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影响高中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为更好地提高高中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及制定有效的对策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采用分层抽样法和随机抽样法抽取了江西省上饶市某重点高中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共475人作为施测对象,施测工具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研究结论:高中贫困生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高中非贫困生;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高中贫困生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当下生活满意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民主、专制、放任、溺爱等家庭教养方式。
〔关键词〕贫困生;主观幸福感;家庭教养方式;高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4-0018-06
一、引言
从古至今,幸福是我们亘古不变的话题,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从未停止。幸福感缺失会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诸多负面的影响,提升幸福感,有利于人们改善自身的生活品质。过往一般从消极心理状态去研究主观幸福感,随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深入,研究者发现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维度——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是独立的,要提升主观幸福感,不仅要减少消极情感,而且要增加积极情感[1]。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各学派学者的关注。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界定,各学派并未达成共识。总起来,西方心理学派共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以Revieki和Mitehell为代表人物的学者们认为:主观幸福感的基础是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提升的结果仅仅是个人负性情绪的减少。
第二种,以Ryff为代表人物的学者们认为:主观幸福感的内容是个体的成长、自我接纳、自主性、生活目标、适应能力、应对策略。
第三种,以Bradburn为代表人物的学者们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平衡的结果。
第四种,以Diener为代表人物的观点被大多数学者认可,他们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的特点。Diener和Suh[1]提出主观幸福感的四维结构:(l)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满意度;(2)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快乐、成就感、自豪等;(3)消极的情感体验,如羞耻、焦虑、压抑等;(4)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包括工作、家庭、健康、经济状况及自我。
我国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研究基础之上,我国学者也对主观幸福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郑雪、严标宾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身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的评估,也是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苗元江和黄金花[2]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基于内化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和肯定性的评估。邢占军[3]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是个体在生活客观条件和自身需求与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状况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国内大多数学者均认同Diener的观点,即主观幸福感是个体自己确定的标准的整体性评价。
对于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众多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可以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部分。
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四个方面:
人格特质。人格是预测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有效因素之一,很多高中生的人格不稳定,研究发现,人格具有高稳定性的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低稳定性的高中生[4]。
价值观、自尊及应对方式。高自尊者的主观幸福感要明显高于低自尊者。独立解决问题和求助是两种应对方式,求助使用频率高的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水平显著高于求助使用频率低的学生[5]。价值观有良好的预测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价值观不同的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显著差异,具有踏实型价值观的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功利型和冷漠型价值观对高中生的幸福感水平有消极影响[6]。
归因方式。在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是否有影响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学业成功与失败、人际沟通的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方式对幸福感的预测有显著影响[7]。
学习成绩、压力和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压力和健康状况对幸福感影响显著[8]。
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也影响着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好坏与主观幸福感水平呈正相關,对主观幸福感水平有着显著的预测效果[9]。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回归分析表明,家庭气氛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能有效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10]。
社会支持。由于高中生心理上还不完全成熟,对父母或他人还存在依赖感,所以社会支持力度能显著影响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发现,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正相关,随着社会支持总分的提高呈上升趋势,表明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11]。
环境因素。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环境也是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多名学者研究得出结论:乡镇中学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城市学生相比差异显著。另外,学校的类型、班级的规模以及师资的规模也是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之一。
国内对于高中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较少,只有一些关于在校贫困大学生及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研究,对于贫困高中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贫困学生经济层面的资助,包括研究分析贫困资助体系的构建、国家资助方式、贫困学生的生存现状分析等。还有一些关于高中贫困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侧重对贫困学生心理现状的分析及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有关的研究表明,许多贫困学生存在自卑、抑郁、封闭自我、害怕现实、焦虑等消极情绪,贫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12]。目前,国内对于贫困大学生及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较多,有关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以及复原力等的关系研究也层出不穷,而对于高中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却较少。本研究选取一所重点高中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高中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分析高中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为高中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促进校园内和谐发展,为校园内开展高中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究提高高中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策略提供有效的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江西省上饶市某高中,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回收有效问卷475份。其中,贫困生220人,非贫困生255人;男生224名,女生251名;文科生114名,理科生361名。
(二)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东北师范大学自编的“青少年幸福感量表”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行测量,此量表的编制结合中国的背景,立足于中国国情,具有更好的信度与效度。本测验得到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9。该量表共有59个题目,采用5点等级评定,有“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不太符合”“不符合”五个选项。量表由时间和内容两个维度构成,内容维度包括情感体验和认知评价,时间维度包括当下和未来。两个维度交叉形成生活满意度、未来期望满意度、当下积极/消极情感、未来积极/消极情感四部分。研究者结合主观幸福感、希望、乐观、未来取向、对未来的积极期望等测量模型,编制青少年幸福感量表。基于上述模型编制的青少年幸福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较好地反映中学生被试的幸福感水平。
(三)统计方法
本研究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贫困与非贫困高中生幸福感差异比较
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幸福感的各因子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当下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当下生活满意度中的学校、自我、友谊、物质和闲暇满意度均存在显著差异;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未来期望满意度和未来积极情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贫困生的当下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非贫困生,在学校、自我、友谊、物质和闲暇方面的满意度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贫困生的未来期望满意度和未来积极情感显著低于非贫困生。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幸福感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溺爱、专制、民主、放任几种。对家庭教养方式对幸福感各因子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对贫困生的当下生活满意度和学校、自我、家庭、物质、闲暇满意度及当下积极情感、未来期望满意度和未来积极情感有显著的影响。
在存在显著差异的幸福感因子上,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采用民主、专制和放任教养方式的贫困生的幸福感因子中当下生活满意度、学校满意度、自我满意度、物质满意度和当下积极情感等方面显著高于采用溺爱方式的贫困生(p
〔关键词〕贫困生;主观幸福感;家庭教养方式;高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4-0018-06
一、引言
从古至今,幸福是我们亘古不变的话题,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从未停止。幸福感缺失会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诸多负面的影响,提升幸福感,有利于人们改善自身的生活品质。过往一般从消极心理状态去研究主观幸福感,随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深入,研究者发现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维度——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是独立的,要提升主观幸福感,不仅要减少消极情感,而且要增加积极情感[1]。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各学派学者的关注。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界定,各学派并未达成共识。总起来,西方心理学派共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以Revieki和Mitehell为代表人物的学者们认为:主观幸福感的基础是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提升的结果仅仅是个人负性情绪的减少。
第二种,以Ryff为代表人物的学者们认为:主观幸福感的内容是个体的成长、自我接纳、自主性、生活目标、适应能力、应对策略。
第三种,以Bradburn为代表人物的学者们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平衡的结果。
第四种,以Diener为代表人物的观点被大多数学者认可,他们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的特点。Diener和Suh[1]提出主观幸福感的四维结构:(l)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满意度;(2)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快乐、成就感、自豪等;(3)消极的情感体验,如羞耻、焦虑、压抑等;(4)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包括工作、家庭、健康、经济状况及自我。
我国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研究基础之上,我国学者也对主观幸福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郑雪、严标宾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身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的评估,也是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苗元江和黄金花[2]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基于内化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和肯定性的评估。邢占军[3]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是个体在生活客观条件和自身需求与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状况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国内大多数学者均认同Diener的观点,即主观幸福感是个体自己确定的标准的整体性评价。
对于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众多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可以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部分。
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四个方面:
人格特质。人格是预测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有效因素之一,很多高中生的人格不稳定,研究发现,人格具有高稳定性的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低稳定性的高中生[4]。
价值观、自尊及应对方式。高自尊者的主观幸福感要明显高于低自尊者。独立解决问题和求助是两种应对方式,求助使用频率高的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水平显著高于求助使用频率低的学生[5]。价值观有良好的预测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价值观不同的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显著差异,具有踏实型价值观的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功利型和冷漠型价值观对高中生的幸福感水平有消极影响[6]。
归因方式。在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是否有影响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学业成功与失败、人际沟通的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方式对幸福感的预测有显著影响[7]。
学习成绩、压力和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压力和健康状况对幸福感影响显著[8]。
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也影响着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好坏与主观幸福感水平呈正相關,对主观幸福感水平有着显著的预测效果[9]。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回归分析表明,家庭气氛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能有效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10]。
社会支持。由于高中生心理上还不完全成熟,对父母或他人还存在依赖感,所以社会支持力度能显著影响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发现,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正相关,随着社会支持总分的提高呈上升趋势,表明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11]。
环境因素。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环境也是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多名学者研究得出结论:乡镇中学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城市学生相比差异显著。另外,学校的类型、班级的规模以及师资的规模也是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之一。
国内对于高中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较少,只有一些关于在校贫困大学生及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研究,对于贫困高中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贫困学生经济层面的资助,包括研究分析贫困资助体系的构建、国家资助方式、贫困学生的生存现状分析等。还有一些关于高中贫困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侧重对贫困学生心理现状的分析及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有关的研究表明,许多贫困学生存在自卑、抑郁、封闭自我、害怕现实、焦虑等消极情绪,贫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12]。目前,国内对于贫困大学生及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较多,有关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以及复原力等的关系研究也层出不穷,而对于高中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却较少。本研究选取一所重点高中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高中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分析高中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为高中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促进校园内和谐发展,为校园内开展高中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究提高高中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策略提供有效的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江西省上饶市某高中,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回收有效问卷475份。其中,贫困生220人,非贫困生255人;男生224名,女生251名;文科生114名,理科生361名。
(二)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东北师范大学自编的“青少年幸福感量表”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行测量,此量表的编制结合中国的背景,立足于中国国情,具有更好的信度与效度。本测验得到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9。该量表共有59个题目,采用5点等级评定,有“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不太符合”“不符合”五个选项。量表由时间和内容两个维度构成,内容维度包括情感体验和认知评价,时间维度包括当下和未来。两个维度交叉形成生活满意度、未来期望满意度、当下积极/消极情感、未来积极/消极情感四部分。研究者结合主观幸福感、希望、乐观、未来取向、对未来的积极期望等测量模型,编制青少年幸福感量表。基于上述模型编制的青少年幸福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较好地反映中学生被试的幸福感水平。
(三)统计方法
本研究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贫困与非贫困高中生幸福感差异比较
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幸福感的各因子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当下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当下生活满意度中的学校、自我、友谊、物质和闲暇满意度均存在显著差异;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未来期望满意度和未来积极情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贫困生的当下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非贫困生,在学校、自我、友谊、物质和闲暇方面的满意度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贫困生的未来期望满意度和未来积极情感显著低于非贫困生。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幸福感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溺爱、专制、民主、放任几种。对家庭教养方式对幸福感各因子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对贫困生的当下生活满意度和学校、自我、家庭、物质、闲暇满意度及当下积极情感、未来期望满意度和未来积极情感有显著的影响。
在存在显著差异的幸福感因子上,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采用民主、专制和放任教养方式的贫困生的幸福感因子中当下生活满意度、学校满意度、自我满意度、物质满意度和当下积极情感等方面显著高于采用溺爱方式的贫困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