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种非道德文化和多元价值观不断影响和冲击着青少年学生还未成型的、脆弱的价值观体系,致使他们出现道德缺失、行为失范、价值观扭曲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仅凭“堵”和“禁”的方法显然不够,只有找准突破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不断探索。反复实践中找准了突破口:以国学经典作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突破口,将融在其中的智慧、风骨、胸襟、操守等作为重建青少年学生人生信仰、信念的重要资源,通过丰富青少年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的博雅志趣、优雅情怀、儒雅气质和健全人格来建构他们合乎法律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体系。本文意在结合我校以诵读国学经典为突破口的德育教育工作,就国学经典的德育价值及具体的实践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探析国学经典中的德育价值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效载体和传播介质,蕴含其中的文化资源和道德价值是每一个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更是不可多得的德育教材。把国学经典诵读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挖掘传统国学经典中的德育价值,对于培育青少年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深远意义。
1.挖掘国学经典中的“仁爱观”。国学经典中的“孝”“仁”“泛爱”等思想具有其合理的部分,是关爱他人教育的基础性理论资源。“入则孝”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其实就是感恩图报的思想。一个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才能在外尊敬师长、关心社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才能令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这些都告诉青少年学生要有“仁爱”之心,才能成为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人。
2.挖掘国学经典中的“责任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是忠于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境界,是为国家、人民利益而甘愿牺牲个人利益、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的是要忠诚待人,承担责任。“一诺千金”则是诚实守信的表现。因此,在德育课程中应倡导“有责任的生活”,让青少年学生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3.挖掘国学经典中的“进取观”。我们在德育教育中提倡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中华国学经典宝库中也不乏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经典案例。“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说的是勤学,“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讲的是勤勉,“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讲的是勤奋,这些对正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都尤为重要。
二、构建“以诵读国学经典促自我教育”的德育模式
在呼唤民族文化认同、人文归根和构建以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为核心价值的伦理道德体系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想要变“老师育人”为“学生自育”,首先要构建“以国学经典促自我教育”的德育模式。即抓住蕴藏在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和价值追求,给学生提出自主探究生活、内化道德规范的课题,让他们在以国学经典为种子的道德教育的肥沃土壤中,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最终实现自我觉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三、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
教育之成败,“养成”是关键。青少年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习惯一旦养成,日积月累,则生命即为经典。但是任何兴趣的培养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不断地注入新鲜元素,以促进兴趣的不断提升,达到持之以恒的目的。例如:我校开展诵读国学活动时,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厚,对教师布置的诵读、背诵任务完成得也不够理想。为此,学校要求各班教师每天利用晨读时间带领学生大声吟诵或是吟唱国学经典文章、诗篇。学生们都感到很新奇:原来还可以这样诵读、吟唱,真好玩。在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中,学生诵读的兴趣越来越高,读课文也不费劲了,学习语文也有积极性了。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升,对语言的理解在层层加深,对语言材料、文章样式、思想情感的体验和感悟也在渐渐积淀。
四、坚持确保诵读国学经典长效的基本原则
若要让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成为学生有价值生活的一部分,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趣味性原则。在诵读中,要注重诵读方法的趣味化,可采用故事法、表演法、吟唱法、诗文配画法、比赛竞争法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乐学成诵。
2.遵循层次性原则。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诵读的内容、要求、目标要有所侧重,做到因材施教、灵活调整。
3.遵循持久性原则。学习国学经典,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心灵的启迪、习惯的养成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只有通过长期诵读,反复吟诵,让学生浸染在圣贤智慧结晶的氛围之中,才会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遵循生活性原则。品德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因此,国学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学生生活实际而定,注重素材的选取、加工和创新,使之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新时期,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更应该将国学经典中的精华内容不断融入学校德育教育之中,让青少年学生在国学经典的学习、活动中规范道德修养,严守做人准则;在国学经典的熏陶、浸润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升华;在国学经典的体会、感悟中把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有效地整合起来,夯实道德根基,奠定美好未来。
一、探析国学经典中的德育价值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效载体和传播介质,蕴含其中的文化资源和道德价值是每一个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更是不可多得的德育教材。把国学经典诵读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挖掘传统国学经典中的德育价值,对于培育青少年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深远意义。
1.挖掘国学经典中的“仁爱观”。国学经典中的“孝”“仁”“泛爱”等思想具有其合理的部分,是关爱他人教育的基础性理论资源。“入则孝”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其实就是感恩图报的思想。一个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才能在外尊敬师长、关心社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才能令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这些都告诉青少年学生要有“仁爱”之心,才能成为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人。
2.挖掘国学经典中的“责任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是忠于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境界,是为国家、人民利益而甘愿牺牲个人利益、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的是要忠诚待人,承担责任。“一诺千金”则是诚实守信的表现。因此,在德育课程中应倡导“有责任的生活”,让青少年学生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3.挖掘国学经典中的“进取观”。我们在德育教育中提倡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中华国学经典宝库中也不乏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经典案例。“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说的是勤学,“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讲的是勤勉,“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讲的是勤奋,这些对正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都尤为重要。
二、构建“以诵读国学经典促自我教育”的德育模式
在呼唤民族文化认同、人文归根和构建以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为核心价值的伦理道德体系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想要变“老师育人”为“学生自育”,首先要构建“以国学经典促自我教育”的德育模式。即抓住蕴藏在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和价值追求,给学生提出自主探究生活、内化道德规范的课题,让他们在以国学经典为种子的道德教育的肥沃土壤中,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最终实现自我觉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三、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
教育之成败,“养成”是关键。青少年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习惯一旦养成,日积月累,则生命即为经典。但是任何兴趣的培养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不断地注入新鲜元素,以促进兴趣的不断提升,达到持之以恒的目的。例如:我校开展诵读国学活动时,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厚,对教师布置的诵读、背诵任务完成得也不够理想。为此,学校要求各班教师每天利用晨读时间带领学生大声吟诵或是吟唱国学经典文章、诗篇。学生们都感到很新奇:原来还可以这样诵读、吟唱,真好玩。在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中,学生诵读的兴趣越来越高,读课文也不费劲了,学习语文也有积极性了。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升,对语言的理解在层层加深,对语言材料、文章样式、思想情感的体验和感悟也在渐渐积淀。
四、坚持确保诵读国学经典长效的基本原则
若要让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成为学生有价值生活的一部分,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趣味性原则。在诵读中,要注重诵读方法的趣味化,可采用故事法、表演法、吟唱法、诗文配画法、比赛竞争法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乐学成诵。
2.遵循层次性原则。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诵读的内容、要求、目标要有所侧重,做到因材施教、灵活调整。
3.遵循持久性原则。学习国学经典,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心灵的启迪、习惯的养成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只有通过长期诵读,反复吟诵,让学生浸染在圣贤智慧结晶的氛围之中,才会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遵循生活性原则。品德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因此,国学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学生生活实际而定,注重素材的选取、加工和创新,使之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新时期,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更应该将国学经典中的精华内容不断融入学校德育教育之中,让青少年学生在国学经典的学习、活动中规范道德修养,严守做人准则;在国学经典的熏陶、浸润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升华;在国学经典的体会、感悟中把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有效地整合起来,夯实道德根基,奠定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