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识教育理念和高校的社团建设,都是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多元化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大学相继实施了各具特色的核心课程、综合课程等,通识教育呈现多元化趋势。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通识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得到了普遍关注。而作为青年大学生思想建设和文化活动主要载体的社团,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同时在内部发展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社团没有明确的组织理念和战略目标来引导和支撑社团发展,本文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探讨如何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融入到社团的发展中,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从而提升学生社团的层次,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通识教育理念;社团建设;作用
1 通识教育对社团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由“中国传统社会为培育‘学而优则仕’的士大夫服务,而不是为了塑造人性本身服务。”到如今,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完善的要求日趋强烈,教育不再停留在一种功利性的追求,而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自信力的提升。高校的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平台,需要将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教育理念,为造就更多博雅多识、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引导。
2 通识理念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通识教育课程在全国各个高校得到了普遍地推进,采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课程模式。然而过分地去强调现课程的“通识性知识”的倾向,甚至仅仅停留在一门选修课的学分上,缺乏了对学生自由思考能力的培养和自我价值的反思。在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中,这种教育行为本身需要得到反省。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大学生自己对于当前的社会形势和问题有自己的疑惑和看法,在通常的教学工作中,学生往往被动地被要求成为一个拥有理想人格的典范,而社团作为一个学生自发组织的团体,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拥有了一个自由交流思想的平台。青年学生可以创立自己的理论学习社团,在通识理念的引导下,对党的方针政策、国际时政,提出自己的解读和思考,而通识课程的学习,给予了他们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思想理论支持,让学生学会用全局的世界观主动去思考问题。这样相辅相成,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方式,学生利用社团这一组织形式,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在具体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中去思考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这种自发性的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
在通识教育中,提倡的核心命题是“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一部分什么样的人”。而学生只有在主动的思想学习中,才能认清自身的欠缺;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对我国当前的一些改革政策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可见,将通识课程的学习和社团活动的开展有效结合,才能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 用通识教育完善社团管理制度
在我国高校中,学科专业教育一直占有主导地位。没有学科归属的通识教育很难真正贯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社团作为一个由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团体,能有效地将学生组织在一起,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将学习和实践有效结合。然而社团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各种问题,比如缺乏科学性的管理,没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开展活动形式单一等。近年来,各高校通过通识课程的设置、团委的整体引导,对社团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了政策、做出了改进。
通识教育的内涵在于“发挥智力敏捷性和智力的能动性,对于世界多样性和西方文化知识的深刻理解力,对于道德行为的判断力和个人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这种将知识和责任感融于一体的心智教育,需要社团这个实施载体在创新性、服务性功能方面的不断提升。
各个学生社团可以在发挥自身创造力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团委活动的开展,参与到多种学科竞赛和文化类活动中,将一些社团特色的活动,在更大的舞台展示,构建品牌效应,可以引进一些企业的管理方式、聘请校外的指导老师来对社团活动进行专业的规划和辅导,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加大和社会的衔接,扩大社团的社会影响力、加强社团成员的凝聚力。只有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受益于通识知识的积累,发现自己的特长、营造积极丰富的社交文化氛围。而在社团的活动中,服务性这一职能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针对校园、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主动去关心和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行动,比如一个关心留守儿童志愿性社团的成立,新一代志愿者提倡“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的理念,他们“超越传统‘助人’只是单方面‘施予’的观念,强调‘助人自助’,鼓励广大青少年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又比如一个专门为校园师生服务的创业性社团,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为例,有关爱留守儿童的蓝天志愿社、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定位的创业联合企业发展协会、发挥学生专长,为师生记录工作生活中每个瞬间的七寸影像工作室等,这样一个个特色社团的创建,来自于不同专业同学的协力,他们在社团这个组织结构中,互相学习,承担着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往往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指导学生社团的具体运行中,容易陷入简单、僵化的管理模式,而通识教育强调“知识内容的贯通性、教学方法的师生互为主体性和校园文化的塑造”由此可见,社团这个载体,不仅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个有效的拓展和补充,它的重心和指导方向也可以促进学生社团建设,为其提供更良好的理论支持。围绕教育、培养一个优秀人才的核心,加强对社团的组织目标调控,完善社团的发展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2005:160.
[2]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7.
[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深圳共青团工作社会化发展之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关键词:通识教育理念;社团建设;作用
1 通识教育对社团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由“中国传统社会为培育‘学而优则仕’的士大夫服务,而不是为了塑造人性本身服务。”到如今,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完善的要求日趋强烈,教育不再停留在一种功利性的追求,而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自信力的提升。高校的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平台,需要将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教育理念,为造就更多博雅多识、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引导。
2 通识理念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通识教育课程在全国各个高校得到了普遍地推进,采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课程模式。然而过分地去强调现课程的“通识性知识”的倾向,甚至仅仅停留在一门选修课的学分上,缺乏了对学生自由思考能力的培养和自我价值的反思。在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中,这种教育行为本身需要得到反省。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大学生自己对于当前的社会形势和问题有自己的疑惑和看法,在通常的教学工作中,学生往往被动地被要求成为一个拥有理想人格的典范,而社团作为一个学生自发组织的团体,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拥有了一个自由交流思想的平台。青年学生可以创立自己的理论学习社团,在通识理念的引导下,对党的方针政策、国际时政,提出自己的解读和思考,而通识课程的学习,给予了他们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思想理论支持,让学生学会用全局的世界观主动去思考问题。这样相辅相成,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方式,学生利用社团这一组织形式,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在具体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中去思考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这种自发性的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
在通识教育中,提倡的核心命题是“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一部分什么样的人”。而学生只有在主动的思想学习中,才能认清自身的欠缺;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对我国当前的一些改革政策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可见,将通识课程的学习和社团活动的开展有效结合,才能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 用通识教育完善社团管理制度
在我国高校中,学科专业教育一直占有主导地位。没有学科归属的通识教育很难真正贯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社团作为一个由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团体,能有效地将学生组织在一起,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将学习和实践有效结合。然而社团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各种问题,比如缺乏科学性的管理,没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开展活动形式单一等。近年来,各高校通过通识课程的设置、团委的整体引导,对社团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了政策、做出了改进。
通识教育的内涵在于“发挥智力敏捷性和智力的能动性,对于世界多样性和西方文化知识的深刻理解力,对于道德行为的判断力和个人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这种将知识和责任感融于一体的心智教育,需要社团这个实施载体在创新性、服务性功能方面的不断提升。
各个学生社团可以在发挥自身创造力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团委活动的开展,参与到多种学科竞赛和文化类活动中,将一些社团特色的活动,在更大的舞台展示,构建品牌效应,可以引进一些企业的管理方式、聘请校外的指导老师来对社团活动进行专业的规划和辅导,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加大和社会的衔接,扩大社团的社会影响力、加强社团成员的凝聚力。只有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受益于通识知识的积累,发现自己的特长、营造积极丰富的社交文化氛围。而在社团的活动中,服务性这一职能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针对校园、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主动去关心和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行动,比如一个关心留守儿童志愿性社团的成立,新一代志愿者提倡“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的理念,他们“超越传统‘助人’只是单方面‘施予’的观念,强调‘助人自助’,鼓励广大青少年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又比如一个专门为校园师生服务的创业性社团,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为例,有关爱留守儿童的蓝天志愿社、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定位的创业联合企业发展协会、发挥学生专长,为师生记录工作生活中每个瞬间的七寸影像工作室等,这样一个个特色社团的创建,来自于不同专业同学的协力,他们在社团这个组织结构中,互相学习,承担着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往往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指导学生社团的具体运行中,容易陷入简单、僵化的管理模式,而通识教育强调“知识内容的贯通性、教学方法的师生互为主体性和校园文化的塑造”由此可见,社团这个载体,不仅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个有效的拓展和补充,它的重心和指导方向也可以促进学生社团建设,为其提供更良好的理论支持。围绕教育、培养一个优秀人才的核心,加强对社团的组织目标调控,完善社团的发展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2005:160.
[2]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7.
[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深圳共青团工作社会化发展之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