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迫切需要水文水资源工作提供更准、更快、更全的水文监测数据和内容丰富、形象直观的服务产品。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现代化建设;现状;优化
引言
水文水资源作为水利事业的核心,不仅需要为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减灾服务,还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因此,要重视对水文现代化建设的研究,探析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现阶段水利事业发展的任务,探索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的相应对策,以切实提高水文现代化建设水平,推动水文工作高效发展。
1.水文水资源现代化建设现状
1.1站网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近年来水情和工情的变化,当前的水文站网设置,在应对超标洪水时,仍不够充分;在服务水资源管理、生态水量控制、江河水量分配调度时,仍不够完善;在面对社会日益发展需要时,仍不够优化。现有的水文水资源站网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覆盖网络,对一些区域尚未实现全面有效的覆盖监测,不能完全满足防洪减灾、水资源调度和水生态保护等工作对水文的需求,也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2监测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全国流量测验仍以缆道测流为主,含沙量、蒸发量的监测还需依靠人工,数据监测手段相对还比较传统。自动监测能力仍然不足,非接触测流等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仍存在瓶颈,流量实时在线监测的时效和频次尚无法完全满足实际需求。应急监测先进手段不多,且应急监测仪器设备日趋老化,现有装备数据传输、处理能力较弱,还不能完全满足特殊水事件的应急监测需求。
1.3产品服务有待进一步扩展
丰富的水文水资源监测数据分析加工的深度不够,形成的服务产品主要面向水文专业人员,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产品种类较少。建设的水情、水资源、地下水等业务应用系统分布在各业务部门,主要满足局部应用需要,缺少较完善的开放式水文数据库应用系统,海量的水文数据产品不能有效为各类业务应用提供完善高效的信息服务,与气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掌握的信息缺乏有效互联互通,还不能充分发挥水文行业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决策参谋作用。
2.水文水资源现代化建设的优化措施
2.1优化完善站网体系
立足现有站网,优化完善水文水资源站网布设格局,补强现有测站短板,调整充实测站功能。以服务防洪减灾为目标,补充蓄滞洪区监测站网、构建重要城市防洪除涝站网;以服务水资源管理为目标,推进市、县级行政区界水量监测站网建设;以服务河湖生态健康为目标,加强重要取水口、河长制断面水质水量的精准监测;加密地下水超采区站网布局,坚持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结合,逐步扩大监测范围、拓展监测项目、细化监测内容,满足“水域全覆盖”要求。
2.2提档升级监测能力
立足监测手段自动化和信息采集立体化,建设现代化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充分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在水位、雨量等观测全部实现自动测报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流量、水质、泥沙、蒸发等要素的自动测报,按照“一站一策”建设方案,加大水文水资源监测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推广,深入开展在线监测设备的应用研究与比测率定工作。完善应急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监测管理制度,建立“中心-分局-省局”三级应急响应机制,加大卫星遥感、雷达等现代监测装备力度,提高水文应急监测服务能力。加强县级水文监测中心的巡测能力建设,配置巡测车辆、配备无人机、无人船等先进的移动监测设备,开展对沿海、沿江、环湖及调水沿线水质水量的监测,提高重大水情的处突能力。
2.3构建智能信息处理
立足信息化手段,构建智能化信息处理体系。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网络等新技术与水文业务的深度融合,推动建设覆盖全测站、贯穿全过程的集约化水文水资源信息处理服务体系,拓展信息查询、数据处理、预测预报和分析评价等功能,实现水文要素采集、传输、测报与在线整编全过程的信息化。在现有地市级分中心信息处理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升级和拓展,植入遥感遥测、视频音频、图像图片等数据,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的智能化处理,构建智能化的预测预报预警服务平台,为防汛抗旱及水资源管理提供可视化有力技术支撑。
2.4深化拓展产品服务
立足社会和民生需求,提供产品化水文服务。有效整合门户系统、网站、公众号等各种媒介资源和海量的水文信息及分析评价成果,形成统一的水文水资源数据共享和服务平台,提升水文水资源信息服务能力。完善水文数据服务系统,立足水文水资源分析计算、水文情报预报、水资源论证、水质预警等,按流域区域需要提供水文数据服务产品,实现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的智能化。丰富公众生产生活需求类水文服务产品,开发水文水资源、水情预报发布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资讯产品,为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公众需求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2.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水文水资源现代化建设,资金投入是保障。水文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水文投入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长期稳定增长的水文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层面对水文现代化建设和水文设施运行维护的资金投入,同时结合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努力取得省级资金的配套支持,保障水文现代化建设顺利开展。精確测算水文设施设备资产总额,按照适当比例测算水文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经费并纳入省级财政预算,保证水文测报、水质监测和水文信息网络等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技术更新改造。
2.6强化现代化人才队伍
实现水文水资源现代化,人才是关键。加大人才引进,通过招考、定向培养、交流等渠道,引进水文水资源现代化监测、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人才培养,重点围绕水文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应用,依托技能优秀人才工作室,加强技术指导,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操作人员解决实践问题的技能。整合基层水文人力资源,积极实践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解决任务增加和人员不足的矛盾,培育基层水文水资源服务体系。
结束语
要切实提高水文水资源现代化建设水平,但水文现代化不仅是物质基础、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更是涵盖水文服务、科技、人才、管理乃至文化等“软硬实力”兼具的全面的,综合的现代化,水文水资源必须立足流域管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改革测报方式、提升管理模式,努力构建信息采集立体化、数据传输信息化、信息服务多样化的水文水资源现代业务体系,不断推行自动测报为主,巡测巡查为辅的水文水资源测验新方式,实现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运行管理新模式,补齐短板,强化服务支撑,才能更好促进水文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宁.加快推进水文事业现代化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J].求是,2012(2):57-59.
[2]朱昌福.江苏水文站网优化调整有关问题的思考[J].水文,2005(4):33-36.
[3]娄利华.我国水文现代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讨[J].地下水,2018,40(3):224-225.
[4]谷源泽.黄河水文现代化发展思考与展望[J].人民黄河,2019,41(10):16-19.
[5]刘倩.水文现代化建设若干问题及对策探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11):31-33.
[6]陈立强,孙婕,李振.黄河水文现代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9(2):192-193.
(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水文水资源局,河南 郑州 450000)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现代化建设;现状;优化
引言
水文水资源作为水利事业的核心,不仅需要为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减灾服务,还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因此,要重视对水文现代化建设的研究,探析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现阶段水利事业发展的任务,探索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的相应对策,以切实提高水文现代化建设水平,推动水文工作高效发展。
1.水文水资源现代化建设现状
1.1站网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近年来水情和工情的变化,当前的水文站网设置,在应对超标洪水时,仍不够充分;在服务水资源管理、生态水量控制、江河水量分配调度时,仍不够完善;在面对社会日益发展需要时,仍不够优化。现有的水文水资源站网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覆盖网络,对一些区域尚未实现全面有效的覆盖监测,不能完全满足防洪减灾、水资源调度和水生态保护等工作对水文的需求,也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2监测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全国流量测验仍以缆道测流为主,含沙量、蒸发量的监测还需依靠人工,数据监测手段相对还比较传统。自动监测能力仍然不足,非接触测流等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仍存在瓶颈,流量实时在线监测的时效和频次尚无法完全满足实际需求。应急监测先进手段不多,且应急监测仪器设备日趋老化,现有装备数据传输、处理能力较弱,还不能完全满足特殊水事件的应急监测需求。
1.3产品服务有待进一步扩展
丰富的水文水资源监测数据分析加工的深度不够,形成的服务产品主要面向水文专业人员,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产品种类较少。建设的水情、水资源、地下水等业务应用系统分布在各业务部门,主要满足局部应用需要,缺少较完善的开放式水文数据库应用系统,海量的水文数据产品不能有效为各类业务应用提供完善高效的信息服务,与气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掌握的信息缺乏有效互联互通,还不能充分发挥水文行业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决策参谋作用。
2.水文水资源现代化建设的优化措施
2.1优化完善站网体系
立足现有站网,优化完善水文水资源站网布设格局,补强现有测站短板,调整充实测站功能。以服务防洪减灾为目标,补充蓄滞洪区监测站网、构建重要城市防洪除涝站网;以服务水资源管理为目标,推进市、县级行政区界水量监测站网建设;以服务河湖生态健康为目标,加强重要取水口、河长制断面水质水量的精准监测;加密地下水超采区站网布局,坚持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结合,逐步扩大监测范围、拓展监测项目、细化监测内容,满足“水域全覆盖”要求。
2.2提档升级监测能力
立足监测手段自动化和信息采集立体化,建设现代化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充分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在水位、雨量等观测全部实现自动测报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流量、水质、泥沙、蒸发等要素的自动测报,按照“一站一策”建设方案,加大水文水资源监测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推广,深入开展在线监测设备的应用研究与比测率定工作。完善应急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监测管理制度,建立“中心-分局-省局”三级应急响应机制,加大卫星遥感、雷达等现代监测装备力度,提高水文应急监测服务能力。加强县级水文监测中心的巡测能力建设,配置巡测车辆、配备无人机、无人船等先进的移动监测设备,开展对沿海、沿江、环湖及调水沿线水质水量的监测,提高重大水情的处突能力。
2.3构建智能信息处理
立足信息化手段,构建智能化信息处理体系。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网络等新技术与水文业务的深度融合,推动建设覆盖全测站、贯穿全过程的集约化水文水资源信息处理服务体系,拓展信息查询、数据处理、预测预报和分析评价等功能,实现水文要素采集、传输、测报与在线整编全过程的信息化。在现有地市级分中心信息处理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升级和拓展,植入遥感遥测、视频音频、图像图片等数据,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的智能化处理,构建智能化的预测预报预警服务平台,为防汛抗旱及水资源管理提供可视化有力技术支撑。
2.4深化拓展产品服务
立足社会和民生需求,提供产品化水文服务。有效整合门户系统、网站、公众号等各种媒介资源和海量的水文信息及分析评价成果,形成统一的水文水资源数据共享和服务平台,提升水文水资源信息服务能力。完善水文数据服务系统,立足水文水资源分析计算、水文情报预报、水资源论证、水质预警等,按流域区域需要提供水文数据服务产品,实现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的智能化。丰富公众生产生活需求类水文服务产品,开发水文水资源、水情预报发布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资讯产品,为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公众需求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2.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水文水资源现代化建设,资金投入是保障。水文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水文投入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长期稳定增长的水文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层面对水文现代化建设和水文设施运行维护的资金投入,同时结合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努力取得省级资金的配套支持,保障水文现代化建设顺利开展。精確测算水文设施设备资产总额,按照适当比例测算水文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经费并纳入省级财政预算,保证水文测报、水质监测和水文信息网络等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技术更新改造。
2.6强化现代化人才队伍
实现水文水资源现代化,人才是关键。加大人才引进,通过招考、定向培养、交流等渠道,引进水文水资源现代化监测、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人才培养,重点围绕水文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应用,依托技能优秀人才工作室,加强技术指导,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操作人员解决实践问题的技能。整合基层水文人力资源,积极实践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解决任务增加和人员不足的矛盾,培育基层水文水资源服务体系。
结束语
要切实提高水文水资源现代化建设水平,但水文现代化不仅是物质基础、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更是涵盖水文服务、科技、人才、管理乃至文化等“软硬实力”兼具的全面的,综合的现代化,水文水资源必须立足流域管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改革测报方式、提升管理模式,努力构建信息采集立体化、数据传输信息化、信息服务多样化的水文水资源现代业务体系,不断推行自动测报为主,巡测巡查为辅的水文水资源测验新方式,实现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运行管理新模式,补齐短板,强化服务支撑,才能更好促进水文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宁.加快推进水文事业现代化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J].求是,2012(2):57-59.
[2]朱昌福.江苏水文站网优化调整有关问题的思考[J].水文,2005(4):33-36.
[3]娄利华.我国水文现代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讨[J].地下水,2018,40(3):224-225.
[4]谷源泽.黄河水文现代化发展思考与展望[J].人民黄河,2019,41(10):16-19.
[5]刘倩.水文现代化建设若干问题及对策探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11):31-33.
[6]陈立强,孙婕,李振.黄河水文现代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9(2):192-193.
(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水文水资源局,河南 郑州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