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导大胆质疑,探究发现问题
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质疑氛围,给学生一个提出问题和探讨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其次,要根据具体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解决。再次,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不要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比如,在证明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为时,我提供了一种证法,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出(n-3)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n-2)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学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如下问题: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其他分法吗?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很快得出另外两种证法。接着又有同学提出问题:让点O动起来,在其它位置能否把多边形也分割成三角形呢?能否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呢?我肯定了这些想法,并鼓励学生课下进行讨论。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如此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学习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二、以学生为本,鼓励合作交流
新课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求学生个个达标,人人过关,而事实上并不可能都过关,学生做同样的练习、同样的作业,采用统一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类似的特点和思维方式。新课程要求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在知识掌握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在兴趣方面、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方法,理解掌握知识深度等方面的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练习和作业,同时也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教师可指導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分组。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对全班同学适当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明确目标。合作学习由教师发起,教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尤其重要。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每次合作学习,教师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要求。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能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能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提出独特的看法,这样才会不断有新思想涌现,久而久之,才会逐渐树立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不断改进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明确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目的明确提出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
(1)激发学习动机。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教师还可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和主动性。
(2)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
(3)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四、重视能力培养,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听课技能。例如:①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②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讲解;③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④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⑤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听,并积极参与讨论。“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为今后“说”的技能打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丰富了知识面,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从而增强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途径。例如数学中的一些证明题,有很多学生都知道它的证明方法,知道其中考查的知识点,但总不能够很好地以“写”的形式将其证明过程展现出来。即使写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较为混乱,推理过程也不严密。这些都是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某一侧面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写”能力的重要性。“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并决定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例如:我在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因此,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规律和方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质疑氛围,给学生一个提出问题和探讨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其次,要根据具体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解决。再次,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不要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比如,在证明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为时,我提供了一种证法,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出(n-3)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n-2)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学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如下问题: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其他分法吗?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很快得出另外两种证法。接着又有同学提出问题:让点O动起来,在其它位置能否把多边形也分割成三角形呢?能否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呢?我肯定了这些想法,并鼓励学生课下进行讨论。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如此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学习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二、以学生为本,鼓励合作交流
新课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求学生个个达标,人人过关,而事实上并不可能都过关,学生做同样的练习、同样的作业,采用统一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类似的特点和思维方式。新课程要求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在知识掌握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在兴趣方面、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方法,理解掌握知识深度等方面的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练习和作业,同时也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教师可指導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分组。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对全班同学适当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明确目标。合作学习由教师发起,教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尤其重要。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每次合作学习,教师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要求。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能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能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提出独特的看法,这样才会不断有新思想涌现,久而久之,才会逐渐树立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不断改进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明确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目的明确提出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
(1)激发学习动机。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教师还可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和主动性。
(2)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
(3)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四、重视能力培养,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听课技能。例如:①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②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讲解;③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④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⑤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听,并积极参与讨论。“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为今后“说”的技能打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丰富了知识面,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从而增强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途径。例如数学中的一些证明题,有很多学生都知道它的证明方法,知道其中考查的知识点,但总不能够很好地以“写”的形式将其证明过程展现出来。即使写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较为混乱,推理过程也不严密。这些都是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某一侧面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写”能力的重要性。“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并决定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例如:我在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因此,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规律和方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