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国家对特殊儿童群体的关注不断发展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提到儿童这个群体,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些特殊儿童,如孤儿、流浪儿童、留守儿童,以及其他因家庭原因或自身原因处于特殊困境的儿童,他们都是民政部门重点关注、保障和服务的对象。这些儿童,牵动着全社会最敏感、最柔软的内心,每逢“六一”儿童节,大家都会更加关注他们,希望他们生活得像其他儿童一样幸福。
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简称中国收养中心)是民政部的下属单位,自199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保障这些特殊儿童群体的权益。民政部门对特殊儿童群体的关注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在革命战争年代关注的重点特殊群体是失去父母的孤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政府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范围不断发展和扩大。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建立了孤儿保障制度,孤儿可按月领取生活费。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民政牵头救助保护在外流浪的儿童,多部门联合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让流浪儿童回归家庭、回归校园。2016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至此,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群体也成为政府直接关爱保障的对象。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约644万名。困境儿童群体主要包括三大类:家庭贫困的儿童,自身残疾的儿童,以及一些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监护出现问题的儿童,诸如遭受家暴的儿童、父母服刑在押的儿童等。对于其中无法在家庭中正常生活的儿童,民政部门要代表国家履行兜底监护的职责,即由政府承担抚养、教育和保护职责。
二、“养、治、教、康+社会工作”,实现对儿童福利机构中儿童的全方位保障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孤儿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儿童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并不仅仅是父母双亡的孩子,很多是因为重病或重残、出生后被父母遗弃的孩子。这些被遗弃的孩子,因为寻找不到父母,最后被送入福利院视作孤儿。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医疗保障逐步完善,因病残被遗弃的孩子越来越少,儿童福利机构集中养育的孤儿数量大幅下降,目前已降至5.9万名。数量在减少,但进入机构的儿童病残程度却越来越严重,这就对儿童福利机构提出了更高的照护要求。
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大力推动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加快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养、治、教、康+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养”是日常生活照料,“教”不仅仅是一般性教育,机构内很多孤儿因为身心残疾等原因需要接受特殊教育。针对“治”和“康”,民政部自2004年启动“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专门针对残疾孤儿开展医疗康复计划,已有近22.3万名孤儿接受了治疗和康复,其中很多孩子回归了家庭。因县级儿童福利机构整体服务能力有限,特别是治疗康复资源不足,当前,民政部正部署推动将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养育的孤儿逐步转移到地市级或者更高级别的儿童福利机构,以借助更优质的资源,让这些孩子得到更好的治疗康复,更好地实现对病残孤儿全方位的保障。
三、持续转型升级,将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打造成为重要工作平台
民政部门设有两类儿童工作机构,一类是儿童福利机构,负责养育孤弃儿童,承担长期监护职责;一类是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对临时性遇困儿童进行生活照料,承担临时监护职责,同时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障等相关工作。
2021年修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一个重大变化,增加了 “政府保护”专章。在“政府保护”专章中,特别提到了民政部门代表国家履行临时监护职责的要求,列举了民政部门应当依法对未成年人进行临时监护的七类情形,内容涵盖广泛,如未成年人流浪乞讨、被家暴、父母服刑等都在其中,特别是针对抗疫现实需要,明确监护人“因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不能履行监护职责”情形。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不仅承担七类儿童的临时监护职责,还要承担开通未成年人保护热线、组织开展走村入户的关爱活动、指导培育社会组织、链接社会资源等工作,努力为庞大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预见,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将在未来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县级儿童福利机构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到2025年底,实现地市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全覆盖,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覆盖率总体达到75%。
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是民政部门开展儿童福利工作的左膀右臂。儿童福利机构更像传统家庭中的母亲,负责对内养育孩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更像传统家庭中的父亲,需要对外协调各方力量,为这些儿童链接资源、争取权利。希望所有处于特殊困境的儿童也像其他儿童一样,在我们的呵护中、在祖国的蓝天下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提到儿童这个群体,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些特殊儿童,如孤儿、流浪儿童、留守儿童,以及其他因家庭原因或自身原因处于特殊困境的儿童,他们都是民政部门重点关注、保障和服务的对象。这些儿童,牵动着全社会最敏感、最柔软的内心,每逢“六一”儿童节,大家都会更加关注他们,希望他们生活得像其他儿童一样幸福。
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简称中国收养中心)是民政部的下属单位,自199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保障这些特殊儿童群体的权益。民政部门对特殊儿童群体的关注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在革命战争年代关注的重点特殊群体是失去父母的孤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政府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范围不断发展和扩大。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建立了孤儿保障制度,孤儿可按月领取生活费。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民政牵头救助保护在外流浪的儿童,多部门联合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让流浪儿童回归家庭、回归校园。2016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至此,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群体也成为政府直接关爱保障的对象。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约644万名。困境儿童群体主要包括三大类:家庭贫困的儿童,自身残疾的儿童,以及一些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监护出现问题的儿童,诸如遭受家暴的儿童、父母服刑在押的儿童等。对于其中无法在家庭中正常生活的儿童,民政部门要代表国家履行兜底监护的职责,即由政府承担抚养、教育和保护职责。
二、“养、治、教、康+社会工作”,实现对儿童福利机构中儿童的全方位保障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孤儿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儿童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并不仅仅是父母双亡的孩子,很多是因为重病或重残、出生后被父母遗弃的孩子。这些被遗弃的孩子,因为寻找不到父母,最后被送入福利院视作孤儿。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医疗保障逐步完善,因病残被遗弃的孩子越来越少,儿童福利机构集中养育的孤儿数量大幅下降,目前已降至5.9万名。数量在减少,但进入机构的儿童病残程度却越来越严重,这就对儿童福利机构提出了更高的照护要求。
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大力推动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加快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养、治、教、康+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养”是日常生活照料,“教”不仅仅是一般性教育,机构内很多孤儿因为身心残疾等原因需要接受特殊教育。针对“治”和“康”,民政部自2004年启动“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专门针对残疾孤儿开展医疗康复计划,已有近22.3万名孤儿接受了治疗和康复,其中很多孩子回归了家庭。因县级儿童福利机构整体服务能力有限,特别是治疗康复资源不足,当前,民政部正部署推动将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养育的孤儿逐步转移到地市级或者更高级别的儿童福利机构,以借助更优质的资源,让这些孩子得到更好的治疗康复,更好地实现对病残孤儿全方位的保障。
三、持续转型升级,将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打造成为重要工作平台
民政部门设有两类儿童工作机构,一类是儿童福利机构,负责养育孤弃儿童,承担长期监护职责;一类是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对临时性遇困儿童进行生活照料,承担临时监护职责,同时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障等相关工作。
2021年修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一个重大变化,增加了 “政府保护”专章。在“政府保护”专章中,特别提到了民政部门代表国家履行临时监护职责的要求,列举了民政部门应当依法对未成年人进行临时监护的七类情形,内容涵盖广泛,如未成年人流浪乞讨、被家暴、父母服刑等都在其中,特别是针对抗疫现实需要,明确监护人“因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不能履行监护职责”情形。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不仅承担七类儿童的临时监护职责,还要承担开通未成年人保护热线、组织开展走村入户的关爱活动、指导培育社会组织、链接社会资源等工作,努力为庞大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预见,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将在未来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县级儿童福利机构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到2025年底,实现地市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全覆盖,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覆盖率总体达到75%。
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是民政部门开展儿童福利工作的左膀右臂。儿童福利机构更像传统家庭中的母亲,负责对内养育孩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更像传统家庭中的父亲,需要对外协调各方力量,为这些儿童链接资源、争取权利。希望所有处于特殊困境的儿童也像其他儿童一样,在我们的呵护中、在祖国的蓝天下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