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生即民众的生产与生活,民生问题是党与政府在新形式下,如何依据新的社会条件,满足民众在物质、文化与教育等领域的新需要。民生问题与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民生问题是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的原动力,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是指导民生建设的重要理论。从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论角度出发,分析研究二者的关系对于解决新时期民生问题,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生问题;政治哲学;和谐社会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民生问题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与社会问题,而且也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社会与国家的发展。民生建设开展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是科学理论之一,也是指导我国民生建设的重要依据。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关注民生问题,并为民生问题解决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努力。同时,民生问题是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的原动力。民生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出发点。关切民生是马克思批判理论形成的推动力量。另外,民生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落脚点。民生建设的成功有赖于科学的社会政治哲学的指导。在这些哲学中,马克思的社会政治哲学是重要的内容,能够对民生建设发挥理论指导意义。
一、民生问题是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的原动力
民生问题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一方面,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则同民生建设具有密切的联系。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发展,一个国家要想获得巨大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其生产力水平。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与提高。民生问题同人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民生建设成果好,则人的发展水平高;相反,民生建设的成效差,则人的发展水平则会比较低。另一方面,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是人最为重要的实践活动,民生建设是对人社会性劳动的积极回报。马克思指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人们可以通过劳动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这种劳动积极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民生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有效的民生建设,能够满足社会个体在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是对人的社会性劳动的积极回报。因此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因此解决民生问题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二、马克思社会政治学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理论指导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在这里,马克思所指的人不是抽象的个体,而是现实、从事具体实践的人。以人为本应该成为民生问题解决的核心思想。这就意味着民生问题应该将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并以此为目的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民生建设不是形象工程,而是从公众的利益出发的社会建设实践。民生问题应该以公众的利益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公职人员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公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人为本实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够在促进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从而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均衡发展。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均衡容易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必然会给公众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对公众的发展带来威胁。同时,环境的恶化最终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这容易导致经济的发展失去动力,最终也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民生建设失去强大动力。
三、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以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为出发点,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指出:“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既是人类解放,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民生建设应该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作为根本途径。除此之外发展公平教育,促进有效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长期以来,民生受到了哲学家的关注,并得到了研究。民生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破坏性的影响。民生建设的成功有赖于科学的社会政治哲学的指导。在这些哲学中,马克思的社会政治哲学是重要的内容,能够对民生建设发挥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武天林.马克思主义人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李崇富.历史唯物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杨柳青(1988— ),女,研究生学历。
关键词:民生问题;政治哲学;和谐社会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民生问题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与社会问题,而且也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社会与国家的发展。民生建设开展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是科学理论之一,也是指导我国民生建设的重要依据。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关注民生问题,并为民生问题解决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努力。同时,民生问题是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的原动力。民生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出发点。关切民生是马克思批判理论形成的推动力量。另外,民生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落脚点。民生建设的成功有赖于科学的社会政治哲学的指导。在这些哲学中,马克思的社会政治哲学是重要的内容,能够对民生建设发挥理论指导意义。
一、民生问题是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的原动力
民生问题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一方面,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则同民生建设具有密切的联系。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发展,一个国家要想获得巨大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其生产力水平。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与提高。民生问题同人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民生建设成果好,则人的发展水平高;相反,民生建设的成效差,则人的发展水平则会比较低。另一方面,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是人最为重要的实践活动,民生建设是对人社会性劳动的积极回报。马克思指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人们可以通过劳动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这种劳动积极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民生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有效的民生建设,能够满足社会个体在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是对人的社会性劳动的积极回报。因此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因此解决民生问题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二、马克思社会政治学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理论指导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在这里,马克思所指的人不是抽象的个体,而是现实、从事具体实践的人。以人为本应该成为民生问题解决的核心思想。这就意味着民生问题应该将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并以此为目的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民生建设不是形象工程,而是从公众的利益出发的社会建设实践。民生问题应该以公众的利益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公职人员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公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人为本实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够在促进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从而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均衡发展。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均衡容易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必然会给公众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对公众的发展带来威胁。同时,环境的恶化最终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这容易导致经济的发展失去动力,最终也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民生建设失去强大动力。
三、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以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为出发点,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指出:“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既是人类解放,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民生建设应该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作为根本途径。除此之外发展公平教育,促进有效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长期以来,民生受到了哲学家的关注,并得到了研究。民生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破坏性的影响。民生建设的成功有赖于科学的社会政治哲学的指导。在这些哲学中,马克思的社会政治哲学是重要的内容,能够对民生建设发挥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武天林.马克思主义人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李崇富.历史唯物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杨柳青(1988— ),女,研究生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