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镇上山,当前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如何成功实现城镇上山,还依然困难重重。文章从高原山区这一特殊地区入手,通过对云南的具体情况分析验证了该地区城镇上山的种种困境。
【关键词】高原山区 城镇化 存在问题
2011年9月5日,云南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在大理市召开。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会上强调,立足云南省情,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城镇化科学发展,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上山的理念由此而来。城镇上山,是云南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云南省提高城镇化率的必然之路。不过,作为祖国西南的边境省份,云南的地理条件又极其特殊,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如何实现城镇上山的宏伟蓝图,我们前方的道路困难重重。
一、土地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对城镇化发展的制约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总国土面积的2/3以上。在云南省这种特征更加明显,云南省总面积中,山区、半山区占94%,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1557个,面积2.51万平方公里;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375个,面积2.2万平方公里,可利用的平地资源相当有限。而盆地,河谷地区又多是州(市)、县(市区)的所在地,是云南省优质耕地的集中区域,是全省4600万人的口粮田,菜园子。
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耕地被占用,在过去的15年间,全省每年平均有13.8万亩坝区水田被建设占用,截止至2010年全省坝区已经有30%被占用,坝区优质耕地减少迅猛。要推进城镇化,又不能侵占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农田,云南特殊的地理特征,决定了城镇化和土地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并会随着城镇化的积极推进而进一步加剧。
二、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滞后
2010年,云南省人均GDP为15752元,远低于全国人均GDP的25608元,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61%左右。根据钱纳里对人均收入反映工业化阶段的分析,云南省的工业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全国。根据资料显示,云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产出比重为15.3%,低于20%,第二產业的产出比重高于第三产业,在GDP占最大比重,表明云南省的工业化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第二阶段。另外可以看到云南省的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60.4:12.6:27.0,相对于全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较大,说明云南省对第一产业的依赖性还比较大,第二、三产业对人员就业的吸纳能力较弱。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剩余劳动力非农业化转移缓慢。三次产业产出结构中第二产业占到44.6%,对人员的吸纳只有12.6%,再次说明云南工业化未能有效的带动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难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工业化进程滞后。
建国以来,云南的城镇化率一直低于全国水平。2000—2010年以来,云南的城镇化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 年末云南总人口为4601.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999.8万人,占总人口的64.80%;城镇人口1601.8万人,占总人口的34.80 %;2010年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为49.68%,云南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88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位于倒数第三位,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落后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严重阻碍云南省城镇上山的进程。
三、自然灾害频发
云南省是自然灾害多发省,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根据灾害危害程度的不同,主要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冷害、霜冻、冰雹以及大风等)、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震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和环境灾害(水土流失等)。而且,随着人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各种自然灾害也越来越频繁地紧跟着人的经济活动而迁移。在诸多的自然灾害中,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最为频繁,滑坡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超过任何一种地质灾害。据统计,全省滑坡泥石流点达20多万处,直接威胁了31个县级以上城市和上千座水库的安全,云南平均每年有3万亩农田因泥石流造成固沙化而难以复耕,有2200公里的公路因泥石流而断道。频繁的自然灾害对云南省的经济建设和生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山区城镇的建设也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四、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
城镇规划是城镇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的依据。城镇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通过规划,可以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建设,协调各方面在建设中的矛盾,使之逐步发展成为设施比较完善、环境清洁优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城镇规划是城镇化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规划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城镇化建设的开展以及后期城镇维护的工作。
城镇上山由于它本身的特殊性,相比在平地建设城镇存在许多先天的劣势。首先:山地在建设和施工过程中相对于在平原地区存在更多的困难。由于山地的交通状况一般比较落后,建设材料以及物资在运输过程中耗费的人力物力比较多。另外山区村镇的用水和供电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建设城镇的需要,必须重新架设供水供电设施,如何合理地规划配置这些设施无疑也为城镇规划方面提出了一个难题。其次:在山区建设城镇的案例较少,对山区城镇的规划上可以参照的案例也比较有限,并且由于山区之间的情况也不一样,互相借鉴的东西也比较有限,对山地城镇的规划需要根据每一个山区的具体情况分别做出一个特别的规划。最后:加上山地由于地形地貌、自然气候、河流水系等各种因素较为复杂,如何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特点和突出山区城镇特色的同时满足居民的生活要求,对城镇的规划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云南统计局.云南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编辑:刘影)
【关键词】高原山区 城镇化 存在问题
2011年9月5日,云南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在大理市召开。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会上强调,立足云南省情,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城镇化科学发展,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上山的理念由此而来。城镇上山,是云南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云南省提高城镇化率的必然之路。不过,作为祖国西南的边境省份,云南的地理条件又极其特殊,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如何实现城镇上山的宏伟蓝图,我们前方的道路困难重重。
一、土地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对城镇化发展的制约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总国土面积的2/3以上。在云南省这种特征更加明显,云南省总面积中,山区、半山区占94%,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1557个,面积2.51万平方公里;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375个,面积2.2万平方公里,可利用的平地资源相当有限。而盆地,河谷地区又多是州(市)、县(市区)的所在地,是云南省优质耕地的集中区域,是全省4600万人的口粮田,菜园子。
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耕地被占用,在过去的15年间,全省每年平均有13.8万亩坝区水田被建设占用,截止至2010年全省坝区已经有30%被占用,坝区优质耕地减少迅猛。要推进城镇化,又不能侵占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农田,云南特殊的地理特征,决定了城镇化和土地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并会随着城镇化的积极推进而进一步加剧。
二、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滞后
2010年,云南省人均GDP为15752元,远低于全国人均GDP的25608元,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61%左右。根据钱纳里对人均收入反映工业化阶段的分析,云南省的工业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全国。根据资料显示,云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产出比重为15.3%,低于20%,第二產业的产出比重高于第三产业,在GDP占最大比重,表明云南省的工业化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第二阶段。另外可以看到云南省的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60.4:12.6:27.0,相对于全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较大,说明云南省对第一产业的依赖性还比较大,第二、三产业对人员就业的吸纳能力较弱。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剩余劳动力非农业化转移缓慢。三次产业产出结构中第二产业占到44.6%,对人员的吸纳只有12.6%,再次说明云南工业化未能有效的带动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难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工业化进程滞后。
建国以来,云南的城镇化率一直低于全国水平。2000—2010年以来,云南的城镇化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 年末云南总人口为4601.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999.8万人,占总人口的64.80%;城镇人口1601.8万人,占总人口的34.80 %;2010年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为49.68%,云南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88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位于倒数第三位,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落后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严重阻碍云南省城镇上山的进程。
三、自然灾害频发
云南省是自然灾害多发省,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根据灾害危害程度的不同,主要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冷害、霜冻、冰雹以及大风等)、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震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和环境灾害(水土流失等)。而且,随着人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各种自然灾害也越来越频繁地紧跟着人的经济活动而迁移。在诸多的自然灾害中,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最为频繁,滑坡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超过任何一种地质灾害。据统计,全省滑坡泥石流点达20多万处,直接威胁了31个县级以上城市和上千座水库的安全,云南平均每年有3万亩农田因泥石流造成固沙化而难以复耕,有2200公里的公路因泥石流而断道。频繁的自然灾害对云南省的经济建设和生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山区城镇的建设也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四、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
城镇规划是城镇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的依据。城镇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通过规划,可以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建设,协调各方面在建设中的矛盾,使之逐步发展成为设施比较完善、环境清洁优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城镇规划是城镇化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规划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城镇化建设的开展以及后期城镇维护的工作。
城镇上山由于它本身的特殊性,相比在平地建设城镇存在许多先天的劣势。首先:山地在建设和施工过程中相对于在平原地区存在更多的困难。由于山地的交通状况一般比较落后,建设材料以及物资在运输过程中耗费的人力物力比较多。另外山区村镇的用水和供电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建设城镇的需要,必须重新架设供水供电设施,如何合理地规划配置这些设施无疑也为城镇规划方面提出了一个难题。其次:在山区建设城镇的案例较少,对山区城镇的规划上可以参照的案例也比较有限,并且由于山区之间的情况也不一样,互相借鉴的东西也比较有限,对山地城镇的规划需要根据每一个山区的具体情况分别做出一个特别的规划。最后:加上山地由于地形地貌、自然气候、河流水系等各种因素较为复杂,如何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特点和突出山区城镇特色的同时满足居民的生活要求,对城镇的规划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云南统计局.云南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