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精读感悟,激发兴趣;创设情境,诱发语感;个性阅读,独特见解;情境写作,优化效果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精读感悟;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一、精读感悟,激发兴趣
小学阅读教学可以通过对文章的精读,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引导学生精读作品。如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自我发现的惊喜,得到了阅读带来的愉悦,他就一定有了阅读的兴趣。例如,教学《中国石》一文“我们俩又挑选了一些石粒,讓‘台湾’‘海南’等岛屿依偎着‘祖国’”一句时,我采用替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分别用“紧贴倚靠”代替原文中的“依偎”一词,让学生诵读比较句义的变化,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和对比诵读,学生体会到:“依偎”是“亲热地靠着、紧挨着”的意思,充分体现出了“台湾”“海南”与“祖国”间的“母子”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希望祖国和平统一的思想感情。这样,在比较诵读中,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妙、达意之准确。
二、创设情境,诱发语感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引导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让学生沉浸到阅读教材的意境中,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送往小木屋的信》一文,主要讲了三名森林警察部队的战士为保护祖国最北部97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在小木屋中过着单调寂寞的生活,及在单调寂寞的生活中迫切渴望得到信的事。这篇课文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教学资源,播放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体会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与生活上的单调和寂寞,进一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而这些困难是学生难能亲自体验到的。因此,教学中,我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始森林深处”、“风雪交加”、“无边无际”、“隔绝”、“小木屋没有电”等词句的意思为突破口,让学生根据这些描述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在想象中进入情境,得到语感的培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在上例中,特别是对“小木屋没有电”的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有所体验的。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进行链接,感受文字所表达的事物,诱发语感。
三、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教师应该明白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独立探究,自我反思,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鼓励学生学会大胆质疑,合理探索。激发学生活跃思路,萌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我按事先确定的教学目的或要求进行教学,积极营造独立思考、自我提问、探索问题的教学氛围,重在“引”。要求学生提一些有价值、有个性情感体验、主体思考味浓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对文章的重点关键的地方进行推敲顿悟质疑,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初读课文后,我布置这样的讨论题: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到底为什么卖火柴?理由是什么?这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这个问题提纲挈领的把课文主要问题带动起来思考了,从小说的构思、小女孩的人物形象、作者自己的思想基础和文章主题等角度,学生做了多方面的回答。我之所以这样问,一方面是强调主题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产生疑问,从而培养其质疑的精神,从而有独到的见解。
四、情境写作,优化效果
学生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向课外延伸,是提高阅读能力、激发思维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既便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提高了思维质量。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教学增加情境写作训练,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深化对内容的理解,优化阅读教学的效果,还可以使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实现以读导写,由写促读,读写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阅读课文后,我们要注意组织引导学生课外练笔,拓展练笔是对文本对话的延伸。我们可以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扩、缩、续、改、仿等训练。以苏教版课文为例,如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课,扣住结尾续写《如果渔夫的老婆不贪婪》,几乎每篇课文都是练笔的典范,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吸收文本的精华,让学生依托文本,才能在拓展练笔中巩固运用,达到质的飞跃,使读与写得到均衡发展。
当然,小学语文的阅读方法纷繁复杂,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借鉴其他先进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还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小学阅读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关键词:精读感悟;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一、精读感悟,激发兴趣
小学阅读教学可以通过对文章的精读,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引导学生精读作品。如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自我发现的惊喜,得到了阅读带来的愉悦,他就一定有了阅读的兴趣。例如,教学《中国石》一文“我们俩又挑选了一些石粒,讓‘台湾’‘海南’等岛屿依偎着‘祖国’”一句时,我采用替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分别用“紧贴倚靠”代替原文中的“依偎”一词,让学生诵读比较句义的变化,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和对比诵读,学生体会到:“依偎”是“亲热地靠着、紧挨着”的意思,充分体现出了“台湾”“海南”与“祖国”间的“母子”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希望祖国和平统一的思想感情。这样,在比较诵读中,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妙、达意之准确。
二、创设情境,诱发语感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引导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让学生沉浸到阅读教材的意境中,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送往小木屋的信》一文,主要讲了三名森林警察部队的战士为保护祖国最北部97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在小木屋中过着单调寂寞的生活,及在单调寂寞的生活中迫切渴望得到信的事。这篇课文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教学资源,播放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体会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与生活上的单调和寂寞,进一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而这些困难是学生难能亲自体验到的。因此,教学中,我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始森林深处”、“风雪交加”、“无边无际”、“隔绝”、“小木屋没有电”等词句的意思为突破口,让学生根据这些描述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在想象中进入情境,得到语感的培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在上例中,特别是对“小木屋没有电”的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有所体验的。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进行链接,感受文字所表达的事物,诱发语感。
三、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教师应该明白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独立探究,自我反思,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鼓励学生学会大胆质疑,合理探索。激发学生活跃思路,萌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我按事先确定的教学目的或要求进行教学,积极营造独立思考、自我提问、探索问题的教学氛围,重在“引”。要求学生提一些有价值、有个性情感体验、主体思考味浓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对文章的重点关键的地方进行推敲顿悟质疑,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初读课文后,我布置这样的讨论题: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到底为什么卖火柴?理由是什么?这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这个问题提纲挈领的把课文主要问题带动起来思考了,从小说的构思、小女孩的人物形象、作者自己的思想基础和文章主题等角度,学生做了多方面的回答。我之所以这样问,一方面是强调主题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产生疑问,从而培养其质疑的精神,从而有独到的见解。
四、情境写作,优化效果
学生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向课外延伸,是提高阅读能力、激发思维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既便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提高了思维质量。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教学增加情境写作训练,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深化对内容的理解,优化阅读教学的效果,还可以使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实现以读导写,由写促读,读写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阅读课文后,我们要注意组织引导学生课外练笔,拓展练笔是对文本对话的延伸。我们可以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扩、缩、续、改、仿等训练。以苏教版课文为例,如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课,扣住结尾续写《如果渔夫的老婆不贪婪》,几乎每篇课文都是练笔的典范,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吸收文本的精华,让学生依托文本,才能在拓展练笔中巩固运用,达到质的飞跃,使读与写得到均衡发展。
当然,小学语文的阅读方法纷繁复杂,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借鉴其他先进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还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小学阅读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