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冠疫情的暴发使得城市人口健康脆弱性逐步成为当前韧性城市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系统梳理国内外人口健康脆弱性的研究现状,对于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关于人口健康脆弱性的概念界定仍然较为模糊,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进而导致对人口健康脆弱性影响因素和机制的研究存在多元化现象,使得研究成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不足;当前已有的人口健康脆弱性研究多聚焦于水平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而基于研究结果的实践应用仍然较为匮乏,尤其是关于如何“降脆”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人口健康脆弱性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
【机 构】
:
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91;浙江工商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杭州 31001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疫情的暴发使得城市人口健康脆弱性逐步成为当前韧性城市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系统梳理国内外人口健康脆弱性的研究现状,对于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关于人口健康脆弱性的概念界定仍然较为模糊,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进而导致对人口健康脆弱性影响因素和机制的研究存在多元化现象,使得研究成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不足;当前已有的人口健康脆弱性研究多聚焦于水平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而基于研究结果的实践应用仍然较为匮乏,尤其是关于如何“降脆”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人口健康脆弱性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反推人口健康脆弱性的概念,对于推进人口健康脆弱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针对目前对我国西部城市的城市脆弱性综合研究比较缺乏的现状,以乌鲁木齐市为主要研究对象,筛选出50个具体评价指标,从资源、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市2006—2016年的城市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6年乌鲁木齐市城市综合脆弱性指数处于下降状态;生态脆弱性和经济脆弱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资源脆弱性整体上较为平稳,但社会脆弱性逐渐增长,尤其是在2014—2016年的增长趋势更加明显.此外,构建了三套预测模型,并从中优选
桩基础作为冻土工程中最适宜的基础形式,主要采用插入桩、静压桩和灌注桩三种桩型,因其成桩工艺不同对冻土地基及桩基自身造成的差异不一.为研究不同成桩工艺对冻土地基及基桩承载性状的影响,通过开展室内-1.5℃条件下单桩静载模型试验,分析在冻结粉土中不同成桩工艺对地温场、桩基极限承载力、桩身轴力以及桩侧摩阻(冻结力)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灌注桩对桩周地温场扰动剧烈,桩侧温度较高,地温变化幅度大.随着桩周土体的回冻,地温逐步降低,其中灌注桩桩侧降温速率最大;在承载力方面,2根灌注桩的极限承载力约为12.8 kN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中国冰川呈现全面、加速退缩的趋势.冰川变化引发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循环过程的变化无疑将给中国西部,尤其是西北干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为了减缓冰川消融速率,提高中国适应气候变暖的能力,开展了一系列人工减缓冰川消融试验研究.具体是在2020年8月5日—10月17日,以达古17号冰川为研究标靶,进行人工干预减缓冰川消融试验,即在冰川表面覆盖光热阻隔物——土工织物,并在试验期间,观测了试验区域与非试验区域的冰川消融情况.结果表明:试验期内,试验区的冰川消融速
川西螺髻山清水沟保存着倒数第二次冰期(MIS 6)、末次冰期早期(MIS 4)和末次冰期晚期(MIS 2)较为完好的冰川沉积序列,该序列为螺髻山地区晚第四纪古环境重建提供了直接依据.基于野外地貌考察和冰川地貌特征确定出古冰川分布范围,计算古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LA),应用P-T模型和LR模型计算出各冰期时段的气温与降水.结果显示:清水沟MIS 6、MIS 4和MIS 2的冰川面积分别为3.44 km2、2.22 km2和1.20 km2,冰川体积分别为0.19 km3、0.12 km3和0.07 km3
青藏高原是中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点区域,区内地震、滑坡泥石流、冰湖溃决、雪灾等灾种广泛发育,其灾害分布较广,灾损及其影响巨大,已成为高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高原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整体上,地震、滑坡泥石流、冰湖溃决灾害高危区位于高原南部和东部边缘大片区域,该区域也是高原多灾种频发地带,许多路网和管网均处于该频发地段,其潜在危害巨大.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变化空间异质性较强、冰冻圈发育,交通等基础设施广布,经济条件较差,这些因素形成了多灾种自然灾害发育的主要致
森林凋落物的分解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并受到不同积雪厚度下冻融格局的影响.冻融期(包括冻结过程期、完全冻结期、融化过程期)是冻土区凋落物分解的重要时期,该时期分解的凋落物量约占全年分解总量的一半.积雪减少通常会导致土壤温度降低、冻融循环次数增加,进而影响凋落物分解.通过综述近10年来积雪变化对我国森林凋落物分解影响的研究成果发现,积雪厚度减少在冻融期通常会抑制凋落物质量损失、碳元素释放和纤维素降解,生长季则起到促进作用,从全年来看多数表现为抑制作用.因此,冻融作用造成凋落物的物理
冻土水热过程的准确模拟对于理解和预估冰冻圈变化对水资源和生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导热率和未冻水是多年冻土水热模拟中的两个关键参数.在VIC-CAS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尝试用EBM的导热率算法和CLM 5.0的未冻水算法替换VIC-CAS模型中的导热率和未冻水算法,并利用长江源区沱沱河站的观测数据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的导热率和未冻水算法对土壤分层温湿度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EBM导热率算法对浅层土壤的温度模拟优于原算法,而在深层土壤的模拟效果变差;对浅层土壤湿度模拟改进不明显,而对深层土壤
造山运动和地貌形成是板块汇聚或动力抬升后岩石隆升引起的,其伴随着物理侵蚀率增加、岩石暴露和河流泥沙向海洋的转移.物理侵蚀、化学风化与碳循环关系密切,其耦合作用以硅酸盐矿物的风化反应为基础[式(1)].长期以来,硅酸盐风化被认为是去除大气CO2、平衡火山活动碳排放的一个关键机制,维持着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1].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直到20世纪90年代对基岩矿物的化学风化如何响应隆升和侵蚀以及如何影响全球碳循环的定量研究仍然有限.
以1980—2019年新疆南部出现的暴雨洪水灾害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倒塌房屋数、倒塌棚圈数、牲畜死亡数、受灾面积作为灾情要素,采用比值权重法和无量纲化线性求和,构建了暴雨洪水灾害事件的灾损指数.根据灾损指数,采用百分位数法将每次暴雨洪水灾害事件定量划分为一般、较重、严重、特重四个等级.结果表明:新疆南部暴雨洪水事件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多于南缘,西部多于东部,高值区集中在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一带;暴雨洪水事件多发在3—10月,年出现次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增幅为8次·(10a)-1,主要表
现代学徒制是工匠精神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思政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现代学徒制中校企双方应突出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创新思政育人的理念与途径.首先,从学习心理学视域分析工匠精神在知识、技能之外的态度学习属性,即工匠精神所蕴含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3个维度;然后,论述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课程目标存在“笙箫共勉”的关系,分析思政课程中映射的工匠精神,并基于价值认知、情感好恶、行动倾向3个方面提出思政教学策略;最后,提出现代学徒制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六双培育”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