份额的调整和特别提款权的分配等事项,需经理事会85%的多数票通过;使用资金的决定需要经理事会70%的多数票通过。据统计,目前欧洲国家占有36%的投票权,美国17%,西方七国45.43%,所有发达国家总共超过60%。
此外,基金执行董事会由主席(同时也为基金总裁)和24位执行董事所组成,是基金的执行机构。除10任主席来自欧洲外,24名执行董事也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其中,欧洲就占了9位。掌握了三大决策机构,就等于掌握了IMF的最终决策权。
从1945年至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已经由44个国家发展到187个国家,无论“分母”如何扩大,但历届选举的结果仍是延续无悬念的“老调”。
博弈格局
从支持IMF总裁一职的人选态度上已形成两大阵营。以美国和欧盟为主的阵营力挺法国财长拉加德;金砖五国则坚持这一届总裁应在发展中国家中产生。“IMF新总裁应该从发展中国家产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的利益。”这是南非财政部长戈尔丹近日的表态。
来自两个阵营的候选人实力不凡。除法国财长拉加德外,还有来自印度的IMF独立评估部门主任阿鲁瓦利亚、新加坡财政部长尚达曼、波兰中央银行行长贝卡、南非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曼努埃尔以及英国前首相布朗及中国现任央行行长周小川。
据外媒分析,以上人选虽具备实力,但被选中的可能性渺茫。此前,IMF明确提出不以“地理因素”为参考条件,而是“基于优点”。目前,“基于优点”被定义为,需要其具有丰富的高层决策背景和政治协调力与沟通力,换句话讲,专业能力和政治影响力缺一不可。上述参选人都具备“基于优点”的条件,关键还是看主导选举的选票。
目前投票权的情况是,在2012年年底份额正式调整前,IMF的投票权比例为发达国家总计持有59.5%的份额,其中美国占16.7%,英法德共有约15.8%,日本6%,美国拥有一票否决权;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共拥有40.5%投票权,其中中国拥有3.65%,俄罗斯为2.68%,印度1.88%,墨西哥1.43%,巴西1.37%。调整后,预计在2012年IMF年会前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投票权将增加,届时中国将从目前的3.82%上升到6.07%,巴西从1.72%升至2.21%,但美国仍将维持16.5%起决定性的投票权。
尽管从投票权所占票数对比来看,悬殊很大,但这不能阻止发展中国家争取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平等地位。“如果IMF想保持其信誉和合法性,总裁人选就应该在广泛咨询各成员国之后进行选择,应该选出最具竞争力的人选而不去考虑他(她)的国籍。我们相信,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基金中拥有足够代表权对于基金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金砖国家执董在声明中强调道。
经济实力的显著提高决定了新兴国家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发达国家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这种声音不理不睬。近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发表声明称,“我们准备支持一位具备必要的资历和领导才干的候选人为新任总裁,并且这个人能够获得IMF各成员国的广泛支持,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
这种表态或许代表了一定的让步。5月30日,法国财长拉加德宣布,将于出访巴西、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出访的目的是游说这些国家支持她参选IMF总裁,并表示如果成功出任,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改革。发展中国家的分量已让世界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虽然法国财长拉加德胜算的可能性大,但若失去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也不可能顺利上位。”资深人士指出。
这届关于IMF总裁的选举将对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金融机构中的地位影响深远。有分析指出,如新兴国家在这届选举中失去出任总裁的机会,可退而求其次谋求副总裁一职。随着份额、投票权在未来的进一步增加,总裁一职并非遥不可及,国际金融机构组织的新格局将到来。
因“桃色事件”而陷于牢狱之灾的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IMF)总裁斯特劳斯?卡恩正在接收司法程序的相关调查。他的离去留下许多争议和遗憾,对于他的是非争论还没有来得及完全展开,就被对IMF总裁一职空缺的争夺所掩盖。
5月20日下午,IMF执行执董会宣布启动总裁遴选程序。声明称,根据程序总裁提名截止至6月10日,然后由该组织的秘书长向执董会公布候选人名单,但若候选人超过三名,执董会将继续对名单保密,直到从中选出三人为止。在选三名候选人的过程中执董会将考虑基金各主管的支持度、权重投票体系,争取在执董会从得到所有候选人名单开始七日内完成,且可能采取集体投票,从中选取得票数多者。
程序特别强调,下任总裁不受“地域因素影响”,新总裁可能于6月30日出炉。目前,据多方预测,法国财长拉加德最有可能出任这一届IMF总裁一职。
铁定原则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由欧洲人担任,世界银行行长由美国人担任”早已成为不成文的“铁定原则”。追溯IMF成立65年的历史,10任总裁均出自欧洲。对此,多年来一直有质疑之声——IMF的平等选举原则已被金钱代替。从根本上讲,IMF的决策权力配置和决策体制是建立在由基金份额量决定的投票权力基础上,因此,它更像一家股份制公司,占股51%的大股东永远拥有支配其他股权的权力。自成立之初,发达国家就占据着IMF绝对多数的投票权,“控股股东”身份一直没有被撼动过。
如果IMF在其形式和实质上是一家名副其实的企业,这一规则是适用的。但纵观IMF的责任与使命,它的全部意义应是在平等、公平原则下,平衡世界各个国家的利益。也就说,IMF在行使手中的权利时,保护的不应仅仅是少数国家的利益,而是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这才是这一机构的“核心原则”。
IMF是二战后的产物,它是1945年12月27日成立的国际性金融机构,与世界银行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成立之时,就将其总部设在华盛顿,并明确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
从成立至今,IMF的决策主体由三个机构或职位构成:基金理事会、基金执行董事会、基金总裁。基金理事会是基金的最高权力机构,其投票权绝大多数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IMF规定:认缴了相应份额的成员国即可获得250个基本投票权。在此基础上,如果成员国每向基金组织认缴10万个特别提款权的基金份额即增加1票,形成加权投票权。一个国家的投票权由基本投票权和加权投票权组成。“特别提款权”是该组织于1969年创设,这一权力成为日后选举的“权重砝码”。
投票权在IMF决策机制中作用巨大,基金组织的主要政策和业务决定都需要多数票通过,有些重大问题还需要达到规定的多数票方可通过,比如份额的调整和特别提款权的分配等事项,需经理事会85%的多数票通过;使用资金的决定需要经理事会70%的多数票通过。据统计,目前欧洲国家占有36%的投票权,美国17%,西方七国45.43%,所有发达国家总共超过60%。
此外,基金执行董事会由主席(同时也为基金总裁)和24位执行董事所组成,是基金的执行机构。除10任主席来自欧洲外,24名执行董事也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其中,欧洲就占了9位。掌握了三大决策机构,就等于掌握了IMF的最终决策权。
从1945年至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已经由44个国家发展到187个国家,无论“分母”如何扩大,但历届选举的结果仍是延续无悬念的“老调”。
博弈格局
从支持IMF总裁一职的人选态度上已形成两大阵营。以美国和欧盟为主的阵营力挺法国财长拉加德;金砖五国则坚持这一届总裁应在发展中国家中产生。“IMF新总裁应该从发展中国家产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的利益。”这是南非财政部长戈尔丹近日的表态。
来自两个阵营的候选人实力不凡。除法国财长拉加德外,还有来自印度的IMF独立评估部门主任阿鲁瓦利亚、新加坡财政部长尚达曼、波兰中央银行行长贝卡、南非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曼努埃尔以及英国前首相布朗及中国现任央行行长周小川。
据外媒分析,以上人选虽具备实力,但被选中的可能性渺茫。此前,IMF明确提出不以“地理因素”为参考条件,而是“基于优点”。目前,“基于优点”被定义为,需要其具有丰富的高层决策背景和政治协调力与沟通力,换句话讲,专业能力和政治影响力缺一不可。上述参选人都具备“基于优点”的条件,关键还是看主导选举的选票。
目前投票权的情况是,在2012年年底份额正式调整前,IMF的投票权比例为发达国家总计持有59.5%的份额,其中美国占16.7%,英法德共有约15.8%,日本6%,美国拥有一票否决权;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共拥有40.5%投票权,其中中国拥有3.65%,俄罗斯为2.68%,印度1.88%,墨西哥1.43%,巴西1.37%。调整后,预计在2012年IMF年会前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投票权将增加,届时中国将从目前的3.82%上升到6.07%,巴西从1.72%升至2.21%,但美国仍将维持16.5%起决定性的投票权。
尽管从投票权所占票数对比来看,悬殊很大,但这不能阻止发展中国家争取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平等地位。“如果IMF想保持其信誉和合法性,总裁人选就应该在广泛咨询各成员国之后进行选择,应该选出最具竞争力的人选而不去考虑他(她)的国籍。我们相信,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基金中拥有足够代表权对于基金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金砖国家执董在声明中强调道。
经济实力的显著提高决定了新兴国家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发达国家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这种声音不理不睬。近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发表声明称,“我们准备支持一位具备必要的资历和领导才干的候选人为新任总裁,并且这个人能够获得IMF各成员国的广泛支持,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
这种表态或许代表了一定的让步。5月30日,法国财长拉加德宣布,将于出访巴西、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出访的目的是游说这些国家支持她参选IMF总裁,并表示如果成功出任,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改革。发展中国家的分量已让世界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虽然法国财长拉加德胜算的可能性大,但若失去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也不可能顺利上位。”资深人士指出。
这届关于IMF总裁的选举将对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金融机构中的地位影响深远。有分析指出,如新兴国家在这届选举中失去出任总裁的机会,可退而求其次谋求副总裁一职。随着份额、投票权在未来的进一步增加,总裁一职并非遥不可及,国际金融机构组织的新格局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