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高专教育主要以培养职业技能应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特色应该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其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包括学时设置安排上,实训课、实践课安排不够完善与健全。为了适应市场及社会需求,为将来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我们应该在培养出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合理的课程体系,有着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思路,采用多样性、互补性的教学方法,以应用为主,理论够用,研究提高的教育理念,从而构建课程体系和设置教学内容。
【关键词】高职高专 机电类专业 教学体系
一、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思路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以校企合作,工学合作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是比较科学的方法之一。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是培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坚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加强实践工作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产生出有社会价值或个人的产品的能力,包括对知识、技术应用和创造,具体的方式与方法运用等实际本领。实践能力不仅是对人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条件。
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可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以行动导向的教学一般采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重视“案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
1、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对教师课堂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应有明确的要求。即:教学目标既要考虑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又要考虑能力目标。要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作为学习目标的基本内容,教学的重点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尽可能多地提供动手操作的内容和机会,培养学生浓厚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如《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机械加工工艺学》等相关课程内容。可通过对装配体的认识展开对标准件常用件的选用、传动零部件的设计和装配图机件表示方法的讨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倡教师在备课中体现三点:一是本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载体是什么;二是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哪一要素;三是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2、其次是教学过程体现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和空间,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四个要求”:一是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动的活动,通过体验、交流和选择实现认知、探索和创造;二要提供实践活动的空间。要打破教学常规,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使教师的单向传授改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组成完整的、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三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器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乐意并善于思考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四是精心设计培养实践能力的体裁和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己动脑、自己动手、自己发明创造,在亲自感知、思考、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轴的结构知识点为例,选择减速器中轴上零件的装拆为项目内容,随着学生对每个零件的安装及拆卸方法的应用,在教师有步骤的提醒下,学生逐步理解零件轴向和周向定位,轴与零件的配合特点,轴的加工工艺等。逐步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贴近生产实际,缩短了教育与就业的距离。
3、以科研促进教学,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实践的模式创新
一方面科学研究是建设校内外教学基地、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柱。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我们要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坚持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生产、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提升校内教学基地水平。以科技服务带动校外教学基地建设,将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创新模式的教学实践势在必行,值得探究。因为传统的教学实践中缺少设置通过一个产品(或零件)设计,制定制作工艺,进行制作的工艺准备,操作(加工及调试)等的综合训练项目,而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大量涉及这类工作,该综合项目训练课程比课程设计要求高,但又不同于技能训练,也没有毕业设计那么复杂,一些高职院校为此进行了探索,例如设置这样一个项目,根据图纸要求,通过编制数控加工工艺,与学生讨论加工工序的集中或分散的策略及工艺制定的分工与配合,选择刀具与夹具编制加工程序,进行加工程序的测试及数控设备操作。
二、立足市场人才需求,找准定位
分析机电类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堂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重点培养。加强基础课教,强化技术基础课,加强实践性环节。
高职高专人才定位极其重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应在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把握,以人才规格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课堂是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既要发挥传授书本知识的功能,更要发挥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功能,力求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载体。第一,我们努力建立以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科学体系为基础,既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又重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复合型结构的课程体系,使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和选修课有机结合起来。在学校课程范围内实行课队结合一体化,把学校至上而下的自我教育和谐融合起来。例如加大诸如机械设计、机械工艺学、液压与气动技术、单片机、PCL控制与应用、传感器测试技术等技术基础。我们不光是要不断的强化其理论教学,更要积极地更新实验设备和拓展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性环节,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结构,与此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式结构体系,由实践系列、实训实习系列、综合训练系列三部分构成。各个系列的实践性环节都融入了实践素质教育的内容。实验系列由技术基础课程与基本素质课程(如物理、制图、社会实践)组成。它一般采取集中学习的形式,安排在相应课程理论教学的中间或结束后进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中级阶段;综合训练系列由岗位群基础课课程设计,它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通过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来完成。
【关键词】高职高专 机电类专业 教学体系
一、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思路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以校企合作,工学合作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是比较科学的方法之一。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是培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坚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加强实践工作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产生出有社会价值或个人的产品的能力,包括对知识、技术应用和创造,具体的方式与方法运用等实际本领。实践能力不仅是对人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条件。
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可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以行动导向的教学一般采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重视“案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
1、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对教师课堂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应有明确的要求。即:教学目标既要考虑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又要考虑能力目标。要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作为学习目标的基本内容,教学的重点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尽可能多地提供动手操作的内容和机会,培养学生浓厚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如《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机械加工工艺学》等相关课程内容。可通过对装配体的认识展开对标准件常用件的选用、传动零部件的设计和装配图机件表示方法的讨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倡教师在备课中体现三点:一是本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载体是什么;二是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哪一要素;三是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2、其次是教学过程体现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和空间,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四个要求”:一是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动的活动,通过体验、交流和选择实现认知、探索和创造;二要提供实践活动的空间。要打破教学常规,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使教师的单向传授改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组成完整的、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三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器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乐意并善于思考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四是精心设计培养实践能力的体裁和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己动脑、自己动手、自己发明创造,在亲自感知、思考、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轴的结构知识点为例,选择减速器中轴上零件的装拆为项目内容,随着学生对每个零件的安装及拆卸方法的应用,在教师有步骤的提醒下,学生逐步理解零件轴向和周向定位,轴与零件的配合特点,轴的加工工艺等。逐步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贴近生产实际,缩短了教育与就业的距离。
3、以科研促进教学,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实践的模式创新
一方面科学研究是建设校内外教学基地、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柱。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我们要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坚持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生产、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提升校内教学基地水平。以科技服务带动校外教学基地建设,将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创新模式的教学实践势在必行,值得探究。因为传统的教学实践中缺少设置通过一个产品(或零件)设计,制定制作工艺,进行制作的工艺准备,操作(加工及调试)等的综合训练项目,而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大量涉及这类工作,该综合项目训练课程比课程设计要求高,但又不同于技能训练,也没有毕业设计那么复杂,一些高职院校为此进行了探索,例如设置这样一个项目,根据图纸要求,通过编制数控加工工艺,与学生讨论加工工序的集中或分散的策略及工艺制定的分工与配合,选择刀具与夹具编制加工程序,进行加工程序的测试及数控设备操作。
二、立足市场人才需求,找准定位
分析机电类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堂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重点培养。加强基础课教,强化技术基础课,加强实践性环节。
高职高专人才定位极其重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应在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把握,以人才规格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课堂是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既要发挥传授书本知识的功能,更要发挥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功能,力求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载体。第一,我们努力建立以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科学体系为基础,既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又重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复合型结构的课程体系,使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和选修课有机结合起来。在学校课程范围内实行课队结合一体化,把学校至上而下的自我教育和谐融合起来。例如加大诸如机械设计、机械工艺学、液压与气动技术、单片机、PCL控制与应用、传感器测试技术等技术基础。我们不光是要不断的强化其理论教学,更要积极地更新实验设备和拓展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性环节,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结构,与此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式结构体系,由实践系列、实训实习系列、综合训练系列三部分构成。各个系列的实践性环节都融入了实践素质教育的内容。实验系列由技术基础课程与基本素质课程(如物理、制图、社会实践)组成。它一般采取集中学习的形式,安排在相应课程理论教学的中间或结束后进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中级阶段;综合训练系列由岗位群基础课课程设计,它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通过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