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格达的上空硝烟弥漫,我们忧心忡忡,焦躁不安,为我们认识与不认识的伊拉克热诚、忠厚、勤劳、善良的普普通通无辜的老百姓担忧,这其中就有巴格达“金街”上的阿齐兹……
阿齐兹是以制作银器饰物为生的工匠,在首都巴格达谋生。巴格达制作的金银器和饰物早有盛名。早在1000多年前的阿拔斯王朝,被史学家们称为“黑衣大食”国首府的巴格达,和中国古长安一样,是迢迢“丝绸之路”东西两端最耀眼的两颗明珠。据《唐史》载,当时的巴格达“四方辐辏,万货斗贱。锦绣珠贝,满于市肆……”,其繁华富庶,“为西域冠”。
1000多年过去,巴格达几经荣衰,然而自阿拔斯王朝时代就兴盛一时的金银饰物制作的工艺却一代代传承至今。巴格达每个区几乎都有“金街”——专门制作与贩卖金银首饰的街道。“金街”上,制作与贩卖金银首饰的小铺,一家挨着一家。玻璃橱窗里,陈列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镶嵌着珠宝、钻石的项链、手链、手镯、脚镯、胸花、戒指、项链坠儿,明晃晃的一片,满街珠光宝气。
尽管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使伊拉克人们蒙受了不小的灾难,但由于海湾国家的捐助和每年近200亿美元的丰厚的石油收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仍十分富裕。1989年我们到伊拉克任职时,伊拉克第纳尔与美元的汇率是1∶3.2。在“金街”上进进出出的除了衣着时髦的贵妇与白领,多是些从头到脚披着黑纱的普通家庭妇女,足见巴格达寻常人家的殷实。
女人天性爱美,休息的日子常常逛街购物,到哪儿都是如此,中国外交官夫人自然也不能免俗。巴格达市中心那条著名的拉希德大街后面,紧靠着底格里斯河边专卖妇女儿童时装和化妆品的“女人街”和专卖铜壶、铜盆的“铜器街”,都是她们节假日逛街的常去之地。而旁边紧挨着的一条“金街”却很少去,偶尔涉足,也不过是去开开眼,那一点工资,是舍不得花费在这上面的。
海湾战争后,战争破坏加上国际封锁制裁使得伊拉克经济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尽管伊拉克国家银行公布的对美元汇率仍保持不变,但在市面上,早已经倒挂成了70∶1,最高时甚至超过100∶1。伊拉克的物价飙升,把战前大学教授、政企白领等有着稳定丰厚收入的殷实人家迅速压向了贫困线,普通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对我们这些按月用美元等硬通货结算工资的外交人员来说,无形中工资斗涨了几十倍。再去“金街”自然也不觉得口袋还像战前那般羞涩了。
于是,我们便去了与“女人街”和“铜器街”相邻的那条“金街”。只是,此时已经人是物非,大多数店铺都关门歇业,偶尔几家开张的,也冷冷清清,往日雇佣的伙计早已辞退,只留下店主在苦苦支撑。橱窗里只零零星星摆几件样品,再不见战前金银万斛、琥珀光摇的繁华景象。
我们找到了使馆女同胞推荐的银器店,也结识了店主阿齐兹。
阿齐兹年近六旬,矮矮胖胖,几近秃顶。他出身银器世家,几岁时便和几个兄弟一起跟父亲从冶炼、制银铂、银锭,到雕刻、镂花、打戒指,从事银器、银首饰制作将近50年,是巴格达银器界颇有些名气的技师。海湾战争前,巴格达好几个区的“金街”上都有他开的银器店。他除了设计、制作手镯、手链、项链坠儿、胸花等首饰外,还设计、制作其他银器。他取出一本相册,里面尽是他的得意之作,其中不少已为国家和省级博物馆、机关及外国友人所收藏。譬如他为库特省设计制作的“库特之匙”,是省长赠给贵宾的礼物;20世纪60年代,他为总统设计制作的一架银质的犁铧,曾是总统出访时的国礼。然而海湾战争后,伊拉克人们生活水准一落千丈,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谁还有闲心打造金银首饰。加上封锁制裁,进口原料统统断绝,他在其他城区“金街”上的小店一家接一家倒闭,如今,只剩市中心这一爿小店,父子俩在这里苦苦维持。
小店里空空荡荡,只有一个小柜台,里面放着少量的手镯、项链。原在店铺后面的加工台,也索性搬到柜台边。加工台上摆着他们加工银器用的行头:锥子、雕刀、模具、银铂和一根根棍子似的自制的银锭。阿齐兹说:“生活总得继续下去,亏得还有一些老主顾,遇上娶亲嫁女还想到我们,特意从其他城区赶来,让我们加工银器……”我们看到他正把一柄只有寸把长的小弯刀,固定在塑胶泥板上,准备在刀鞘上雕饰花纹,那是一位老主顾订做的胸花。他说:“为了这些老主顾,我们也得支撑下去……”。
除了请他们为章谊从开罗带回的亚历山大石、金沙石、孔雀石设计、打造戒指、手镯、项链坠儿之外,当使馆同事或是来巴格达度假的联合国驻伊、科边界观察员要购买银器或纪念品时,我们也将他们带到阿齐兹的小店。每次再去“女人街”、“铜器街”,也常常到他们小店去坐一坐。记得有一次,我们看到店门紧锁,心中不由得一沉,莫非他们连最后这爿小店也维持不下去,不得不倒闭吗?放心不下,第二天又抽空赶去,见店门开着,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原来,由于手边原料用完了,他们不得不到居民区去收购旧银器,自己用坩锅熔化制成银铂或银锭。他说:“你们放心吧,再困难我们也得支撑下去,我们相信世界人们的良心,不会总看到伊拉克人民在没完没了的封锁、制裁下苦苦挣扎。”
1993年8月,我们去开罗赴任前,特意向阿齐兹告别,给他们送去中国的红茶和一小幅杭州织锦。
又两年过去了,每当我们从电视、报纸上看到有关伊拉克的消息,便会想起在巴格达度过的日日夜夜,想起阿齐兹。特别是安理会通过“石油换食品”的986号决议,我们想阿齐兹的日子或许会好过一些了吧。令我们万万想不到的是,尽管相隔遥远,阿齐兹也一直惦念着我们这两位中国朋友。当他们听说当年同我们一起在巴格达工作的常华夫妇回国时途径开罗,便一再叮嘱他们行前一定要到他们的小店去一次,为的是要送给我们这两位中国朋友一件礼物——一枚他们精心设计打造的银戒指。当我们从常华夫妇手里接过这枚戒指时,眼睛不禁湿润了。我们细细端详这枚戒指,没有镂花,也没有雕饰,两根细细的银丝,下端并在一起,上端张开做成一个托,他们大概记得章谊喜欢亚历山大石,特意在戒指中间镶一粒白色的亚历山大石,像一朵盛开的小花,左右两旁衬着两片银色的叶子,竟是伊拉克和中国的地图!我们不禁怦然心动,阿齐兹为了表达他们心中,不,伊拉克人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朴素的友好感情,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寓意深远的别具一格的图案。这哪里是一件普通的礼物,托在掌心的戒指,忽然沉重许多。这枚戒指表达着在“没完没了的封锁、制裁下苦苦挣扎”的阿齐兹和伊拉克人民对我们,对和平、友谊与未来的渴望与期盼啊!
战争又一次降临伊拉克。我们惦念着像阿齐兹这样的伊拉克人民,耳畔总时时回想着他们朴实的声音:“我相信世界人们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