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的再阐释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er1978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在《朱熹对“涵泳”的阐释》一文中,阐述了朱熹的涵泳阅读理论,闾剑宝先生在《虚静反复长寻绎 切记体验意兴多》一文中提出商榷,现对其商榷问题作出回应。
  一、商榷之问题
  1.闾文(为论述方便以下把闾先生的文章称为闾文)以朱熹与门人的一段涉及“涵泳”的对话作为论证基础。
  2.闾文认为吾文(为论述方便以下把本人的文章称为吾文)中提出的“‘虚心静气’是涵泳的先决条件”缺失了一个基本前提。
  3.闾文认为吾文中对“讽诵、熟读是打开作品深层空间的途径和方法”是泛泛而谈。
  4.闾文对吾文中“切己体验是审美体验、审美创造的过程,是解读者与解读对象互为揭示、相互生成的过程”的观点持否定态度,认为有“六经注我”的味道。
  5.吾文认为要匡正并规范主观随意解读的途径是“就诗上理会意思”,闾文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要“补充一点”。
  6.闾文不赞成吾文中“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阅读环境”的看法,提出“应是首先培养学生自主、主动、独立地进行阅读的阅读理念、阅读意识、阅读习惯的问题。”
  7.闾文认为“涵泳式”阅读已无实施的可能性。
  二、商榷之回答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既是为学的层次,也是治学的态度。闾文针对吾文所提商榷之问题,并无遵循这一治学原则,以期达到学术的“明辨”,而是凭一己之私,颇有些“为批驳而批驳”的味道,以至于在问题商榷中出现“主观随意、断章取义、曲解词语”等现象,并在“想当然”的评批之后又走向“虚无”(说:涵泳在当今阅读教学中不可能实施),颇有些梦游的味道。为此,本人针对其说法回答如下:
  (一)闾文“涵泳” 的开场材料
  闾文开场引用朱熹与门人的一段对话,作为其“弄清楚涵泳基本内涵”的基础材料。现引述于下:
  或曰:“向蒙见教,读书须要涵泳,须要浃恰。因看孟子千言万语,只是论心。七篇之书如此看,是涵泳工夫否?”曰:“某为见此中人读书大段鲁莽,所以说读书须当涵泳,只要仔细看玩寻绎,令胸中有所得尔。如吾友所说,又衬贴一件意思,硬要差排,看书岂如此?”或曰:“先生涵泳之说,乃杜元凯‘优而游之’之意。”曰:“固是如此,亦不用如此解说。所谓‘涵泳’者,只是仔细读书之异名。与人说话便是难。某只是说一个‘涵泳’,一人硬来安排,一人硬来解说。此是随语生解,支离延蔓,闲说闲讲,少间辗转只是添的多,说的远,却要做甚?”①(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641页。以下只引页次。)
  关于这一段开场材料,闾文说是为了“弄清楚涵泳的基本内涵”,然而该材料所传达的意思——涵泳没有那么“庞杂”,不要进行“安排”、“解说”,甚至不需要解释,它只是“仔细读书之异名”。然而,闾先生自己却要去“安排”、“解说”——“弄清楚涵泳的基本内涵,是十分必要的。”(闾文倒数第3行)在对人对己的标准上显然是双重的。
  闾文在阻止他人对涵泳阐释时,说是为了防止别人“六经注我式的安排”,“六经注我式”是怎样的样式呢?我们看一下顾树森先生的解释: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陆九渊反对当时一般学者著书注经之意。他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心即理’,‘同此心,同此理’,所以六经就是我心的注解,我何必再注六经。‘我注六经’,是一句反问口气的语句。他的弟子杨简记此云‘六经当注我,我何注六经’,足以为证。”②
  从顾先生的解释可以看出,“六经注我”指的是“六经”与“我心”的一致性,“我心”是忠实于“六经”的,我无需再解读“六经”,圣贤之意都在那放着,也没有什么可解读的了。“六经注我式”就是忠实于圣贤之意,这也是朱熹时刻强调的一点,并无不妥。既然符合朱熹的本意,闾文为何还要避免、防止“六经注我式”的解读呢?取的是何种义项?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关于这一段引文,闾先生在引用时采取了“掐头去尾”的招法,隐去了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前一句话:
  “甲寅八月三日,盖卿以书见先生于长沙郡斋,请随诸生遇晚听讲,是晚请教者七十余人。”(2641)
  后一句话:
  “若是如此读书,如此听人说话,全不是自做工夫,全无巴鼻。好理会处不理会,不当理会处却支离去说,说得全无意思。”(2641)
  第一句话显示学生提问的背景——七十多人、一个庄重的场合、问涵泳的问题,这三者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不妨作一个分析,朱熹对于学生的提问本应循循善诱,这也是朱熹一贯遵守的原则,为什么回答这一问题时颇带愠怒之色呢?“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467)这既是儒家学说的层次结构,也是其治学的层次结构。比较而言,“道”在儒家学说中是形而上的,“艺”是形而下的,“艺”因此排到这一结构的末段,理学表现出重“道”轻“艺”的学术倾向。一旦有人不首提“道”而直问“艺”时,朱熹自然生气,其表现出简单粗暴的举动就不难理解,尤其是在如此多的受教者面前。如若朱熹所说只是“仔细读书的异名”,那他为何还要提出“涵泳”读书法呢?所以涵泳肯定有它的机理和操作程序,否则,恐怕闾先生也根本解释不出这么多。
  后一句清楚地说明了理学存在着的层次,“好理会处不理会,不该理会处却支离去说”(2641),正可谓“道非文不存,文非道不生。”朱熹主要是强调“道”与“艺”的层次关系,并非是不要“艺”,闾文的掐头去尾也可谓是掐之毫厘谬之千里。
  另外,朱子读书法里面还有三处提到涵泳:
  “如其窄狭,则当涵泳广大气象,颓惰,则当涵泳振作气象。”(130)
  “学者读书,需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160)
  “须是专一,自早至夜,虽不读,亦当涵泳常在脑次。”(389)
  就像吾文采取概括的形式那样才会严密,拿出其中的一段作为理论的基础恐怕有失偏颇。
  (二)“先决条件”与“基本前提”
  吾文中提出“虚心静气是涵泳的先决条件”,闾文认为这一“先决条件”缺乏一个“基本前提”,“先决条件” 与“基本前提”从所指内容看就是一个意思,只不过是换词而已。从下面闾文的论述就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闾文针对吾文“通过对无关心理活动的排除,来达到对文学作品的凝神专注,从而形成一种最佳的审美心境和接受心境”的观点,认为不够深入,并由此转到对“虚静”的解释上,实际上并没有跳出吾文观点的概括之外,都是强调“凝神专注”。闾文又拿出“黑底虚静”与“白底虚静”,就其所谓内涵辩驳一番,其实哪有如此之“庞杂”,“黑底虚静”指心中有杂念,“白底虚静”心中无杂念,仅指一个“专”字而已,毋需“硬来安排,硬来解说”。   (三)“泛泛而谈”
  吾文认为“讽诵和熟读是打开作品深层空间的途径和方法”,闾文却认为是泛泛而谈。读者对作品从“外面的皮壳”到“里面的骨髓” 的理解,必须熟读、讽诵,朱熹在其论述中表达的已十分清楚:
  “须是今日去了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155)
  闾文硬要再来“安排、解说”,解说的对象仅“熟”字而已,罗列了四处引文,实际上关于“熟读”的材料罗列四十处也不难,只不过没有丝毫的必要。闾文像解释“虚静”一样,又陷入“熟”的泥潭,开始漫无边际的“玄虚论说”,说什么:“要到熟的程度,一要久,二要思,三要亲切,四要反复”等等,殊不知朱熹的读书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熟读精思、居敬持正、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循环反复等几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其机理,而闾文却胡子眉毛一把抓,全部拿来,真可谓是全面、直观地诠释了“泛泛而谈”!
  (四)“切己体验”与“六经注我”
  吾文中认为“切己体验是指解读者与解读对象互为揭示、相互生成的过程,是解读主体能动参与的行为”。闾文拿出一顶“六经注我”的帽子吓人完事,关于“六经注我”前面已有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五)“就诗上理会意思”与“补充一点”
  吾文认为要匡正并规范主观随意解读的途径是“就诗上理会意思”,闾文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要“补充一点”,即“‘就诗上理会意思’的核心还是要求读者对文本能反复玩味、执著理会。”闾文“补充”的实质只不过是对吾文观点的重复而已,并无新意。
  (六)“首要解决的问题”
  吾文认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阅读环境,让学生读起来读进去”。而闾文认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着力培养学生自主、主动、独立地进行阅读的阅读理念、阅读意识、阅读习惯的问题。”到底哪一种说法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首先解决的呢?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阅读素养的下降,造成阅读素养下降的原因,肯定是没有好好读书,之所以没有好好读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不会读,一是没有机会读;关于读书法仅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说,语文教育理论界就整理和创造出几十上百种,魏书生、钱梦龙、于漪、赵谦祥等老师都摸索出了很好的阅读方法,若学生还不会读书那是说不过去的。问题的关键是老师不给学生读书的机会,以讲代读、以练代读、多讲少读等现象泛滥于语文课堂,总之是不让学生读,语文教师采用“请君入瓮”的招数,把学生圈进自己的套子,就像朱熹批评的那样:“全不是自做功夫,全无巴鼻”(2641),其实质是“教师中心论”。所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自由的阅读空间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首要的问题,而“着力培养学生自主、主动、独立地进行阅读的阅读理念、阅读意识、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一贯目标,它当然是重要的,但当前首要的问题是真正提供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读起来、读进去,使他们在游泳中学游泳,在阅读中学阅读,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意识等都是一句空话。
  (七)“涵泳式”阅读已无实施的可能性
  闾文中说:“要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进行诸如朱熹所说的对文本的‘涵泳久之式’的阅读,已没有现实的可能性。”闾文之所以发出这样的呼声,一是表现出“分数第一”的观念,一是表现出认识上的不足。
  能提高分数的阅读法就可实施,否则就没有价值。这可能与闾先生所从事的基础教育有关,“分数第一”的观念在基础教育中愈演愈烈,诚然有人口多、底子薄、竞争烈的客观原因,但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有关“分数第一”危害的论述已经是汗牛充栋,闾先生为何还要坚持上开错方向的车呢?闾先生可能会说,主要是因为涵泳法“太慢”,不好操作,其实质还是“分数第一”。
  闾先生对涵泳法的信心不足,是由其对语文本体认识不足造成的。王荣生先生早就甄别出语文选文的四种类型,即“例文、样本、定篇、用件”③,对每一种类型该怎么阅读已说的十分清楚,其中的“定篇”就得涵泳式的阅读,因为这些经典文本“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而其它类型的文本大可不必涵泳式的解读,那样会费力不讨好,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也正在于此,把选文全部拿出来精批细讲。
  三、商榷之余声
  当前语文教育研究在“两个向前看(向前人看,向前沿看)”的趋向下前进,闾先生对于传统问题的讨论还是令人高兴的,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传统中,理应讨论我们前人的经验,继承发展之,以达到为今所用的目的。因为过去的不一定是过时的,可能是现在的,甚至是未来的。
  但需要提醒的是,讨论时既需定准问题,更要“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否则,就会出现各说各的,文不对题,自己一头雾水反而认为是明证了。
  波普尔说:“只要你想证明它,你就一定能够证明它”④。
  ————————
  注释:
  ①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年版。
  ②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75页。
  ③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页。
  ④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通联:河南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
其他文献
班干部“臃肿”,利大还是弊大  1名班长、10名值日班长、4名学习委员、1名文体委员和16名小组长……新学期开学,湖北黄陂一小学63名学生中就诞生了32个“小头头”。班主任称此举可让学生得到锻炼,学生家长则看法不一。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当不当班干部并不存在这必然的联系,它更多的是与学生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等学习生活经历和锻炼有关,比如参加适合小学生特点的社会活动,参加学校或班级兴趣小组等
在新课改大力推行的今天,课堂教学改革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我校就语、数、外课堂教学,经过研讨、整体实施和总结提炼三个阶段的改革,发现“问题导学式”课堂模式既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果,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和指导者。因此,构建“问题导学式”课堂模式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必由之路。   一、
廖昌永七岁那年,他的父亲,全家的顶梁柱,因病丢下了妻子和四个儿女离开了人世,本已日显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每天清晨,沿着泥泞的小路去上学,廖昌永常常对着村头电线杆上的大喇叭出神。那大喇叭里传出的歌声随着斜风细雨、和着小溪的潺潺流水、伴着田头的阵阵稻香悄然无息地融入他幼小的心灵,仿佛细雨润物,那样自然而绵长。这成了廖昌永最初的音乐启蒙。  一天,廖昌永在高音喇叭里听到了令他今生难忘的一首歌,名字叫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多种诵读形式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品味与賞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一、捕捉意象、领会主旨   “意象”是由“意”和“象”组成,这里的“象”就是客观事物,而象外之象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位语文老师说:“我的学生不怕学习文言文”。真的吗?我的学生可是很怕的。不由得产生进一步研读的欲望。这位语文老师说他的学生因为感兴趣于纠正教材中文言文注释的不到位或错误之处,因而产生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难道语文教材的注释真有很多不到位或者错误的地方吗?在教学中特意关注了语文教材的注释,笔者还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释的不准确性。如《伤仲永》“不能称前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专家王极盛认为,考生心态是高考的软件,起重要调节作用,据他调查,心态调节得好能使总分最高涨100分,反之最高可丢300分。所以考试我们应该尽量拥有一份“宠辱不惊,看庭前华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平静与超脱。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我们取得良好的成绩。  (一)稳定情绪开好头  沉着降低难度,轻视忙中出错。做题开始,不管出现什么问题都要沉住气。一开始就要沉着冷静,利用好手中的
“综合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一大亮点,它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能使学生因自身参与而获得感悟和深刻的体验,现就七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学生意识,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内心需求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为解决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
就中小学生初级的母语学习而言,语感训练是母语学习的不二法门。然而,语感训练却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唯一途径,随着学生语感水平的日益提高,适度穿插一些语文知识的教学,为语感教学插上知性的翅膀,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感水平的提升。  在《涉江采芙蓉》的语感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穿插了有关“对写法”的知识传授,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下面我将以切片分析的方式,通过此课例来探讨语感训练中的知性介入问题。  导入新课后,我
幸福是什么?  是潺潺的小溪滋润干涸的麦苗,  是温暖的春风拂过休眠的柳枝,是浓浓的亲  情滋养生命的成長,是默契的友情带来的心有灵犀,  是不懈地努力之后成功的喜悦……  幸福还是什么?现在,就快快用色彩斑斓的画笔,  画出你心中的幸福模样吧!
嵌入墙内的自行车锁架  城市越来越大,但人们仍然感觉人均面积越来越小,所以设计师越来越注重空间的利用,比如这个自行车停车锁架BIKE RACK。它是壁挂式隐藏型停车架,不用时,就像墙面上的一种圆形装饰物;使用时可拉出,隐藏在圆形前盖后的横杆可伸长;前盖配备有锁体,将自行车握把锁在横杆上即可。  这样的停车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地面固定停车架对空间的占用,留给行人更多活动空间。同时,因为停车架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