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真达锅庄是流行于甘孜石渠县一种原生态舞蹈,也是一种牧区锅庄,每逢民俗节日或重大活动,当地人民就聚集在一起跳锅庄。石渠县地理偏远,高山环绕,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因此得以长期保持其原生态韵味,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其在传承和发展上面临一定的困难。本文结合舞蹈理论知识和真达锅庄实践体会,从舞蹈服饰、动作体态和舞蹈音乐这三个层面归纳真达锅庄的艺术特征,为其传承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希望通过挖掘真达锅庄的艺术价值,激发人们去实地感受真达锅庄艺术魅力的兴趣,这对真达锅庄未来的发展也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真达锅庄;艺术价值;传承发展;藏族
前言
藏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艺术底蕴的民族,在建筑、绘画、服饰、歌舞等艺术领域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体系,特别是藏族舞蹈,在全球舞蹈艺术领域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地位,也是我国民间舞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藏族舞蹈类型繁多,广泛流传的有锅庄、热巴和弦子这三类,其中锅庄的流传范围最广,参与藏民数量最多,在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的藏区都能看到藏民们跳锅庄的身影。锅庄是流传于各大藏区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圆圈歌舞”。由于不同藏区在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使得锅庄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类型,并出现了“卓舞”、“果卓”、“刺啦冬”等各种称谓。锅庄是藏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的文化艺术产物,舞者服饰宽松,动作奔放,音乐明快,营造出一种热闹而有力量的视觉效果,体现出藏民族热情善良、勇敢豪放的性格特征。笔者多次到甘孜藏区考察,深切的感受到甘孜锅庄的艺术魅力。甘孜州地域广阔,不同的县、牧区、农区的锅庄在舞蹈动作、唱词和音乐曲调上都各具特色,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舞蹈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或流派,农区主要有木雅锅庄、德格锅庄、得荣锅庄等,牧区有真达锅庄、新龙锅庄、丹巴锅庄、白玉锅庄等。本文将围绕真达锅庄的艺术价值和传承发展展开论述。
一、真达锅庄的起源
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民俗影响,藏族民众在日常生活、劳动、节日典礼中都需要歌舞来进行娱乐休闲或进行一些宗教活动,这也使得藏族人民普遍都擅长歌舞。锅庄作为一种自娱性很高的民间集体舞蹈,深受藏族人们的喜爱。甘孜藏区已经形成了18种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锅庄类型,石渠县的真达锅庄就是其中之一。石渠县西与青海玉树相接,南与西藏隔江相望,成为了西藏、四川、青海三省的交界地。石渠县与外界的交通极为不便,但土地物产资源丰富,成为了周边藏民躲避天灾人祸、繁衍生息的理想区域,因此吸引了周边藏民的汇聚,也使得农区文化和牧区文化在石渠县交融。石渠县有3216万亩天然高原草地适合放牧,同时也有近4万亩农田种植了青稞、马铃薯、油菜等农作物和贝母、红景天等中药材。石渠县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地区,真达锅庄是源自于甘孜州石渠县的原生态舞蹈,主要流行于真达乡及周边的洛须镇、奔达正科等地区,整体风格为热烈活泼,彪悍雄健,舒展奔放,虽然划分为牧区锅庄,但其中也包含一些农区锅庄特色,在石渠县有着“县舞”之称。
石渠县真达锅庄起源于一千多年前吐蕃王国时期,源于当地的民间祭祀活动。石渠县地处高原,天气寒冷,在此地发展农业必然相当艰辛,勤劳朴实的藏民在劳作中相互帮助,在丰收后藏民们汇聚在一起跳舞庆祝,祭祀山神和农神,同时相互祝福,形成了真达锅庄的雏形。在祭祀中,由巫师领舞,藏民们围成一群一起載歌载舞。在后来千百年的发展中,真达锅庄的祭祀性质慢慢减弱,成为了当地民众一种自发性的娱乐互动,在秋收庆典、民间集会和宗教节庆时都会自发聚集进行表演。自康熙三十九年以来,藏汉贸易迅速发展,由四川输入西藏的货物中以茶叶和布帛为大宗,需要大量骡马驮包,产生了康区锅庄经济,石渠县作为茶马贸易的重要节点,也自然会受到锅庄经济的影响,真达锅庄在发展过程中也加入了很多与“马”相关的元素,具备了。解放后,虽然石渠县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但真达锅庄得以保留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当地民众在节日、重大活动中必跳的集体舞蹈节目。
二、真达锅庄的艺术价值
真达锅庄被称之为“马背锅庄”,整体舞蹈风格显得刚健热烈、粗狂豪迈,舞蹈中有大量犹如在马背上翻转腾挪的动作,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翻转腾挪动作也会越来越激烈。当上百人一起翻转腾挪时,所营造出来的视觉效果是相当震撼的。真达锅庄深深反映了当地藏民们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还有对百余年前马背生活的情怀,更蕴含了深厚的艺术价值。
(一)藏族服饰文化的彰显
藏族作为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少数民族,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服饰体系,藏族服饰丰富多彩,花色图案繁杂,文化底蕴深厚。藏族农区服饰大都是棉布和绸缎制作,在材质上更注重美感和舒适性,干农活时只需要将双袖系于腰间。藏族牧区生活相对农区生活而言更加的艰苦,放牧需要在野外长时间的风餐露宿,因此他们对服饰的保暖使用的需求远远高于美观舒适的需求,材质多为牛羊皮毛,也更加的厚重宽大。石渠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气温较低,山上常年积雪,当地服饰以牧区服饰为主,材质多为皮毛,显得宽大厚重。在跳真达锅庄时,舞蹈服饰保持了这些基础特征,男性的舞蹈服饰是在日常藏袍基础上将袖子加宽加长。袖子长达1.5米,脖子上围有一条彩色丝带并于胸口交叉,最终系于后腰的腰带中,腰带中还会系上一些彩色哈达。藏袍的领口和裙边还会镶上一段8厘米左右的貂皮或水獭皮。真达锅庄男性服饰最大的特色就是被称之为“甲拉”或“卡拉”的圆柱形帽子,高度约为25厘米,从帽顶开始向四周垂下数十股红色须条至嘴部,静止时可以遮住整个面部。脚上穿着马靴,靴子脚踝处系一圈马铃铛。
女性舞蹈服饰为咖啡色藏袍,内穿粉色或黄色上衣,上衣袖子同样加宽加长,袖口拼接水獭皮绿色或蓝色绸布。头发梳为多束辫子,头顶上有材质不定的长圆形头饰,另外头顶还有一些小琥珀作为点缀。藏袍裙边镶接水獭皮,腰带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并有链子或小型佩刀作为饰物。由于真达锅庄动作幅度达,过于激烈,因此无论男子还是女子的饰物都比较少。现如今的真达锅庄在服饰上进行了简化,特别是男子舞蹈服饰,袖口的水獭皮由拼接的红白相间的绸布替代。甲拉则由红黑色交织的头带替代,并系上红色穗带位于左耳处。 真达锅庄舞蹈服饰是基于日常服饰进行了改造而来,反映了当地的藏族服饰文化,代表性的长袖则是基于真达锅庄舞蹈动作而特制的,看似冗长不方便,但实际可以通过甩、挑、扬等动作营造富有表现力的视觉效果。在旋转过程中,长袖击打地面发出声响,还有装饰物马铃铛发出的叮铃声,使得服饰同时兼具视觉和听觉效果,也反映了百年前当地民族的马背生活。
(二)雄健活泼的动作体态
真达锅庄是大型牧区锅庄,整体舞姿显得雄健彪悍,活泼自由,最具代表性的是翻身动作和抒袖动作,同时结合跳、走、蹬、转动作,快慢有致,将石渠县牧区草原民众热情洒脱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表演时,男女各自成队交替排列,或男女各围成一圈,通常男子在外圈女子在内圈。真达锅庄里男女的动作体态有明显差异,男子雄健彪悍,女子活泼自由。女子的步伐以简单的左右交替步伐为主,动作上,并且动作主要集中在上身及手部,长袖一直处于舞动中,下身动作幅度小,没有高抬脚、端腿等动作,基本看不到裙摆的摆动,整体上主要是突显动作在垂直空间上的变化,展现了藏族女子含蓄柔美的一面。但在最后快板的高潮部分,女子也会随男子一样做出翻腾转身的动作,并且利用转身力量将长长的水袖抛向天空并迅速击打地面,发出悦耳的响声,这也展现出藏族女子刚健的另一面。这种动作是有寓意的,通常来说水袖抛得越高,击打地面的速度就越高,声音越响亮就代表来年的福气越好。男子的体态则主要保持马背姿势,上身前倾,下身半蹲开胯,犹如正在策马奔驰。双臂舞动犹如雄鹰展翅,在翻腾转身时,用手臂力量来带动长长的水袖,还有大量模仿在马背上的动作,比如“挥动马鞭”、“跨腿”等,充分展现出康巴汉子的雄健和狂野。这些舞蹈的造型独特,其动作体态特征也充分反映了藏区地域特色和藏民生产生活习惯。另外,男子的步伐则较为复杂,有马蹄步、拖步、一步一跺、六步一踏等。大部分步伐都是脚尖着地,但也有少部分步伐是脚跟着地。以马蹄步为例,男子半蹲,右脚抬起后用后脚跟落地并用力蹬地,同时左脚抬起后左后跟落地,如此交替,模仿骏马奔跑的样子,身上还要保持平稳姿态。
(三)由慢到快的舞蹈音乐
锅庄属于民间歌舞,由唱词、曲调旋律和舞蹈这三部分组成,因此对锅庄的探讨离不开音乐。在跳真达锅庄时,舞者自唱自舞,很容易就營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真达锅庄的唱词运用了赋比兴的修辞手法,形象传神,还有大量的衬词,主要是祈祷丰收和幸福,赞美生活,还有表达男女爱情,唱词虽然通俗,但意蕴深厚,并且唱词有固定的顺序,不能轻易变动。真达锅庄的舞蹈音乐节奏通常为2/4拍和4/4拍,也有少量的1/2混合拍。调式丰富,宫、商、角、徵、羽均有,旋律清新流畅,唱腔高昂明亮。伴奏乐器为笛子、鼓、手风琴等,90年代以后现场伴奏改为了电子音响。真达锅庄的舞蹈音乐为三段式结构,慢板时主要是由领唱带领唱歌,歌声悠扬舒缓,仿佛在赞美扎溪卡大草原上牛马成群、牧草丰美的自然景象,伴随少量舞蹈动作,主要起到热身作用,也让表演者进慢慢进入到舞蹈氛围中,有时也会是纯歌唱而没有舞蹈动作。中板时的音乐开始趋于活泼欢快,表演者们开始载歌载舞,脸上保持笑容,展现出一副生活美好的景象。快板的音乐趋于热烈,唱腔激情高亢,表演者的舞蹈节奏也越来越快,翻身动作和跳跃动作居多,打水袖的频率也越来越快,水袖声、音乐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最终呈现出万马奔腾的视听奇观,现场氛围达到高潮。真达锅庄的舞蹈音乐在众多锅庄音乐中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只有真达锅庄舞蹈音乐会在高潮部分后突然结束,给舞蹈参与者和围观群众带来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对真达锅庄的传承发展的思考
2006年,甘孜州的真达锅庄、木雅锅庄、木雅锅庄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扩展名录,其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甘孜州的高度重视。在州政府的组织下,2019年10月,真达锅庄在第七届成都国际非遗节甘孜分会场上大展风采,2020年,在甘孜州成立70周年大会的文艺汇演上,200多人参与的真达锅庄表演带来了气势非凡的视觉效果。
锅庄本质上属于自发性的娱乐舞蹈活动,真达锅庄的动作难度相对较大,运动高度高,作为大型锅庄一般都是以村组为单位数十人甚至数百人一起跳。但现如今石渠县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了改变,娱乐方式更加多元化,村民自发性组织的真达锅庄活动越来越少,频次大幅度降低,目前仅在每年八月的秋收集会、藏历新年等盛大聚会或重大节日中藏民才会聚集在一起跳原滋原味的真达锅庄。此外,政府不定期举办的活动中也会出现真达锅庄表演,并且成立了半官方性质的“太阳部落艺术团”来负责真达锅庄的排练演出和教学工作。此外有一些带有旅游商业性质的表演团队也有真达锅庄演出项目,但整体而言更注重表演性,自娱性有所降低。在平常,石渠县藏民很少有机会参与到真达锅庄活动及训练中,那些掌握了真达锅庄精髓、能够进行系统教学和指导的传承人也正在老去。因此,同众多的非遗项目一样,真达锅庄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困局,传承主体减少、传承对象窄化,因此还需要加大保护力度,也要结合旅游业做好真达锅庄的推广工作。真达锅庄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独特的舞蹈动作,更在于其所蕴含的原生态风格与韵味,因此建立完善的传承人体系也是很有必要的。最后,真达锅庄还需要走上舞台,最终实现民间原生态与舞台专业化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桑德诺瓦.藏族锅庄舞的综合价值及其传承与分类——以康巴地区多民族锅庄舞的承袭现状为中心[J].民族艺术研究,2013(11).
[2]刘清梅.关于藏族锅庄舞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9(01).
[3]赵勇.民间歌舞艺术类非遗文化及其保护传承——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J].当代音乐, 2019(05).
[4]梁琪.浅析藏族锅庄舞的文化特征[J].戏剧之家,2019(10).
阿坝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 四川 汶川 623002
关键词:真达锅庄;艺术价值;传承发展;藏族
前言
藏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艺术底蕴的民族,在建筑、绘画、服饰、歌舞等艺术领域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体系,特别是藏族舞蹈,在全球舞蹈艺术领域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地位,也是我国民间舞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藏族舞蹈类型繁多,广泛流传的有锅庄、热巴和弦子这三类,其中锅庄的流传范围最广,参与藏民数量最多,在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的藏区都能看到藏民们跳锅庄的身影。锅庄是流传于各大藏区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圆圈歌舞”。由于不同藏区在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使得锅庄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类型,并出现了“卓舞”、“果卓”、“刺啦冬”等各种称谓。锅庄是藏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的文化艺术产物,舞者服饰宽松,动作奔放,音乐明快,营造出一种热闹而有力量的视觉效果,体现出藏民族热情善良、勇敢豪放的性格特征。笔者多次到甘孜藏区考察,深切的感受到甘孜锅庄的艺术魅力。甘孜州地域广阔,不同的县、牧区、农区的锅庄在舞蹈动作、唱词和音乐曲调上都各具特色,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舞蹈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或流派,农区主要有木雅锅庄、德格锅庄、得荣锅庄等,牧区有真达锅庄、新龙锅庄、丹巴锅庄、白玉锅庄等。本文将围绕真达锅庄的艺术价值和传承发展展开论述。
一、真达锅庄的起源
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民俗影响,藏族民众在日常生活、劳动、节日典礼中都需要歌舞来进行娱乐休闲或进行一些宗教活动,这也使得藏族人民普遍都擅长歌舞。锅庄作为一种自娱性很高的民间集体舞蹈,深受藏族人们的喜爱。甘孜藏区已经形成了18种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锅庄类型,石渠县的真达锅庄就是其中之一。石渠县西与青海玉树相接,南与西藏隔江相望,成为了西藏、四川、青海三省的交界地。石渠县与外界的交通极为不便,但土地物产资源丰富,成为了周边藏民躲避天灾人祸、繁衍生息的理想区域,因此吸引了周边藏民的汇聚,也使得农区文化和牧区文化在石渠县交融。石渠县有3216万亩天然高原草地适合放牧,同时也有近4万亩农田种植了青稞、马铃薯、油菜等农作物和贝母、红景天等中药材。石渠县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地区,真达锅庄是源自于甘孜州石渠县的原生态舞蹈,主要流行于真达乡及周边的洛须镇、奔达正科等地区,整体风格为热烈活泼,彪悍雄健,舒展奔放,虽然划分为牧区锅庄,但其中也包含一些农区锅庄特色,在石渠县有着“县舞”之称。
石渠县真达锅庄起源于一千多年前吐蕃王国时期,源于当地的民间祭祀活动。石渠县地处高原,天气寒冷,在此地发展农业必然相当艰辛,勤劳朴实的藏民在劳作中相互帮助,在丰收后藏民们汇聚在一起跳舞庆祝,祭祀山神和农神,同时相互祝福,形成了真达锅庄的雏形。在祭祀中,由巫师领舞,藏民们围成一群一起載歌载舞。在后来千百年的发展中,真达锅庄的祭祀性质慢慢减弱,成为了当地民众一种自发性的娱乐互动,在秋收庆典、民间集会和宗教节庆时都会自发聚集进行表演。自康熙三十九年以来,藏汉贸易迅速发展,由四川输入西藏的货物中以茶叶和布帛为大宗,需要大量骡马驮包,产生了康区锅庄经济,石渠县作为茶马贸易的重要节点,也自然会受到锅庄经济的影响,真达锅庄在发展过程中也加入了很多与“马”相关的元素,具备了。解放后,虽然石渠县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但真达锅庄得以保留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当地民众在节日、重大活动中必跳的集体舞蹈节目。
二、真达锅庄的艺术价值
真达锅庄被称之为“马背锅庄”,整体舞蹈风格显得刚健热烈、粗狂豪迈,舞蹈中有大量犹如在马背上翻转腾挪的动作,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翻转腾挪动作也会越来越激烈。当上百人一起翻转腾挪时,所营造出来的视觉效果是相当震撼的。真达锅庄深深反映了当地藏民们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还有对百余年前马背生活的情怀,更蕴含了深厚的艺术价值。
(一)藏族服饰文化的彰显
藏族作为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少数民族,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服饰体系,藏族服饰丰富多彩,花色图案繁杂,文化底蕴深厚。藏族农区服饰大都是棉布和绸缎制作,在材质上更注重美感和舒适性,干农活时只需要将双袖系于腰间。藏族牧区生活相对农区生活而言更加的艰苦,放牧需要在野外长时间的风餐露宿,因此他们对服饰的保暖使用的需求远远高于美观舒适的需求,材质多为牛羊皮毛,也更加的厚重宽大。石渠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气温较低,山上常年积雪,当地服饰以牧区服饰为主,材质多为皮毛,显得宽大厚重。在跳真达锅庄时,舞蹈服饰保持了这些基础特征,男性的舞蹈服饰是在日常藏袍基础上将袖子加宽加长。袖子长达1.5米,脖子上围有一条彩色丝带并于胸口交叉,最终系于后腰的腰带中,腰带中还会系上一些彩色哈达。藏袍的领口和裙边还会镶上一段8厘米左右的貂皮或水獭皮。真达锅庄男性服饰最大的特色就是被称之为“甲拉”或“卡拉”的圆柱形帽子,高度约为25厘米,从帽顶开始向四周垂下数十股红色须条至嘴部,静止时可以遮住整个面部。脚上穿着马靴,靴子脚踝处系一圈马铃铛。
女性舞蹈服饰为咖啡色藏袍,内穿粉色或黄色上衣,上衣袖子同样加宽加长,袖口拼接水獭皮绿色或蓝色绸布。头发梳为多束辫子,头顶上有材质不定的长圆形头饰,另外头顶还有一些小琥珀作为点缀。藏袍裙边镶接水獭皮,腰带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并有链子或小型佩刀作为饰物。由于真达锅庄动作幅度达,过于激烈,因此无论男子还是女子的饰物都比较少。现如今的真达锅庄在服饰上进行了简化,特别是男子舞蹈服饰,袖口的水獭皮由拼接的红白相间的绸布替代。甲拉则由红黑色交织的头带替代,并系上红色穗带位于左耳处。 真达锅庄舞蹈服饰是基于日常服饰进行了改造而来,反映了当地的藏族服饰文化,代表性的长袖则是基于真达锅庄舞蹈动作而特制的,看似冗长不方便,但实际可以通过甩、挑、扬等动作营造富有表现力的视觉效果。在旋转过程中,长袖击打地面发出声响,还有装饰物马铃铛发出的叮铃声,使得服饰同时兼具视觉和听觉效果,也反映了百年前当地民族的马背生活。
(二)雄健活泼的动作体态
真达锅庄是大型牧区锅庄,整体舞姿显得雄健彪悍,活泼自由,最具代表性的是翻身动作和抒袖动作,同时结合跳、走、蹬、转动作,快慢有致,将石渠县牧区草原民众热情洒脱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表演时,男女各自成队交替排列,或男女各围成一圈,通常男子在外圈女子在内圈。真达锅庄里男女的动作体态有明显差异,男子雄健彪悍,女子活泼自由。女子的步伐以简单的左右交替步伐为主,动作上,并且动作主要集中在上身及手部,长袖一直处于舞动中,下身动作幅度小,没有高抬脚、端腿等动作,基本看不到裙摆的摆动,整体上主要是突显动作在垂直空间上的变化,展现了藏族女子含蓄柔美的一面。但在最后快板的高潮部分,女子也会随男子一样做出翻腾转身的动作,并且利用转身力量将长长的水袖抛向天空并迅速击打地面,发出悦耳的响声,这也展现出藏族女子刚健的另一面。这种动作是有寓意的,通常来说水袖抛得越高,击打地面的速度就越高,声音越响亮就代表来年的福气越好。男子的体态则主要保持马背姿势,上身前倾,下身半蹲开胯,犹如正在策马奔驰。双臂舞动犹如雄鹰展翅,在翻腾转身时,用手臂力量来带动长长的水袖,还有大量模仿在马背上的动作,比如“挥动马鞭”、“跨腿”等,充分展现出康巴汉子的雄健和狂野。这些舞蹈的造型独特,其动作体态特征也充分反映了藏区地域特色和藏民生产生活习惯。另外,男子的步伐则较为复杂,有马蹄步、拖步、一步一跺、六步一踏等。大部分步伐都是脚尖着地,但也有少部分步伐是脚跟着地。以马蹄步为例,男子半蹲,右脚抬起后用后脚跟落地并用力蹬地,同时左脚抬起后左后跟落地,如此交替,模仿骏马奔跑的样子,身上还要保持平稳姿态。
(三)由慢到快的舞蹈音乐
锅庄属于民间歌舞,由唱词、曲调旋律和舞蹈这三部分组成,因此对锅庄的探讨离不开音乐。在跳真达锅庄时,舞者自唱自舞,很容易就營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真达锅庄的唱词运用了赋比兴的修辞手法,形象传神,还有大量的衬词,主要是祈祷丰收和幸福,赞美生活,还有表达男女爱情,唱词虽然通俗,但意蕴深厚,并且唱词有固定的顺序,不能轻易变动。真达锅庄的舞蹈音乐节奏通常为2/4拍和4/4拍,也有少量的1/2混合拍。调式丰富,宫、商、角、徵、羽均有,旋律清新流畅,唱腔高昂明亮。伴奏乐器为笛子、鼓、手风琴等,90年代以后现场伴奏改为了电子音响。真达锅庄的舞蹈音乐为三段式结构,慢板时主要是由领唱带领唱歌,歌声悠扬舒缓,仿佛在赞美扎溪卡大草原上牛马成群、牧草丰美的自然景象,伴随少量舞蹈动作,主要起到热身作用,也让表演者进慢慢进入到舞蹈氛围中,有时也会是纯歌唱而没有舞蹈动作。中板时的音乐开始趋于活泼欢快,表演者们开始载歌载舞,脸上保持笑容,展现出一副生活美好的景象。快板的音乐趋于热烈,唱腔激情高亢,表演者的舞蹈节奏也越来越快,翻身动作和跳跃动作居多,打水袖的频率也越来越快,水袖声、音乐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最终呈现出万马奔腾的视听奇观,现场氛围达到高潮。真达锅庄的舞蹈音乐在众多锅庄音乐中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只有真达锅庄舞蹈音乐会在高潮部分后突然结束,给舞蹈参与者和围观群众带来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对真达锅庄的传承发展的思考
2006年,甘孜州的真达锅庄、木雅锅庄、木雅锅庄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扩展名录,其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甘孜州的高度重视。在州政府的组织下,2019年10月,真达锅庄在第七届成都国际非遗节甘孜分会场上大展风采,2020年,在甘孜州成立70周年大会的文艺汇演上,200多人参与的真达锅庄表演带来了气势非凡的视觉效果。
锅庄本质上属于自发性的娱乐舞蹈活动,真达锅庄的动作难度相对较大,运动高度高,作为大型锅庄一般都是以村组为单位数十人甚至数百人一起跳。但现如今石渠县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了改变,娱乐方式更加多元化,村民自发性组织的真达锅庄活动越来越少,频次大幅度降低,目前仅在每年八月的秋收集会、藏历新年等盛大聚会或重大节日中藏民才会聚集在一起跳原滋原味的真达锅庄。此外,政府不定期举办的活动中也会出现真达锅庄表演,并且成立了半官方性质的“太阳部落艺术团”来负责真达锅庄的排练演出和教学工作。此外有一些带有旅游商业性质的表演团队也有真达锅庄演出项目,但整体而言更注重表演性,自娱性有所降低。在平常,石渠县藏民很少有机会参与到真达锅庄活动及训练中,那些掌握了真达锅庄精髓、能够进行系统教学和指导的传承人也正在老去。因此,同众多的非遗项目一样,真达锅庄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困局,传承主体减少、传承对象窄化,因此还需要加大保护力度,也要结合旅游业做好真达锅庄的推广工作。真达锅庄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独特的舞蹈动作,更在于其所蕴含的原生态风格与韵味,因此建立完善的传承人体系也是很有必要的。最后,真达锅庄还需要走上舞台,最终实现民间原生态与舞台专业化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桑德诺瓦.藏族锅庄舞的综合价值及其传承与分类——以康巴地区多民族锅庄舞的承袭现状为中心[J].民族艺术研究,2013(11).
[2]刘清梅.关于藏族锅庄舞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9(01).
[3]赵勇.民间歌舞艺术类非遗文化及其保护传承——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J].当代音乐, 2019(05).
[4]梁琪.浅析藏族锅庄舞的文化特征[J].戏剧之家,2019(10).
阿坝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 四川 汶川 6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