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倒插门”为啥不受人待见?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8546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民间,有一种俗称“倒插门”的婚姻形式——“赘婚”,即男方到女方家落户,成为女方家庭中的一员,瞻养女家双親,继承女家财产,所生子女从女性,为女方家传宗接代续香火。这种男子,民间俗称为“上门女婿”。
  “倒插门”的婚姻风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据考证,我国古代即有“赘婚”制,初始于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史记滑稽列传》中载:“淳于髡为齐之赘婿”。“赘婿”,指的就是“上门女婿”。《汉书·贾谊传》中载:“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意思是说,秦朝的人家如果是富有的话,等到儿子长大成人后,就跟爹妈分居,娶妻生子。如果这个家庭比较穷,那么儿子长大后,就把他送给别人家做女婿。当时提倡这种婚姻形式,不单单是穷富的问题,更为主要是为了促进人口增长和节约劳力资源。
  古代的倒插门女婿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往往被人瞧不起。“家贫无有聘财,以身为质也”——由于家穷,而把自己当作抵押品抵押出去。既是抵押品,自然没啥地位了。有些倒插门女婿竟然成了女方家的“奴婢”:“淮南俗,卖子与人作奴,名曰赘子,三年不能赎,遂为奴婢”。可以想见,倒插门女婿是饱受社会歧视的,所谓人在矮檐下,没法不低头。
  到了汉朝,倒插门女婿还是没能翻身。汉武帝北伐匈奴、大宛时,就多次强征倒插门女婿同罪犯一起去充军打仗和开垦边疆。倒插门女婿和罪犯一个“级别”了,可见其社会地位之低了。
  唐宋两代,“倒插门”的婚俗在内容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据《旧唐书·室书传》记载:“婚嫁之法,男先就女舍,三年役力,因得亲迎其归。役日已满,女家分其财物,夫妇同车而载,鼓舞共归。”这就比汉朝“先进”多了,“上门女婿”也不是“抵押品”了,不存在“以身质于女家”的买卖契约关系。而且,“役日满,女家分其财物,夫妇同车而载,鼓舞共归。”合同到期后,上门女婿不但可以分到女方家一些财产,而且还可用车拉着媳妇大张旗鼓地回到生身父母的家,或者自己立的新家。这实际上是等于从岳父母那里拿回了拖欠多年的工资。自然,此时的上门女婿人身上获得了自由,社会地位提高了许多。由于社会上歧视的人少了,“倒插门”婚俗也就渐为人们所接受,且大行其道。唐宋两代,很多地区竟然出现了自愿入赘现象,久之,便形成了一方风俗。据宋人范政明《岳阳风土记》中载:“湖湘之民,生男往往作赘,生女反招赘舍居。然男子为其妇家承门户,不惮劳苦,无复怨悔。”上门女婿日趋“吃香”,估计彼时的女孩,肯定唤作“摇钱树”了,地位高得不得了!唐代最著名的“倒插门女婿”要数诗仙李白了。这位唐代杰出的大诗人,在湖北安陆娶了大唐帝国前任丞相许圉师的孙女许紫烟,入赘许家。不过婚姻质量并不算太好。
  元朝时,源于汉人生活习惯的“倒插门”婚俗依然盛行,只是此时的上门女婿有了“级差”,被分为四等。徐元瑞《史学指南·婚姻门》中载:“赘婿,今有四等焉:一曰养老,谓终于妻家聚活者。二曰年限,谓约以年限,与妇归宗者。三曰出舍,谓与妻析居者。四曰归宗,谓年限已满,或妻亡,并离异归宗者。”而且元代《通制条格》中还规定:“只有一子者不许出赘,若贫家只有一子,立年限出舍者听。”倒插门的女婿超过一定年限,可以携妻出外与岳父母分开居住——“赘婿”制度已经纳入国家法律规定了。
  明清两代,上门女婿被分为两种:“养老婿”和“出舍婿”。明代《户律》记载:“凡招婿,须凭媒妁,明立婚书,开写养老或出舍年限……”关于上门女婿的“立法”日趋严密。清朝时有很多有身份、有地位、有才华的青壮年成为上门女婿。清代有两位著名的“倒插门女婿”,一位是大学者洪亮吉,他入赘武进地区的大户人家赵氏家族;还是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湘军统帅左宗棠,他入赘富户周家。从1832年到1843年,左宗棠“倒插门”达12年之久。
  说起来也很有意思,史上居然有位皇帝亲自“倒插门”,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倒插门帝王”!这位倒插门帝王就是金始祖完颜函普。完颜函普原是粟末靺鞨人。当时完颜部与粟末靺鞨部族争斗不止,为了调解两个部落间的争斗,年过花甲的完颜函普入赘完颜部,娶了完颜部族中一位六十岁而未嫁的“高龄剩女”。完颜函普“因赘得福”,竟然依靠完颜部的力量,当上了一国之君,演绎出一个中国北方的百年王朝。
其他文献
入了冬,就是荆楚大地冻子鱼走俏的时节。我的乡愁里有三大代表,它们是:棉被、梨树炭、冻子鱼。  因为居长,我从六岁就开始学做饭,煎鱼就成了必修课。荆楚大地多的是湖汊港口,出产的鱼儿味道鲜美,烹调时只要掌握几个要点,就能做出一盘美味的鱼来。进入冬季,冻子鱼在每家都要登场,过年前还要一次性煎几锅出来,盛在一个大木盆里。家里的必备年货,除了腊味,就是它了。  相对于做一木盆的冻子鱼,平时的煎鱼只能算基础阶
期刊
提起“瘟神”,大多数人都不陌生,谁都避之唯恐不及。但瘟神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严重威胁着天下生灵的生命安全。肆无忌惮、横行霸道的瘟神,有谁能将其擒获降服呢?环顾宇内,唯有土地爷!  土地爷寿诞  江汉平原风俗,农历二月初一、初二两天,是土地爷的寿诞。农夫农妇们异常重视这个传统节日。土地爷,是土地之神,在家神匾上的“天地君亲师位”之旁也有他的一席之地,即“本庄土地里域正神”是也!每到农历二月初一早晨
期刊
去年夏天,应朋友之邀, 我来到了朝思暮想的呼伦贝尔草原。  一下汽车,眺望碧草蓝天,我的心也像草原一样,顿时一下子宽 阔起来。突然一个不大的马群在我身边呼啸而过,我禁不住一阵兴奋,思绪一下子把我带回到童年时的郭尔罗斯和杜尔伯特草原,奔腾的马群和悠扬的马头琴声似乎又一次回响在了我的耳边。  草原黄昏是宁静的。稀疏的蒙古包,一个个远离人群的心灵,面对那么大的草原,哪个能不感到孤独?但对于那些不甘寂寞的
期刊
[摘 要]关于美国汉学家孔飞力研究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的名著之书名应译为“叫魂”还是“盗魂者”的争议,已发生近二十年,至今仍未停歇。细心的读者或研究者早就发觉《叫魂》这一译名不仅未能忠实于原著,也与我国国情民俗的实际差异颇大。但译者虽有了解,仍坚持未改。为避免造成混乱,仍以将误译的书名改正为好。此事并非完全无关宏旨,而是与维护中国语言文字的纯正有关。。  [关键词]孔飞力;书名翻译;叫魂;盗魂
期刊
说起南北方的区别,除了气候上一个严寒一个温暖以外,另一个区别便在于性格上。一般大家认为北方人性格普遍豪爽、阳刚;南方人则大多温婉细腻。但偏偏在南中国地区,却生出了一种具有北方壮阳之美的民间艺术形式——英歌。  铿锵有力、节奏明快的锣鼓声响起了,伴随着锣鼓声还有螺号、吆喝声以及阵阵棍棒击打时发出的清脆的声音。装扮成梁山泊好汉的英歌表演方队,尽情尽力地跟随节奏击打手中的棍槌,呈现出一场豪气冲天的舞蹈表
期刊
顺德春节习俗,按表现形式和时间不同可分为:腊月迎春、新年贺岁和酬神祈福三大类。腊月迎春包括谢灶、扫屋、上挥春、开油镬、行花街、卖懒、除夕点灯照耗、责年(“责”为“压”之意)等;新年贺岁包括燃鞭炮贺新岁、接财神、拜年贺岁、演大戏、舞龙、舞狮、游龙等;酬神祈福包括拜庙、游神祈福、挂花灯、出会景、观音开库等。  顺德春节习俗系统、集中地展示了顺德民俗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岭南历史和时代风貌。2009年3月2
期刊
电脑能够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带来许多的便利,是书房中经常会出现的电器,而电脑桌也是书房中不能缺少的基本家具,甚至会有着替代普通书桌的趋势。我们都知道书房中的物品摆放都讲究着一定的风水,那么书房电脑桌的摆放会有着什么样的风水讲究呢?今天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  1、靠墙而放  在风水讲究的是后有靠山的,不论是一些物品的摆放又或者是住宅位置的选择,后面有靠山的风水格局都是比较好的,也是能够让我们做事变得顺利
期刊
在中原大地,很多地方的春节到农历初六就已经结束。而在潮汕地区,春节重头戏才刚刚开始。  春节期间,只要你在潮汕地区的大街小巷走一走,肯定会不期而遇各种“营老爷”活动。  潮汕人为什么称诸神为“老爷”?  “老爷”是潮汕地区对神灵的尊称,是潮州地区的守护神。之所以将诸神称为“老爷”,跟称呼官员一样,是因为人们把神灵世俗化、人格化。明清时期,潮汕地区的每个乡村都有神庙,一般建在村庄里面,实行人神同居同
期刊
如今全世界最著名的节日,除了中国的春节恐怕就是圣诞节了!那一天圣诞老人坐着驯鹿拉的雪橇来到雪花纷飞的人间给孩子们送去圣诞礼物,铃儿响叮当的音乐声弥漫在大街小巷,白色圣诞美丽动人令人愉悦。可你知道圣诞节是怎么来的?圣诞老人的原型又是谁吗?  其实,在欧洲大陆,很多国家都会庆祝另一个更古老的节日,那就是每年12月6日的圣尼古拉斯节,尤其是在荷比卢地区,更是把这个节日过得盛大而有气氛。每年的11月中旬,
期刊
当我们走进广州陈家祠,抬头看上屋顶,只见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塑像站立在屋脊上,令人目不暇接,不禁感叹此等艺术的技艺精湛。这些生动活泼、形象各异的塑像就是灰塑。  灰塑,也称为灰批,是岭南一种较为独特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不仅存活在广州,在广东其他地区如开平、雷州地区也有。灰塑工艺由来已久,在唐僖宗中和四年就已经有记载。明清两代广州灰塑最盛,特别是在宗祠、庙庵、寺观和豪门大宅,随处可见色彩艳丽的灰塑装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