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索高校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知、信念与行为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改善和提高大学生无偿献血率,更有效地在大学生中进行无偿献血宣传,为无偿献血长效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结果:从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知、信念、行为三个维度出发,分析献血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结论:高校大学生普遍对无偿献血在态度和信念上的支持率很高,但受性别、年级、专业、对献血知识的认知、心理因素等影响,无偿献血率相对低,所以要加强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和健康教育,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到无偿献血中来。
关键词:大学生 无偿献血 知识 态度 行为
我国自1998年实施无偿献血制度,至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不过由于我国无偿献血基础薄弱,献血工作发展速度暂不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据调查,我国总体无偿献血率为0.84 %,而我国每年临床用血量以10%-15%的比率增长,血量不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呈季节性和结构性缺血。无偿献血率没有达到WHO建议的安全献血率(1%-3%),临床用血常出现“血荒”现象。大学生群体因其受教育程度高,文化素质高,对事物接受能力强等特性成为了理想的低危献血者。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对无偿献血工作将会有较大的成效,并且会影响其他社会群体积极参与无偿献血。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将全国高校大学生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知晓率、献血行为支持率、献血率的调查来研究大学生群体献血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
2.研究内容。收集全国关于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相关资料,了解大学生群体无偿献血现状及影响因素,访谈高校学生和血站工作人员,深入了解目前大学生参加无偿献血的现状。
3.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和现场访谈法,了解大学生产生献血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参与无偿献血热情的因子,寻找高效的无偿献血推广传播途径,控制和减少阻碍大学生献血的负面因素。明确无偿献血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广无偿献血所遇到的困难。
二、结果
1.大学生无偿献血总体知晓率不达标。大学生献血总体认知率偏低。多项研究调查均显示大学生对献血相关知识不够了解,各地区均没有达到在校青少年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知晓率应为95%的要求。献血知晓率存在地区差异,东部、中部地区认知率较西部略高。徐雪梅、陈媛茜等对衢州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39.7%的学生对血液知识认识不足,73.5%的学生对献血无损健康不知晓,85.7%的学生对献血有益健康不知晓。臧谋红在安徽某高校调研结果显示,研究对象中无偿献血总体知晓率为55.6%。其中政策知晓率为48.2%,知识知晓率为58.3%。
1.1大学生无偿献血支持率高,献血率低。大学生因受教育程度高,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好,社会责任感强,对于无偿献血事业的支持率普遍较高。陆祝选、钟春平等调查了南宁市1350名大学生,发现大学生无偿献血的支持率达95.04%,实际献血率为45.04%。郝玉、洪倩等随机抽取安徽省900名大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无偿献血总体知晓率为55.6%,有献血意愿者为56.2%,累积献血率为17.0%。
1.2大学生献血信念转化为献血行为受多因素影响。大部分大学生表示愿意献血,但实际献血率与献血支持率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在信念转化为献血行为过程中受到多因素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献血原因最主要为奉献爱心,奉献型信念强。不献血原因中消极信念主要表现为害怕传染疾病和影响身体健康。羅丹在对兰州大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担心献血卫生、安全及影响身体健康的学生为61.63%。家人不支持献血的学生为30.44%。杨弋星等发现22.2%学生害怕传染疾病,18.1%学生担心影响身体健康。
2.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对于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的认识浅显。献血相关知识不仅包括献血注意事项,还包括血液知识、献血政策知识。但研究显示大学生在血液知识和献血政策上认知缺乏。不少大学生存在“献血传染疾病”、“献血损害健康”的担忧,这些担忧可能会转化为消极信念,减少献血行为的发生。同时,大学生对于献血事业的关注度不高,未能主动学习或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献血方面健康教育不到位也是引起大学生对献血存在不正确的认识的原因。且献血相关知识宣传不全面,献血宣传工作效率低、成效不显著。宣传重心放在鼓励大学生献血上,却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大学生对于献血的误解。这些都会阻碍大学生献血率的提高。
2.2多因素影响高支持率向高献血率的转化。对献血安全性、无害性、健康性的不信任是导致大学生不愿意献血的首要原因,除了大学生认知问题之外,血站工作信息不透明,血液安全保障机制不完善也是重要影响因素。除此之外,献血环境等客观因素也制约了献血行为的发生。家人、朋友、同学等人际圈关键人物也会对献血信念向献血行为的转变产生影响。
2.3实际献血率低,重复献血行为少。目前,大学生献血率普遍在15%-20%。虽然相较其他社会群体较高,但是国家提倡大学生应该作为无偿献血的表率,故提高大学生实际献血率仍是献血工作的重点。大学生具有易于组织、招募的特点,且生活交规律、身体素质好,是理性的低危献血者。不过,现实献血工作中大学生不仅献血率不高而且重复献血率低。这与首次献血的服务体验有密切关系。
三、讨论与建议
1.宣传是无偿献血工作进行的第一步。国内外一致认为社会群体对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的低知晓率会严重制约献血行为的发生。献血工作第一步就是要提高大学生对于无偿献血的认知。大学生相较其他人群,获取知识的途径多了一条学校宣传。学校作为各级各类知识正规、集中的传播渠道,是开展无偿献血相关知识教育的重要宣传阵地。并且校园里的相关社团,志愿者协会等都是非常贴近同学们的组织,能够很好的鼓励、号召大家积极参加献血。同时要创新无偿献血宣传方式,利用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宣传橱窗、宣传册、知识讲座与竞赛等多种形式,使更多大学生对献血标准、献血间隔周期、献血注意事项以及大学生关心的献血安全性等基本知识有正确的认知,使大学生们正确对待无偿献血,消除误解。让他们广泛意识到参与无偿献血的无害性、必要性、正确性,自觉自愿多次参加,做好无偿献血的表率。 2.减少无偿献血工作中的负面影响因素,扩大积极影响。优化采血过程中的服务,提高献血服务满意度。大学生的献血地点多为进校的流动献血车,献血环境较简陋。卫生相关部门要规范并提升采血服务,改善献血环境、提高采血工作者的服务水平和态度。尽量避免献血者产生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高大学生对于无偿献血这一行为的满意度,减少对无偿献血工作的负面情绪,有效引导其重复献血。有效落实无偿献血的相关奖励措施,在物质和精神层面表示对献血者的感谢,使其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得到满足,有益于重复献血行为的发生。
3.加强血液安全管理,消除传播疾病顾虑。近年来,艾滋病患者数量在逐年增长,大学校园也有可能存在潜在艾滋病患者。许多病毒携带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极有可能在窗口期盲目献血。且研究表明,大部分大学生的献血顾虑之一是“献血是否会感染艾滋病”。这就要求血站提高一次性采血针或注射器、末梢采血针和止血带等献血设备的卫生性。卫生部门要做好血液检测和安全排查,做好血液安全方面的知识宣传普及,以消除潜在献血者对于獻血安全方面的疑虑,鼓励大家积极献血,提高献血率。
四、结语
无偿献血事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全民参与。而作为献血表率的大学生更应该积极投身无偿献血事业中去。卫生部门要针对大学生的群体特性来开展无偿献血工作,明确影响大学生献血认知、态度、行为的因素,探索大学生无偿献血工作的适宜模式及恰当的健康教育方法。做好健康教育与引导,调动大学生参与献血的积极性,使其不仅成为固定的无偿献血者更是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员,有效提高工作成效和大学生献血率。
参考文献:
[1]郝玉, 洪倩, 蔡光菊等. 安徽省大学生无偿献血“知信行”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7, 44(12): 2218-2222.
[2]季阳, 郑忠伟, 蔡辉等. 谈谈解决我国当前“血荒”的策略和措施[J]. 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1): 1-2.
[3]徐雪梅, 陈媛茜, 廖蓉仙等. 297位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认知态度调查[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5) : 491-492.
[4]臧谋红. 安徽某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学生无偿献血知识、态度、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D]. 安徽: 安徽医科大学, 2014.
[5] 陆选祝, 钟春平, 李彬. 高低年级学生对无偿献血认知、态度、心理及需求调查分析[J].广西医学, 2011, 33 (02) : 238-240.
[6]罗丹. 兰州市大学生无偿献血认知和心态分析[J]. 中国校医, 2012, 26(8): 412-413
[7]杨弋星, 张态, 李友. 边疆民族地区某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 中国输血杂志, 2014, 27(8): 849-851
[8] 李玉珍, 韩丽沙, 吴振军. 大学生无偿献血动机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 2011, (21): 1962-1963.
[9]陈玉萍, 沈子琳, 陈悦, 等. 南京市大学生无偿献血现状及宣传干预手段调查研究[J]. 中国输血杂志, 2016,29(5): 515-517.
[10]Shaz B H, Demmons D G, Crittenden C P, et al. Motivators and barriers to blood donation in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J]. Transfusion & Apheresis Scienc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World Apheresis Associatio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Haemapheresis, 2009, 41(3) : 191.
[11]Arun P J, Angadi M M, Masali K A, et al. Knowledge,attiitude and practice on voluntary blood don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Bijapur,Karnataka, [J].
[1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rrent Research & Review, 2013, 5(12) : 26-31.
关键词:大学生 无偿献血 知识 态度 行为
我国自1998年实施无偿献血制度,至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不过由于我国无偿献血基础薄弱,献血工作发展速度暂不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据调查,我国总体无偿献血率为0.84 %,而我国每年临床用血量以10%-15%的比率增长,血量不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呈季节性和结构性缺血。无偿献血率没有达到WHO建议的安全献血率(1%-3%),临床用血常出现“血荒”现象。大学生群体因其受教育程度高,文化素质高,对事物接受能力强等特性成为了理想的低危献血者。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对无偿献血工作将会有较大的成效,并且会影响其他社会群体积极参与无偿献血。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将全国高校大学生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知晓率、献血行为支持率、献血率的调查来研究大学生群体献血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
2.研究内容。收集全国关于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相关资料,了解大学生群体无偿献血现状及影响因素,访谈高校学生和血站工作人员,深入了解目前大学生参加无偿献血的现状。
3.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和现场访谈法,了解大学生产生献血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参与无偿献血热情的因子,寻找高效的无偿献血推广传播途径,控制和减少阻碍大学生献血的负面因素。明确无偿献血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广无偿献血所遇到的困难。
二、结果
1.大学生无偿献血总体知晓率不达标。大学生献血总体认知率偏低。多项研究调查均显示大学生对献血相关知识不够了解,各地区均没有达到在校青少年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知晓率应为95%的要求。献血知晓率存在地区差异,东部、中部地区认知率较西部略高。徐雪梅、陈媛茜等对衢州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39.7%的学生对血液知识认识不足,73.5%的学生对献血无损健康不知晓,85.7%的学生对献血有益健康不知晓。臧谋红在安徽某高校调研结果显示,研究对象中无偿献血总体知晓率为55.6%。其中政策知晓率为48.2%,知识知晓率为58.3%。
1.1大学生无偿献血支持率高,献血率低。大学生因受教育程度高,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好,社会责任感强,对于无偿献血事业的支持率普遍较高。陆祝选、钟春平等调查了南宁市1350名大学生,发现大学生无偿献血的支持率达95.04%,实际献血率为45.04%。郝玉、洪倩等随机抽取安徽省900名大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无偿献血总体知晓率为55.6%,有献血意愿者为56.2%,累积献血率为17.0%。
1.2大学生献血信念转化为献血行为受多因素影响。大部分大学生表示愿意献血,但实际献血率与献血支持率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在信念转化为献血行为过程中受到多因素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献血原因最主要为奉献爱心,奉献型信念强。不献血原因中消极信念主要表现为害怕传染疾病和影响身体健康。羅丹在对兰州大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担心献血卫生、安全及影响身体健康的学生为61.63%。家人不支持献血的学生为30.44%。杨弋星等发现22.2%学生害怕传染疾病,18.1%学生担心影响身体健康。
2.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对于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的认识浅显。献血相关知识不仅包括献血注意事项,还包括血液知识、献血政策知识。但研究显示大学生在血液知识和献血政策上认知缺乏。不少大学生存在“献血传染疾病”、“献血损害健康”的担忧,这些担忧可能会转化为消极信念,减少献血行为的发生。同时,大学生对于献血事业的关注度不高,未能主动学习或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献血方面健康教育不到位也是引起大学生对献血存在不正确的认识的原因。且献血相关知识宣传不全面,献血宣传工作效率低、成效不显著。宣传重心放在鼓励大学生献血上,却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大学生对于献血的误解。这些都会阻碍大学生献血率的提高。
2.2多因素影响高支持率向高献血率的转化。对献血安全性、无害性、健康性的不信任是导致大学生不愿意献血的首要原因,除了大学生认知问题之外,血站工作信息不透明,血液安全保障机制不完善也是重要影响因素。除此之外,献血环境等客观因素也制约了献血行为的发生。家人、朋友、同学等人际圈关键人物也会对献血信念向献血行为的转变产生影响。
2.3实际献血率低,重复献血行为少。目前,大学生献血率普遍在15%-20%。虽然相较其他社会群体较高,但是国家提倡大学生应该作为无偿献血的表率,故提高大学生实际献血率仍是献血工作的重点。大学生具有易于组织、招募的特点,且生活交规律、身体素质好,是理性的低危献血者。不过,现实献血工作中大学生不仅献血率不高而且重复献血率低。这与首次献血的服务体验有密切关系。
三、讨论与建议
1.宣传是无偿献血工作进行的第一步。国内外一致认为社会群体对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的低知晓率会严重制约献血行为的发生。献血工作第一步就是要提高大学生对于无偿献血的认知。大学生相较其他人群,获取知识的途径多了一条学校宣传。学校作为各级各类知识正规、集中的传播渠道,是开展无偿献血相关知识教育的重要宣传阵地。并且校园里的相关社团,志愿者协会等都是非常贴近同学们的组织,能够很好的鼓励、号召大家积极参加献血。同时要创新无偿献血宣传方式,利用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宣传橱窗、宣传册、知识讲座与竞赛等多种形式,使更多大学生对献血标准、献血间隔周期、献血注意事项以及大学生关心的献血安全性等基本知识有正确的认知,使大学生们正确对待无偿献血,消除误解。让他们广泛意识到参与无偿献血的无害性、必要性、正确性,自觉自愿多次参加,做好无偿献血的表率。 2.减少无偿献血工作中的负面影响因素,扩大积极影响。优化采血过程中的服务,提高献血服务满意度。大学生的献血地点多为进校的流动献血车,献血环境较简陋。卫生相关部门要规范并提升采血服务,改善献血环境、提高采血工作者的服务水平和态度。尽量避免献血者产生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高大学生对于无偿献血这一行为的满意度,减少对无偿献血工作的负面情绪,有效引导其重复献血。有效落实无偿献血的相关奖励措施,在物质和精神层面表示对献血者的感谢,使其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得到满足,有益于重复献血行为的发生。
3.加强血液安全管理,消除传播疾病顾虑。近年来,艾滋病患者数量在逐年增长,大学校园也有可能存在潜在艾滋病患者。许多病毒携带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极有可能在窗口期盲目献血。且研究表明,大部分大学生的献血顾虑之一是“献血是否会感染艾滋病”。这就要求血站提高一次性采血针或注射器、末梢采血针和止血带等献血设备的卫生性。卫生部门要做好血液检测和安全排查,做好血液安全方面的知识宣传普及,以消除潜在献血者对于獻血安全方面的疑虑,鼓励大家积极献血,提高献血率。
四、结语
无偿献血事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全民参与。而作为献血表率的大学生更应该积极投身无偿献血事业中去。卫生部门要针对大学生的群体特性来开展无偿献血工作,明确影响大学生献血认知、态度、行为的因素,探索大学生无偿献血工作的适宜模式及恰当的健康教育方法。做好健康教育与引导,调动大学生参与献血的积极性,使其不仅成为固定的无偿献血者更是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员,有效提高工作成效和大学生献血率。
参考文献:
[1]郝玉, 洪倩, 蔡光菊等. 安徽省大学生无偿献血“知信行”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7, 44(12): 2218-2222.
[2]季阳, 郑忠伟, 蔡辉等. 谈谈解决我国当前“血荒”的策略和措施[J]. 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1): 1-2.
[3]徐雪梅, 陈媛茜, 廖蓉仙等. 297位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认知态度调查[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5) : 491-492.
[4]臧谋红. 安徽某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学生无偿献血知识、态度、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D]. 安徽: 安徽医科大学, 2014.
[5] 陆选祝, 钟春平, 李彬. 高低年级学生对无偿献血认知、态度、心理及需求调查分析[J].广西医学, 2011, 33 (02) : 238-240.
[6]罗丹. 兰州市大学生无偿献血认知和心态分析[J]. 中国校医, 2012, 26(8): 412-413
[7]杨弋星, 张态, 李友. 边疆民族地区某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 中国输血杂志, 2014, 27(8): 849-851
[8] 李玉珍, 韩丽沙, 吴振军. 大学生无偿献血动机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 2011, (21): 1962-1963.
[9]陈玉萍, 沈子琳, 陈悦, 等. 南京市大学生无偿献血现状及宣传干预手段调查研究[J]. 中国输血杂志, 2016,29(5): 515-517.
[10]Shaz B H, Demmons D G, Crittenden C P, et al. Motivators and barriers to blood donation in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J]. Transfusion & Apheresis Scienc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World Apheresis Associatio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Haemapheresis, 2009, 41(3) : 191.
[11]Arun P J, Angadi M M, Masali K A, et al. Knowledge,attiitude and practice on voluntary blood don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Bijapur,Karnataka, [J].
[1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rrent Research & Review, 2013, 5(12) : 26-31.