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听力障碍造成了聋儿掌握有声语言的困难。没有有声语言,他们很难与健听人正常交往;他们的思维大多也只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很难发展成为抽象思维;他们的个性、性格、感情等方面的发展也都受一定的影响,进而对全面发展产生了极大阻碍。为此,必须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以语言的发展带动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言训练环境 训练年龄 训练内容 训练方法
提供聋儿语言应用训练的环境。应用训练就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技巧。对聋儿而言就是将课堂上所学词语积极转化为主动语言。要完成这一任务,在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里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千方百计地创造良好的条件,让聋儿到活泼的语言天地里去,广泛接触常人的语言实践才行。我校康复班每周用半天时间进行校外活动,让聋儿进入充满生活情趣的幸福乐园中去,让所学的语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创设聋儿语言应用训练的情景。语言训练形式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主要应在游戏活动中激发他们学说话的兴趣。聋幼儿与正常幼儿一样好动好玩,好胜心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也是聋幼儿进行语言应用训练的最好方法。
每天说观察句进行强化练习。受训聋儿的语言能力经过应用训练后形成初步的语言技能,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使它达到熟练程度。我们每天坚持进行“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练习。教师把小朋友说的句子写在黑板上,并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一本语言记录本,记录每位聋儿语言训练情况。并要求家长回家后抽一定时间进行练习。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应用训练有利于聋儿在语训中加强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巩固和提高,使他们学会掌握和运用语言,努力形成熟练运用有声语言的习惯,真正实现聋儿听力语言的康复,回归交流社会。
资料显示:3—6岁幼儿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使学龄前儿童的身心获得全面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幼儿期被剥夺了智力刺激的儿童,永远也达不到他原来应该达到的高水平。”人的幼年期是大脑发展最快的时期,3岁儿的脑重量已达到承认脑重量的三分之二,脑细胞间的联结,到3岁时已完成80%。另外,大脑智能的发展,出生六个月时便达到成人潜能的50%,到3岁时就能达到成人潜能的80%。为此,笔者认为聋童也毫无例外地遵循这一发展规律:聋幼儿期是形成其知觉的敏感期,时整体模式识别和自然记忆能力的高峰期。所以要坚持“扬其长,促其短”的原则,开展对聋童的教育。聋童视觉是“长”,汉字是图形文字是“长”;聋童听觉是“短”,说话也是“短”。聋童在入学时一般没有语言,为了克服听觉障碍,必须在学校过程中形成一种聋童语言,作为其母语来帮助他看老师的口形变化和书面语学习语言,在辨物、识字与说话手口并用中从而启迪和激发聋童学说话的欲望。如果聋童第一语言手势语的学习在聋童呀呀学语的幼儿期铺展开来,既抓住了孩童学语的最佳期,又适时地开发了聋童的智力,使之不白白荒费其渴求吮吸知识的幼儿时期。若聋孩子有了手势语这一工具,势必比那些一片空白走入学校的聋童更易理解和接受学校所传授的各类知识。
最近笔者查阅了不少文献并在网上阅读了大量资料。有一网友介绍了挪威手语聋教育的情况。挪威采用的是双语教学法。“何谓双语教学:即为运用本国手势语学习本国语言(包括局面语和口语),其宗旨在于使聋人既能娴熟准确地运用自己的手势语,又能借助其顺利地辅助学习第二语言-----本国语言,直至正确地掌握书面语或口语,提高聋人的文化素质,使之于健全人具有等同的知识底蕴,并可与正常人群体进行无障碍交流。简单地说就是运用第一语言学习第二语言。”“挪威的聋人教育是儿时重聋人手势语的学习,高年级阶段则反重视挪威手语和口语的学习运用了,且数年下来学习成效与正常人平起而坐之。”在英国已经形成“聋人手语是一种语言”的共识,新生入学首先教聋人学习手语,以奠定学习基础,然后在手语的基础上再教书面写(合称双语)。英国语言学家认为,如果先教他们学习阅读,聋生会碰到很多不懂的词汇,会使聋生丧失学习信心,通过学习手语,让他们学习写作,学生可以选用学习的手语词语来表达学习的内容,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为了证明双语教学法是聋教育最佳途径,英国伯明翰大学教育学院的苏珊教授举例说:聋人家庭来的聋童,其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往往高于健听人家庭中的聋童。在我们的聋教育中,学前和低年级阶段多重口语,尤其是学前语训班杜绝手势语的学习和利用,中年级则手口同步,高年级聋人手语充溢于整个课堂,其教学收效举步为艰,相形之下不得不令人有所思考。
俗语云: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何妨另辟蹊径借助国外对双语教学的探索经验,做番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尝试,让年幼的聋童也尽情地领略享受一下自己的母语带给自己的实惠。建议做法是:
因人而异开展双语教育。这是建立在聋幼儿个体条件差异大,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佳发展基点上的。每个聋童听力损失程度、听力补偿效益、智力发展、语前聋还是语后聋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往往难以在每个聋童身上奏效,必须根据每个聋童的实际,采用适合的语言教学策略,使那闭塞的小生命的生活与思想跃动鲜活。
寓教于游戏之中,在游戏活动中,激发聋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儿童生理上的需要,在游戏活动中,聋儿的兴趣浓厚,这时教师要及时用言语进行指导,帮助聋儿用手口并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如:在进行角色游戏“娃娃过家家”时,教师要先对角色进行分工,“谁做爸爸”,“谁做妈妈”,先把角色分配好,然后按角色开始游戏。在认字过程中,将文字卡片与事物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中,让聋童将文字卡和实物对应起来,正确地见文字指物或见物拿文字卡。“文字是写的语言,还有注音,它留有清晰、稳定痕迹的特点,聋童可以从容地依它学习口语,学习说话。”所以在认字过程中应同时有语言:教师边说边聋童认字,聋童也跟着动口说,语言不作严格要求。聋童在玩中尝到学习语言的甜头,从而激发学习说话的欲望和积极性。
在交往活动中,引发聋儿学语言的兴趣。语言训练的目的是进行语言交往。聋儿由于缺乏有声语言,他们在交往时,往往用一些手势、表情、动作或者用一些自然的语声“呀”“啊”等表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对聋儿这种初始的交往意识要及时给予鼓励,并适时地教给他们正确的手势语和口语来表达愿望和要求,让聋儿从中体会正确使用手语和口语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从而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在交往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聋儿尽量用口语来表达思想。
用讲故事训练聋童熟练使用手语和口语的能力。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可利用这种形式进行双语教学。在讲故事时必须充分发挥聋童听觉作用,同时发挥其视觉的作用(视觉也是聋童学习语言的重要器官),听觉和视觉相辅相成,以不同的侧重点培养不同聋童的听话或看话能力。鼓励聋童大胆地参与讲故事,对语言难以听清的可准许用手语表达意思,正确的就应给予肯定,不能因语音不清晰而加以否定。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聋童学习语言的兴趣。良好的语言环境,是教师为聋儿创设的有利于发展聋童语言的一个静态的、动态的、聋童也能参与其中的环境,同时,激起聋童自发地学习语言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和从事活动的一种认识倾向,兴趣可以引导人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甚至超越本人的能力极限。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和天才。”因此,在学前语言训练和双语教育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聋童的学习兴趣,培养爱“说话”的习惯。
关键词:语言训练环境 训练年龄 训练内容 训练方法
提供聋儿语言应用训练的环境。应用训练就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技巧。对聋儿而言就是将课堂上所学词语积极转化为主动语言。要完成这一任务,在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里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千方百计地创造良好的条件,让聋儿到活泼的语言天地里去,广泛接触常人的语言实践才行。我校康复班每周用半天时间进行校外活动,让聋儿进入充满生活情趣的幸福乐园中去,让所学的语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创设聋儿语言应用训练的情景。语言训练形式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主要应在游戏活动中激发他们学说话的兴趣。聋幼儿与正常幼儿一样好动好玩,好胜心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也是聋幼儿进行语言应用训练的最好方法。
每天说观察句进行强化练习。受训聋儿的语言能力经过应用训练后形成初步的语言技能,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使它达到熟练程度。我们每天坚持进行“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练习。教师把小朋友说的句子写在黑板上,并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一本语言记录本,记录每位聋儿语言训练情况。并要求家长回家后抽一定时间进行练习。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应用训练有利于聋儿在语训中加强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巩固和提高,使他们学会掌握和运用语言,努力形成熟练运用有声语言的习惯,真正实现聋儿听力语言的康复,回归交流社会。
资料显示:3—6岁幼儿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使学龄前儿童的身心获得全面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幼儿期被剥夺了智力刺激的儿童,永远也达不到他原来应该达到的高水平。”人的幼年期是大脑发展最快的时期,3岁儿的脑重量已达到承认脑重量的三分之二,脑细胞间的联结,到3岁时已完成80%。另外,大脑智能的发展,出生六个月时便达到成人潜能的50%,到3岁时就能达到成人潜能的80%。为此,笔者认为聋童也毫无例外地遵循这一发展规律:聋幼儿期是形成其知觉的敏感期,时整体模式识别和自然记忆能力的高峰期。所以要坚持“扬其长,促其短”的原则,开展对聋童的教育。聋童视觉是“长”,汉字是图形文字是“长”;聋童听觉是“短”,说话也是“短”。聋童在入学时一般没有语言,为了克服听觉障碍,必须在学校过程中形成一种聋童语言,作为其母语来帮助他看老师的口形变化和书面语学习语言,在辨物、识字与说话手口并用中从而启迪和激发聋童学说话的欲望。如果聋童第一语言手势语的学习在聋童呀呀学语的幼儿期铺展开来,既抓住了孩童学语的最佳期,又适时地开发了聋童的智力,使之不白白荒费其渴求吮吸知识的幼儿时期。若聋孩子有了手势语这一工具,势必比那些一片空白走入学校的聋童更易理解和接受学校所传授的各类知识。
最近笔者查阅了不少文献并在网上阅读了大量资料。有一网友介绍了挪威手语聋教育的情况。挪威采用的是双语教学法。“何谓双语教学:即为运用本国手势语学习本国语言(包括局面语和口语),其宗旨在于使聋人既能娴熟准确地运用自己的手势语,又能借助其顺利地辅助学习第二语言-----本国语言,直至正确地掌握书面语或口语,提高聋人的文化素质,使之于健全人具有等同的知识底蕴,并可与正常人群体进行无障碍交流。简单地说就是运用第一语言学习第二语言。”“挪威的聋人教育是儿时重聋人手势语的学习,高年级阶段则反重视挪威手语和口语的学习运用了,且数年下来学习成效与正常人平起而坐之。”在英国已经形成“聋人手语是一种语言”的共识,新生入学首先教聋人学习手语,以奠定学习基础,然后在手语的基础上再教书面写(合称双语)。英国语言学家认为,如果先教他们学习阅读,聋生会碰到很多不懂的词汇,会使聋生丧失学习信心,通过学习手语,让他们学习写作,学生可以选用学习的手语词语来表达学习的内容,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为了证明双语教学法是聋教育最佳途径,英国伯明翰大学教育学院的苏珊教授举例说:聋人家庭来的聋童,其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往往高于健听人家庭中的聋童。在我们的聋教育中,学前和低年级阶段多重口语,尤其是学前语训班杜绝手势语的学习和利用,中年级则手口同步,高年级聋人手语充溢于整个课堂,其教学收效举步为艰,相形之下不得不令人有所思考。
俗语云: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何妨另辟蹊径借助国外对双语教学的探索经验,做番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尝试,让年幼的聋童也尽情地领略享受一下自己的母语带给自己的实惠。建议做法是:
因人而异开展双语教育。这是建立在聋幼儿个体条件差异大,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佳发展基点上的。每个聋童听力损失程度、听力补偿效益、智力发展、语前聋还是语后聋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往往难以在每个聋童身上奏效,必须根据每个聋童的实际,采用适合的语言教学策略,使那闭塞的小生命的生活与思想跃动鲜活。
寓教于游戏之中,在游戏活动中,激发聋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儿童生理上的需要,在游戏活动中,聋儿的兴趣浓厚,这时教师要及时用言语进行指导,帮助聋儿用手口并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如:在进行角色游戏“娃娃过家家”时,教师要先对角色进行分工,“谁做爸爸”,“谁做妈妈”,先把角色分配好,然后按角色开始游戏。在认字过程中,将文字卡片与事物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中,让聋童将文字卡和实物对应起来,正确地见文字指物或见物拿文字卡。“文字是写的语言,还有注音,它留有清晰、稳定痕迹的特点,聋童可以从容地依它学习口语,学习说话。”所以在认字过程中应同时有语言:教师边说边聋童认字,聋童也跟着动口说,语言不作严格要求。聋童在玩中尝到学习语言的甜头,从而激发学习说话的欲望和积极性。
在交往活动中,引发聋儿学语言的兴趣。语言训练的目的是进行语言交往。聋儿由于缺乏有声语言,他们在交往时,往往用一些手势、表情、动作或者用一些自然的语声“呀”“啊”等表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对聋儿这种初始的交往意识要及时给予鼓励,并适时地教给他们正确的手势语和口语来表达愿望和要求,让聋儿从中体会正确使用手语和口语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从而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在交往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聋儿尽量用口语来表达思想。
用讲故事训练聋童熟练使用手语和口语的能力。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可利用这种形式进行双语教学。在讲故事时必须充分发挥聋童听觉作用,同时发挥其视觉的作用(视觉也是聋童学习语言的重要器官),听觉和视觉相辅相成,以不同的侧重点培养不同聋童的听话或看话能力。鼓励聋童大胆地参与讲故事,对语言难以听清的可准许用手语表达意思,正确的就应给予肯定,不能因语音不清晰而加以否定。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聋童学习语言的兴趣。良好的语言环境,是教师为聋儿创设的有利于发展聋童语言的一个静态的、动态的、聋童也能参与其中的环境,同时,激起聋童自发地学习语言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和从事活动的一种认识倾向,兴趣可以引导人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甚至超越本人的能力极限。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和天才。”因此,在学前语言训练和双语教育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聋童的学习兴趣,培养爱“说话”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