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议论性散文兼有议论文和散文特点,是以议论文的结构为框架,用散文化的笔法来写的文章。议论性散文是议论文,它的核心是议论;议论性散文是散文,它自由灵活,充满灵性。它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是将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形象完美结合的一种文体。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但是,议论性散文又不是规规矩矩的议论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的,它的写法比较灵活自由,描写、叙述、抒情和议论可以在文中灵活运用。因为可以有生动的描写,就能使文章显示出个性化特色,易于展示自己的文采和才华,使文章满足《考纲》“有文采”的要求;因为有丰富的联想,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达到《考纲》“丰富”的要求;因为有议论,可能使文章蕴含深刻的道理,达到《考纲》“深刻”的要求;因为可抒情,使文章渗透作者的感情,达到《考纲》“感情真挚”的要求。
在高中的课本中有许多这样的课文,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就是典型的一篇,文章从钞票贬值后又略有升值时,“我”感到高兴,这一生活小事写起,深刻地思考在专制暴政下中国历史、国民性问题,指出中国老百姓“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并把中国封建社会分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以此批评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另外一篇课文,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文章由“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引发感受和感叹,指出“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分析这些文章,可以发现,这样的文章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第一,在立意上,都是以小见大。文章从生活中的小事写起,一花一木,一草一石,一人一事,一言一语都能成为文章的起点。从小事出发,反映的却是有关社会、人生的大问题。如冰心的《往事之二》,从雪天送朋友返回时发现足迹被雪掩盖写起,引发人生渺茫岁月飘忽的感慨;又如张晓风的《一山昙花》,从错过昙花盛开写起,引发对“错过”思考等等。
第二,在结构上,大致上都可分为四部分:⑴生活中的小事;⑵由事而生发的思考;⑶由此事而产生的联想;⑷结尾的议论的抒情。在这四部分中,第一部分是基础,第二部分是过渡,第三部分是重点,第四部分是深化。议论性散文,有些像随笔,表面看信马由缰,形式多样,而实际上,它是有一个合理、清楚的结构层次的。
第三,在表达方式上,都是叙事描写与抒情说理的自然融合。叙事描写是抒情说理的基础,情和理有了事的铺垫,就有了依靠和根基,显得丰富充实、具体形象;抒情说理是叙事的深化,有了情与理,文章就会因充满哲理而显得深刻有力,就会因感情充沛而显得感情真挚。议论性散文,既能够使叙和议各展风采,又能使叙和议密切联系。
为此,笔者拿了一盆兰花到教室,让同学们由这一盆花引发思考,展开联想,写一篇作文。同学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入挖掘,写出了一篇篇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比较好的角度有以下一些:
“楚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之德,不因贫困而变节。”兰生于幽谷,长于深山,但香飘万里,名闻天下。从眼前的兰花为起点,心游万仞,神骛八极,可写的角度很多,坚持奋斗的生命、幽香傲世的精神,误落尘网的伤怨、失去自由的悲凉,自在开放的恬淡、默默无闻的奉献,对青春对生命的赞美,对理想对追求的讴歌等等。只要掌握了议论性散文的写法,再加上平时丰厚的积累,就能快速地写出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立意深刻的文章来。
下面是一篇习作:
放飞自由
建始一中07级(4)班 杨扬
教室里讲台上,有一盆吊兰。
一袭翠绿映入眼帘,可我没有因它的绿万分激动,反在眉间增了几多愁绪。
那该是怎样的一株吊兰?暗绿的叶覆满尘土,毫无生气;低垂的叶柄,显现不出勃勃之态;纵那扎根花盆的根,也只能在那狭小的空间暗自摸索。它曾挣扎奋斗过,想要挣脱束缚,可盆腔的坚固消磨了它的斗志,吞噬了它亲近自然的理想。终究,弱不敌强。头,低了;自由,消了,散了……
我们曾为理想奋力,为自由而战,可终因寡不敌众,弱不胜强,自由便只有消亡,留下的只是被禁锢的形骸。
风,拂过。兰,飘扬。
可已不再是自由之躯,不再是空谷中随风起舞的精灵。我的心不免泛起一丝疼痛,这使我不禁想起了《红楼梦》中被宝玉唤作“袭人”的丫头。她温顺驯服,低眉顺眼,甘作奴才,处处设身处地地为主人着想,惟恐不能恪尽职任。袭人不正是那被盆禁锢的兰吗?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慢慢吞噬她自我的思想,自由的灵魂的,到最后,她屈服于盆,甘于那安逸却失去自由的牢笼。
望着那盆渐渐褪色的吊兰,我想起了陈汝言的《兰》:“冬寒霜雪零,绿叶恐凋伤。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任它在自由的土地上,接受雨露的恩惠,接受寒风的考验,接受烈日的曝晒。纵那时花香无人知,那却是它自由的绽放;纵那时叶残破不堪,那却是它自由的印证。当微风拂过,兰香幽幽。随风而歌,随风起舞,自然的精灵便奏响了一曲自由之歌。
兰非世俗之物,它的清新、淡雅便注定了它的脱俗。它的故土不在红尘,而在空谷。在那儿,会成就它的空谷幽兰;在那儿,它才有自由的叶迎风而展,自由的根深入土下,自由的花淡淡幽香。
我愛兰,只因它的脱俗。
我敬兰,更因它的自由。
陶渊明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兰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我要摔破那花盆,拾起幽兰,移之山野,不是任其自生自灭,而是还它自由之程。
尹明华,教师,现居湖北建始。
在高中的课本中有许多这样的课文,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就是典型的一篇,文章从钞票贬值后又略有升值时,“我”感到高兴,这一生活小事写起,深刻地思考在专制暴政下中国历史、国民性问题,指出中国老百姓“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并把中国封建社会分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以此批评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另外一篇课文,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文章由“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引发感受和感叹,指出“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分析这些文章,可以发现,这样的文章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第一,在立意上,都是以小见大。文章从生活中的小事写起,一花一木,一草一石,一人一事,一言一语都能成为文章的起点。从小事出发,反映的却是有关社会、人生的大问题。如冰心的《往事之二》,从雪天送朋友返回时发现足迹被雪掩盖写起,引发人生渺茫岁月飘忽的感慨;又如张晓风的《一山昙花》,从错过昙花盛开写起,引发对“错过”思考等等。
第二,在结构上,大致上都可分为四部分:⑴生活中的小事;⑵由事而生发的思考;⑶由此事而产生的联想;⑷结尾的议论的抒情。在这四部分中,第一部分是基础,第二部分是过渡,第三部分是重点,第四部分是深化。议论性散文,有些像随笔,表面看信马由缰,形式多样,而实际上,它是有一个合理、清楚的结构层次的。
第三,在表达方式上,都是叙事描写与抒情说理的自然融合。叙事描写是抒情说理的基础,情和理有了事的铺垫,就有了依靠和根基,显得丰富充实、具体形象;抒情说理是叙事的深化,有了情与理,文章就会因充满哲理而显得深刻有力,就会因感情充沛而显得感情真挚。议论性散文,既能够使叙和议各展风采,又能使叙和议密切联系。
为此,笔者拿了一盆兰花到教室,让同学们由这一盆花引发思考,展开联想,写一篇作文。同学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入挖掘,写出了一篇篇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比较好的角度有以下一些:
“楚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之德,不因贫困而变节。”兰生于幽谷,长于深山,但香飘万里,名闻天下。从眼前的兰花为起点,心游万仞,神骛八极,可写的角度很多,坚持奋斗的生命、幽香傲世的精神,误落尘网的伤怨、失去自由的悲凉,自在开放的恬淡、默默无闻的奉献,对青春对生命的赞美,对理想对追求的讴歌等等。只要掌握了议论性散文的写法,再加上平时丰厚的积累,就能快速地写出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立意深刻的文章来。
下面是一篇习作:
放飞自由
建始一中07级(4)班 杨扬
教室里讲台上,有一盆吊兰。
一袭翠绿映入眼帘,可我没有因它的绿万分激动,反在眉间增了几多愁绪。
那该是怎样的一株吊兰?暗绿的叶覆满尘土,毫无生气;低垂的叶柄,显现不出勃勃之态;纵那扎根花盆的根,也只能在那狭小的空间暗自摸索。它曾挣扎奋斗过,想要挣脱束缚,可盆腔的坚固消磨了它的斗志,吞噬了它亲近自然的理想。终究,弱不敌强。头,低了;自由,消了,散了……
我们曾为理想奋力,为自由而战,可终因寡不敌众,弱不胜强,自由便只有消亡,留下的只是被禁锢的形骸。
风,拂过。兰,飘扬。
可已不再是自由之躯,不再是空谷中随风起舞的精灵。我的心不免泛起一丝疼痛,这使我不禁想起了《红楼梦》中被宝玉唤作“袭人”的丫头。她温顺驯服,低眉顺眼,甘作奴才,处处设身处地地为主人着想,惟恐不能恪尽职任。袭人不正是那被盆禁锢的兰吗?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慢慢吞噬她自我的思想,自由的灵魂的,到最后,她屈服于盆,甘于那安逸却失去自由的牢笼。
望着那盆渐渐褪色的吊兰,我想起了陈汝言的《兰》:“冬寒霜雪零,绿叶恐凋伤。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任它在自由的土地上,接受雨露的恩惠,接受寒风的考验,接受烈日的曝晒。纵那时花香无人知,那却是它自由的绽放;纵那时叶残破不堪,那却是它自由的印证。当微风拂过,兰香幽幽。随风而歌,随风起舞,自然的精灵便奏响了一曲自由之歌。
兰非世俗之物,它的清新、淡雅便注定了它的脱俗。它的故土不在红尘,而在空谷。在那儿,会成就它的空谷幽兰;在那儿,它才有自由的叶迎风而展,自由的根深入土下,自由的花淡淡幽香。
我愛兰,只因它的脱俗。
我敬兰,更因它的自由。
陶渊明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兰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我要摔破那花盆,拾起幽兰,移之山野,不是任其自生自灭,而是还它自由之程。
尹明华,教师,现居湖北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