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法则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机器可以思考时


  2018年3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坦佩市,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将推着自行车过马路的伊莲·赫茨伯格撞倒。当时,该自动驾驶汽车以每小时70千米的速度行驶,并且是在其车载电脑发现赫茨伯格6秒之后才将她撞倒。6秒的时间足够汽车停下来或转弯,但它什么都没有做,而是直接撞向了她。赫茨伯格在被送往医院后死亡,这是第一个被自动驾驶汽车撞死的行人。
  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初步调查发现,为确保更顺畅的驾驶,这辆自动驾驶汽车的紧急制动器被设计为在自动驾驶时禁用,而且也没有提醒操作人员注意危险的设计。
  75年前,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就提出了机器人三大定律,其中的机器人第一定律为: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或者坐视人类受到伤害。今天,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机器人几乎随处可见的世界里,但是对于我们应该如何与机器人共同生活的深层次问题,仍然没有完美的答案。
  在过去的几年中,尽管出现了很多关于智能机器人的报告和政策建议,但到目前为止,阿西莫夫的定律仍然是一种幻想。
  欧盟机器人法律报告的起草者麦迪·德尔沃将目前的情况与汽车首次出现在道路上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她说:“第一批驾驶员在开车上路时没有规则可遵守,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合理或谨慎地驾驶。但随着技术的普及,社会就需要规则了。”
  麻烦的是,规范机器人对人类事务的干预比制定道路交通法规更复杂。例如,保护乘客和行人免受自动驾驶汽车伤害的立法,无法阻止数据抓取算法对选民投票的影响。用于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机器人与战场上的机器人需要不同的规定。

机器人行为守则


  关于机器人的立法还有另一个障碍,法律过于笼统,不会过多考虑背景。对阿西莫夫来说,背景可能构成规则的一部分。他的许多故事探讨了机器人试图在不同场景中应用法律的意外后果。在他1942年出版的小说《环舞》中,当机器人试图同时满足第二定律(遵守人类给予它的命令)和第三定律(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时,机器人陷入了困境。阿西莫夫的定律非常适合小说,但不适合实践。
  将这种法律解释为行动常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学者曾尝试这样去做,但最终因为太难而放弃。
  最终,辩论归结为道德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英国上议院人工智能委员会的史蒂文·克罗夫特说:“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力量需要一种新的道德规范。为了人类的繁荣,社会应该塑造规则,而不是让规则塑造社会,这一点至关重要。不能允许私营公司制定规程来决定每个人的利益。”



  正如克罗夫特所强调的那样,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规则。例如,相比其他许多国家,日本对伴侣机器人的接受度要高很多,欧洲国家对隐私和数据收集的态度与美国不同。
  尽管如此,肯定有一些所有人都同意的指导方针。无论如何,机器人有能力对人类造成伤害——不管在手术室、战场上还是在路上。因此,人类的监控至关重要。
  人们经常用“电车难题”思想实验来表明,允许人工智能自行决定所带来的危险。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必须选择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杀死谁,这对车上的乘客和路上的行人来说肯定是致命的。但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瑞安·卡洛认为这个思想实验很荒谬,让机器人除了杀人别无选择本就是一个奇怪的假设,更值得思考的是技术带来的新的可能性。
  卡洛设想了一种情景:想象一辆混合动力的自动驾驶汽车,可以通过汽油发动机为其电池充电。这款车的设计目标之一,是使其燃油效率最大化。在跑了几天之后,汽车发现使用充满电的电池时效率最高。它就会每天晚上在车库运行其发动机,这样早上就能使用充满电的电池了,但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家中的人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
  这明显违反了不能伤害人类的法律,而且很难被预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判断错在哪里以及应该责怪谁?有人认为机器人的责任应该由制造商承担,他们将商品投放到市场,理应承担责任。
  问题在于,对于谁承担责任,法律通常要求被告预见其行为的结果。但是,对拥有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来说,这可能并不合理——就像卡洛设想的电池充电场景一样。为了避免出现这种不可预测的行为,有人建议自动驾驶汽车不应该有自学能力,但这明显与人们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期望不符。
  我们可以要求的是,机器人的行为实现自洽。确保负责任地使用算法可能意味着我们需要新的人工智能混合算法,让机器学习软件与人类更容易理解的技术相结合。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新研究领域。

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未来研究所的理事安妮·伊马菲登说,如果我们希望人工智能以最小的伤害提供最大的利益,那么关键不仅仅是让人们理解机器人,而且要制造更好的机器人。她的答案是确保机器人不会具备我们对事物先入为主的执着。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一些悄悄进入人工智能的偏见,并扭曲自动化的决策制定。
  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这些挑战,那么,能拯救生命、行为自洽并公平对待我们的机器人将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但是,随着我们能够创造越来越像人类的机器人,我们必须考虑让我们感到舒服的人机互动方式。
  语音识别技术让我们能够或多或少地与我们的设备交谈。谷歌公司通过人工智能合成的声音,足以使另一端的人认为他们正在与一个人交谈。机器人专家正在制作具有栩栩如生的肉体和头发的人形机器人。与此同时,又产生了一个更大的担忧。人类很容易形成情感依恋。但是无论机器人看起来多么逼真,我们都应该清楚自己是与机器,还是与人进行交流。
  在日益自动化的世界中,人们很容易忘记机器是由人类编程、拥有和操作的。设计和使用它们是为了一些更高、更人性化的目标:安全性、舒适性、效率、利润。设计机器人遵循的法律是一個有趣的思想实验,但最终会分散注意力。真正的机器人法律应该对相关的人进行检查,而不是对机器。
  作为人类,我们需要依赖深厚的传统智慧来解决这些基本问题,不能单靠技术来回答。然而,至少有一点我们都会认可:人类应该始终能够关闭机器。

机器人五大法则


  任何普遍的机器人法则都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法则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让人类受到伤害——除非它受到另一个人的监督。
  法则2:机器人必须能够解释自己的行为。
  法则3:机器人应该抵制任何先入为主的冲动。
  法则4:机器人不得冒充人类。
  法则5:机器人应始终有一个关闭按钮。
  (齐 宜摘自《科学画报》2018年第23期,喻 梁图)
其他文献
2019年1月12日至22日,“《读者》光明行动”联合腾讯公益在上海静安大融城下沉式广场开展了一系列以“视而不见”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呼吁大家关注弱视儿童,希望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弱视患者遭遇的困境。“视而不见”主题公益活动现场  这次展览通过线上H5渠道及线下还原弱视患者主观视角的摄影作品,运用语音和VR互动等多种形式,调动参与者的全身感官,以“看、听、玩、思、悟”,让观众沉浸式地体验弱视患者的生活
期刊
“泡沫红茶”没什么历史,不过是“误打误撞”。大概10年前,台湾一名爱茶者试着用从日本带回的西洋调酒器来调冰茶。没想到摇摇摇,出来的茶冰凉沁心,还泛满可爱的小泡沫。一时想不到贴切的名称,就直接唤作“泡沫红茶”。  那天,我问一个台湾朋友,他道:“摇出来的泡沫红茶比较细,好喝。”此说更玄,“细”是什么?细致?细腻?精密?  当然,这不过是姿态而已。传统的茶是泡的,静静地散发着茶香。而不依常规的茶,被置
期刊
为什么专家变“砖家”  几年前,媒体曝出过“把工业明胶当食用明胶添加”的事件。一个电视谈话节目中,一名食品专家信誓旦旦地说,用工业明胶绝对不可能做出果冻的品相。可当场有记者放出亲身暗访的镜头,地下工场用工业明胶做出了外形足以以假乱真的果冻。  应该是这个专家的经验落后于“科技”发展了,但他的表现很有趣:虽然睁大了眼睛,但始终面帶微笑,嘴里说“不可能的,这是不可能的”。  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国
期刊
除夕乾清宫家宴  即便是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宫里,过春节时也是横(hèng)菜横行。看来,不管是民间还是皇宫,有大鱼大肉才是过年。  人们印象里的清朝宫廷是既森严又肃杀的,但看资料发现,宫里的生活其实挺热闹。新年、上元、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立春等,皇帝的万寿节、皇考的忌辰、太后的生日、皇后的生日等,儒家、佛家的节日,关帝的生日、孔子的诞辰都有宴席和祭祀。  满族从关外带来的萨满教更是讲究
期刊
王有亮  在故宫里,日子过得很慢,因为没有什么值得着急的事儿,手头的活要一点一点做,时间似乎也静止下来;在故宫里,日子过得也很快,还没察觉,满头青丝就变成白发,回头看,只做了一件事。  “不知不觉就老了。”王有亮说。他19岁进故宫,还是个爱说爱闹的小伙子,转眼35年过去,他已经成为故宫青铜器修复专家和“非遗”传人。那些国宝级文物经过王有亮的巧手,上色、做锈,肉眼已经无法分辨究竟是出土文物还是可以乱
期刊
绝望是习惯,希望是创新。  快乐长着翅膀,但它没有躯体;忧愁有躯体,但它没有翅膀。  水是永恒的躁动者,石头在睡眠中唱歌。  玫瑰的影子,是一朵凋谢的玫瑰。  跪屈着,黑暗降生了;挺立着,光明降生了。  花儿是眼中的一个季节,芬芳是心中的一个季节。  黑暗生来便是瘫子,光明一降生便能行走。  太阳即使在忧愁的时候,也要披上光明的衣裳。  黑暗是包围四周的暴君,光明是前来解救的骑士。  舌头由于说话
期刊
“我听说您快要结婚啦!”在别墅舞会上有个熟人问彼得·彼得罗维奇·米尔金,“什么时候举行告别单身晚会呢?”  “您怎么知道我快要结婚了?”米尔金一听就火了,“这是哪个混蛋告诉您的?”  “大家都这么说,何况凭种种迹象也看得出来……您成天待在康德拉什金家,在那里吃午饭、吃晚饭、唱抒情歌曲……您只跟娜斯坚卡·康德拉什金娜一个人散步,只给她一个人送花,把她拖进……我们全都看在眼里,先生!前几天我遇见康德拉
期刊
《读者》创始人胡亚权  2019年1月,在由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感动甘肃人物”表彰活动中,胡亚权先生当选“陇人骄子”。  胡亚权1944年3月出生于甘肃武威,1968年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后参加工作,并于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与郑元绪一起创办了《读者文摘》(1993年改名为《读者》),2012年退休。  1980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胡亚权和郑元绪受命创办一份刊物
期刊
某人生在河边,河深不过数尺,他常在河中游泳,练就了扎猛子的本领。一个猛子扎下去,能把河底的卵石抱上岸来。遂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扎猛子高手,于是到浩瀚长江扎猛子,谁知扎下去就再没上来。  因不知深浅而丢了性命,代价实在昂贵。不知深浅却要忙着出名,是耐不住寂寞的表现,是养不成本事的。  云在山间,山在云中,年去岁来,萦来绕去,才成美景。前贤赞倪云林之画臻“真寂寞”之境界:“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水万水
期刊
弟子問:“有没有方法测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  “很多。”  弟子要求道:“讲一个给我们听。”  “在一天中看看自己有多少次受到干扰。”  (若 子摘自新浪网译者的博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