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具有启智、怡情、益志、美德、养性等功能。音乐教育要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生成长,要反映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发展性和普及性的一般特性。教育使人类从愚昧无知走向了文明,通过教育使人的技能、思维和品格得到不断提升。音乐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情绪,缓解繁重而紧张的学习压力。音乐教育对人格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音乐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进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教育;成长、重要性
一、学生的人格特质
从一定的现实程度来讲,健全的人格特质具有理想性和超现实性。健全的人格能够在心理上积极、正确地面对现实,能恰切地与社会及他人交流,形成成熟的沟通能力。学生阶段是人的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个性增强,呈现多元化,稳定性较弱,有极大的可塑性,这一时期被称为个性形成的“黄金期”。其特征大致表现为:(1)自我意识的增强。(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3)思想情绪的不稳定性。(4)内心开放性与文饰内隐性的统一。(5)兴趣广泛,好奇心强。
二、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
学校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学校的音乐教育主要是传授学生音乐知识、技能,培育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审美品格。
1.提高学生的内心感应能力。音乐课可以通过演唱、演奏、欣赏、创造或表现等方式使学生感受音乐,以不同的方式培育内心感应能力,同时也是对单调学习生活的一种有益调节。
2.培养学生高尚的兴趣与爱好。兴趣是人格特质的重要方面,兴趣的价值取向,直接反映了个体的人格特质是否完善。一般来说,兴趣高雅的人其人格与兴趣也会成正比,对生活有积极的向上的心理;反之,内心丑陋、性格孤僻、怪异的人,兴趣相对来讲就会较低级,缺乏生活情趣。
3.培养学生互助、协作、团结的品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较多,由于他们经常处于独自的环境中,在其成长过程中缺乏协作的意识,这使他们在交往中出现许多不足之处。
三、音乐欣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它具有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特点。所以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他的世界观,伦理观等紧密相连的。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当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憎恶并唾弃假恶丑的东西,在艺术领域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时,真假难分,善恶难析,美丑难辨。然而,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却要求人们必须能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做到径谓分明,崇扬真善美的,摒弃假恶丑的,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发展其音乐审美能力。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之间。”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的歌唱与欣赏机械地束缚在音符上,而是要启发他们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教师可通过分析旋律、歌词,引导受教育者感受音乐的基本要素,即节奏、速度、音高、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感中的作用,完整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受教育者体会、表现音乐,最终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四、音乐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音乐艺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有内容广泛的文学、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有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传统,总是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的音乐流向和文化导向,扩大学生知识面。在欣赏长调风味的歌曲《青藏高原》时,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向学生介绍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居住条件、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居住的地理环境等。在与学生共同分析歌词中渗透的深刻的人文性,以拟人手法直抒青藏高原的情怀。仔细体会那种悠长久远的意境,一种对天、地、佛深切的呼唤和期盼。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学与语言、历史、地理等课程以及民族学、宗教学知识结合起来,由此产生的多元效应,不仅巩固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也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得到完善。
五、音乐欣赏教育在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5.1、音乐欣赏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右半球负责形象思维。欣赏音乐通过音响和音乐形象,唤起人们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等有关事物的联想,由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的协调活动来促进左右脑的兴奋,进而促进全脑的发展。所以音乐在给人以愉悦和享受的时候,也在不断开发着人们的联想、记忆、观察、反应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若一个人长期得到音乐的熏陶,养成创新和想象的习惯,势必能推动他的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使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5.2、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创造性思维并不单单体现在歌曲的即兴创作和简易乐器的制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六、音乐欣赏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纲要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突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地位。一个民族的艺术是历经数千年发展而保留下来的,它直接代表着那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艺术的民族性极强。将我国各族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欣赏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因此,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而有效的途径。
七、打好坚实的音乐基础,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中心任务
首先,必须培养正确的音感和节奏感。音感、节奏感教育在早期教育阶段能最有效地进行,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再进行音感、节奏感教育就明显困难了。听音视唱教学经验表明,学生时期音感、节奏感的形成特别快,年龄越大,音感、节奏感就越来越差。其次,必须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教育。在音乐演奏教育中,所谓专业技术教育,就是要教会他们正确熟练的演奏姿势、把握乐器的方法、各种演奏法等。因此,在教育中必须遵守技术发展的顺序性和体系性,把学生在早期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所有内容都教会。同时,还须保证技术的正确性。哪怕是只教一种技术,也要正确地教,并使其熟练掌握。
八、总结
总之,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能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正基于此,我认为,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重视音乐欣赏已不单是学科发展的形式所迫,更是大众的呼声、时代的需要。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音乐欣赏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教育;成长、重要性
一、学生的人格特质
从一定的现实程度来讲,健全的人格特质具有理想性和超现实性。健全的人格能够在心理上积极、正确地面对现实,能恰切地与社会及他人交流,形成成熟的沟通能力。学生阶段是人的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个性增强,呈现多元化,稳定性较弱,有极大的可塑性,这一时期被称为个性形成的“黄金期”。其特征大致表现为:(1)自我意识的增强。(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3)思想情绪的不稳定性。(4)内心开放性与文饰内隐性的统一。(5)兴趣广泛,好奇心强。
二、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
学校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学校的音乐教育主要是传授学生音乐知识、技能,培育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审美品格。
1.提高学生的内心感应能力。音乐课可以通过演唱、演奏、欣赏、创造或表现等方式使学生感受音乐,以不同的方式培育内心感应能力,同时也是对单调学习生活的一种有益调节。
2.培养学生高尚的兴趣与爱好。兴趣是人格特质的重要方面,兴趣的价值取向,直接反映了个体的人格特质是否完善。一般来说,兴趣高雅的人其人格与兴趣也会成正比,对生活有积极的向上的心理;反之,内心丑陋、性格孤僻、怪异的人,兴趣相对来讲就会较低级,缺乏生活情趣。
3.培养学生互助、协作、团结的品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较多,由于他们经常处于独自的环境中,在其成长过程中缺乏协作的意识,这使他们在交往中出现许多不足之处。
三、音乐欣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它具有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特点。所以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他的世界观,伦理观等紧密相连的。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当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憎恶并唾弃假恶丑的东西,在艺术领域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时,真假难分,善恶难析,美丑难辨。然而,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却要求人们必须能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做到径谓分明,崇扬真善美的,摒弃假恶丑的,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发展其音乐审美能力。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之间。”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的歌唱与欣赏机械地束缚在音符上,而是要启发他们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教师可通过分析旋律、歌词,引导受教育者感受音乐的基本要素,即节奏、速度、音高、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感中的作用,完整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受教育者体会、表现音乐,最终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四、音乐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音乐艺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有内容广泛的文学、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有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传统,总是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的音乐流向和文化导向,扩大学生知识面。在欣赏长调风味的歌曲《青藏高原》时,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向学生介绍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居住条件、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居住的地理环境等。在与学生共同分析歌词中渗透的深刻的人文性,以拟人手法直抒青藏高原的情怀。仔细体会那种悠长久远的意境,一种对天、地、佛深切的呼唤和期盼。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学与语言、历史、地理等课程以及民族学、宗教学知识结合起来,由此产生的多元效应,不仅巩固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也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得到完善。
五、音乐欣赏教育在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5.1、音乐欣赏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右半球负责形象思维。欣赏音乐通过音响和音乐形象,唤起人们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等有关事物的联想,由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的协调活动来促进左右脑的兴奋,进而促进全脑的发展。所以音乐在给人以愉悦和享受的时候,也在不断开发着人们的联想、记忆、观察、反应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若一个人长期得到音乐的熏陶,养成创新和想象的习惯,势必能推动他的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使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5.2、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创造性思维并不单单体现在歌曲的即兴创作和简易乐器的制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六、音乐欣赏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纲要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突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地位。一个民族的艺术是历经数千年发展而保留下来的,它直接代表着那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艺术的民族性极强。将我国各族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欣赏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因此,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而有效的途径。
七、打好坚实的音乐基础,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中心任务
首先,必须培养正确的音感和节奏感。音感、节奏感教育在早期教育阶段能最有效地进行,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再进行音感、节奏感教育就明显困难了。听音视唱教学经验表明,学生时期音感、节奏感的形成特别快,年龄越大,音感、节奏感就越来越差。其次,必须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教育。在音乐演奏教育中,所谓专业技术教育,就是要教会他们正确熟练的演奏姿势、把握乐器的方法、各种演奏法等。因此,在教育中必须遵守技术发展的顺序性和体系性,把学生在早期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所有内容都教会。同时,还须保证技术的正确性。哪怕是只教一种技术,也要正确地教,并使其熟练掌握。
八、总结
总之,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能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正基于此,我认为,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重视音乐欣赏已不单是学科发展的形式所迫,更是大众的呼声、时代的需要。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音乐欣赏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