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原谅?这是比报复更困难的命题。
你爸爸疯了。母亲泣不成声。
电话来得不是时候。2010年春假临近,公司上下一片忙乱。
近一分钟,田媛张开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直到缠绕的电话线提醒她疼痛的感觉,才抽回了被勒红的手指。
不——可——能。
她的唇抿得和身体一样紧。拒绝接受这个消息。
父亲是山一样坚硬。永远清晰的是他厚重无情的巴掌,它们像山石般落下。每一次都痛彻心扉。
两个月前田媛刚刚结束一段恋情,相恋4年的男友突然告诉她:你脾气太坏了,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当初那个坏脾气的父亲和现在这个坏脾气的自己重叠在一起,田媛有些恍惚:怎会是父亲?!他是山,是岩石,岛屿……他可以挥舞拳头咆哮,但他不能哭,更不该哀嚎——他不能疯。
然而母亲的泣诉像露水渗进田媛的耳膜,她心神恍惚,快要晕厥了。
我不是父亲前世的情人
2002年。哈尔滨火车站正在进行第五次扩建,大喇叭命令路人绕道,人群唯恐避让不及。拥挤的车站,田媛却感到孤独异常。
“媛媛,”母亲压低了声音说,“红外套里我多塞了500块钱。外套就压在箱子最底下。”
田媛瞥了一眼站着的那个男人。距离如此之近,母亲的声音他听不见吗?
他背对着母女俩,一动不动。田媛看不见他的表情。哼,她狠狠地想,我终于要离开你了——田建国,你这下高兴了吧?
“不习惯就常回家,这里始终是你长大的地方……”母亲念叨着,然而比起田媛的去意,任何劝阻都是杯水车薪。
那年她18岁,还不懂得“飘”的实际意义。也许会很苦,也许会很累。无论如何,能离开父亲,就是值得的。
在深圳的4年她时常想念家乡的饺子,还好学校附近就有一个饺子馆。店主是个很热情的东北女人,看到田媛来,总要多添两个,“熟客,老乡!”
可是她吃不出家的味道。那其实是父亲的味道。
1984年,田建国“下放”到哈尔滨国营建筑公司,从最低等的水泥工做起,这个工作对肺部有害,不过能分到一间小房子,给母女俩一个安稳的家。
常年与泥灰作战造就了他那双有力的手,包饺子特别得劲儿,打起人更狠。
一天,7岁的田媛放学回家,进门就闻到饺子香了。她忍不住先尝了起来。真好吃。再来一个,又一个……
“啪!”一记响亮的耳光随着震耳欲聋的吼叫,“谁叫你偷吃的?你知不知道这是做给你生病的奶奶的!我叫你偷!叫你偷!”
拳头雨点般落下,打在她幼小的身躯上。她哭得声嘶力竭。是父亲,又不是——他怎么变了一个人。这好像是她记得的第一次被打。
后来,她便习惯了。
没按时回家,考试不及格,请家长,统统招致一顿打,甚至连她生病也会被骂:怎么这么不小心?我不是叫你多穿点!
直到长大后,田媛才知道,所有人视为“打是亲骂是爱”的行为,在法律上有一个称谓——家庭暴力;她才知道,和自己一样遭受父母暴力教育的孩子不计其数。而更让她震惊的是,相当多人的一生莫不是对父母的复制或反叛。童年的成长背景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命运。
紧张中隐藏的温情
很多年过去,回忆竟都历历在目。
飞机的引擎声音愈发轰鸣,她不像飞在天上,而是坐上了一架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机。
这张回哈尔滨的全价机票几乎毁掉了她的工作。全公司都在加班,她却请了一个长假。主管最后摆出的那个“随你便”的表情,是警告,还是讽刺?
随便吧。田媛叹了口气。年轻的她已经过早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离开父亲,在外的日子并不如她想象的那么美好。很多次求职失利时,她都会把火发到身边最近的人——男友身上。每当那时,她就会想起父亲。他当初打她的时候,是不是也在外面受了憋屈?
四年大学生活,田媛回家探亲的次数屈指可数。托男友的福,她的深圳没有那么寂寞。关键是,他长她10岁,像父亲宠孩子一般宽容她,久而久之,她也就习惯了无度地索爱。
“我不想要孩子,没有原因。”一天,田媛对男友说。他的眼里略过一丝失望。“就是要,也不是跟你。”她几乎恶狠狠地说道。也许是为了打消他的念头,也许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破坏欲,也许是——她压根就不知道怎么去爱与珍惜。她不肯承认这是童年的阴影造成的,更不愿面对每当此时,镜子里那张和父亲极为相似的脸。
“去看心理医生吧,”他最后的口气甚至带着一丝怜悯:“还有,去看看你父亲。”
父亲好好的。至少看上去如此。
厚重的棉衣和棉拖鞋把他本就肥硕的身躯凸显得更为笨重。不知是不是激素的缘故,父亲的左脸鼓起一个大包,看上去甚至有些可怕。
初春的暖阳打在他苍老的脸上,蒙上一层金光,在药物的作用下,他英武的五官纷纷低眉顺眼,看不出一丝疯狂的因子。好久没有见过这样和蔼的父亲了。
父亲看到田媛,吃了一惊:你怎么回来了?快坐,快坐。
他把手伸出口袋,笨拙地甩了两下,指着沙发的方向。一条腿抬起来,跨过连接阳台和客厅之间的门槛。他的动作很慢,像一个生了锈的铁皮人。
好久没有见过这样苍老的父亲了。
田媛上前两步,嘴巴动了一下,但最终什么也没说。
他们就这么坐着,相对无言。座位中间隔了大约两尺。尴尬的距离。
“哟——媛媛回来啦!”母亲将房门大大地推开,脱下手套,不住地搓手。
屋里总算有了一线生机。
迟到的理解
“还不是为了你弟弟户口的事。”母亲一边说,一边掉泪。
弟弟是田媛幺爸的孩子,读小学二年级,一直是黑户。2008年底,田媛听说为给弟弟上户口,父亲动用了几十年来所有关系,还花了几千块钱“疏通费”。
“结果,那人收了钱不办事人,最后连人影都不见。你爸爸气极了,却也别无他法。最后,你幺爸还怪他办事不牢。哎——”母亲直摇头:“你爷爷奶奶死得早,弟妹都被他这个大哥给惯坏了!”
可就为这么一丁点小事,疯了?田媛百思不得其解。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父亲应该体会很深才对。
两年前,父亲所在的单位集资建房,但要求一次性付清十万元的房款才能选号。田媛正读大三,帮不上忙,只能跟母亲通电话谈论一二。
“你爸爸给亲戚们打电话筹款,你那些平日里过得光鲜的叔叔婶婶啊,一个个叫起穷来。说什么买房,老人生病住院,就是没有闲钱借。想给银行抵押老房子贷款,又说老房面积小了,不够贷,”母亲焦虑之极生出埋怨:“你要是留在哈尔滨读书多好,咱家也不用求人……”
田媛心里像炸了个惊雷。
离家3年了,时间没有冲淡田媛对父亲暴力的记忆,距离却让割不断的血脉亲情扯得发疼。每年大一新生进校,看到别的孩子父母接送,一家人和和美美,失落的感觉难以言表。
可是,父亲毕竟是错了。难道要对的人先低头么?
她拿出手机,翻到电话本里“田建国”的位置。那三个字也仿佛透着一种严肃,“家里的事不用你管,好好读书!”他一定会这样说吧。
然而现在,2009年哈尔滨的春天,望着蛛网横生的老屋房顶,田媛不得不思索,假如留在哈尔滨读书会怎样?假如拨通了父亲的电话会怎样?
不完美的父爱
回到家的第五天,父亲的情况好多了。从前那个性格乖戾的老人显山露水。
一个下午,谈到弟弟的成绩问题,父亲说:这孩子不听话,补数学花了那么多钱却没一点效果,幺弟收拾几下马上乖了。
田媛听罢阴沉下脸来:打打打,就知道打,还没打够吗!
母亲连忙打圆场,父亲的脸上挂着孩童般的诧异,耳边传来母亲微弱的劝告,“你爸爸的病才好……”
她必须冷静。
冷静下来,她不得不承认,不管自己如何否定,父亲是爱她的。
和大多数北方孩子一样,田媛特别爱吃冰糖葫芦。于是,还在哈尔滨的时候,每隔几个星期,当田媛早晨走进厨房,就会发现桌子上摆了整整十颗冰糖葫芦——没有字条、没有说明,就像被人误失在家的礼物。
这就是父亲的方式。
这个经历也永刻在记忆之中,让父亲在她心里有了一个特别的位置。这就是她想要的那种父爱,这就是她想要的那种父亲。
尽管,他不总是那样。
“我们那个时候哪有肉吃啊。你爷爷靠参加红军才走出山沟来。有一年腊月,我带弟弟妹妹偷酥肉。那个酥肉藏在柜子最底层,大年三十吃的。你爷爷以为我们不知道。我带他们偷了一次,一人一块。结果大年三十的时候,你爷爷打开一看,空了。”
父亲老了,老了的人都爱回忆过去。
“结果是你姑妈,幺舅他们,后来又跑去偷吃,吃完了,哈哈!”
这个故事田媛已经听过很多遍了,但每一次讲,父亲还是那么兴奋:“我被你爷爷打得啊,整个春节屁股都不能挨地。”
说完,父亲发出长久的笑声,脸上鼓出的大包也顺眼起来。
那一刻,田媛突然想到,每一代人是不同的。父亲认同“棍棒教育”,就像他害怕面对情感的正面。他不懂也不知道怎么去表达爱,他只懂得糖葫芦对女儿的意义。
不同的经历、教育程度造就了不同的意识。父亲有父亲的局限。承认这样的局限很遗憾,甚至承认父亲的见识浅于自己——是否意味着就有权用今天的眼光去审判、惩罚他?
她想停止对他的判断。
父亲真是老了,以至于一场大笑都能让他疲惫。站在离田媛两米远的地方,那个手舞足蹈的老人白发清晰可辨。
他爬到床边躺了下来,木床发出一声笨重的叹息。田媛走到床边,很想对他额头轻轻吻一下说:爸爸,我爱你……
TIPS
父亲认同“棍棒教育”,就像他害怕面对情感的正面。他不懂也不知道怎么去表达爱,他只懂得糖葫芦对女儿的意义。
你爸爸疯了。母亲泣不成声。
电话来得不是时候。2010年春假临近,公司上下一片忙乱。
近一分钟,田媛张开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直到缠绕的电话线提醒她疼痛的感觉,才抽回了被勒红的手指。
不——可——能。
她的唇抿得和身体一样紧。拒绝接受这个消息。
父亲是山一样坚硬。永远清晰的是他厚重无情的巴掌,它们像山石般落下。每一次都痛彻心扉。
两个月前田媛刚刚结束一段恋情,相恋4年的男友突然告诉她:你脾气太坏了,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当初那个坏脾气的父亲和现在这个坏脾气的自己重叠在一起,田媛有些恍惚:怎会是父亲?!他是山,是岩石,岛屿……他可以挥舞拳头咆哮,但他不能哭,更不该哀嚎——他不能疯。
然而母亲的泣诉像露水渗进田媛的耳膜,她心神恍惚,快要晕厥了。
我不是父亲前世的情人
2002年。哈尔滨火车站正在进行第五次扩建,大喇叭命令路人绕道,人群唯恐避让不及。拥挤的车站,田媛却感到孤独异常。
“媛媛,”母亲压低了声音说,“红外套里我多塞了500块钱。外套就压在箱子最底下。”
田媛瞥了一眼站着的那个男人。距离如此之近,母亲的声音他听不见吗?
他背对着母女俩,一动不动。田媛看不见他的表情。哼,她狠狠地想,我终于要离开你了——田建国,你这下高兴了吧?
“不习惯就常回家,这里始终是你长大的地方……”母亲念叨着,然而比起田媛的去意,任何劝阻都是杯水车薪。
那年她18岁,还不懂得“飘”的实际意义。也许会很苦,也许会很累。无论如何,能离开父亲,就是值得的。
在深圳的4年她时常想念家乡的饺子,还好学校附近就有一个饺子馆。店主是个很热情的东北女人,看到田媛来,总要多添两个,“熟客,老乡!”
可是她吃不出家的味道。那其实是父亲的味道。
1984年,田建国“下放”到哈尔滨国营建筑公司,从最低等的水泥工做起,这个工作对肺部有害,不过能分到一间小房子,给母女俩一个安稳的家。
常年与泥灰作战造就了他那双有力的手,包饺子特别得劲儿,打起人更狠。
一天,7岁的田媛放学回家,进门就闻到饺子香了。她忍不住先尝了起来。真好吃。再来一个,又一个……
“啪!”一记响亮的耳光随着震耳欲聋的吼叫,“谁叫你偷吃的?你知不知道这是做给你生病的奶奶的!我叫你偷!叫你偷!”
拳头雨点般落下,打在她幼小的身躯上。她哭得声嘶力竭。是父亲,又不是——他怎么变了一个人。这好像是她记得的第一次被打。
后来,她便习惯了。
没按时回家,考试不及格,请家长,统统招致一顿打,甚至连她生病也会被骂:怎么这么不小心?我不是叫你多穿点!
直到长大后,田媛才知道,所有人视为“打是亲骂是爱”的行为,在法律上有一个称谓——家庭暴力;她才知道,和自己一样遭受父母暴力教育的孩子不计其数。而更让她震惊的是,相当多人的一生莫不是对父母的复制或反叛。童年的成长背景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命运。
紧张中隐藏的温情
很多年过去,回忆竟都历历在目。
飞机的引擎声音愈发轰鸣,她不像飞在天上,而是坐上了一架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机。
这张回哈尔滨的全价机票几乎毁掉了她的工作。全公司都在加班,她却请了一个长假。主管最后摆出的那个“随你便”的表情,是警告,还是讽刺?
随便吧。田媛叹了口气。年轻的她已经过早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离开父亲,在外的日子并不如她想象的那么美好。很多次求职失利时,她都会把火发到身边最近的人——男友身上。每当那时,她就会想起父亲。他当初打她的时候,是不是也在外面受了憋屈?
四年大学生活,田媛回家探亲的次数屈指可数。托男友的福,她的深圳没有那么寂寞。关键是,他长她10岁,像父亲宠孩子一般宽容她,久而久之,她也就习惯了无度地索爱。
“我不想要孩子,没有原因。”一天,田媛对男友说。他的眼里略过一丝失望。“就是要,也不是跟你。”她几乎恶狠狠地说道。也许是为了打消他的念头,也许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破坏欲,也许是——她压根就不知道怎么去爱与珍惜。她不肯承认这是童年的阴影造成的,更不愿面对每当此时,镜子里那张和父亲极为相似的脸。
“去看心理医生吧,”他最后的口气甚至带着一丝怜悯:“还有,去看看你父亲。”
父亲好好的。至少看上去如此。
厚重的棉衣和棉拖鞋把他本就肥硕的身躯凸显得更为笨重。不知是不是激素的缘故,父亲的左脸鼓起一个大包,看上去甚至有些可怕。
初春的暖阳打在他苍老的脸上,蒙上一层金光,在药物的作用下,他英武的五官纷纷低眉顺眼,看不出一丝疯狂的因子。好久没有见过这样和蔼的父亲了。
父亲看到田媛,吃了一惊:你怎么回来了?快坐,快坐。
他把手伸出口袋,笨拙地甩了两下,指着沙发的方向。一条腿抬起来,跨过连接阳台和客厅之间的门槛。他的动作很慢,像一个生了锈的铁皮人。
好久没有见过这样苍老的父亲了。
田媛上前两步,嘴巴动了一下,但最终什么也没说。
他们就这么坐着,相对无言。座位中间隔了大约两尺。尴尬的距离。
“哟——媛媛回来啦!”母亲将房门大大地推开,脱下手套,不住地搓手。
屋里总算有了一线生机。
迟到的理解
“还不是为了你弟弟户口的事。”母亲一边说,一边掉泪。
弟弟是田媛幺爸的孩子,读小学二年级,一直是黑户。2008年底,田媛听说为给弟弟上户口,父亲动用了几十年来所有关系,还花了几千块钱“疏通费”。
“结果,那人收了钱不办事人,最后连人影都不见。你爸爸气极了,却也别无他法。最后,你幺爸还怪他办事不牢。哎——”母亲直摇头:“你爷爷奶奶死得早,弟妹都被他这个大哥给惯坏了!”
可就为这么一丁点小事,疯了?田媛百思不得其解。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父亲应该体会很深才对。
两年前,父亲所在的单位集资建房,但要求一次性付清十万元的房款才能选号。田媛正读大三,帮不上忙,只能跟母亲通电话谈论一二。
“你爸爸给亲戚们打电话筹款,你那些平日里过得光鲜的叔叔婶婶啊,一个个叫起穷来。说什么买房,老人生病住院,就是没有闲钱借。想给银行抵押老房子贷款,又说老房面积小了,不够贷,”母亲焦虑之极生出埋怨:“你要是留在哈尔滨读书多好,咱家也不用求人……”
田媛心里像炸了个惊雷。
离家3年了,时间没有冲淡田媛对父亲暴力的记忆,距离却让割不断的血脉亲情扯得发疼。每年大一新生进校,看到别的孩子父母接送,一家人和和美美,失落的感觉难以言表。
可是,父亲毕竟是错了。难道要对的人先低头么?
她拿出手机,翻到电话本里“田建国”的位置。那三个字也仿佛透着一种严肃,“家里的事不用你管,好好读书!”他一定会这样说吧。
然而现在,2009年哈尔滨的春天,望着蛛网横生的老屋房顶,田媛不得不思索,假如留在哈尔滨读书会怎样?假如拨通了父亲的电话会怎样?
不完美的父爱
回到家的第五天,父亲的情况好多了。从前那个性格乖戾的老人显山露水。
一个下午,谈到弟弟的成绩问题,父亲说:这孩子不听话,补数学花了那么多钱却没一点效果,幺弟收拾几下马上乖了。
田媛听罢阴沉下脸来:打打打,就知道打,还没打够吗!
母亲连忙打圆场,父亲的脸上挂着孩童般的诧异,耳边传来母亲微弱的劝告,“你爸爸的病才好……”
她必须冷静。
冷静下来,她不得不承认,不管自己如何否定,父亲是爱她的。
和大多数北方孩子一样,田媛特别爱吃冰糖葫芦。于是,还在哈尔滨的时候,每隔几个星期,当田媛早晨走进厨房,就会发现桌子上摆了整整十颗冰糖葫芦——没有字条、没有说明,就像被人误失在家的礼物。
这就是父亲的方式。
这个经历也永刻在记忆之中,让父亲在她心里有了一个特别的位置。这就是她想要的那种父爱,这就是她想要的那种父亲。
尽管,他不总是那样。
“我们那个时候哪有肉吃啊。你爷爷靠参加红军才走出山沟来。有一年腊月,我带弟弟妹妹偷酥肉。那个酥肉藏在柜子最底层,大年三十吃的。你爷爷以为我们不知道。我带他们偷了一次,一人一块。结果大年三十的时候,你爷爷打开一看,空了。”
父亲老了,老了的人都爱回忆过去。
“结果是你姑妈,幺舅他们,后来又跑去偷吃,吃完了,哈哈!”
这个故事田媛已经听过很多遍了,但每一次讲,父亲还是那么兴奋:“我被你爷爷打得啊,整个春节屁股都不能挨地。”
说完,父亲发出长久的笑声,脸上鼓出的大包也顺眼起来。
那一刻,田媛突然想到,每一代人是不同的。父亲认同“棍棒教育”,就像他害怕面对情感的正面。他不懂也不知道怎么去表达爱,他只懂得糖葫芦对女儿的意义。
不同的经历、教育程度造就了不同的意识。父亲有父亲的局限。承认这样的局限很遗憾,甚至承认父亲的见识浅于自己——是否意味着就有权用今天的眼光去审判、惩罚他?
她想停止对他的判断。
父亲真是老了,以至于一场大笑都能让他疲惫。站在离田媛两米远的地方,那个手舞足蹈的老人白发清晰可辨。
他爬到床边躺了下来,木床发出一声笨重的叹息。田媛走到床边,很想对他额头轻轻吻一下说:爸爸,我爱你……
TIPS
父亲认同“棍棒教育”,就像他害怕面对情感的正面。他不懂也不知道怎么去表达爱,他只懂得糖葫芦对女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