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文教学中的真情实感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tige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是立文之本。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钟嵘在看来,使人“形诸舞咏”的前提条件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而且还要“感荡心灵”,“摇荡性情”。感物起情,因情而作,写诗为文古今皆然。可见,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
  一.引导学生动情,激发写作冲动
  情感是写作的驱动力,写作是情感的宣泄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是非常有效的。
  1、鼓励学生坦露真实思想
  鼓励学生要勇于说真话、吐真言,大胆“坦裸”自己的万种心迹,毫不留情地摒弃那种“虚假”的面具和不切实际的高调、空谈,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挥洒生命的才情,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望之情和对假恶丑的憎恶之情。
  2、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
  作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即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去体味人生,用自己的抒写去提升人格。人只有在“动”情了,才会打开尘封已久的心窗,让心灵之蝶起舞,在晨曦里,在阳光下,去采集爱的晨露,去收获美的花蜜。
  二.帮助学生积情,拓宽写作天地
  写作需要借助情感的作用,我们强调“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重要就是要加强“情感积累”,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是比较有效的。
  1、关注生活
  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因此,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真实的社会,用饱含感情的双眼去观察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要细心全面观察,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把握富于表现力的细节,筛选独具特色的材料,表达出自己的东西。这样每个人的情感历程,人生经历,思维过程,无疑就是宝贵的材料。
  2、关注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有很多文学性深,情感性强的文章。那一篇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童话、寓言、构筑了一个个精美的世界。它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包罗着众生万象。那里有美与丑,善与恶的交锋,有人性的完善和扭曲;有山川的灵秀与壮丽,也有世界的幽默与滑稽,可以说语文本身就是一个美的所在,蕴含着无尽的宝藏。如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犹如在教堂里听牧师布道的感觉,作者对生与死的理性的思考,对母爱的澄澈的感悟,对大千世界的敬畏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让你的心超凡脱俗,从而平静地俯视苦难的人间和人生,这是经历了“炼狱”的凡人的心声,它能让我们为之深深思索。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学生生活面窄,学习任务又重,所读的文学著作又极为有限,因而我觉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分析文学作品时适时点拨,相机引导,这对于学生情感的积累与拓宽写作天地是非常有效的。
  三.改变作文评阅模式,点燃写作热情
  1、改变评阅理念
  反思以往人我们的作文评阅,往往规定太多,从立意到选材,从结构到语言,尤其在材料的选取上,过多地强调它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主题至上”的写作理念制约下,学生在写作前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几乎没有了张扬的个性,抒发自我体验空间。现在,让我们的写作放下这个包袱吧!新课标已经为我们建立了划时代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写作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多角度地观察”,“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坦露自己独特感受,即使是迷茫的、沉郁的、叛徒的、卑微的,有何不可?“文,心学也”。“心”之博大莫测,必有“文”之丰富多彩。作文训练时对材料主题作一些要求也无可厚非,但在认定学生作文材料优劣得失时就不能求全责备,将一些写作标准文化。
  2、多点人文关怀
  从作文问卷调查中还得知学生对部分教师作文批阅的“冷处理”是不满的。作文应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性情、批阅时不可忽视“文”后的活生生的生命存在。批改作文时不可任意“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鲁迅语)”,特别是发现“异类”的文章时不要粗暴地乱挥“狼牙棒”,多看到“异类”后面隐藏着最鲜活的个性;打作文分要允许学生跟自己“讨价还价”。批阅的过程应视作生命体之间情感交流与对话的过程,学生们流露出的愉悦、焦虑、幸福、痛苦、兴奋、迷茫、悲哀等等的生命体验和独特感受,并动情地写下自己或慰藉或理解或劝导或激励的话语,笔者以为这是作文批阅应有的人文关怀!学生更关注的是教师对其作文作的反映和态度而非一个简单的分数。我想,当学生视作文是一种精神的需求是一种交流表达的渴望,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呈现一片勃勃生机。
  
  韩优英,教师,现居浙江临海。
其他文献
写作一篇议论文,如果说论点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论据就是文章的血肉。论据运用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优劣。可以从不同角度,有所侧重地列举三至五个例证,同时严格遵循议论文的用例原则,即举例要贴切,引述要简洁,组织要有序。    一.举例贴切的要求:    论据的选用要真实、准确、典型、新颖,能有效地证明论点。中学生写作议论文常见的弊病是举例游离中心、道听途说、重复堆砌、落后陈腐。  要注意国内外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塑造良好形象,教育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    初中生思想不成熟,性格的可塑性强,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还很肤浅。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情感、思想和智慧,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情趣、情感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注重熏陶感染
《品质》中的格斯拉兄弟,有着很好的手艺,做着很好的靴子。但是由于残酷的商业竞争,再加上他本人有点固执的高傲,使他渐渐失去了生意,最终悲惨地饿死。对于格斯拉兄弟的死,别人既觉得同情,又觉得奇怪。格斯拉的言行似乎与他那个时代格格不入。工业文明时代,手工作坊注定要被淘汰,而在工业文明面前,格斯拉兄弟所代表的价值观也显得不合时宜。格斯拉兄弟死了,实际上代表着一种价值观的死掉。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实在,即做人
纵观近几年中考的作文命题情况,我们不难发现:话题作文由于自身存在的不足其热度已在慢慢减退,而命题与半命题作文也随即渐渐回归。今天笔者想就半命题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补题作一点略谈。  所谓半命题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个完全命题略去一部分,变为一个不完全命题,略去的部分交由考生去补充,使其变成一个完全命题。这种命题方式因为较好地回应了考试与竞赛作文中限制性和灵活性必须兼而有之的命题要求,考生对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中,选编了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其中“梦回吹角连营”一句中的“梦回”一词,书中解作“梦醒”。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也作此解,并节选《唐宋词鉴赏词典》(王延梯、胡景西)中的文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人在喝醉酒的时候,还拨亮灯火,深情地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语境下,语文教师从一个师生关系中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从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从国家课程的维护执行者转变为语文课程的创生者。对于大多数语文教师而言,他们经过新课程新教材等一系列的培训,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对语文教师角色观,我们不应仅满足于“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我们认为语文教师懂得为什么要充当“这样”的角色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从备课到上课,从作业到考试,从读书到写作,从大纲到课标,从生活到科研,语文教育的目的只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服务。  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它需要获得印象、磨练意志、培养习惯、坚持信念的渐进。  何谓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议论性散文兼有议论文和散文特点,是以议论文的结构为框架,用散文化的笔法来写的文章。议论性散文是议论文,它的核心是议论;议论性散文是散文,它自由灵活,充满灵性。它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是将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形象完美结合的一种文体。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但是,议论性散文又不是规规矩矩的议论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述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作为“听话说话”的发展,将多方面的目标要求进行整合交融,为的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重“表达”而轻“倾听”,教师组织学生评价时,“倾听”极易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怎样才能有
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犹如一股春风,给语文学习增添了活力和生机。新颖别致的活动主题,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开放灵活的教学形式,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广阔空间。审视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状况,不难发现,由于应试观念的影响,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匮乏,教师课程资源挖掘意识的淡薄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单一化:进行阅读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