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导致很多学校以考试论成败,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只会考试;在创新能力方面表现很差。下面通过一些现实中的例子加以剖析:
一、无论学历再高若不具备创新能力就业也困难
南方某建筑设计院高薪招聘10名建筑设计师,前来应聘的学生很多,其中清华大学的学生10名,北大学生8名,还有近500名其它院校的学生,该设计院让每一位应聘的学生设计一张50层大楼的图纸,这栋建筑的位置前面是大海背后是大山。既要体现欧式风格又不失中国传统风格。经过专家组对应聘作品进行评价,从中选取有创新意念的作品,当然这些作品的作者也就自然被录用。当然我们分析那些失败者的作品时,他们的作品大多是从网下载别人类似的作品稍加修改,还有个别学生连修改都没有。而且这里面也有北大清华的学生。由此我们的大学生只会考试而缺泛创新能力,这就是应试教育酿成的苦果。
二、诺贝尔奖科学奖为何无中国人问津
站世界五分之一的大国与获得诺贝尔奖的数根本不成正比,是不是教育存在问题,学生都为考试而做题,完全不能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这样说来中国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改改啊,还有像李政道杨振宁那样的都是美籍华人,也就是说受的是美国教育,也正不是说明中国教育方式存在严重的问题。
在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上,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始终难以突破,高等教育的行政化色彩日益浓郁,教育与学术都趋功利化,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综合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用人制度与环境,缺一不可。基础教育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高等教育的知识教育与学术规范训练,可培养一个人的科研精神与正确的学术习惯;而良好的用人制度则鼓励每个人发挥各自所长。以现实情况而论,在国内求学、工作者这三者都有缺失;在国内完成基础教育、部分高等教育,再出国求学、工作者,前两者缺失;在国外求学,再回国工作者,社会用人制度(也谓学术环境)缺失。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是,从新中国60年教育体系中,尚未走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以中国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应从基础教育抓起。
三、近30年全国各省高考状元因何“全军覆没”?
尽管有关部门屡次忠告媒体不要炒做高考状元,但依旧挡不住记者们追踪报道的热忱。虽说聚光灯下的状元们不会像古时候成为皇上钦点的翰林,相府当然的乘龙快婿那样风光,但也会拥有相当多的粉丝,成为应试教育下苦难学子效仿的榜样。
不过,随着一个惊人事实的披露,状元们头顶眩目的光环将会彻底褪去,甚至可能被一些动机可疑的专家用来作为推动取消万恶高考的有利证据。披露者系有博士学历、中国教育战略问题研究专家头衔的武汉市市教育局副局长田文江。他透露,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表明,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您会不会由此发出类似伤仲永式的感慨?
田专家面对“‘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真的公平吗?”这样的设问严肃地指出,这只是表面和形式上的公平,而实质上并不公平,因为这是以一种人才标准来衡量所有类型的人才,就像歌唱方面的人才嗓子再好在高考文化考试能有突破吗?
再说,高考状元在职场上集体沦为平庸之辈只是当前教育内容、方式脱离实际的一个缩影,您不是状元,上大学后如果认真地按照书本知识认真地苦读,毕业时照样可能成为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的废品,所幸的是,有状元们垫背而已。所以,您受了那么多年罪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就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里只是您混张文凭、积累人脉捎带着找个女友的地方,能力嘛,还得是建立在清醒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听从内心的召唤,密切关注社会的需求,完成能力的提升。2007年8月6日,我国首个针对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出炉,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历时6个月时间通过对1977-1998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得出的。调查显示,高考状元大学期间学习能力突出,考研深造和出国留学成为毕业首选;高考状元职业发展并不理想,职业成就平平远低社会预期;状元仅是“考场状元”,尚未成为“职场状元”。
《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等联合编制。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介绍说,编写报告的目的在于让社会了解1977-1998年我国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为一年一度参加高考的考生及家长理性选择高等院校和专业,为本科毕业的高考状元选择自己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广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和高考研究人员研究教育问题提供参考,期望社会能公正、客观和理性地看待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毕业后大多“销声匿迹”,仅十分之一状元职业“有案可查”报告显示,本次调查统计到的高考状元有350多人,约占1977-1998年高考状元总数的25%。其中理科状元190多人,文科状元160多人。当中能统计到其职业状况的有130多人,仅占1977-1998年高考状元总数的十分之一。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都“销声匿迹”了,高考状元毕业后“能见度”偏低与现今高考状元“高曝光率”形成鲜明对比。
课题组专家、云南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冯用军指出,分析130多名状元所学专业与毕业后选择的职业发现,大部分状元选择了与自己就读专业相关系数不高的行业作为职业。从这可以看出,高考状元之所以职业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时不是立志、而是随大流的结果;因而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这不仅浪费了他们自己的宝贵精力,更多的是浪费了教育资源,这是值得教育界反思的地方。
课题组学术负责人、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高考狀元作为各地区高考的第一名,选择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受到的是中国一流的教育。在社会公众心理,高考状元不仅是高考的佼佼者,更应该是毕业后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成为“职场状元”,比如知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法律专家和学术大家,成功的商界精英、政界翘楚、媒介大腕、文艺名人或社会名流等。 调查显示,高考状元职业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大相径庭,他们当中没能出现行业的“顶尖人才”,大多在职场上显得“默默无闻”。课题组通过核查“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而在學术领域,通过调查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专家名单,均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同样在“杰出政治家”中也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影子。这也说明了高考状元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状元仅是“考场状元”,尚未成为“职场状元”。
蔡言厚教授指出,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并没有社会期望的那么“理想”,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一扫当初高考状元的风光和辉煌,职业成就平平远低社会预期,除个别高考状元有较高成就外,大部分已变得“泯然众人矣”,这些高考状元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做出的成就,少有开创性的、杰出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高考状元诞生时的风光与高考状元毕业后的落寞,应当引起社会对状元群体的关注,特别是对教育的反思。
蔡言厚教授表示,高校应该将“进口”的各类考生,变为“出口”的一流学生,走上社会以后成长为“杰出人才”作为评价一所大学人才培养效率状况的最公正标尺。鼓励高校培养出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的“国家急需的创新人才和杰出人才”以及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所提出的“大师级人才”是每一所大学、特别是985工程大学的战略任务,务必牢记在心。
同时我们呼吁:要改变对教育及教育机构的评价方法。对中学:用成才率代替升学率;对大学:用成才率代替优秀学生录取率,用留学回国率代替留学率。中学要把优秀的中学生送进大学深造,而不仅仅是关注培养了几名状元;大学应将优秀的中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大学生,而不仅仅是宣传用“状元奖学金”招到了几名高考状元;同时,社会和国家一方面不仅要让优秀的大学生在实践中发展为杰出人才,另一方面也应让优秀的留学人员回国做出贡献。
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学历只能证明你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力怎么样?要靠到社会上去打拼和实践来证明。云南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冯用军指出,高考状元体现的是其中学阶段的学习能力与成就。状元进入大学后,要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改“平衡学习”为“专一学习”,努力成为专家型人才,毕业后成为“职场状元”。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除高考模式变化和用人制度的调整外,更需要我们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基础教育抓起。
参考文献:《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
一、无论学历再高若不具备创新能力就业也困难
南方某建筑设计院高薪招聘10名建筑设计师,前来应聘的学生很多,其中清华大学的学生10名,北大学生8名,还有近500名其它院校的学生,该设计院让每一位应聘的学生设计一张50层大楼的图纸,这栋建筑的位置前面是大海背后是大山。既要体现欧式风格又不失中国传统风格。经过专家组对应聘作品进行评价,从中选取有创新意念的作品,当然这些作品的作者也就自然被录用。当然我们分析那些失败者的作品时,他们的作品大多是从网下载别人类似的作品稍加修改,还有个别学生连修改都没有。而且这里面也有北大清华的学生。由此我们的大学生只会考试而缺泛创新能力,这就是应试教育酿成的苦果。
二、诺贝尔奖科学奖为何无中国人问津
站世界五分之一的大国与获得诺贝尔奖的数根本不成正比,是不是教育存在问题,学生都为考试而做题,完全不能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这样说来中国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改改啊,还有像李政道杨振宁那样的都是美籍华人,也就是说受的是美国教育,也正不是说明中国教育方式存在严重的问题。
在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上,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始终难以突破,高等教育的行政化色彩日益浓郁,教育与学术都趋功利化,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综合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用人制度与环境,缺一不可。基础教育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高等教育的知识教育与学术规范训练,可培养一个人的科研精神与正确的学术习惯;而良好的用人制度则鼓励每个人发挥各自所长。以现实情况而论,在国内求学、工作者这三者都有缺失;在国内完成基础教育、部分高等教育,再出国求学、工作者,前两者缺失;在国外求学,再回国工作者,社会用人制度(也谓学术环境)缺失。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是,从新中国60年教育体系中,尚未走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以中国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应从基础教育抓起。
三、近30年全国各省高考状元因何“全军覆没”?
尽管有关部门屡次忠告媒体不要炒做高考状元,但依旧挡不住记者们追踪报道的热忱。虽说聚光灯下的状元们不会像古时候成为皇上钦点的翰林,相府当然的乘龙快婿那样风光,但也会拥有相当多的粉丝,成为应试教育下苦难学子效仿的榜样。
不过,随着一个惊人事实的披露,状元们头顶眩目的光环将会彻底褪去,甚至可能被一些动机可疑的专家用来作为推动取消万恶高考的有利证据。披露者系有博士学历、中国教育战略问题研究专家头衔的武汉市市教育局副局长田文江。他透露,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表明,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您会不会由此发出类似伤仲永式的感慨?
田专家面对“‘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真的公平吗?”这样的设问严肃地指出,这只是表面和形式上的公平,而实质上并不公平,因为这是以一种人才标准来衡量所有类型的人才,就像歌唱方面的人才嗓子再好在高考文化考试能有突破吗?
再说,高考状元在职场上集体沦为平庸之辈只是当前教育内容、方式脱离实际的一个缩影,您不是状元,上大学后如果认真地按照书本知识认真地苦读,毕业时照样可能成为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的废品,所幸的是,有状元们垫背而已。所以,您受了那么多年罪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就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里只是您混张文凭、积累人脉捎带着找个女友的地方,能力嘛,还得是建立在清醒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听从内心的召唤,密切关注社会的需求,完成能力的提升。2007年8月6日,我国首个针对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出炉,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历时6个月时间通过对1977-1998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得出的。调查显示,高考状元大学期间学习能力突出,考研深造和出国留学成为毕业首选;高考状元职业发展并不理想,职业成就平平远低社会预期;状元仅是“考场状元”,尚未成为“职场状元”。
《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等联合编制。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介绍说,编写报告的目的在于让社会了解1977-1998年我国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为一年一度参加高考的考生及家长理性选择高等院校和专业,为本科毕业的高考状元选择自己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广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和高考研究人员研究教育问题提供参考,期望社会能公正、客观和理性地看待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毕业后大多“销声匿迹”,仅十分之一状元职业“有案可查”报告显示,本次调查统计到的高考状元有350多人,约占1977-1998年高考状元总数的25%。其中理科状元190多人,文科状元160多人。当中能统计到其职业状况的有130多人,仅占1977-1998年高考状元总数的十分之一。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都“销声匿迹”了,高考状元毕业后“能见度”偏低与现今高考状元“高曝光率”形成鲜明对比。
课题组专家、云南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冯用军指出,分析130多名状元所学专业与毕业后选择的职业发现,大部分状元选择了与自己就读专业相关系数不高的行业作为职业。从这可以看出,高考状元之所以职业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时不是立志、而是随大流的结果;因而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这不仅浪费了他们自己的宝贵精力,更多的是浪费了教育资源,这是值得教育界反思的地方。
课题组学术负责人、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高考狀元作为各地区高考的第一名,选择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受到的是中国一流的教育。在社会公众心理,高考状元不仅是高考的佼佼者,更应该是毕业后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成为“职场状元”,比如知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法律专家和学术大家,成功的商界精英、政界翘楚、媒介大腕、文艺名人或社会名流等。 调查显示,高考状元职业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大相径庭,他们当中没能出现行业的“顶尖人才”,大多在职场上显得“默默无闻”。课题组通过核查“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而在學术领域,通过调查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专家名单,均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同样在“杰出政治家”中也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影子。这也说明了高考状元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状元仅是“考场状元”,尚未成为“职场状元”。
蔡言厚教授指出,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并没有社会期望的那么“理想”,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一扫当初高考状元的风光和辉煌,职业成就平平远低社会预期,除个别高考状元有较高成就外,大部分已变得“泯然众人矣”,这些高考状元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做出的成就,少有开创性的、杰出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高考状元诞生时的风光与高考状元毕业后的落寞,应当引起社会对状元群体的关注,特别是对教育的反思。
蔡言厚教授表示,高校应该将“进口”的各类考生,变为“出口”的一流学生,走上社会以后成长为“杰出人才”作为评价一所大学人才培养效率状况的最公正标尺。鼓励高校培养出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的“国家急需的创新人才和杰出人才”以及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所提出的“大师级人才”是每一所大学、特别是985工程大学的战略任务,务必牢记在心。
同时我们呼吁:要改变对教育及教育机构的评价方法。对中学:用成才率代替升学率;对大学:用成才率代替优秀学生录取率,用留学回国率代替留学率。中学要把优秀的中学生送进大学深造,而不仅仅是关注培养了几名状元;大学应将优秀的中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大学生,而不仅仅是宣传用“状元奖学金”招到了几名高考状元;同时,社会和国家一方面不仅要让优秀的大学生在实践中发展为杰出人才,另一方面也应让优秀的留学人员回国做出贡献。
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学历只能证明你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力怎么样?要靠到社会上去打拼和实践来证明。云南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冯用军指出,高考状元体现的是其中学阶段的学习能力与成就。状元进入大学后,要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改“平衡学习”为“专一学习”,努力成为专家型人才,毕业后成为“职场状元”。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除高考模式变化和用人制度的调整外,更需要我们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基础教育抓起。
参考文献:《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