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是立文之本。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钟嵘在看来,使人“形诸舞咏”的前提条件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而且还要“感荡心灵”,“摇荡性情”。感物起情,因情而作,写诗为文古今皆然。可见,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
一.引导学生动情,激发写作冲动
情感是写作的驱动力,写作是情感的宣泄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是非常有效的。
1、鼓励学生坦露真实思想
鼓励学生要勇于说真话、吐真言,大胆“坦裸”自己的万种心迹,毫不留情地摒弃那种“虚假”的面具和不切实际的高调、空谈,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挥洒生命的才情,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望之情和对假恶丑的憎恶之情。
2、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
作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即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去体味人生,用自己的抒写去提升人格。人只有在“动”情了,才会打开尘封已久的心窗,让心灵之蝶起舞,在晨曦里,在阳光下,去采集爱的晨露,去收获美的花蜜。
二.帮助学生积情,拓宽写作天地
写作需要借助情感的作用,我们强调“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重要就是要加强“情感积累”,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是比较有效的。
1、关注生活
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因此,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真实的社会,用饱含感情的双眼去观察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要细心全面观察,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把握富于表现力的细节,筛选独具特色的材料,表达出自己的东西。这样每个人的情感历程,人生经历,思维过程,无疑就是宝贵的材料。
2、关注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有很多文学性深,情感性强的文章。那一篇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童话、寓言、构筑了一个个精美的世界。它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包罗着众生万象。那里有美与丑,善与恶的交锋,有人性的完善和扭曲;有山川的灵秀与壮丽,也有世界的幽默与滑稽,可以说语文本身就是一个美的所在,蕴含着无尽的宝藏。如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犹如在教堂里听牧师布道的感觉,作者对生与死的理性的思考,对母爱的澄澈的感悟,对大千世界的敬畏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让你的心超凡脱俗,从而平静地俯视苦难的人间和人生,这是经历了“炼狱”的凡人的心声,它能让我们为之深深思索。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学生生活面窄,学习任务又重,所读的文学著作又极为有限,因而我觉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分析文学作品时适时点拨,相机引导,这对于学生情感的积累与拓宽写作天地是非常有效的。
三.改变作文评阅模式,点燃写作热情
1、改变评阅理念
反思以往人我们的作文评阅,往往规定太多,从立意到选材,从结构到语言,尤其在材料的选取上,过多地强调它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主题至上”的写作理念制约下,学生在写作前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几乎没有了张扬的个性,抒发自我体验空间。现在,让我们的写作放下这个包袱吧!新课标已经为我们建立了划时代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写作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多角度地观察”,“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坦露自己独特感受,即使是迷茫的、沉郁的、叛徒的、卑微的,有何不可?“文,心学也”。“心”之博大莫测,必有“文”之丰富多彩。作文训练时对材料主题作一些要求也无可厚非,但在认定学生作文材料优劣得失时就不能求全责备,将一些写作标准文化。
2、多点人文关怀
从作文问卷调查中还得知学生对部分教师作文批阅的“冷处理”是不满的。作文应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性情、批阅时不可忽视“文”后的活生生的生命存在。批改作文时不可任意“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鲁迅语)”,特别是发现“异类”的文章时不要粗暴地乱挥“狼牙棒”,多看到“异类”后面隐藏着最鲜活的个性;打作文分要允许学生跟自己“讨价还价”。批阅的过程应视作生命体之间情感交流与对话的过程,学生们流露出的愉悦、焦虑、幸福、痛苦、兴奋、迷茫、悲哀等等的生命体验和独特感受,并动情地写下自己或慰藉或理解或劝导或激励的话语,笔者以为这是作文批阅应有的人文关怀!学生更关注的是教师对其作文作的反映和态度而非一个简单的分数。我想,当学生视作文是一种精神的需求是一种交流表达的渴望,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呈现一片勃勃生机。
韩优英,教师,现居浙江临海。
一.引导学生动情,激发写作冲动
情感是写作的驱动力,写作是情感的宣泄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是非常有效的。
1、鼓励学生坦露真实思想
鼓励学生要勇于说真话、吐真言,大胆“坦裸”自己的万种心迹,毫不留情地摒弃那种“虚假”的面具和不切实际的高调、空谈,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挥洒生命的才情,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望之情和对假恶丑的憎恶之情。
2、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
作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即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去体味人生,用自己的抒写去提升人格。人只有在“动”情了,才会打开尘封已久的心窗,让心灵之蝶起舞,在晨曦里,在阳光下,去采集爱的晨露,去收获美的花蜜。
二.帮助学生积情,拓宽写作天地
写作需要借助情感的作用,我们强调“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重要就是要加强“情感积累”,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是比较有效的。
1、关注生活
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因此,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真实的社会,用饱含感情的双眼去观察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要细心全面观察,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把握富于表现力的细节,筛选独具特色的材料,表达出自己的东西。这样每个人的情感历程,人生经历,思维过程,无疑就是宝贵的材料。
2、关注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有很多文学性深,情感性强的文章。那一篇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童话、寓言、构筑了一个个精美的世界。它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包罗着众生万象。那里有美与丑,善与恶的交锋,有人性的完善和扭曲;有山川的灵秀与壮丽,也有世界的幽默与滑稽,可以说语文本身就是一个美的所在,蕴含着无尽的宝藏。如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犹如在教堂里听牧师布道的感觉,作者对生与死的理性的思考,对母爱的澄澈的感悟,对大千世界的敬畏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让你的心超凡脱俗,从而平静地俯视苦难的人间和人生,这是经历了“炼狱”的凡人的心声,它能让我们为之深深思索。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学生生活面窄,学习任务又重,所读的文学著作又极为有限,因而我觉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分析文学作品时适时点拨,相机引导,这对于学生情感的积累与拓宽写作天地是非常有效的。
三.改变作文评阅模式,点燃写作热情
1、改变评阅理念
反思以往人我们的作文评阅,往往规定太多,从立意到选材,从结构到语言,尤其在材料的选取上,过多地强调它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主题至上”的写作理念制约下,学生在写作前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几乎没有了张扬的个性,抒发自我体验空间。现在,让我们的写作放下这个包袱吧!新课标已经为我们建立了划时代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写作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多角度地观察”,“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坦露自己独特感受,即使是迷茫的、沉郁的、叛徒的、卑微的,有何不可?“文,心学也”。“心”之博大莫测,必有“文”之丰富多彩。作文训练时对材料主题作一些要求也无可厚非,但在认定学生作文材料优劣得失时就不能求全责备,将一些写作标准文化。
2、多点人文关怀
从作文问卷调查中还得知学生对部分教师作文批阅的“冷处理”是不满的。作文应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性情、批阅时不可忽视“文”后的活生生的生命存在。批改作文时不可任意“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鲁迅语)”,特别是发现“异类”的文章时不要粗暴地乱挥“狼牙棒”,多看到“异类”后面隐藏着最鲜活的个性;打作文分要允许学生跟自己“讨价还价”。批阅的过程应视作生命体之间情感交流与对话的过程,学生们流露出的愉悦、焦虑、幸福、痛苦、兴奋、迷茫、悲哀等等的生命体验和独特感受,并动情地写下自己或慰藉或理解或劝导或激励的话语,笔者以为这是作文批阅应有的人文关怀!学生更关注的是教师对其作文作的反映和态度而非一个简单的分数。我想,当学生视作文是一种精神的需求是一种交流表达的渴望,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呈现一片勃勃生机。
韩优英,教师,现居浙江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